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董卓入京

看到這一彪軍來,所有人心中都在念道,董卓來了。%

不錯,來得正是董卓。袁紹私召董卓,董卓也是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兩人一拍即合,董卓便領軍自上林苑向洛陽而來。當然,臨行的時候,董卓還沒忘了給朝廷上一份奏表:“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潰癰雖痛,勝於內食,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人。今臣輒鳴鐘鼓如洛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話說得很漂亮,表面功夫也做得很好。反正洛陽我是來定了。來清君側了。

董卓趕時間,長途遠奔,所部乃精騎三千,一路飛馳,快到洛陽的時候。張讓等把大將軍何進給殺了,袁術等人發兵攻打皇城,火燒南宮。大火沖天而起,董卓遙見,知道洛陽出事了。於是一刻也不停留,引兵急進。

到了城西,逮住人一問,知道天子在北芒,因此引兵來奉迎。

董卓一到,拿眼一掃,哎喲,劉備怎麼也在。似董卓這類人,雖然骨子裡殘暴兇戾,又好記仇,但天性佩服本事強的人。劉備的本事怎樣,在涼州一起打過仗的他,那是心知肚明。見劉備也在,忙打招呼:“玄德即在,陛下定然無憂,某來晚矣!”

劉備在馬上一禮,道:“劉備見過董使君。”這傢伙在先帝病重的時候,受了幷州牧,卻又不就職。依然帶了兵屯在河東,無法無天。

董卓一揮手,豪爽的笑道:“你我軍中袍澤,無須多禮。”

說完之後,這纔看向袁紹、袁術和盧植,與衆人見了禮之後,再又在衆人的陪同之下,拜見天子。

天子見了董卓,怕了。畢竟還是個孩子,勞累數天擔驚受怕,心神俱疲。更重要的是,他從小生活富足,無憂無慮。見的人也少。所來往認識的公卿,一個個都儀表不凡。哪裡見過如董卓一般粗豪的邊將。且他自幼習道,雖然是個半調子,但打小親近自然,對氣息十分敏感。董卓一身殺氣,血腥味重得很,他一走近,天子便發自內心的厭惡害怕……

憑良心論,以劉備的眼光來看,董卓長得不醜,雖然一臉兇相,但好歹還五官端正。但董卓與其他大漢官員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皮膚不好,粗糙得很,還很黑。這樣看上去,給人感覺就不好了。要說是邊地風沙的問題,劉備也就要奇怪了,不止董卓一人爲邊將,皇甫嵩,公孫瓚,哪怕是傅南容,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邊將,但他們都是美男子,大帥哥。更不用說後來與董卓同起涼州的錦馬超了。董卓也是特例了。

董卓一下拜,全身甲片便嘩啦啦的響,天子見這麼一個兇惡大漢拜在自己車前,不由驚弓之鳥似的往後一縮,話都說不出來了。

盧植與劉備見了,心中暗歎經此變故,大漢威儀喪盡。倒是天子身後的皇弟陳留王劉協,一板一眼的與董卓說話,諸如董將軍辛苦啊之類的。

董卓便問洛陽之事,陳留王也言語清楚,條理分明。董卓心中就想,這什麼破天子,還不如陳留王,聽說先帝就有意屬陳留王,只可惜奈何皇后與大將軍何進作梗。董卓又看了看陳留王,越看越喜歡。思道,陳留王爲孝仁太后所養,某與孝仁太后同族,若是陳留王作了天子,咱老董是不是也可以威風八面了?

這念頭一起便一發不可收拾。

衆人一路閒話,護送天子與陳留王返回北宮。此時南宮火災雖然被吳匡與後來趕來的百官士卒指揮撲滅,可是宮殿也被燒了個七七八八,就是沒燒燬的,也被煙熏火燎得面目全非,卻非殿,千秋萬歲殿都被燒壞。這要修復,又是一個大工程。

天子與百官只得在北宮崇德殿議政。崇德殿靠近永樂宮太后居住,也好。相互有個照應。

天子與陳留王俱返,何太后喜極而泣,不顧太后之尊,一把摟住天子,就哭了出來。她這幾日擔驚受怕,實在是夠了。甚至想過,若是天子沒了,百官議立外蕃,她這個太后,豈不是又要受人欺壓……如今天子回來,她逐漸冰冷的心,才迅速回暖。

天子見孃親真情流露,也不禁哇的一聲哭了出來。百官面面相覷,對這太后和天子殿前失態頗爲無奈。

還好何太后還算成熟,哭了會,收斂儀容,回後殿更衣後,出來與諸大臣議事,先是大赦天下,又改元光熹爲昭寧。

再是察看損失,論功行賞。

洛陽之亂,死難宮人宦者二千餘人。又有車騎將軍何苗死於亂軍之中,宗正劉鬆死於亂軍之中,太后母親舞陽君死於溝渠,前太尉樊陵,少府許相爲袁紹所斬……其餘有名姓之尚書、侍中、議郎,各有死難。朝堂爲之一空。

劉備暗暗掰着手指頭一算,他也嚇了一跳,軍中三巨頭,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全死光了,九卿死了二個,前三公死了一個,其他郎官或棄官歸隱,或被亂兵所害者,不在少數。朝廷這下是傷了元氣了。十常侍還真是害人不淺。

百官憤怒,大司農周忠上本奏道:“陛下,張讓等禍亂朝堂,社稷蒙塵,脅迫兩宮,罪在不赦,其雖投河而死,宜收撈屍首,驗明正身,剮於市口!十常侍宗族,可詔令郡縣一併收捕,檻車徵至京師凌遲死!”

周忠何曾受過這樣的罪,他好死不死的伴在天子身側,被張讓等率了小黃門一鼓腦衝了進來,拿劍指着,他趴在地上的時候,混亂中還有人一腳踩他臉上,這等奇恥大辱,不報不行!

劉備拿眼看了一下週忠,他認識周忠,準確的來說,他認識周忠的兒子周暉周君吉,當年他剛來洛陽,獻上除蝗之策的時候,就是在小茶館中偶遇周君吉和黃文廣的。如今黃奎隨黃琬豫州赴任。周暉卻不知道去了何處?

周忠一開言,百官皆附蟻,天下雖然紛擾,四處兵災,但他們第一次見識到洛陽城中的兵亂。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不好受,昔日貴爲公卿,高高在上,如今卻被閹人脅迫,生命屢受威脅,這等大仇,不報還行嗎?別說張讓投河了,就是投火燒成灰了,也要把那堆灰弄出來再接受審判一回才行。

劉備乾咳兩聲,他還打算是不是開言救下十常侍的一兩個家眷來全香火呢,見羣情憤憤,算了,還是過段時間再說吧,反正他們宗族都要檻車徵到洛陽來行刑。還有時間。

想起張讓害得自己一家家破人亡,狼狽不堪,何太后自無不允。然後又商討如何平息京師謠言,整齊治安,修復宮殿……諸事之後,重頭戲來了,這次事件中表現出色的官員們,依慣例要論功行賞了。

隨天子蒙難險死生還的官員們,大都賞賜了一些絹帛粟米。然臨危不懼,站出來與閹宦作死生鬥爭的功臣,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盧植。

何太后當然忘不了自己在最絕望的時候,盧植持戈直取段珪的情景,若不是盧尚書,自己只怕後果難卜。

再就是劉備,劉備後來引兵護住了自己,又前往迎駕,名列功臣第二位。袁紹袁術,何太后雖然不喜歡,甚至是厭惡,卻也不能違心的說人家沒出力。董卓、閔貢,吳匡等等都是功臣。

待到要論功行賞時,盧植卻拒絕了加封他爲涿侯、遷爲少府的封賞。盧植拜於階下,聲若洪鐘,道:“國有奸佞,濁亂朝堂,而使兩宮受辱,社稷蒙塵,皆百官與臣之過也。幸而天子與太后遇難化吉,安然而返。古人曰主辱臣死,天子不加責於老臣等,已是開恩,老臣又有何顏面,受職爵之賞?”

太后屢下詔書,盧植屢次推還。只是道:“恨不能以軍功封侯,然保駕除賊,臣份中事耳,何功之有。”如此反覆,只是不受。天子與太后無法,也只好算了。

劉備知道岳父盧植不是耍脾氣,他這真是覺得國家被弄成這樣,他們做大臣的都有責任。百官公卿,竟然被一夥太監給脅持了,這實在是個笑話。是以他才堅辭封賞。再者,盧植當年以北中郎將平黃巾時,被宦官所污,而未能得爵,他從此之後,對名利越發的淡泊了。這些年一直待在宮中,除了續補《漢記》,便是抄寫皇室藏書。所以他推辭封賞實乃真心真意。

好吧,岳父一帶頭,劉備這個做女婿的也不好接受封賞了。於是也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反正他已經是侯爵了,再者,他年歲尚輕,驟爲高位,簡直是幫他拉仇恨,還是過陣子去當地方軍閥的好。要是在朝中爲公卿,遲早要被董卓一鍋給端了。拒絕封賞還有個好處,就是下次向太后求情救張讓等人子嗣繼香火的時候,也好開口點。

袁紹、袁術兄弟那個恨哪,折騰了這麼久,爲的是什麼?還不是升官發財,何進死了不說,現在立點功,眼看可以封爵了,你們卻都請辭,要這樣高尚做什麼?能當飯吃麼?這下,袁紹和袁術是徹底把劉備給恨上了。爲什麼不恨盧植?天知道。

董卓自然心裡也不快活,不過他城府要比袁家兄弟深多了,袁家兄弟臉色不好大家都看得出來,他卻若無其事。這就是差距。

最後,只有吳匡、閔貢兩人受了都亭侯的爵位。

董卓眯着眼睛,目光在朝堂之上掃來掃去,心中嘿嘿冷笑着,卻也不知道在盤算着什麼。

第三百二十六章 再立一軍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雨幷州(二)第六百十九章 聯盟已成第四百二十六章 流言驟起第四百九十九章 治理幷州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六百九十六章 華容城破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七百十三章 章山水戰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六百七十九章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戰平城第七百十一章第五百五十四章 關中攻略(六)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五百六十一章 關中攻略(十三)第六百四十七章 圍點打援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七百五十四章第六百十六章 濟北王求助張飛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七百七十章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第五百八十二章 交州之戰(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七百三十四章第四百二十八章 竟然是他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關下逢敵軍第六百十八章 河西四郡(二)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四百八十七章 冀州攻略(二十九)第四百八十五章 冀州攻略(二十七)第四百七十六章 冀州攻略(十八)第四百五十州 冀州攻略(一)第五百零五章 南陽之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子駕崩第七百三十二章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一百零五章 董卓之敗第五百五十五章 關中攻略(七)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一百三十七章 洛陽風雲(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五十四章 新的去向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東征(五)第五百零九章 襄陽隱士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橋(二)第八百零五章 戰爭爆發(六)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屯界橋(四)第三百五十章 求援四方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袁術所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九十二章 大戰江陵第一百零九章 築城巴丘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六十章 鮮卑之事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五百八十四章 平定涼州(二)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儒之逝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五百六十二章 關中攻略(十四)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第一百一十四章 初逢敵軍第三百六十六章 揚州罷兵第二百五十七章 徐州之亂(三)第四百七十五章 冀州攻略(十七)第三百七十八章 袁劉大戰(八)第一百五十五章 河陽之戰第三百八十三章 袁劉大戰(十三)第六百九十六章 華容城破第七百二十六章 黃射臨陣棄袍澤第三百三十八章 北方亂起第六百八十九章 漢壽之戰(二)二十九 退婚之事(2)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三百一十四章 下邳之戰(二)第五百五十二章 關中攻略(四)第七百五十九章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九十三章 大戰江陵(二)第七百九十五章 博望之戰(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
第三百二十六章 再立一軍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雨幷州(二)第六百十九章 聯盟已成第四百二十六章 流言驟起第四百九十九章 治理幷州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六百九十六章 華容城破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七百十三章 章山水戰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六百七十九章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戰平城第七百十一章第五百五十四章 關中攻略(六)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五百六十一章 關中攻略(十三)第六百四十七章 圍點打援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七百五十四章第六百十六章 濟北王求助張飛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七百七十章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第五百八十二章 交州之戰(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七百三十四章第四百二十八章 竟然是他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關下逢敵軍第六百十八章 河西四郡(二)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四百八十七章 冀州攻略(二十九)第四百八十五章 冀州攻略(二十七)第四百七十六章 冀州攻略(十八)第四百五十州 冀州攻略(一)第五百零五章 南陽之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子駕崩第七百三十二章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一百零五章 董卓之敗第五百五十五章 關中攻略(七)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一百三十七章 洛陽風雲(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五十四章 新的去向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東征(五)第五百零九章 襄陽隱士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橋(二)第八百零五章 戰爭爆發(六)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屯界橋(四)第三百五十章 求援四方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袁術所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九十二章 大戰江陵第一百零九章 築城巴丘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六十章 鮮卑之事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五百八十四章 平定涼州(二)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儒之逝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五百六十二章 關中攻略(十四)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第一百一十四章 初逢敵軍第三百六十六章 揚州罷兵第二百五十七章 徐州之亂(三)第四百七十五章 冀州攻略(十七)第三百七十八章 袁劉大戰(八)第一百五十五章 河陽之戰第三百八十三章 袁劉大戰(十三)第六百九十六章 華容城破第七百二十六章 黃射臨陣棄袍澤第三百三十八章 北方亂起第六百八十九章 漢壽之戰(二)二十九 退婚之事(2)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三百一十四章 下邳之戰(二)第五百五十二章 關中攻略(四)第七百五十九章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九十三章 大戰江陵(二)第七百九十五章 博望之戰(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