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

六月底,復漢軍第三師和第十二師前進至羅甸城外十里,但是並沒有選擇立馬攻城,而是開始紮起了營來,兩萬官兵就在小小的羅甸城外幹得熱火朝天,硬生生用了七八天的功夫,挖出了三條長長的戰壕。

郭定安在禁衛師當旅長之前,可是從講武堂出來的,在修築陣地方面是絕對專家,除了三層戰壕之外,還將鐵絲網布置在了陣地上,做出一副嚴防死守的模樣,似乎根本沒有進攻羅甸城的想法,甚至連都往羅甸城打上一炮。

不用說,當這一幕出現貴州提督何世吉面前時,他算是徹底驚呆了。

要不要這麼慫?難道真正應該慫的不是他何世吉嗎?

實際上,當兩萬復漢軍出泗州之後,何世吉就有些想跑的衝動了,他對於自家軍隊和復漢軍的戰鬥力,都有很明顯的認知,說句不好聽的,對付他羅甸城裡的八千清兵,差不多三四千人就足夠了。

因此,當復漢軍擺出一副守勢的時候,何世吉心裡莫名鬆了一口氣,能不打他自然是希望不打的,只是緩過來以後,便有些歪心思了,那就是給自己報功。

雖然何世吉不知道復漢軍爲什麼不進攻,可無論怎麼說,他何世吉帶領八千人一直堅守在羅甸城,到目前爲之都沒有讓復漢軍越雷池一步,這不是功勞什麼是功勞?

“速速將信件送給督憲大人,這回何某也算是要發達了!”

何世吉摸了摸下巴,臉上浮現出一絲得意的笑容,他日日安排了暗哨盯着復漢軍陣地上的動靜,一旦有要發起進攻的跡象——他就立馬帶着自己的部隊跑路。

如果復漢軍要一直在羅甸城跟他僵持下去,那就自便,反正他是絕對不會帶人出城半步的,要是能天長地久下去那就更好了。

在何世吉自以爲是計的時候,卻沒發現自己在城外的哨探正在被不斷捕殺,將他的戰場情報空間無限壓縮,幾乎到了出城半里就有復漢軍哨探追殺的情況,持續了幾天以後,城內的清軍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羅甸城被徹底封鎖住了。

郭定安自然不會跟他一個小小的何世吉大眼瞪小眼,實際上在他跟嶽凌峰已經看出羅甸城是個香餌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別的想法,而且還是一個很大膽的想法。

那就是將黔貴二省的清軍,徹底拖死在安順府!

想要實現這一點並不容易,因此郭定安是將整個計劃呈遞給了集團司令部,需要幾個師來一起配合完成,完全是有可能達成這一戰略目的。

不得不說,郭定安自從經過上次的新會之戰後,就已經愛上了這種大包圍大殲滅的戰術,打垮敵人算不得什麼,只有徹底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才能讓戰爭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

爲了達成這一戰略目的,郭定安已經率領了第三師秘密前往平塘,與第五師匯合進攻都勻,而且關鍵是從湖南出發的第一師,已經成功拿下了思州,正沿着正遠、黃平和平遠行進,預計將會在平越州完成集結。

通過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方式,郭定安完全可以繞開羅甸方向的清軍集羣,完成對貴州府的突襲,風險相對更小,因此程銘已經表示了認同。

........

當朝霞露出天際時,天邊第一縷陽光灑在了大地上,高低起伏綿延無際的草場上披着一層紅色的霓裳,周圍羣山環抱,林木相繞,躍龍湖的支流延伸於牧場腹地,目之所及盡是牛羊、白鷺、草場、林木。

遠處不時有悠閒的牛羊羣正在吃着青草,還有一些馬兒在肆意奔跑着,遠方的躍龍湖星星點點,還能看到一些白鷺正在飛翔,宛如人間仙境一般,充滿了寧靜祥和的味道。

寧渝漫步於草場上,他並沒有選擇騎馬,而他的身邊則是圍攏了一羣人,一個個態度畢恭畢敬的跟在了後面,等待着寧渝的指示。

這裡並不是草原,而是位於皖蘇交界之地的滁州,距離離南京不足百里,因此其戰略意義十分重要。可是對於寧渝而言,他今天來到這裡並不是爲了其他,而是爲了巡視設置在此地的黃寨軍馬場。

世人都以爲草原在北方,其實在滁州也是有一片草原的,那就是黃寨草場,還是一處歷史十分悠久的草場。

在這個年代乃至於之前,戰馬的作用無需多言,因此在歷朝歷代中,馬政都是中央朝廷十分緊要的一件事情,而設立在各處的草場也都十分關鍵,是直接影響到軍隊戰馬供應的重要因素。

滁州豐山,此地山不高陡,水盛草茂,本身就是一處十分適宜於戰馬餵養和繁衍的好地方,因此早在明洪武六年時,兵部就曾經下令在滁州設立管理輿馬與馬政的官署太僕寺,並且在黃寨草場大規模養殖培育戰馬。

儘管在靖難之後,明京師遷都至北京,也在北京設置了太僕寺,可是在滁州的南京太僕寺也一直保留了下來,一直到明亡爲止。

在一羣大臣當中,有幾個人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正是恩斯特先前從歐洲各國請回來的養馬專家以及相關的騎兵軍官,他們也穿着寧楚的紅色官服,只是看上去有些不倫不類的。

“約翰,朕聽說你這次從英國帶來了十幾匹阿拉伯馬的馬種?”

寧渝望了幾眼遠方的馬羣,卻並沒有發現阿拉伯馬的身影,大部分馬都還是蒙古馬,便有些好奇。

一名眼睛頗大的西洋人聽到翻譯將皇帝的話翻譯出來後,便向前走了兩步,恭敬道:“大皇帝陛下,我確實爲帝國帶來了十二匹阿拉伯種馬,這些馬將會作爲馬種來培育適合帝國的戰馬。”

聽到約翰說的培育馬種時,寧渝的心裡不由得一動,實際上馬種改良這件事並不是西方人率先開始的,中國目前的馬種也都是經過了漫長的改良時期。

早在漢朝的時候,爲了應對草原匈奴的威脅,漢朝不惜花費巨大的代價去改良自己的馬種,其中徵大宛的目的之一,就是爲了獲取大宛的汗血馬馬種,後來從大宛得到了三千匹汗血馬,對後來的軍馬育種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由於歷朝歷代都極爲重視馬政,因此改良之舉也沒有停下來過過,唐宋時期也屢有改進馬種的舉動,甚至在宋朝還將官養改爲民養,實行王安石的“保馬法”,但是這些辦法並沒有很高的改變當時的馬種。

一直到了元代時,由於蒙古入主中原,卻是使得養馬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當時的元廷的牧地,從東邊的耽羅,到北邊的火裡禿麻,乃至於西邊的甘肅雲南,都建立了大量的馬場,甚至連朱元璋後來的騎兵,都是選用的元廷馬場的馬匹,而蒙古馬也基本成爲了明清時的主要戰馬來源。

不過除了蒙古馬以外,還有兩種戰馬馬種,分別是哈薩克馬和後來通過哈薩克馬培育出來的伊犁馬,不過這兩種馬種都是來源於新疆,相對數量較少,因此目前的主流戰馬還是蒙古馬。

“約翰,朕將你放在了滁州馬場,你對於帝國目前的戰馬,有多少了解?”寧渝也不是直接一拍腦袋的主,還是想多聽聽相關專家的意見再做決定。

wωω● t tkan● c○

約翰淡淡地望了一眼那些馬場上的蒙古馬,低聲道:“陛下,若是您不說,我都以爲那些馬都用來拉貨的驢子。”

翻譯聽到了這句話時,頓時臉色一變,都不知道應不應該翻譯,卻是引起旁邊大臣們的好奇。

寧渝對英語還是懂一些的,自然明白這個面前西人的意思,輕聲道:“約翰,你認爲這些蒙古馬都不適用於作爲戰馬而存在嗎?”

“陛下,蒙古馬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馬種,它有很多優點,比如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生命力頑強,在蒙古草原上會有很出色的表現——可是對於您的帝國來說,想要擁有一支強大的重騎兵團,就不能選擇蒙古馬,因爲它太矮了。”

約翰一臉認真的說道,他根本無意於去指責蒙古馬什麼,只是他明白光靠蒙古馬,根本無法訓練出一支合格的重騎兵出來。

寧渝一直想要的胸甲騎兵,其實就是歐洲最典型、最普遍的重騎兵,他們穿表面拋光的鋼製胸甲,頭戴黃銅裝飾的鋼盔,光是胸甲的重量就多達7-8千克,而重騎兵的戰馬要求體壯高大,對速度和機敏性要求不高,但是一定要有衝擊力。

而蒙古馬的身高通常只有120~142釐米,體重在267.7~372千克之間,這種身高體重的戰馬,自然不太符合約翰的需求。

“陛下,現在歐洲各國所使用的軍馬,都是經過了不間斷的培育出來的,像英國的純血馬、德國的漢諾威馬,還有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這些戰馬在身高和體重方面,都要遠遠高於蒙古馬。”

約翰一邊說着,一邊解釋道:“像這些培育出來的戰馬,在身高上通常都有150釐米到160釐米之間,且體重也遠遠高於目前的蒙古馬,因此我們也需要利用阿拉伯馬,結合蒙古馬來改良出適合帝國的馬種。”

“約翰,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寧渝寧渝不由得輕輕嘆口氣,實際上這個問題不是隻有他遇到過,歷史上的日本也曾遇到過,並在明治維新後掀起過一次馬種改良的運動,可是那次的馬種改良,卻經歷了幾十年不間斷的培育時間。

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馬種通常是來自於蒙古馬和日本本土的一些種馬,像御崎馬、木曾馬、野間馬、北海道和種馬、對州馬、與那國馬、宮古馬等小型馬,由於日本本身條件限制,再加上馬政上的不作爲,因此一直到明治維新前,日本馬的身高都在100釐米以下,簡直比驢還矮。

後來到了明治維新初期,法國曾經贈送給日本一些阿拉伯馬,而當時的明治朝廷還在以本土的小型馬作爲軍用馬,實在是難以堪用,因此便痛下決心改良本地馬種。

這一改良就是十年,當然在這十年的過程中,日本馬的改良工作也很到位,在冊軍馬的平均體高達到了135~138釐米,而後爲了近一步提高軍馬素質,日本政府於當年成立了近代化的馬匹育種機構——三田育種場,並開始實施爲期三十年的第一期馬種改良計劃。

該計劃從西歐各國學習先進畜牧技術,從世界各國引入類型各異的良種馬,對日本馬進行全面改良,以致於到了甲午戰爭之前,日本軍馬的平均體高已提高到142釐米,平均體重也達到了329千克,基本完全超越了中國的主流軍馬。

可是即便如此,在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華,日本的軍馬與西歐各國的軍馬依然存在明顯的劣勢,在身高上仍然差了接近20釐米,在體重上差了近70千克,以致於引起了各方面的嘲笑。

然而到了1906年時,日本的第一期馬種改良計劃結束,便設立了馬政局,隨即開啓了第二期馬種改良計劃,依然持續三十年,而這一次也大量引入了歐洲的優良馬種,使得改良後的軍馬在身高方面上升到了160釐米,體重更是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因此,對於這動不動就爲期幾十年的馬種改良,寧渝打心裡是有些擔心的,若是真要花那麼久的時間,他還怎麼等到軍馬改良?只能先用目前的蒙古馬湊合湊合了。

“陛下,我計劃在中國花十年左右,便可完成蒙古馬與阿拉伯馬雜交的改良計劃。”約翰一本正經地說道,他當然不會想到寧渝還能聯想到日本的馬種改良。

實際上,這一點就完全是寧渝產生的誤會,日本馬之所以花那麼久的時間完成馬種改良,一方面是原來的底子太差,不得不花更久的時間來補課,另一方面則是日本政府由於經費限制,根本拿不出那麼多的錢來進行馬種改良,因此自然耗時頗久。

可是中國畢竟不一樣,一方面原本的蒙古馬根子都還在,二來是寧楚在經費方面要大方許多,因此通過大批量的馬種來培育,是完全可以縮短這個馬種改良時間的。

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
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