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

江南之地,遠離朝堂,由此滋生的江湖組織可謂花樣百出,正應了江湖之遠這句話。各行各業在江南滋生之際,也誕生了許多幫派,甚至還有白蓮教摻雜其間,而漕幫便成爲了其中的代表勢力。

張廷玉之所以提到漕幫可以利用,便是其對於江南地下勢力認識的結果,因爲相對於其他的幫會而言,漕幫眼下確確實實陷入了生存的危機當中,甚至已經成爲了一個一點就着的炸藥桶,而這些都要從漕幫的源頭說起。

漕幫所存在的根源便是那條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自隋唐之時,朝廷便無比重視漕運的作用,爲此甚至不惜開挖運河,而後隋唐以降,大運河的漕運功能仍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像宋代各路轉運司,便也被稱爲是“漕司”,是地方三司之一,轉運使的職權被得到進一步加強。

等到了明朝的時候,特別是永樂年間,對蒙古用兵需求越來越大,永樂皇帝爲了保障充分的後勤補給,於是便從衛所軍隊吸納當地人口與流民組成了十萬人的漕軍隊伍,從而將漕運開始體制化,等到遷都北京之後,漕運更是徹徹底底成爲了國家的命脈。

在之後的三百年時間當中,漕運制度孕育出來了大量的碼頭地帶,以及圍繞這些碼頭地帶生存的水手、縴夫、舵手.......特別是漕運制度當中的機制極爲複雜,因此既有大量長期固定人員,還有許多臨時工,這些廣大的漕運參與者構成了數量龐大的一個羣體。

當上百萬人圍繞着漕運生存時,這些人的社會關係網絡難免變得越發複雜,而在這一長期的過程當中,漕幫也就漸漸開始成型,其組織行事也越發複雜。

可是到了今天,漕幫卻並沒有越來越興盛,反倒有分崩離析的跡象,其首要的原因便是寧楚在南京立國,徹底斷絕了到北方的漕運,那麼圍繞着南北溝通的漕運生存者們,自然也就斷了生計。

張廷玉很早就發現了這一跡象,可問題是先前一直都沒有顧得上,也不屑於使用這些上不得檯面的漕幫人員,可如今隨着寧楚統治的穩固,以往的方式都漸漸失效,反倒是這些漕幫倒還有一二可以利用之處。

“皇上,如今漕幫上下衣食無靠,面臨生死存亡之境地,若是被我大清所用,在楚逆之地造出一番聲勢來,倒也不錯......若是能成,上百萬漕運百姓發作起來也夠楚逆好受的,即便是不能成,於我大清亦無害。”

雍正聽了這一番話,不由得心裡一動,“此事朕知道了,你下去安排便是。”

說到底,雍正皇帝面子上還是將江南的百姓視爲自己的子民,自然不好說出一些太露骨的話來,如今讓張廷玉去安排,成功了自然皆大歡喜,若是不成,導致漕運百姓們被殺,那也不是他這個皇帝的干係,純粹是張廷玉的鍋。

張廷玉心裡自然明白,便磕頭離去,等到回了府邸之後,頃刻間便寫就了一封書信,差人從秘密渠道帶去南方,諸事既畢之後,這才長長嘆了一口氣,便在書房裡練起了字來。

只是張廷玉寫字之時,心裡卻是燥鬱難安,一行字始終寫的不成體統,於是便索性放開了壓抑的情緒,酣暢淋漓地書寫了起來,寫完之後方纔擱筆,長長舒了一口氣。

而此時在書桌上的白紙上面,已經被寫了一個大大的“殺”字,望之令人生畏。

.........

南京客運碼頭上,一艘極爲不起眼的廣船緩緩停靠了過來,從上面下來了幾名衣着打扮十分古怪的男子,他們頭上留着月代頭的樣式,腰間則掛着長長的武士刀,其中爲首一人反而穿着一身大明服飾,髮髻也是一副漢家兒郎的模樣。

“朱君,闊別多年,你終於再一次回到了天朝之地。”

一名留着月代頭的青年人,操着一口極爲古怪的大明官話,望着那名留着大明服飾的年輕人,發自內心地祝福着。

那名被稱爲“朱君”的年輕人臉上浮現出一絲激動的神色,只是很快也收斂了起來,隨後表情裡反而流露出幾分痛苦,“如今世事已非,大明已經成爲了歷史,不孝子孫即便回到了華夏之地,可是又能如何呢?”

“朱君,可是如今天朝重立漢家正統,你難道不想去見大楚天子嗎?你知道的,我作爲德川將軍使臣,是完全有機會覲見天子的!”

說話的月代頭身份確實不一般,他叫做鬆平綱吉,作爲江戶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使者,來到了寧楚,而他稱呼爲朱君的那名年輕人,來歷也非常不簡單,是當年大儒朱舜水東渡日本留下來的後裔,叫做朱毓彥。

所謂朱舜水,原名乃朱之瑜,是王陽明、黃梨洲的同鄉,但是他比黃梨洲長十一歲,在明朝滅亡之際,他不忍心看到神州陸沉,於是毅然決然之下,選擇了東渡日本,而後受到了水戶藩主德川光國的禮遇,執禮甚恭,不敢直呼其名,因此朱之瑜便以舜水爲號,意爲“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

尋常人雖然不知道朱舜水的大名,可是他在日本的名聲卻非常崇高。日人尊稱朱舜水爲“泰山北斗”,每逢其講學之時,許多年老的日本學者也扶着柺杖前去聽他講學,而朱舜水在日本待了二十餘年,他的學生也遍佈整個日本和朝官,甚至還形成了以“舜水學”爲宗旨的日本“江戶學派。”

可即便如此,朱舜水一生中都翹首以盼能夠重回故土,然而一直到死都沒有機會,而隨着復漢軍興,並且在南京建國之後,遠在日本的朱舜水後裔朱毓彥也自然得到了這麼一個消息,正巧江戶幕府將軍德川吉宗遣使來華,便一同來到了南京。

“鬆平君,你的好意我心領了,只是故土重遊,我還不想就這麼去直接見天子,就先在這南京的街頭看一看吧......”

朱毓彥生於日本,長於日本,儘管他在父輩的養育下掌握了一口熟練的漢文漢話,可是他對於故國的回憶,也僅僅只是停留在紙上,成爲了一個符號一般的存在。

在這種情況,朱毓彥對於故土的情感極爲複雜,因此便拒絕了鬆平綱吉的好意,選擇了在南京獨行。

然而在實際上,朱毓彥和鬆平綱吉的行蹤,已經經過影子傳遞到了寧渝的手裡,對於這位前明大儒後裔,他心裡着實有幾分好奇。

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十章 尋礦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
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十章 尋礦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