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

翻年之後,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擺在了劉備的眼前。就是年號的問題。

前年,也就是興平六年,孝懷皇帝劉辨駕崩,然後袁紹冒天下之大不韙立孝懷皇帝子劉珉爲帝,然後改元昭寧。劉備因不承認昭寧天子,是以一直用孝懷皇帝興平的年號到如今。結果去年又把長安天子給迎到青州來了。長安天子用建安的年號。

所以現在這年號,到底用哪個,是時候仔細思量了。於是趁着一次大朝,楊彪把這事給提了出來。劉備本來沒太在意這事,聽楊彪一說,也覺得頗爲重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白了就是禮儀與軍事。要名正言順,那麼就要改元了。這興平與建安,都不太妥。

劉備遂命諸臣,擬定年號。大臣們幾經折騰,擬了兩個,一曰永漢;一曰延平。想了想,劉備選了延平。延平,可以指延熹平、延興平,證明傳承有序。另外延平也是希望以後太平的意思。至於永漢,這個口號有點太大了。他作爲一個穿越衆,也不敢保證以後能夠永漢,還是算了吧。

於是送呈天子之後,便下諭旨,改元延平。今年就是延平元年了。

延平元年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春耕。臨甾城內的兩邊街道上,冰雪仍未完全解凍。春日雖然溫暖,但春風卻仍然有些寒冷。樹枝也還未發芽。這日,大街上熙熙攘攘擠滿了圍觀的百姓和開道的羽林衛。

一身嶄新黑紅軍裝的羽林兒郎們,持戟順着道路兩側排開。等會天子與百官要出行,他們要守衛道路兩側,以免不知禮數的愚民衝撞了車駕。

天子是無上權威的象徵,他代表着整個漢王朝。所以他的一舉一動,也極具象徵性。比如這次的春耕。天子乘坐車駕,身後跟隨着文武百官。他們一路出城,到一處耕地旁邊。這時已經有官員選了鼓吹一部在此扮演風雷雲雨諸神。然後又邀請了附近良家子與鄉老等數百人來觀禮。

一篇文辭藻麗的駢文念過之後,大司農和少府兩名官員牽着牛出場了,這個時候,又有耆老二名幫忙扶犁。然後被指定的農民則攜帶各種農具,比如鋤頭,糞箕等,跟隨於後,作務農之狀。旁邊的鼓吹則率領百姓們一道高唱太平歌。

大司農表演過後,便輪到了天子,天子左手執鞭,右手扶犁。在兩名鄉老的攙扶下,在田裡犁開一小塊地。這樣就算他完成了親耕的任務。然後天子便回到車駕之上,安坐着觀看以太傅楊彪、大將軍劉備等人爲首的表演。最後則是臨甾令出場。他是臨甾的地方官,他的任務是播種。在他耕地、播種、覆地完畢之後。鼓吹和百姓代表立即向皇帝進獻五穀,表示今年有了皇帝陛下的辛苦,一定會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天子接過五穀,百官皆跪,山呼萬歲!至此禮成。回城之後,皇帝又大擺宴席,與諸官一同慶賀。

熱熱鬧鬧一天,天子興致也頗高。他作爲帝國的代表,平日裡深居宮中,這次卻是難得的出城一遊。見到了遠方的山,近處的水。見到了百姓,牛,還有土地。而且整個儀式比起朝會來,卻要輕鬆得多。

勸耕之後,劉備回府,看着年前的官員考察結果,心中陷入了深思。青、徐兩地最穩定,至於幽、並、冀,因是新附之土,人心不穩,所以也稱不上有什麼治理。本來他決定要等一等再看。但時不我待,幷州、幽州乃是邊州,擔負着抗擊胡人的重任,而冀州則是少有的富庶之地,若不派遣能吏治理,實在是太虧。

再看手中那份沉甸甸的名單,劉備也是感慨萬千,想不到他手中的人材,竟然是如此之多了。

看着這份長長的名單,劉備簡直有些不敢相信。老一輩就不說了,諸葛亮、陸議、龐統、劉基、李嚴等這些年輕一代,已經全部在他的麾下治理一縣。想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他們就會走向更高的位置了。

思慮再三,劉備又圈了三個人名出來。未幾,傅幹出爲高陽令,黃敘出爲樂成令,金旋爲河間相。傅干與黃敘在書院已久,又爲府中諸曹吏跑腿不少時日,也是時候放出去了。至於金旋,劉備在去年他初來之時未啓用。卻是想拖得一拖,放他去冀州給自己屯田。

金旋自來青州,見諸文武皆有官職,唯他卻被劉備不聞不問,心中也是鬱郁。不過他素來寬厚,除了面子上有些不大好看外,卻也無事。

這次被任命爲河間相,卻是意外之喜了。在府中接到告身之後,老妻便喜笑顏開,對金旋道:“夫君,大將軍未忘卻你也,妾身去置些酒菜,爲夫君賀。”

金旋也是心中陰霾一掃而空。他不是官迷,但他自詡在荊州勤於王事,不敢怠慢,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北歸之後卻無所事事,心中自然也是不舒服。

如今劉備任命一來,他那些不舒服自然就煙消雲散了。其妻置辦酒水,他便於書房中靜坐。忽然,僕人來報:“主上,門外有使者來,言大將軍有請。”

金旋大吃一驚,忙命迎了那使者進來,然後更衣畢,便隨使者入劉備府邸去了。

劉備於府中見到了金旋。這是一個身長七尺有餘,面目慈和的中年人。劉備請金旋坐下之後,對金旋道:“元機,汝自來青州,此時方有職務,心中可有怨乎?”

金旋剛坐下,立馬就站了起來,對劉備一拱手,道:“旋得大將軍護佑,衣食無憂便足矣,豈敢貪心。旋無怨也。”

劉備一聽,看了看金旋,便笑道:“非吾不用元機。吾本欲留元機朝中效力。後又想起冀州新定,無得力之臣出鎮地方,吾心不安。遂沉吟至今乃定。元機歇息未久,又得勞累,吾之過也。”

金旋聽劉備如此一說,心中暢快萬分。遂對劉備拱手道:“旋一介凡軀,承大將軍錯愛。感激不盡,臣願爲大將軍效死也!”

劉備哈哈大笑:“元機,不用汝效死,去了河間,好生安撫百姓,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恢復生產,加大力度開墾荒地,這纔是正經。希望今年糧收之時,元機能讓吾滿意便可也!”

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一百五十二章 袁術所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五百七十一章 關中攻略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七百六十六章第四百六十九章 冀州攻略(十一)第六百九十六章 華容城破第五百一十四章 再戰江夏(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六百六十三章第四章 縣城風雲(三)第三百零七章 兗州說客第一百三十一章 天下亂象(三)第七百九十八章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舉動第五百八十九章 備胡之策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五百三十四章 烏桓政策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四百五十章 風雨幷州(六)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三百五十八章 荊州之戰(六)第三百八十一章 袁劉大戰(十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兵發河洛(二)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賈詡所謀第五百二十四章 各方行動第三百三十三章 大戰夏侯第四百八十六章 冀州攻略(二十八)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五百八十三章 平定涼州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戰開始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七百四十六章 孫策出兵第三百五十九章 荊州之戰(七)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六百十一章 兗州戰事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第七百三十章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六百二十六章 兵出魯國第七百三十九章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四百五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五百一十四章 再戰江夏(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封王之論第三百一十五章 下邳之戰(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七百十一章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四百零八章 再敗呂翔第七百三十二章第三十一章 退婚之事(完)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六百九十七章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亂象(四)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258徐州之亂(五)第八百十八章 艱難局面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一百四十一章 董卓入京第八百零七章 戰爭爆發(八)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戰開始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賈詡所謀第五百二十四章 各方行動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六百五十九章 兗州決戰(八)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三百零一章 界橋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二十章 東萊故事第五百二十五章 後路已定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七百七十六章 慘敗而回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
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一百五十二章 袁術所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五百七十一章 關中攻略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七百六十六章第四百六十九章 冀州攻略(十一)第六百九十六章 華容城破第五百一十四章 再戰江夏(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六百六十三章第四章 縣城風雲(三)第三百零七章 兗州說客第一百三十一章 天下亂象(三)第七百九十八章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舉動第五百八十九章 備胡之策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五百三十四章 烏桓政策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四百五十章 風雨幷州(六)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三百五十八章 荊州之戰(六)第三百八十一章 袁劉大戰(十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兵發河洛(二)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賈詡所謀第五百二十四章 各方行動第三百三十三章 大戰夏侯第四百八十六章 冀州攻略(二十八)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五百八十三章 平定涼州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戰開始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七百四十六章 孫策出兵第三百五十九章 荊州之戰(七)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六百十一章 兗州戰事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第七百三十章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六百二十六章 兵出魯國第七百三十九章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四百五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五百一十四章 再戰江夏(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封王之論第三百一十五章 下邳之戰(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七百十一章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四百零八章 再敗呂翔第七百三十二章第三十一章 退婚之事(完)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六百九十七章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亂象(四)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258徐州之亂(五)第八百十八章 艱難局面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一百四十一章 董卓入京第八百零七章 戰爭爆發(八)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戰開始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賈詡所謀第五百二十四章 各方行動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六百五十九章 兗州決戰(八)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三百零一章 界橋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二十章 東萊故事第五百二十五章 後路已定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七百七十六章 慘敗而回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