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

一間屋子裡,幷州系諸將圍成一圈,呂布坐在中間。呂布見人齊了,也不廢話,單刀直入的道:“我不想去青州了。”

大家吃了一驚,什麼,這商量得好好的,怎麼一路辛苦從三輔跑到這了,眼看馬上就要到目的地了,現在卻反悔了?

張遼屁股坐不住了,馬上道:“將軍,這是爲何?”

高順雙目亦是直直看向呂布。

呂布嘆道:“我乃一介粗人,生長於幷州,爲了功名、爲了保身,廝殺半生,卻落得個聲名狼藉的下場。前幾日荀公達對我等的態度,你們也應該看到了。簡直是不屑一顧。荀攸如此,青州文武態度如何,可想而知。”

高順道:“主公多慮了,劉青州高潔仁厚,想必不會怠慢主公。”

呂布笑道:“劉玄德自然不會如此。我若往青州,他必然會倒履相迎,喜而納之。以全他禮賢下士之名。可是我幷州人非其嫡系,而玄德幕府,多用儒士。昔日我從董卓,儒生對我深恨之。在青州想出頭,何其難哉!與其在青州受排擠冷落,鬱鬱寡歡。不如留在此處。”

衆將沉吟不語。毫無疑問,呂布說得很有道理。在長安,在荊州,在這裡,儒生對他們的態度,確實是很不友好。大家都是廝殺漢。戎馬半生,別說報效朝廷這種鬼話,當然是爲了封妻廕子,升官發財。無私奉獻那是不可能的。一想到在青州,被人排擠不受重用,後半生毫無希望。衆將心中便漸漸開始冷了。

呂布見狀,伸手拽過地圖,指着一處地方道:“若留在此處,與於夫羅兵合一處。除了可以縱橫兗、冀邊界外,還可以順道北上,此時河洛空虛,我等可據河內、河南以養兵。到時有了地盤,有了錢糧,便可以向天子請封。何等自在快活,何須去青州仰人鼻息?”

張遼看了看,道:“將軍,當年遷都,河洛百姓,十不存一,至今尚未恢復過來。便是佔了此處,只怕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呂布笑道:“文遠說的是,不過,我等兵少,佔河內以養兵,還是無礙的。待兵馬充足,我與爾等再率兵北上。聽聞袁本初遣其甥高幹佔了幷州。嘿嘿,諸卿就不想衣錦還鄉?想來我幷州兒郎離家日久,也想回去看看了。”

衆將頓時激動了。呂布騰的站了起來,大聲道:“袁本初何德何能?搶了韓文節的冀州還不罷休,又私遣高幹佔幷州。誰給他的膽?等老子兵精糧足,定要北伐,爲陛下平定幷州!”

着啊,袁紹有什麼資格私自任命高幹爲幷州牧?天下還有誰比咱們幷州系更適合佔據幷州?既然袁紹亂命,咱們就替天子管管!

便是穩重如張遼、高順亦不禁神色激動。過了一會,張遼又道:“將軍所思所想,真良策也。只不過與於夫羅兵合一處,到時其欲與我同分幷州,如何是好?”

呂布大手一揮,道:“無妨!於夫羅一心念着返還南匈奴奪單于之位。其欲返國,還需借我之力,哪裡還有心思圖我幷州?”

就這樣簡單的討論了下,呂布和諸將便決定不去劉備那兒了。之前決定去劉備那,是因爲天下無處可容身了,想着劉備性格厚道,人品過硬,不會起歪心思壞他等性命。所以才一心去投靠。如今有了更好的前途、更好的目標,自然是要棄劉備而去了。

荀攸只怕是打死他也想不到,就因爲他低聲嘀咕的那一句,導致呂布對青州的未來生活比較失望,這才下定決心不去青州了。

他還心中暗喜,想着呂布等人去青州時,讓呂布把自己一家老小給捎上呢。真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終於可以脫離魔爪了啊。

結果荀攸左等右等,不見呂布動身。直到於夫羅又通知他赴宴,席上高興的宣佈,從此呂布加入山寨,一起發展。荀攸才知道,呂布這個混賬,竟然賴在此處不走了。

荀攸大忿,胸中怒氣翻騰,直視呂布,暗道,果然是反覆小人!又想,完了,呂布性暴、於夫羅好殺,這兩個魔頭攪在一起,別又生出什麼事端來。

果然,沒多久,消息便傳了出來。於夫羅、呂布將兵出山,言稱欲覲見天子。着令荀攸籌備糧草,隨軍贊畫。

荀攸什麼人物,一聽就知道有鬼。這兩個傢伙,只怕是打着覲見天子的由頭借道河南或河內。到時就看誰吃虧了。當然,荀攸不認爲他們倆有膽去打天子的主意。

數日後,於夫羅、呂布各率精兵,以荀攸爲軍師,兵出河內。

河內自前太守王匡被曹操給氣死後,此時是張揚爲太守。張揚,幷州雲中人,以武勇知名。他的經歷比較豐富,曾與呂布同屬丁原,後漢靈帝置西園八校,徵天下勇士,於是聽丁原之令,率兵詣蹇碩。蹇碩死,又屬大將軍何進。何進遣其返幷州募兵,得千餘精卒,回程時,於上黨郡遭遇山賊,等把山賊給剿滅了,何進卻死了。董卓爲禍洛陽,張揚所部萍水無依,於是一咬牙,發兵攻壺關,未下。又化身作流匪,掠諸縣財資以養己軍……直到諸侯反董,袁紹率軍至河內與王匡會師時,張揚才遣使拜見袁紹,得以洗白。

張揚和於夫羅還有一段過節,就是當時反董時。於夫羅因爲斷糧,也前來湊熱鬧。於是與張揚一起屯於漳水。結果於夫羅沒有得到想象中的資助,便欲叛袁紹而去。張揚執意不從,報信給袁紹,導致於夫羅灰溜溜的敗走。因爲這事,袁紹覺得張揚是自己的鐵桿,於是在王匡死後,表張揚爲河內太守。

所以,在商討出兵何處時,呂布和於夫羅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河內。呂布說是與張揚有同僚之誼,先去說一說,看能不能讓張揚與自己合夥幹事業。於夫羅便說張揚與老子有過節,咱先禮後兵,要是這老小子不識趣,分分鐘便出兵滅了他。

張揚在河內,埋頭當太守,挺老實的。彷彿天下紛亂與他無關,他只一門心思經營他的一畝三分地。又哪曾想得到,河內這塊不算肥的肉,已經被兩個狼性十足的傢伙給盯上了。

河內郡,轄十八城,董卓之亂前,雖然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亦有丁口百萬餘。經過董卓一折騰,死的死、散的散,然後張揚認真經營一番,如今也恢復了些,今年的河內人口普查,得丁口五十五萬餘。這也是呂布與於夫羅盯上河內的原因。

大軍過了黃河,一路至了朝歌。朝歌守令不知城外來的是哪路軍馬,於是得報後,立馬閉四城,嚴陣以待。呂布便遣將前往說之:“奮武將軍、溫侯呂布,自長安來,欲往洛陽覲見天子。還望守令行個方便,開城門讓我等進來歇息。”

朝歌令飽讀詩書,也不是傻的。從長安到洛陽,你就算不是從函谷關出來的,就算你翻山越嶺,你也可以自荊、豫入大谷關、伊闕關。怎麼反倒繞到朝歌來了?而且這是東門,看情況還是從朝歌以東來的。哄鬼呢!

於是朝歌令微微一笑,道:“原來是呂君侯,君侯遠道而來,小令本應開城迎之。然則朝歌城小,又多受流匪之亂,縣窮民困。爲免驚擾百姓,君侯不如暫歇城外,小令自當會爲君侯所部準備好糧草物資。如何?”

呂布聽了,眉頭一皺,就要發作。旁邊於夫羅便忍不住了,道:“奉先,說了強攻便可,你非得如此。看見了罷?這鳥官不拿你當回事!打吧!”

話方落,於夫羅便馳馬而出,往城上刷刷刷便是數箭。朝歌令見那胡人飛馳而出時,便知不好,奪手取了旁邊軍士的大盾豎在自己身前,便只聽得突突突三聲,三箭皆中,箭頭沒入盾面。

呂布沒想到於夫羅這麼性急,心道,你不拿人命當回事,老子手下卻只有千把人了,而且都是幷州的老兄弟,當然捨不得了。

不過見於夫羅已經撕破臉皮發起進攻了,便也不多說,大手一揮,打算進行強推了。朝歌多年無戰事,小縣又能有多少人馬。事發突然,還沒防幾下,就被一羣如狼似虎的甲士人涌上城頭,三兩下砍翻縣尉,生擒縣令,佔了朝歌。

晚上,於夫羅坐在縣衙中,嘎嘎大笑,道:“奉先,如何?在山中再好,也不如有一縣之地強!”

兩人笑論了幾句,便見荀攸匆匆而來,寒着臉道:“兩位將軍,既佔朝歌,是否約束下軍士,休得掠奪財物,休得濫殺無辜?”

於夫羅無所謂的揮了揮手,道:“這有什麼,兒郎們多年不曾入縣城,讓他們放縱放縱又有什麼不行!”

荀攸聽了,差點氣炸,雙眉一豎,便又轉向呂布道:“呂將軍,城中子民,皆我漢家兒女,以後也是呂將軍治下百姓,大軍所需物資,皆其供養,可謂衣食之父母!呂將軍便沒有一絲憐憫之心乎?”

呂布眉頭一皺,被荀攸幾乎喝斥,便要發怒,後來又想,於夫羅這個莽夫,將來是要走的,以後河內便是自己的地盤,如今於夫羅搶的殺的,豈非都是自己的損失?

於是便喚來親衛,着其傳令三軍,勿得濫殺!勿得擾民!違令者軍法治之。

於夫羅聽了,眼中不滿之色一閃而過,卻又哈哈大笑,與呂布談論起其他事來。

第六百六十六章 虎將許褚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五十章 孤身說降第二百六十八章 孫策周瑜第四百零一章 白登之戰(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五十四章 新的去向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臨兗州第八十一章 陳年舊事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二百三十二章 跨海東征(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黃公覆夜渡河津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舉動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東歸附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青州屯田忙第四百四十五章 風雨幷州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三百四十章 功敗垂成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攻取會稽(二)第三百零一章 界橋之戰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六百零一章 草原大戰第二百四十章 身陷匈奴營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七百五十六章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七十六章 試行改革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四十五章 風波又起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四百五十章 風雨幷州(六)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五百七十一章 關中攻略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五百九十九章 受降城外第六百三十六章 兗州攻防(五)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六百九十一章第八十五章 風雨前夜(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第六百八十三章第一百四十一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洛陽風雲(二)第三百一十二章 陳到來投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第六百十七章 河西四郡第四十九章 事件起因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七百零二章 刺探軍情第二百四十三章 袁紹之謀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六百三十三章 兗州攻防(二)第七十三章 蠻王之位(三)第六百八十九章 漢壽之戰(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東征(六)第六百七十九章第四百一十七章 劉備應對第五百一十八章 好漢凌操第四百二十七章 流言驟起(二)第六百九十一章第四百六十六章 冀州攻略(八)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三百九十三章 袁劉大戰(二十三)第七百二十一章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七百九十七章 曹純退兵第五百六十六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四百一十八章 袁紹動作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用兵圖兗州第四百零八章 再敗呂翔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七百三十九章
第六百六十六章 虎將許褚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五十章 孤身說降第二百六十八章 孫策周瑜第四百零一章 白登之戰(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五十四章 新的去向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臨兗州第八十一章 陳年舊事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二百三十二章 跨海東征(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黃公覆夜渡河津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舉動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東歸附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青州屯田忙第四百四十五章 風雨幷州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三百四十章 功敗垂成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攻取會稽(二)第三百零一章 界橋之戰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六百零一章 草原大戰第二百四十章 身陷匈奴營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七百五十六章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七十六章 試行改革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四十五章 風波又起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四百五十章 風雨幷州(六)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五百七十一章 關中攻略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五百九十九章 受降城外第六百三十六章 兗州攻防(五)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六百九十一章第八十五章 風雨前夜(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第六百八十三章第一百四十一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洛陽風雲(二)第三百一十二章 陳到來投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第六百十七章 河西四郡第四十九章 事件起因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七百零二章 刺探軍情第二百四十三章 袁紹之謀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六百三十三章 兗州攻防(二)第七十三章 蠻王之位(三)第六百八十九章 漢壽之戰(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東征(六)第六百七十九章第四百一十七章 劉備應對第五百一十八章 好漢凌操第四百二十七章 流言驟起(二)第六百九十一章第四百六十六章 冀州攻略(八)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三百九十三章 袁劉大戰(二十三)第七百二十一章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七百九十七章 曹純退兵第五百六十六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四百一十八章 袁紹動作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用兵圖兗州第四百零八章 再敗呂翔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七百三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