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

在聽到陳世倌話中有話,李衛頓時眉頭一皺,警覺道:“秉之兄此言何意?”

陳世倌微微沉默了一番,方纔低聲道:“孔傳鐸終究是割了辮子,降了寧楚,不要說衍聖公了,他連孔家傳承千年的土地都能徹底放手.......大人可知這其中的厲害?”

“哼,孔家的骨頭,這天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當初孔毓珣被俘之時,還不是嚷着要絕食盡忠,可最後的結果如何?他現在成了寧楚的大學士了!”

李衛咬牙切齒,他雖然不太懂寧楚的大學士是怎麼回事,可是至少明白一點,在眼下寧楚可是比大清朝看着更有希望一些,要不然孔家怎麼會容忍這些委曲求全.......還不是看着大清徹底沒了希望。

陳世倌微微嘆了一口氣,他並不想跟李衛計較這些面子上的東西,而是輕聲道:“督憲大人,如今山東士紳都看着孔家的做法,他們認爲大清已經沒了戲唱......好歹都是漢人,即便是做了漢奸的,也不是完全一棒子打死.......”

李衛站起了身子,冷哼道:“若是陳大人今天來府衙只爲跟本官說這些,那就免了,皇上待李衛恩重如山,李衛縱使戰死疆場,也不敢對不起他老人家分毫!”

陳世倌搖了搖頭,他並不贊同李衛的想法,可是他也不會多說什麼,只是望着李衛的眼睛,“督憲大人要盡忠,下官自然不會攔着,山東士紳要活着,下官也不會攔着。”

“陳大人這話,什麼意思?”李衛的眼神越發危險起來,他望着陳世倌的同時,透着幾分殺氣。

陳世倌卻似乎毫無所知,面帶微笑道:“下官自然是希望大人能夠回京師,也好爲皇上盡忠,至於山東士紳的想法,就由他們自己決定,無論是戰是降,下官都不會干預半分。”

“哼!好你個陳世倌!”

李衛再也忍耐不住,他高聲朝着府外喝道,“來人!來人!殺了陳世倌!”

隨着李衛的呼聲傳出花廳,只聽見幾聲急促的腳步聲,似乎要趕到花廳中來,然而又隨着幾聲異響,拔刀聲、碰撞聲以及刀刃刺入人體時的聲音,一同傳了過來,接着花廳門口便徹底恢復了安靜,再也沒人出現。

李衛冷冷地盯着陳世倌,他當然明白這一切都是對方動的手腳,或許從一開始,總督府裡面就埋着對方的人手,又或者是在李衛帶兵南下泰安的時候.......總而言之,這一切都彷彿變得那麼理所當然。

陳世倌微微嘆了一口氣,“大人只怕是在京城順風順水慣了,這山東的水可不淺啊......”

李衛眼見得自己淪爲他人之手,再也沒有了顧忌,語出譏諷:“陳大人的手段,本官是領教了。不知道陳大人接下來是將我剁成肉泥,還是看下人頭送給楚逆?”

陳世倌微微搖了搖頭,“大人對我誤會已深,下官無論再說什麼,只怕大人也不會相信——可是下官還是有句話想說,順應天命者,方能平安,若是大人一意孤行,事情也就不會鬧到眼下這個地步。”

李衛閉上了眼睛,他已經萌生死志,自然不會爲陳世倌話語所動。

陳世倌繼續唸叨着,“下官絕不會殺大人,可是也不能容忍大人將山東的幾萬兵帶走,否則不光山東士紳不答應,就連新朝皇帝陛下也不會答應,因此也就委屈大人怎麼來的怎麼回去........”

八月底,山東總督李衛在山東布政使陳世倌的脅迫下,帶着自己的隨從迴轉了直隸,而就在李衛剛剛進入直隸的時候,山東布政使陳世倌代表山東士紳向復漢軍表示了投降,並願意接受新政以及田畝等改革措施。

山東既定,河南全境也迎來了光復,復漢軍第二集團軍中的第二師、第九師,繼續向直隸發起進攻,而另外的六個師則是沿着懷慶府進入了澤州府,展開了對山西的進攻。

.........

西安古城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後,終於告別了戰亂帶來的影響,大義軍雖然不善於治民,可是在陳道顯的治理下,多多少少也恢復了點人氣,至少街面上沒有之前那麼冷清了。

雍王府中,寧千秋站在正廳之上,手中拿着一卷黃綾聖旨,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嚴肅無比。

“朕以微眇,獲守宗祧,祗荷鴻休,懼不克濟。乾乾夕惕,若涉春冰,旰昃忘疲,宵分假寐.......雍王道顯,動不違矩,式合於典謨。俾奉丕圖,必愜人慾,可爲西征主帥,應軍國政事,便令權勾當。惟義是守,朕不敢私。宣佈中外,鹹令知悉。”

“臣接旨,吾皇聖安。”

陳道顯從地上爬了起來,由於前些年的囚禁生涯,再加上一朝大仇得報的快感,已經使得陳道顯頭上生出了許多白髮,看上去卻是滄桑了許多。

寧千秋心裡有些感嘆,將諭旨交給了陳道顯,隨後才沉聲道:“雍王千歲,陛下除了這一道聖旨之外,還有一道口諭。”

“啊,還有此事,請恕臣失禮。”

陳道顯準備繼續跪下去,卻被寧千秋用胳膊給拖住了,並沒有讓他繼續跪下去,隨後輕聲道:“雍王不必如此,陛下已經吩咐了,這話只是私人話,不會涉及到公事。”

“既然如此,那就容臣僭越了。”

寧千秋這才清了清嗓子,以示接下來說話的區別,“雍王,采薇生了一個大胖小子,頗爲可愛,朕想問你,可曾想過回南京看看外孫?當然,雍王也不要多想,此番只爲私情,不涉公事。”

陳道顯聽到這裡的時候,不由得苦笑一聲,“啓稟陛下,臣自然是想的.....可是外孫終究還有陛下照應,可是大義軍數萬人的性命,卻都只在老夫的一念之間,實在不敢有所鬆懈。”

聽到了這裡,寧千秋微微沉默了一番,才緩緩開口道:“雍王之意,本使一定會向陛下轉達,只是雍王此舉,可不符藏舍之道。”

很明顯,寧渝對公自然是要求大義軍退出西安,對私則是希望陳道顯不要繼續攪進去,不管怎麼說,這也是寧渝對他老丈人的最後關心了。

陳道顯苦笑道:“對於老夫來說,早就沒有了當年的雄心壯志,唯獨擔心的就是大義軍的弟兄,他們跟着老夫辛苦了大半輩子,甚至不少人都拋家舍業,實在放不下他們......罷了,咱們不妨邊吃邊談。”

雍王府並不是多麼奢華的王府,實際上在大義軍拿下西安城的時候,半城的建築都已經隨着大火被燒得乾乾淨淨,包括西安將軍衙門還有陝甘總督衙門等等官衙,也都毀滅在沖天大火當中,因此新建的王府相當樸素,並無半分奢華之意。

當二人就坐之後,便有一些僕役端來了幾個菜碟,裡面也都是一些頗爲清淡的家常菜,儘管也有些魚肉,可是怎麼也不能跟藩王的身份聯繫在一起,這讓寧千秋都有些愕然——若是陳道顯在他的面前演戲,那未免演得太過於虛假了。

陳道顯自然能夠看出寧千秋眼中的懷疑,隨後便解釋道:“老夫年歲已大,平日也都是吃一些清淡的飲食,若是不合寧大人的胃口,可以讓廚房再去做幾道。”

寧千秋笑了笑,主動用筷子夾起一塊魚,輕聲嘆道:“下官平日裡也都是吃的頗爲簡單,只是感慨雍王身份貴重,卻還能做到如此簡樸,實在是讓人佩服不已。”

說起來,在朝野間流傳着一道趣事,那就是皇帝寧渝雖然千好萬好,也不喜好奢華之物,後宮更是講究自力更生,可唯獨有一樁,那就是皇帝頗好口舌之慾,自從登基之後,常常派人到民間蒐羅美食,尋找手藝地道的大廚,因此在這方面往往都顯得十分鄭重。

當然了,以一國帝王的身份,想吃什麼吃不到?可是寧渝並不喜歡吃那些所謂的山珍野味,更多的還是喜歡能夠在平凡食材中做出一些特色,還常常與大廚們一同探討菜餚樣式,如今已有好幾道菜從宮廷當中流傳了出來,受到世人的追捧。

想到了這裡,寧千秋卻是笑了笑,“以當今陛下之聖德,尚且喜歡廚下之事,因此雍王也不必在生活中過苛,即便有些鋪張,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陳道顯應該也是想到了皇帝的這一趣事,當下笑道:“說起來老夫也從陝西蒐羅了一些大廚,據說手藝不比北邊宮廷御醫的差,還都是做的一手陝菜,到時候還請寧大人帶回南京,也算是老夫的一些心意。”

寧千秋輕聲嘆口氣,並沒有繼續接過這個話題,而是緩緩道:“雍王應該明白下官此行的目的......”

陳道顯神色平靜,苦笑道:“西安是好地方啊,自古關中沃土,大義軍到了這裡,幾乎都走不動了.......可正因爲是好地方,這裡也註定從來都不會屬於我們.......”

寧千秋輕輕點頭,低聲道:“朝廷北伐之後,不會看到大義軍繼續停在西安,否則內閣不會答應,陛下更不會答應......唯獨走出去,去青藏纔能有一條活路。”

陳道顯給自己倒了一杯酒,隨後又給寧千秋滿上,唏噓不已,“當年帶着一幫子老兄弟,在襄陽等地到處廝混,好不容易得了一個女兒,可是她媽卻去得早——那年節咱就是地裡的耗子,絲毫不敢露頭啊,那日子過的,有今天沒明天。”

“家祖矢志抗清,輔佐延平王苦心經營,甚至還留下了白鶴道以爲將來的反清根基,只是功業不振,到了老夫這一代之後,便徹底沒了勢力,終日四處躲藏,寄人籬下。”

聽到這裡的時候,寧千秋能夠感受到陳道顯內心的惆悵,只是也不好多說一些什麼,便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陳道顯繼續緩緩道:“大義軍拼的是什麼?是一個希望,一個結果,而陛下已經帶來了希望和結果,老夫自然不會再行叛逆之事——等到明年開春之後,大義軍便誓師東征,永不回中原。”

聽到陳道顯這麼說,寧千秋便送了口氣,當下開口道:“雍王深明大義,下官心裡佩服。至於前番雍王急需的火器等物,樞密院已經準備妥當,鳥銃大約有三萬餘杆,火炮儘量湊個兩百門出來,其中會漢陽早期造的一批炮。”

陳道顯聽到這裡卻是大喜,三萬杆鳥銃加上兩百多門炮,完全可以武裝七八萬人出來,更何況在火炮當中,還有一批漢陽造的火炮,這可是真正的稀罕物,因爲其品質高,不容易炸膛,再加上準頭也高,因此即便在目前的黑市上,都很少流出。

“有了這批武器,大義軍西征的把握也會更足一些,這次當真要多謝寧大人在其中轉圜了。”

陳道顯是真的非常高興,他給寧千秋倒了一杯酒,隨後給自己倒滿酒,便痛痛快快地一飲而盡,就連鬍鬚上都沾着些許酒液,整個人更是紅光滿面。

寧千秋卻沒有喝酒,輕輕嘆口氣,“如果真要謝,那就謝謝陛下吧。實際上樞密院本來只想給幾千杆鳥槍就打發了,就連內閣也認爲不能給太多,是陛下堅持下來纔有了這麼一個結果,可是雍王,下官還得提醒你,這些武器你可要慎用啊!”

陳道顯自然明白寧千秋的意思,若是大義軍有了這批武器,就自以爲有能做些什麼,那可就太天真了,既然寧楚能給出來,那自然也有收回去的能力。

“老夫自然明白這其中道理.......還請寧大人暫且留在西安一日,老夫會立刻寫下奏摺,希望寧大人能夠轉交給陛下和內閣,將來西征之後,倘若能夠爲我大義軍找到一長久定居之地,臣便立刻回返南京,頤養天年。”

寧忠義當即便點了點頭,既然陳道顯能夠有這樣的覺悟,那麼天子和政事堂那邊,也能說得過去,原先預備的一些手段也就用不上了,當下心中擔憂盡去,開始真正品嚐這一桌子上的美食。

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六十章 父子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隱患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
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六十章 父子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隱患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