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

聽到寧渝這番話後,衆人不由得面面相覷,很快便有殿外的兩名侍衛,極爲費勁地將一個三尺多高的地球儀擡到了大殿上面來,上面放置了一個圓滾滾的球體,還描繪了許多圖案,看上去極爲精細。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紱先前一直沉默寡言,可是見到這件物事時頓時來了勁頭,他走上前去仔仔細細看了幾眼,才低聲感嘆道:“這個地球儀,臣曾經在康熙的御書房當中見過,只是這件地球儀,卻顯得更大更精細了些,”

“哦?康熙的書房裡有這件東西?”

恩斯特臉上也帶着幾分得意的笑容,因爲此物是他匯同其他相關的傳教士,專門製作出來的一件地球儀,也是送給寧渝的第一件禮物。

這件精心製作的地球儀制作顯得極爲精細,球面上繪黃道、赤道、經緯度,其中赤道繪以紅色,黃道繪以黃色,經緯線每隔10°畫一條。球體中腰處的銅圈爲地平圈,上刻四象限。與地平圈相交的銅圈爲子午圈,球北極處附時盤,上刻十二時辰,分初、正。

除此之外,上面還標有了二十四節氣名稱、南北迴歸線、南極圈、北極圈等,並且還繪製了整個東亞的行政區域,像一些大城市的名稱也列在了上面,比如“北京”、“南京、”“太原”、“寧夏”、“蘭州”、“南昌”、“蘇州”、“廈門”、“武昌”、“漢口”等,還有河流、湖泊、島嶼,就連長城都標註在上面了,精準度雖然無法與後世地球儀相比,可是在這個時代也算得上極爲難得了。

衆人圍着地球儀議論紛紛,他們對於地理的認知並不算膚淺,實際上地球儀早在元代時便已經有了,只不過並沒有如此這般精細罷了,可是大臣們對於基本的地球認知還是足夠的,因此對於地球是個圓的這一點,並不會感覺到驚訝,頂多就是驚訝這個地球儀的精度,比起過去的要強上許多。

“萬曆時期,西洋傳教士利瑪竇曾經來華,宣傳地圓之說,並且還親手製作了地球儀和《坤輿萬國全圖》,只是當時的地球儀並不如現在這般精細了。”

崔萬採博學多識,很快就想到了藏在史書當中的這麼一段小插曲,他也仔細看了看地球與,感嘆道:“如今這個地球儀太精緻了一些......”

等到衆人稍微平息了片刻,寧渝才輕聲道:“朕將它拿出來的原因,便是希望你們能夠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一些,如果只是推翻清廷,確實不需要做這些事情,可問題是,咱們這個世界是互通的,如果我們不搶先去西方,那麼將來就是他們來到我們這裡。”

“或許這一天不會很快到來,或許朕和諸位愛卿都看不到這一天,可是我們的子孫呢?如果到了那一天,當華夏國門被叩開的時候,我們的子孫會怎麼看待我們?”

“一羣食古不化的老頑固!一羣妄自尊大的老腐朽!”

衆人沉默了,他們不明白寧渝的想法,可是恩斯特的眼神卻越來越亮,他的臉上充滿了敬佩之情,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君王能夠像這般謙卑地看待未來。

無論是垂垂老矣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還是野心勃勃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以致於那些大大小小的歐洲君主們,他們都僅僅滿足於現在的一切,將目光放在了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裡,卻從來都沒有真正擡起頭看向遠方。

見到衆人似乎有些感觸了,寧渝這才長長嘆出一口氣,輕聲道:“恩斯特和歐洲來的所有人才,都將會得到重用,但是不是讓他們去當官,而是走進大學裡,去培養更多的學生,建立一個更加持續的培養機制。”

聽到寧渝這一番話,從羣臣當中卻是站出來了一人,看上去雖然頗爲年輕,可是氣度儼然,拱手道:“臣教育部尚書全祖望謹遵聖意,教育一事乃國之根本,中西思想之薈萃,方能鑄就良才。”

教育部尚書全祖望堪稱是整個朝廷高官當中最爲年輕的一位,而且還是職掌的教育部這樣的衙門,可是卻無人不服,實在是因爲此人的來歷太大了,而且這裡面牽扯到了一樁雅事。

說起來話長,當初寧渝在宣佈進行改制之後,原來的六部被拆分成了數十個部閣衙門,其中大部分的衙門裡,都找到了比較合適且能服衆的尚書,可唯獨教育部事涉重大,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寧渝最開始打算讓江南文宗呂毅中來擔任,其威望足夠且能服衆,可是呂毅中推辭不就,聲稱要閒雲野鶴,後來無奈之下又尋嚴鴻逵,而此人也是推辭不就,後來二人向寧渝推薦了一人,便是剛剛二十出頭的全祖望。

全祖望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二位大儒的推薦,既是因爲他本身博學多才,也是因爲全祖望是如今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還是梨洲私淑弟子,在士林中的聲望頗大,讓他來做這個教育部尚書,是能夠服衆的。

寧渝對全祖望此人還是頗爲看重的,笑道:“有紹衣的這一句話,朕將他們交給你也就放心了。”

“絕不辜負陛下厚望。”

三天後,全祖望便向寧渝呈遞了摺子,他在摺子裡面進行了全盤的規劃,首先第一步便是在南京、杭州、武昌、長沙、南昌、福建、廣州等地分別安排建校,這些學校當中一部分會成爲綜合性質的大學,另外一部分則是專科學校,像師範、農業、地質、礦業、工商、醫學等大學,由這些西人充當老師。

另外,針對一些擅長軍事方面的西人,則會安排到講武堂當中,成爲講武堂的老師,另外一所全新的軍事院校——大楚皇家軍事學院也開始拔地而起,將會成爲另一所融匯了中西軍事技戰術的大學,而大楚皇家海軍學院也在福建進行創建,成爲當下第一所海軍學院,與此同時,寧楚的水師也經過正式的改組,被命名爲海軍。

這一系列的大事其實大多都是已經有了相關的籌劃,等到這些西人來到寧楚之後,算是正式得到展開,這也是寧渝一開始的想法,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學習,然後完成超越。

當然,這些大學的前期建設早已正式展開,因此最遲在革新三年就會投入到使用當中,而在此之前,一系列的招生工作,也將會伴隨着寧楚第二次科舉考試而展開,在這一次的科舉考試當中,寧楚也將會正式將其他相關科目納入到科舉當中,而不再只是傳統的儒家經典。

士林學子們雖然知道改革肯定會到來,可是也沒有想到來得這麼快,這麼倉促,他們很想表示反抗,可是由於並沒有得力的人去帶頭反抗,因此這些反對的聲音始終都無法真正匯聚在一起,也就構不成影響。

因此,在寧渝頒佈了第二次科舉考試內容之後,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順從寧皇帝的意思,皇帝老子要考什麼就考什麼嘛,再說了這些人也不是傻子,當然明白眼下大家其實都不會,因此考試的難度根本不會高到哪去,真要是乘着科舉前的這段時間,好好學習一番,未必考不上去,只有那些真正冥頑不靈的腐儒,纔會被時代給淘汰掉。

不得不說,相當多的一部分聰明人,在這一次領會到了寧渝的用意,實際上寧渝心裡當然也知道,這些讀慣了四書五經的人,根本不懂什麼叫物理化學,對於數學也是兩眼一抹黑,可是沒關係,那就把題目設置的簡單些,只要考前認真突擊學習都能回答的水準就足夠了。

說白了,寧渝這是在通過科舉篩選真正願意服從他的人,而不是非要他們一下子成爲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人才,畢竟這根本就不現實。但是,他們不管是出於什麼用心,只要能夠跟寧皇帝表示自己好好學過,那就給個官當也無可厚非。

不過說到底,天下只有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選擇造反,那些考不上科舉的人是沒有那個膽子造反的.......此處應當忽略黃巢同志。因此寧渝根本不擔心,這些讀書人最多就是在心裡發發牢騷就罷了。

當然,這些人的反對倒也不是毫無作用,至少在一些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一路傳到了京城當中,自然也傳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裡。

“皇上,楚逆這一次終於暴露了自己的浪子野心了!他們竟然譭棄儒家經義,不讓士子們考儒學,反倒去學那些蠻夷的東西,可見其國將不國,人心勢必大亂!”

張廷玉跪在了地上,臉上帶着幾分亢奮,就彷彿一下子吃了十幾顆即濟丹一般,紅潤得有些不像話。

雍正望着從南面傳遞過來的密報,竟不知爲何,眼睛裡彷彿吹進了沙子一般,一行眼淚卻是流了下來,儘管沒有人敢於直視他的臉龐,可是雍正依然低下了頭,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方纔擡起頭來,眼睛裡透着火!

楚逆終於是忍耐不住了,大清的機會,終於來了!

如今的天下,乃楚清相爭之格局,而在這個大格局當中,儒生的力量不容小覷!

雍正自以爲已經把握住了寧楚的死穴,他壓抑已久的情緒得到了徹底的釋放,高聲道:“張卿,如今朕的機會來了,大清的機會也來了!”

“皇上,如今南方政局動盪,士林不穩,人心思變,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清啊!如今若是引軍南下,恐怕南方頃刻便是烽煙四起!”

張廷玉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吃錯了藥,這個時候的他,反倒比雍正還要亢奮幾分,卻將如今大清的家底拋之腦後,根本沒想過大清還有沒有這個揮軍南下的實力。

反倒是雍正皇帝的腦子裡還有幾分清醒,他想了想先前敗退到甘肅的年羹堯大軍,又想了想在四川裝死的嶽鍾琪,再回頭看了看實力還只是在紙面上的八旗新軍,不由得長長嘆了一口氣,大清的家底太薄了.......

前番的屢次大戰,終於讓雍正皇帝認識到了現實的殘酷,他倒不是不想趁機會引軍南下,可是眼下的他,連一支真正可靠的軍事力量都沒有了,甚至就連往日裡一向聽話的蒙古諸部,如今也開始選擇了觀望的態度。

“如今,怕是隻能錯失良機了,若是貿然開戰,大清眼下並無勝算。”

雍正長長嘆了一口氣,他實在是有些不甘心,可是再怎麼不甘心,他也變不出一隻真正有實力的軍隊出來。

張廷玉聽到雍正這麼說了,這纔不甘心地咂摸了一下嘴皮子,撫須道:“如此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奴才以爲,可以讓大儒前輩們書寫討伐楚逆之書,然後到南方各地散佈,以亂其人心.....還可以暗中派遣使節,聯繫江南大儒,將來一聲號令之下,便可讓楚逆腹背受敵!”

雍正仔細地聽了,覺得這個建議還算靠譜,當下也就表示了同意,這前面的大儒寫東西聲討倒簡單,畢竟眼下大清的大儒們一抓一大把,連內閣當中的幾位,在士林當中都有不小的號召力——真正難的還是派人去聯繫江南士林。

要知道寧楚的地下勢力可是不小,像軍情處和影子的大名更是無人不知,這不管派誰去也好,心裡都會打鼓,這可不是鬧着玩的,面對那幫子鼻子比狗還靈的密探,稍微出現一絲破綻,可就想死都難了。

除此之外,想要聯繫江南大儒,這個人的身份也不可能太低,像這樣的角色不管放在哪裡,都很容易引起有心人的注意,想要做一些事情,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雍正皇帝想了想也覺得頭疼,特別是清廷在江南等地佈置的暗探,都因爲前番孫文成叛變,再加上寧楚對江南的清理,基本上完全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插入一根暗樁也確實畢竟爲難,當下也就不再繼續折磨自己的腦袋,而是直接盯住了張廷玉。

你出的主意,你來選個人吧!

張廷玉輕聲笑道:“皇上,奴才以爲如今的江南,還有一股勢力值得利用。”

“是何勢力?”

“漕幫!”

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十九章 火炮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十九章 火炮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
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十九章 火炮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十九章 火炮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