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

劉夫人把劉備喚到身邊,笑着從榻上取了一襲衣衫來,道:“我兒回來了,來試試看這件衣衫是否合適。”

劉備接過這件衣裳,看着衣裳上面密密麻麻的針線,眼眶便是一紅,孃親每年都會給他縫製衣服,便是到了如今他已經錦衣玉食了,也不例外。劉備答應一聲,立時便出去換了來,再又重新來見。母子二人許久不見,劉夫人有很多話要講,絮絮叨叨了很久,劉備便坐在旁邊,只是安靜的聽着。直到盧珻來喊吃飯。

到得晚間,卻又是別有溫柔萬種。箇中滋味,難以言表。

第二日,沐浴更衣後的劉備,上朝了。大將軍出征,班師後自然要向君王覆命。昔日劉備徵幽州回來往見天子時,曾被殿前武士以戟交頸,曾發誓此習不改,絕不入朝。這次卻是沒有此等事了。

天子高居殿上,殿下太傅、三公與文武百官俱在。不管之前的朝廷百官對劉備有甚想法,現在也只剩下了滿心喜悅。自來青州之後,朝廷所能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大。眼看着這一仗之後,袁紹覆滅在即,冀州大半已然到手。楊彪他們如何不高興?

經過十數年動亂之後,宦官集團已經覆滅,外戚集團也被削弱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等天下一統,四海清平之後,劉備必然還政。到時這天下,便是他們士族說了算啦!

自黨錮之禍以來,天下士人、豪強許多已經和漢朝廷離心離德,這也是爲什麼掃平黃巾之後,諸雄並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黨錮之禍,說白了不過是漢朝廷內部的權力爭鬥達到激化罷了。把所有責任推到皇帝與宦官、外戚身上,那也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士人每每指責宦官爲禍地方,擾亂朝政。但爲禍地方最厲害的,並不是宦官,而是地方士族、豪強,以及與宦官勾結在一起的士族。想來宦官們也是很委屈,憑什麼你們士族就能侵佔田地,販賣私鹽等等,咱家就不行?

兩次黨錮之禍,最後以士人慘敗而告終。卻也因此而激起民變,最終釀成了黃巾之亂。或許是經歷過了黃巾之亂的殺戮和無秩序。一些士人清醒過來,覺得之前雖然也在爭吵、打壓,但日子還是能過的。不是特別犯混,這生命安全還是能保障的。而且現在爲禍天下的宦官都死了,那麼自己就要挺身而出,輔佐君王匡正天下。還有一些士族,在黃巾之亂中,得到了莫名的好處,大權在握之後,卻是不願再交出來。心中想着天子,兵強馬壯者爲之。與其再去受劉漢天子的氣,不如換了自己來做。這種人,就是以袁氏爲代表的各路諸侯了。

天子見了劉備,笑道:“大將軍爲國操勞,奏凱而還,朕當設宴,爲大將軍賀!”

劉備聽了,對天子拜道:“臣豈敢居功。幸賴陛下鴻福也。”

楊彪出班站定,對天子道:“漢興有望,臣等爲陛下賀、爲大將軍賀!”

天子哈哈大笑。劉備界橋一戰,打得袁紹落荒而逃,他心中實在是暢快。袁紹先是另立他皇兄、現在又立他皇侄,當初他東歸想的也是去投袁紹,結果被他拒之於關外。天子又不是真正的聖賢,這心中如何不怨。現在被自己的大將軍給打得即將敗亡,就別提這高興勁了。

君臣宴罷,就開始議事了。劉備秉政,雖然出征在外,但內政卻被長史荀彧等幕府諸人給牢牢把控着。

劉備也不去管太多,他只要牢牢把握住軍權、財權和人事權,然後有條不紊的持續推行他的新政便可以了。當然,爲了平衡和安撫,隨着他地盤的不斷擴大,他也任命了許多朝中百官舉薦上來的官吏。

所謂的新政,無非就是這幾條。

一是授田,官府將大量的無主之地收爲官有,除了賞賜有功將士和作爲百官俸祿的祿田之外,還會免費租賃給百姓耕種;又鼓勵民間開荒。開荒所得田地則造冊爲開荒者所有;所有田地,實行三十稅一。

二是免賦,在免口錢,免賦錢,爲商人提供平民同等待遇方面,百官也與劉備爭論過很多次。最後還是劉備勝出了。畢竟現在鑄新錢的是劉備,而朝廷自天子到百官,都得依靠劉備的供養。反正這錢都是劉備的,所以百官們也懶得去爭了。當然,在對鼓勵生育以及尊老方面的政策,他們還是很贊同的。覺得劉備不愧是鄭玄親傳、名教弟子。

最最重要的,還是教育。楊彪自來青州之後,一直謀求重立太學。楊彪要立太學,劉備自無不允。但他卻要求楊彪在太學中施行青州書院的體制。兩人曾爲此鬧得不歡而散。

劉備也曾在太學中待過。他很清楚現在的太學是怎麼一回事。在他看來,入了太學,那麼就好好求學,別弄些別的名堂出來。當年士人的風氣就是好名養望。當然這也是出於舉薦制上的需要。如此一來,太學生們便互相標榜,互相結托。從而結黨以營謀進身,牽引同類,淆亂是非。太學生們在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那還有什麼心思讀書?而能入得太學的,又都是天下精英,身後各自有一個家族在撐着。於是便攪亂得當時的洛陽烏煙瘴氣,也引發了許多本可避免的不良事件來。

他本就有意用科舉制來逐漸取代察舉制,自然會想着在太學中大力推行他一手創立的青州書院的制度。但在楊彪看來,劉備這是不懷好意。若人人都參加科舉,那還要他們這些世家來做什麼?世家以儒學來傳家養望,來獲取政治地位和社會名望。但也保不準哪一代就沒甚出色的子弟,這個時候就需要其他世家來照顧了。你這次照顧我,下次我就可以照顧你。相互舉薦嘛。但若是棄察舉而用科舉,大家都憑真本事。那這結果可就真不好說了。而且科舉制度大行於世之後,所有官員等於是皆出於劉備門下,他這是想幹什麼?

第七百六十一章第八百二十三章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七百六十九章第二百一十二章 涼州風雲(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三十二章 初拒徵辟第五百六十三章 關中攻略(十五)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四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北戰爭第七百六十六章第七百三十四章第七百十八章第二百六十五章 涼州事變第三百九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十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賈詡出奔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三百九十章 袁劉大戰(二十)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九十一章 黃巾亂起(五)第五十五章 大婚之喜第七十三章 蠻王之位(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三章 縣城風波(二)第四百七十二章 冀州攻略(十四)第二百七十章 徐州之亂第十一章 爲民除害(一)第二百九十五章 陳王遇刺第四百零四章 平城交兵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七百七十六章 漢軍突圍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四)第三十四章 洛陽滅蝗(一)第四百四十章 兵屯界橋(三)第六百零二章 草原大戰(二)第三百五十章 求援四方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戰呂布第二百八十章 跨海東征(七)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四百一十九章 麴義應對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東征(五)第七百零八章 臧霸南下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四百八十章 冀州攻略(二十二)第八百零一章 戰爭爆發(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臨兗州第四百八十二章 冀州攻略(二十四)第六百二十二章 揚州異動(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五百零二章 博望攻防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關下逢敵軍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六百三十七章 西域見聞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五百五十四章 關中攻略(六)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託終身第四百九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十三)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勢危急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七十四章 蠻王之位(四)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七百五十章第五百二十一章 青州應對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六百三十六章 兗州攻防(五)第六百零六章 益州風雲第二百四十六章 荀攸退兵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託終身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陽風雲(四)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一百章 襄陽城破(25號第一更)第七百零九章第一百零七章 黃巾消亡談談匈奴與班超第四百九十章 冀州攻略(三十二)第六章 簡家之約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七百三十四章第六百四十二章 丁儀奏對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二百一十一章 涼州風雲第一百八十七章 青州攻略(三)
第七百六十一章第八百二十三章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七百六十九章第二百一十二章 涼州風雲(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三十二章 初拒徵辟第五百六十三章 關中攻略(十五)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四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北戰爭第七百六十六章第七百三十四章第七百十八章第二百六十五章 涼州事變第三百九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十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賈詡出奔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三百九十章 袁劉大戰(二十)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九十一章 黃巾亂起(五)第五十五章 大婚之喜第七十三章 蠻王之位(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三章 縣城風波(二)第四百七十二章 冀州攻略(十四)第二百七十章 徐州之亂第十一章 爲民除害(一)第二百九十五章 陳王遇刺第四百零四章 平城交兵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七百七十六章 漢軍突圍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四)第三十四章 洛陽滅蝗(一)第四百四十章 兵屯界橋(三)第六百零二章 草原大戰(二)第三百五十章 求援四方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戰呂布第二百八十章 跨海東征(七)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四百一十九章 麴義應對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東征(五)第七百零八章 臧霸南下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四百八十章 冀州攻略(二十二)第八百零一章 戰爭爆發(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臨兗州第四百八十二章 冀州攻略(二十四)第六百二十二章 揚州異動(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五百零二章 博望攻防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關下逢敵軍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六百三十七章 西域見聞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五百五十四章 關中攻略(六)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託終身第四百九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十三)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勢危急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七十四章 蠻王之位(四)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七百五十章第五百二十一章 青州應對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六百三十六章 兗州攻防(五)第六百零六章 益州風雲第二百四十六章 荀攸退兵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託終身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陽風雲(四)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一百章 襄陽城破(25號第一更)第七百零九章第一百零七章 黃巾消亡談談匈奴與班超第四百九十章 冀州攻略(三十二)第六章 簡家之約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七百三十四章第六百四十二章 丁儀奏對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二百一十一章 涼州風雲第一百八十七章 青州攻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