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入朝爲官

王甫等人一死,天下莫不拍手稱快,覺得陽球這人真的是個大大的能吏,數十年以來,三公、外戚等無數重臣謀誅閹宦,無一能成功,反而事泄身死的不計其數。如今陽球竟然把一箇中常侍,一個太尉,還有王甫的其他黨羽全掰倒了,這不是名臣能吏這是什麼?

其實他們不知道,陽球身後,有着二位重臣在撐腰,一是前任太尉、現任永樂少府的陳球;一是宗室,司徒劉郃。否則,就陽球一個人,膽子再大,也不敢如此。

陽球經此一事,威震京師,他於是準備下手對付第二個目標曹節,還把未來目標都訂好了:“此先去大滑,當次案豪右。”宦官完了之後,就要輪到不守法的權貴了。可以說,還真是個嫉惡如睚眥必報的性子。

這個時候,州郡以劉備德行高妙、志節清白舉劉備爲孝廉。孝廉,乃孝子廉吏之簡稱,最初爲漢武帝所設,當時漢武帝下詔讓郡縣歲舉孝子、廉吏各一人。主要是大漢講究以孝治天下,朝廷爲了鼓勵孝子廉吏的風氣才特設此項,當時,孝廉是講個人的品德,與延訪人才諮詢政事之類的其他察舉比如茂材等是有區別的。

到了東漢,情況變了,孝廉漸漸成了察舉的唯一項目,而且孝廉不再分開舉薦,而是合在一起。順帝時下詔,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選,其有茂材異行,不拘年齒。”從此詔中可看出,儒生、文吏、茂材、異行已經與孝廉混爲一體了。本來茂材異行是訪人材,孝子廉吏是獎風俗。但到這時卻已經變了。因爲孝廉漸成例舉後,一年郡國舉孝廉有二百多人,天下就這麼大,官員職位就這麼多,一個蘿蔔一個坑,身體好的還要到七十歲才退休。沒地方安排更多的官員了。所以孝廉獨行,諸科漸廢。又到了東漢,最重儒學,興學重教,於是社會文風日開,讀書人比西漢時候多了去了。所以能被稱爲孝子廉吏的,大多也是文質彬彬的儒雅之士。所以孝廉已經無異於茂材了。

而與孝廉並行的,則是徵辟制。漢時兩千石以上官員可以自行徵辟曹掾,所以你要是不能被舉爲孝廉,只要有二千石長官賞識你,不管是太守還是三公九卿,人家一徵辟你,你照樣可以出仕,而且被徵辟的話,做官速度更快。因爲公府徵辟的都不是無名之輩,多半是因爲你高才重名纔會徵辟你。故現在的人,一般都以被徵辟爲榮。且三府之掾屬,位卑而職重,歷練夠後,升官便如坐火箭似的,或期月而長州郡,或數年而至公卿。荀彧的叔父荀爽從布衣到三公,只用了九十五天。而名士養望,也會做足姿態,讓你徵辟數次他纔會應召闢。如黃瓊,五府俱闢;如陳紀,四府並命。

劉備之前也算出仕過,爲洛陽令周忠所徵辟爲從事。洛陽令雖是千石官,但比較特殊,不但是京師縣令,還可以特請參與朝議,所以也是可以自行徵辟人員的。更何況那個時候是要劉備去參與滅蝗。也算是特事特辦了。

劉備被舉爲孝廉,才知道孝廉也要參加考試。儒生出身的要考經學,文吏出身的要考箋奏文書。可見此時的孝廉科已經有了後世科舉的雛形了。以劉備此時的學問,應付孝廉選試那簡直是手到擒來的事。

應選之後,便是面君。皇帝聞劉備被舉爲孝廉,大悅,召之卻非殿,以策試之。劉備第一次見皇帝,雖然暗地替自己打氣,卻仍然有些心情緊張。後世雖然經常電視上看到國家領導人,但畢竟沒有親眼見過不是?更何況此時的天子,比後世的領導人威權更重,後世的領導人能如現在的天子般動動口就夷人三族乎?

劉備這是第一次入皇宮,表面上跟着天子使者亦步亦趨目不斜視,眼角的餘光卻是在留意周圍。縱然是到過故宮,劉備也不竟被此時的皇宮所震撼,沿着南北中軸線上,是鱗次櫛比的宮殿羣,沒有故宮那麼富麗堂皇,卻更顯得莊重肅穆。而中軸線兩邊,亦各有兩排對稱建築的宮殿,大氣磅礴,讓劉備看得有些眼花繚亂,心血沸騰。後來才知道,這裡有蘭臺,長秋宮,西宮,東宮和東觀,他的岳父大人便曾在皇宮東觀中修史。後來他才知道,這僅僅只是南宮而已,還有北宮他沒去過呢。想起後來董卓那個混蛋爲了遷都長安,一把火把洛陽宮室給燒了個精光,劉備就不禁怒火中燒,尼瑪這要興建起如此龐大的宮殿,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這混蛋居然就敢放火?我不會讓你再有機會的!

上殿拜見了皇帝,皇帝很年輕,只比劉備大四歲。這個時候也沒有什麼不能與皇帝對視只能偷眼看的破規矩,劉備發現皇帝模樣倒挺不錯的,只是臉色蒼白,身體瘦小,一看就是體質太虛,營養不良。皇帝怎麼可能營養不良?看來只能是房事過度了。皇帝啊,你可得多珍重身體啊,你再這樣下去,很快就要掛,知道不知道?劉備心中念念有辭。

皇帝饒有興致的看着階下這個俊秀的年輕人,這個被他金口玉言許爲宗室之千里駒的劉備。嗯,長得還不錯,尤其眼神清澈堅定。一看就是個讓人頭疼的……皇帝做了好多年,他自然有一套看人的本事。

皇帝腦中不停轉動,嘴上便說:“卿少年既負大名,如今已舉孝廉,可試書策對一篇,以供朕與公卿觀之。”

身邊一個宦官便奉上筆墨,劉備搖頭示意不用,向皇帝一拜,道:“臣敢不受命!”

而後劉備振衣而起,朗聲而言:“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爲一體,傲物則骨肉爲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君與民,舟與水也,君爲舟,民爲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以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爲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爲之大道哉?”

劉備一口氣說完之後,滿堂皆寂。羣臣雖然有些期待劉備能說些什麼,但沒想到他居然話裡有話的暗指皇帝你要不好好幹,民意沸騰,就要造反,顛覆你這個舟了!後面的十條具體建議,或勸戒奢侈、或勸戒驕躁、或勸勿縱慾……語語坦誠,字字驚心。

皇帝聽了眉頭大皺,不置一言。皇帝不是不清醒,但他年少入繼大位,歷年以來便養成了依靠宦官的既軟弱又好享樂的性格。哪怕是如呂強之流的忠直宦官,他都知其忠而不能用。足見皇帝是心裡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但具體怎麼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得不說皇帝倒有些人生苦短,不如極時享樂,反正我死之後哪管洪手滔天的意思。

殿中,諸臣心中暗贊劉備,果然是才情縱橫、品德高妙之士。不但能直言極諫,一篇隨口占成的諫文竟然也華美流暢,氣勢充沛。少年賢才,國朝之福啊!再拿眼去看皇帝,便見皇帝一臉不豫。知道劉備這是惹皇帝不高興了。於是便有宗室之後衛尉劉寬上奏:“陛下,劉備直言能諫,忠心體國,乃陛下之福也。宜重用之!”諸臣紛紛隨後附議。

劉寬,城陽王之後,前司徒劉崎之子。曾爲皇帝之師,歷任宗正、光祿勳、太尉等高官,爲人寬厚,被皇帝與羣臣視爲長者。他的話在皇帝心中還是很有份量的。於是皇帝想了想,道:“劉備年少,出言無狀,其論通篇只能取其直,餘皆泛泛。既爲宗室之後,可爲郎中一職,隨朝觀政,觀大臣之所能,而後選拔之。“

就這樣,後世魏徵的名篇《諫太宗十思疏》到了皇帝劉宏的嘴裡,便成了只能取其直言的泛泛之文。劉備也只能苦笑。行,那就先這樣混着唄。朝廷機會還是很多的,說不定哪天就搖身一變,成爲重臣了。

羣臣也拿皇帝沒法子,好歹劉備能留在朝中了,他們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這時,皇帝又開口了。

第五百零五章 南陽之戰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第六百七十八章第二百九十五章 陳王遇刺第六百九十章 孫堅之死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七百五十三章 祝大家中秋快樂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五百零三章 四方雲動第五百五十一章 關中攻略(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連下二城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二百三十七章 變數頓生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屯田忙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術敗亡(三)第四百九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十三)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涼州風雲(七)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陽風雲(四)第二百零四章 青州教育第六百二十四章 關羽還擊第五百七十六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二百一十七章 涼州風雲(七)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谷關內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談談匈奴與班超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八章 格物之論第三百七十一章 袁劉大戰第七十八章 試行改革(三)二十九 退婚之事(2)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六百五十六章 兗州決戰(五)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五百七十六章 關中攻略第三百五十章 求援四方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八十四章 風雨前夜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拜訪鄭玄第六百六十四章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北戰爭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遊說郭嘉第六百八十三章第四百章 白登之戰第六百五十三章 兗州決戰(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賈詡出奔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四百二十四章 輿論宣傳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圍綿竹第七百四十八章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三百八十七章 袁劉大戰(十七)第六百章 此處無題第六百七十一章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七百七十六章 慘敗而回第七百六十六章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四百一十章 諸侯選擇第二百八十八章 遊說郭嘉第六百八十章第二百九十六章 幽冀大戰第五百五十五章 關中攻略(七)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三百零七章 兗州說客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一章 臨危託孤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四百零三章 高柳城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六百七十章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七百六十二章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亂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
第五百零五章 南陽之戰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第六百七十八章第二百九十五章 陳王遇刺第六百九十章 孫堅之死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七百五十三章 祝大家中秋快樂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五百零三章 四方雲動第五百五十一章 關中攻略(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連下二城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二百三十七章 變數頓生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屯田忙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術敗亡(三)第四百九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十三)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涼州風雲(七)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陽風雲(四)第二百零四章 青州教育第六百二十四章 關羽還擊第五百七十六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二百一十七章 涼州風雲(七)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谷關內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談談匈奴與班超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八章 格物之論第三百七十一章 袁劉大戰第七十八章 試行改革(三)二十九 退婚之事(2)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六百五十六章 兗州決戰(五)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五百七十六章 關中攻略第三百五十章 求援四方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八十四章 風雨前夜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拜訪鄭玄第六百六十四章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北戰爭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遊說郭嘉第六百八十三章第四百章 白登之戰第六百五十三章 兗州決戰(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賈詡出奔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四百二十四章 輿論宣傳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圍綿竹第七百四十八章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三百八十七章 袁劉大戰(十七)第六百章 此處無題第六百七十一章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七百七十六章 慘敗而回第七百六十六章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四百一十章 諸侯選擇第二百八十八章 遊說郭嘉第六百八十章第二百九十六章 幽冀大戰第五百五十五章 關中攻略(七)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三百零七章 兗州說客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一章 臨危託孤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四百零三章 高柳城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六百七十章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七百六十二章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亂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