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

滿清君臣在殿前的商議,算是徹底定下了他們的對策,然而真正要去做事的人,其實最終還是落在了漢臣的身上,這也是雍正爲何一直要力挺張廷玉的原因,因爲這個人能用,更好用,用起來比滿蒙勳貴更順手。

在這個時候,對於雍正來說,張廷玉最寶貴的還不是他的才能,而是他的身份——漢臣領袖,這個身份在大清過去的數十年裡並不算值錢,因爲這樣的漢臣幾乎是一把接着一把,像范文程、姚啓聖、李光地、曹振鏞等等,用都用不過來,還能隨時換。

可是如今天下變了,有了一個寧楚作爲競爭對手,漢臣們的心思自然也就活泛了起來,大家也不想天天跪在八旗的面前,因此像張廷玉這般忠心聽話的漢臣,自然也就成爲了寶貝疙瘩,更關鍵的是,他還成爲了雍正溝通漢人士紳的最好橋樑。

對於清廷君主來說,他們當然明白大清想要控制天下的關鍵,不在於那幾十萬八旗,而是在於天下的漢人,或者說是漢人士紳,因此如今想要最大限度保全八旗,就必須要利用好北方漢人士紳的力量。

次日,張廷玉帶着一份摺子,前來面見雍正皇帝,目的便是爲北方的士紳集團來跟雍正談判。畢竟無論是對俄賣國,還是對內出讓利益,名義上都需要他這個皇帝來做主。

“啓稟皇上,這是老臣寫下的關於各省督撫辦團練的奏疏,還請皇上御覽。”

一封厚厚的黃綾奏摺被蘇培盛接了過來,呈遞了上去,放在了雍正的御案上面。

可是雍正卻望着奏摺出神,他並沒有第一時間去接過奏摺,而是故意問道:“此折即便是能夠通過,可是北方的士紳們,又如何能在這個時候服從我大清呢?”

張廷玉眉頭微微一皺,說起來雍正還是有點懷疑他對於漢人士紳的影響力,還想着試探試探.......如此也好,那就讓皇帝看看他張廷玉的真本事好了。

“皇上,北方士紳服從或者是不服從並不重要,南方士紳在田地面積梯度徵稅法案面前也不服從,然後結果皇上也知道——這些人畏威而不懷德,只要我大清還在一天,他們便一日不敢作亂。”

張廷玉臉上十分恭敬地說着這些話,卻又從袖子裡掏出了一本摺子,呈遞了上去,“原本奴才還想等事情徹底定下來,再彙報給皇上......這是北地士紳給奴才發來的聯名信,他們得知了南方楚逆的暴行之後,決定一起出銀子給大清,購買軍資訓練軍隊,以抵禦寧楚大軍,這筆銀子目前還沒有定數,但是奴才以爲,少說也有個四五百萬兩。”

四五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這便是張廷玉給自己影響力的估價,也是他拿給雍正看的決心。

果然,在看完這封摺子後,雍正的臉上卻浮現出一絲笑意,他看向了桌子上的摺子,慢慢翻閱了起來,裡面的內容也並沒有出乎他的意料,可以說基本上的張廷玉先前說的細化版本。

簡單來說,這是北方士紳給雍正的賄賂纔對,他們願意各自給雍正承擔一筆軍費,而清廷的代價便是要將除直隸和滿洲以外的所有北方地盤,都交予他們自己治理,無論是收稅也好,還是行政管理也好,清廷都只擁有過問權,沒有決定權。

當然,北方士紳給出的軍費銀子,那也不是一個小數——每年一千萬兩白銀,一直到大清完蛋或者北方全部被寧楚攻下,因爲到了那個時候,協議雙方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協議自然也就沒有了意義。

一千萬兩,再加上先前允諾的五百萬兩,頂多也就是一千五百萬兩,雍正有些猶豫,他還是有些感覺給少了,只是北方數省已經是一個窮的不能再窮的窟窿,估計也榨不出更多的油來。

“衡臣,你以爲這一千五百萬兩,夠用嗎?”

雍正試探地問道,他沒有說這個錢多還是少,而是問夠不夠用,這便是他作爲皇帝的一點小心機,說出來也就是那麼一回事。

張廷玉自然能夠聽懂言外之意,他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恭敬道:“若是救八旗,應該是夠的。若是救大清,再多十倍怕也難。”

雍正默然,他知道這是張廷玉再一次提醒他,不要再對救大清抱有幻想了,還是好好想想怎麼救八旗吧。

“既然如此,那就依衡臣所言,擬旨吧。”

..........

在淡淡的燭光下,薩瓦務拉伯爵端坐在桌前,手中正在用一支鵝毛筆,在信紙上奮筆疾書,而信紙上面是薩瓦烏拉伯爵家族的印記,那是一隻傲視蒼穹的雄鷹,正在天空中逆風飛翔,眼神裡透出幾分高傲的姿態。

“偉大的女皇陛下,您的臣子薩瓦務拉已經抵達了韃靼人的首都,帶來了一個足以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當初的那個狂妄自大的國家,如今正陷入了一場幾乎毀滅自身的危機,一股名叫‘楚’的勢力,即將從南方崛起,如果沒有任何意外,他們將會擊敗韃靼人,成爲這個國家的主人。”

“然而,偉大的俄羅斯帝國已經成爲了這個意外,如果在俄羅斯帝國的幫助下,韃靼人應該能夠維持住自己的統治,他們也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不僅僅只是額爾古納河,甚至還有整個遠東。”

“在俄羅斯帝國的戰略當中,東進尋找到一條出海口,一直都是我們心心念之的夢想,然而這個夢想即將成爲現實,倘若俄羅斯帝國能夠將遠東徹底據爲己有,那麼我們將會在當年夢寐以求的阿穆爾半島南部,獲得一個天然的不凍港,那裡叫做海參崴。”

“只要有了海參崴之後,帝國將會在東亞徹底取得戰略上的壓倒性優勢,我們將會像一雙手一樣,將韃靼人的領土徹底包圍在懷中,等到合適的那一天,或許整個韃靼都會成爲偉大的俄羅斯帝國的領土,就如同當年的西伯利亞汗國。”

“偉大的女皇陛下,如今阻止我們徹底擁有這一切的因素,只有一個叫做‘楚’的國家,我堅決相信,倘若女皇陛下向遠東方向派來援軍,一萬,不,甚至只需要六千人或者是七千人,我們就足以徹底擊敗它。”

.......

隨着天色逐漸微明之際,薩瓦務拉伯爵才擡起了頭,他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寫下了長達一萬八千餘字的報告,在這份針對遠東攻略的報告當中,薩瓦務拉伯爵強烈要求莫斯科給與他更多的支援,讓他能夠完成這一個偉大的目標。

在信件徹底寫好之後,薩瓦務拉伯爵將信件裝進信封中,然後在封口處滴上了蠟油,用手裡的家族印戒,在上面戳上了一個印記,這封信件將會伴隨數千裡的遙遠旅程抵達莫斯科,然後等待着女皇的開啓。

薩瓦務拉伯爵已經無比確信一點,那就是如今的大清國,已經完全接受了來自俄羅斯帝國的好意,他們在戰爭中徹底失去了與‘楚’對抗的信心,這也是讓薩瓦務拉伯爵對此行滿懷信心的原因。

當然,薩瓦務拉伯爵之所以寫下這封信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使團同清廷的談判,也已經進入到了關鍵的節點。

其中作爲清廷談判方的人員,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已經不再是那個倔強而敏感的圖裡琛,而是一個叫做張廷玉的大臣,他極具才華與魅力,更關鍵便在於此人在讓步的時候,都足以讓薩瓦務拉伯爵感到滿意,這也是他滿懷信心的原因。

薩瓦烏拉伯爵在忙碌完了這一切之後,他將信件交給了使團的聯絡人員,隨後便在侍女的伺候下洗了一把臉,使得自己重新變得精神抖擻了起來——他還需要再此去會見張廷玉,從而徹底敲定清廷的讓步範圍。

不得不說,在談判桌上,人的胃口總是一步步被撐大的,在張廷玉的賣國理論指導下,所謂的割地已經構不成半點情緒上的異動,從額爾古納河,再到遙遠的遠東地區,從瑗琿到海生崴,幾乎都成爲了雙方談論的話題。

張廷玉只是淡淡地坐在桌子的一旁,望着雙方大臣的脣槍舌劍,他的臉上並沒有半點波動,也沒有所謂的羞恥,只是掛着一絲微笑,彷彿那些領土從來都不屬於大清一般。

“薩瓦務拉伯爵,其實你我雙方坐在這裡,並不是僅僅只爲了這些蠅頭小利,倘若大清能夠得到保存,那麼俄羅斯帝國自然能夠得到他應該得到的一切,可是如果大清被楚逆所滅亡,那麼咱們探討的所有條約,都只不過是一堆廢紙罷了。”

薩瓦務拉伯爵不由得哈哈大笑了起來,他喜歡同這樣的人聊天,至少比那個圖理琛要強上許多,他端起手裡的瓷杯,喝了一口茶之後,才輕聲道:“張大人,我想聰明人之間的對話應該是非常簡單的,你說的這個道理我非常明白。可是你也要清楚一件事,在貴國有一句話,叫做‘不見兔子不撒鷹’,想要說服莫斯科出兵,不僅僅是我的問題,也是你們的問題。”

張廷玉輕輕點了點頭,“我大清自然是有誠意的,原先的《尼布楚條約》自然需要繼續履行,可是咱們可以在這個條約的基礎上,簽訂一些輔助條約,比如《恰克圖條約》,這也是我大清的誠意所在。”

“恰克圖條約?那我倒要好好聽一聽,這似乎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薩瓦務拉伯爵臉上掛着笑容,眼睛定定地望着面前的張廷玉,等待着對方的回答。

張廷玉卻是遣人送來了一張巨大的輿圖,然後輕聲指點道:“貴我雙方,在之前最大的爭議,便是關於中俄中段邊界的界定問題,應該沒錯吧。”

“是的。還請張大人明言。”

張廷玉微微一笑,指着這一條線說道:“中俄邊界的劃分,在皇上的允諾下,我大清可以放棄從東起額爾古納河,中經恰克圖附近的楚庫河,西迄唐努烏梁海地區西北角的沙畢納伊嶺的所有以北領土。”

薩瓦烏拉伯爵望着輿圖,連忙叫過身邊的使團成員,開始用俄語小聲地交流起來,畢竟他對與這些地方的認識程度並不高,因此需要長期在此地生活的俄羅斯人來進行判斷。

根據一旁使團成員的介紹,薩瓦烏拉伯爵這才瞭解是怎麼回事,嚴格來說清廷自然是放棄了很多領土的,像有的邊界擴大了幾天行程的面積,而有的則擴大了幾個星期行程的面積,總面積是得到了很多的增長。

然而,這些並沒有得到薩瓦烏拉伯爵的認可,他實在是有些不太滿意,遂開口道:“根據我方人員的評估,貴國缺乏相關的誠意,實際上這些地方本來就是俄羅斯帝國的,你們不能拿着我國的領土,來跟我們談條件。”

這一下可好,縱使清廷方大臣早就知道俄人的無恥嘴臉,可此時依然氣得夠嗆,這等顛倒黑白之事,怕是隻有他們才能如此面不改色地做出來,一時間談判的氣氛變得更加凝重起來。

張廷玉也有幾分不滿,他冷冷道:“還請貴使知曉,從北海以南及西南之地,已經盡數割讓給貴國,這一塊地方的面積並不算小。”

薩瓦烏拉伯爵卻依然搖了搖頭,輕聲道:“此地原本就是俄羅斯帝國的領土,倘若貴國想要得到俄羅斯人的幫助,就必須要拿出誠意來。”

張廷玉眯起了眼睛,沉着地問道:“卻不知在貴使看來,什麼樣的誠意才能夠說服女皇陛下?”

薩瓦烏拉伯爵卻是毫不客氣,“帝國需要在遠東地區擁有一個出海口,因此從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土地,包括烏蘇里江以東的地區,需要割讓給偉大的俄羅斯帝國,這其中應該包含庫頁島。”

此話一出,卻是引起清廷大臣們的強烈不滿,幾乎人人都用一種可以殺人的眼光望着對年的俄人,因爲這個要求,實在是太過分了,甚至可以說是太無恥了。

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六章 雛鷹營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二十七章 檢閱
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六章 雛鷹營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二十七章 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