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輿論宣傳

後來丁宮升任司徒,果然沒有忘記自己的諾言,立馬就徵召士壹。只是大漢的三公實在是危險,純粹就是爲皇帝背黑鍋的存在。日食、月食、大旱大澇、地震、隕石等等怪異事件,爲了避免百姓人心惶惶,只好讓三公引咎辭職。因爲皇帝是不可能有錯的,那麼錯的便只能是三公了。是三公失德,輔佐天子出了差錯,所以上天才會震怒警示……

士壹得了信,從交州一路風塵僕僕趕到洛陽的時候,丁宮的司徒位置還沒坐熱,便已經丟了。沒多久,又是董卓作亂,士壹一看,這京城居,大不易啊。外面太亂了,我還是回老家吧。於是便又一路逃奔回到了交州。

交州是士家的基本盤,在這裡,士壹混得風聲水起。交州刺史朱符被交州土著給殺了之後,州郡大亂,地方守令一時人心惶惶以至於有棄官而逃者。就在這個時候,士壹被任命爲合浦太守直到今日。

士壹見兄長把目光轉向自己,不由撫須正容道:“兄長,劉備來信,其必定是得到了比較可靠的消息,向我交州示警的同時,也可以讓我交州承其之情。此遠交近攻之計也。而我交州兵馬若有調動,亦必牽制揚州,使孫堅不可全力北向也。”

士燮聞之,道:“既然如此,便承了劉備美意。汝等這便各還本郡,提調兵馬,讓天下諸侯看看。吾交州雖小,卻也不是毫無反抗之力。”

其他兄弟三個見老大開了口,於是紛紛應諾稱是。

興平七年,也是西曆200年,原本歷史上的許多大事比如有名的衣帶詔、官渡之戰、孫策逝世等等都在這一年爆發。

現在,這一年的春三月,同樣發生了讓天下人震驚的事件。三月,劉備發佈《討袁紹檄》,文中歷數袁紹數罪,指責其袁氏滿門,代出三公,世受漢恩,卻不思報。黃巾禍亂天下,袁紹與袁術閒居家中,坐擁聲價;先帝駕崩,謀誅閹宦不成,反累大將軍何進身死,又勾連董卓入京,驚擾鑾駕,作亂朝廷;董卓無道,妄行廢立,袁紹與袁術卻遠遁而去,棄親眷族人於死地而不顧;討董不成,又逐韓馥,奪人基業;袁術在揚,僭號稱尊……一條條一例例,把袁氏和袁紹都罵了一遍。把袁紹更是塑造成了一個冷血無情又能力低下還枉顧仁義道德的一個人。只差沒明着說大漢的天下變成這樣,就是因爲你袁家、袁紹和袁術引起的了。

檄文一出,在青州強大的活動能力之下,佈告四方。檄文所到之處,天下震動。劉備在後世見慣了網絡輿論罵戰,對其中的種種套路不說嫺熟,也是頗知一二。他講事實擺道理的同時,也在文中進行心理引導和暗示。讀書人很早便開始思考,大漢如此強大,這些年來怎麼會四分五裂,一年不如一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一看劉備的檄文,似乎醍醐灌頂般豁然開朗。原來是這麼回事啊。你看,當年要不是袁紹力勸大將軍何進,調動董卓進京,後來怎麼會發生那麼多事?

什麼,你說沒董卓進京,大將軍對付不了宦官?開什麼玩笑,鐵一般的事實早就證明了,沒有董卓,一樣能行。董卓進京的時候,十常侍早就被殺光了好不好?

董卓進了京,禍害滿城百姓不說,還要擅行廢立。袁氏負天下之望,偌大的名聲,結果袁紹與袁術前後出逃,使得滿朝文武爲董卓所挾持。當時站出來與董卓爭辯的有盧子幹、有劉玄德,這二人都是當世俊彥,袁氏爲什麼不和他們聯合起來一起對付董卓?若是袁紹與袁術不逃跑,局面怎麼會敗壞成如此?

袁紹到了渤海,不思報國恨家仇,卻打起了冀州的主意,逼迫韓馥,奪其基業;袁術到了南陽,驅使孫堅先殺荊州刺史,後殺南陽太守,自此霸佔南陽。此後更是先攻豫州,後襲揚州。後來袁術更是稱帝了。這兩兄弟,簡直就是天下禍亂的根源。

他們沒給大漢帶來一絲一毫的好處,卻接連着破壞大漢的氣運!袁氏如此做,是自己想當皇帝!

這些都是那些讀書人看了檄文之後,自己腦補出來的。士子,總是熱血又理想化的。他們視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爲理所當然。所以當劉備在太學大聲喊出上佐君王,下安黎庶,外服夷狄,內平賊寇,開萬世太平之基業,捨我其誰的時候。他們高舉手臂齊聲附從。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他們見到天下亂象雖然多如牛毛,於是便針對時政暢所欲言,哪怕是被禁錮不得出仕,哪怕是被下獄論罪,他們亦義無反顧,一往無前。這就是士人。

漢靈帝時,天下雖然亂象紛紛,但是作爲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他們過得還算幸福。如今卻不一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盜匪賊寇多如牛毛,很多時候,他們連基本的生活、乃至生命安全都保障不了。就更不用說普通的百姓了。

見慣了生死,見多了離別,他們便又開始懷念起以前的日子來了。能出仕最好,不能出仕也行。有事沒事三五好友小聚一下,喝喝茶,聽聽曲,寫寫文章,罵罵朝廷。人生何其暢快?

現在這天下、這好端端的日子,就突然被折騰成了這樣,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士人們很痛苦。不管他們代表着誰的利益,不管他們想讓誰掌權。除了深藏不露一心要改天換地讓舊貌換新顏的野心家,誰也不想看到這天下就這樣失去秩序變得一片混亂。

就在這一整個階層的極大部分都在自我懷疑和否定的時候,劉備及時給他們送來了一個活靶子。袁紹和袁氏,很無辜的變成了背鍋俠。

事實就是如此。千年之後,尚且有人還在不停的討論若是董卓不進京、若是袁氏不離京會如何如何;若是袁氏兄弟不分家會如何如何;更不用說當事人還活着的現在了。被劉備一引導,大家就奔着“假如”去考證去了。

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假如不是袁紹勾引董卓進京、假如不是袁氏對董卓如此軟弱。天下壓根不會變成這樣。就連如今天下有二位天子,都是因爲袁紹……那還用說什麼,劉玄德說的一點也沒錯,袁紹與其身後的袁家,就是禍亂天下的罪魁禍首!

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七百九十八章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九十一章 黃巾亂起(五)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公孫第七百五十三章 祝大家中秋快樂第三十一章 退婚之事(完)第六百十四 兗州戰事(四)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八百二十四章第九十三章 大戰江陵(二)第八百零七章 戰爭爆發(八)第四百八十五章 冀州攻略(二十七)第四百零七章 淳于身死第一百二十七章 張飛受傷第三百七十五章 袁劉大戰(五)第二百零七章 左伯之紙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方動靜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術敗亡(三)第七百八十章 赤子曹昂第七百三十七章第一百零五章 董卓之敗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4)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五百九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第一百七十二章 陽城之戰(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徐州之亂第七百八十章第四百五十章 風雨幷州(六)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三百五十九章 荊州之戰(七)第二百零一章 公孫瓚跨界擊冀州(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黃公覆夜渡河津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雨幷州(五)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雨幷州(五)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二百八十章 跨海東征(七)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達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十二章 爲民除害(二)第五百四十二章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一百八十四章 青州整軍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離荊州(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荀攸退兵第一百零五章 董卓之敗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七百三十九章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4)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臨兗州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四百六十八章 冀州攻略(十)第三十五章 洛陽滅蝗(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五十章 馬超中伏第七百六十三章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東征(六)第三百零九章 攻破吳郡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六十二單 廣陽除惡(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戰呂布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達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四百八十六章 冀州攻略(二十八)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五百五十二章 關中攻略(四)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六百九十章 孫堅之死第四百八十六章 冀州攻略(二十八)第二百六十三章 諸葛來投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六百七十六章第六百四十六章 伏兵齊出第七百章 出城交兵第三百二十章 水排研成第五百六十章 關中攻略(十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幽冀大戰(二)第三十八章 太學論儒第六百七十五章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
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七百九十八章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九十一章 黃巾亂起(五)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公孫第七百五十三章 祝大家中秋快樂第三十一章 退婚之事(完)第六百十四 兗州戰事(四)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八百二十四章第九十三章 大戰江陵(二)第八百零七章 戰爭爆發(八)第四百八十五章 冀州攻略(二十七)第四百零七章 淳于身死第一百二十七章 張飛受傷第三百七十五章 袁劉大戰(五)第二百零七章 左伯之紙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方動靜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術敗亡(三)第七百八十章 赤子曹昂第七百三十七章第一百零五章 董卓之敗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4)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五百九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第一百七十二章 陽城之戰(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徐州之亂第七百八十章第四百五十章 風雨幷州(六)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三百五十九章 荊州之戰(七)第二百零一章 公孫瓚跨界擊冀州(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黃公覆夜渡河津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雨幷州(五)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雨幷州(五)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二百八十章 跨海東征(七)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達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十二章 爲民除害(二)第五百四十二章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一百八十四章 青州整軍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離荊州(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荀攸退兵第一百零五章 董卓之敗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七百三十九章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4)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臨兗州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四百六十八章 冀州攻略(十)第三十五章 洛陽滅蝗(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五十章 馬超中伏第七百六十三章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東征(六)第三百零九章 攻破吳郡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六十二單 廣陽除惡(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戰呂布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達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四百八十六章 冀州攻略(二十八)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五百五十二章 關中攻略(四)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六百九十章 孫堅之死第四百八十六章 冀州攻略(二十八)第二百六十三章 諸葛來投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六百七十六章第六百四十六章 伏兵齊出第七百章 出城交兵第三百二十章 水排研成第五百六十章 關中攻略(十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幽冀大戰(二)第三十八章 太學論儒第六百七十五章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