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

袁譚到了審配府外,府中人見是袁大公子車駕,忙忙進去通稟審配,審配聞是袁譚來,於是連忙起身,親迎至府外。雖與之不和,但他是袁氏之臣,這尊卑還是要講的。

迎至府中之後,兩人敘了一陣閒話,審配便問袁譚來意。袁譚也不隱瞞,開門見山的便把自己的目的給講了出來,並道:“似此小兒,鞭撻數十,使其吃些苦頭也便罷了。若真罰爲徒刑,許先生面上須不好看。也平白壞了二位先生的情分。吾便在此向正南討個人情,便放了那小子如何?”

審配聽了,心中卻是一哂,暗道許家好大的面子,這便是要請出大公子來壓我麼。於是便淡淡一笑,道:“法令不明,如何治理軍政?許五郎身爲士族,知法而犯,罪加一等。吾只輕罰,已是看在其父的面上頗加照顧了。換作是他人,早被吾罰爲城旦了。此事公子勿須再言,便是主公在此,吾亦不依!”

城旦那就嚴重了,還要穿囚服。乾的基本都是苦力活。袁譚聽了審配的話,心中不悅,思道審正南你好大的架子,吾親來向你討個人情,你不買賬也便算了,還說什麼便是父親大人在此,你也是不依。拿阿父來壓我麼?還是要向世人說明你審正南公正無私?

審配拒絕之後,袁譚自覺沒趣。似他這等人,話說出來,便再無多說一遍的道理。於是便徑自起身,向審配告辭了。

審配從袁譚冷淡的眼神中便知道,這回自己又把袁譚給得罪了。不過他向來剛直,又瞧不起依附在袁譚身邊的辛評與郭圖等人,這回自己更是有理沒錯。是以也便不當做一回事放在心上。送別袁譚後,便回府歇息去了。

袁譚在審配處碰了一鼻子灰,心中惱怒,回府之後,心道卻是不能讓你太過得意。於是便去信界橋,向其父訴說審配在後方,事無鉅細,皆親爲之。他在這裡只不過是一泥胎木雕罷了,又聞說前方兵事吃緊,願意在魏郡募兵前去相助。

袁譚又寫信給許攸,把事情給詳細說了一遍,最後更是說全怪自己無能,不能使審配低頭,讓許五郎吃了苦頭云云。

袁紹在營中,得了袁譚的書信,心中卻是將信將疑。他對審配非常看重,也很相信審配的能力。只是如果如袁譚所言,審配在後方事無鉅細皆親掌之,那卻是過於攬權了。不是他要君臣相疑,實在是自古以來,權臣都沒什麼好下場。他在思考着審配,卻不知道,在天下人的眼中,他也是個大大的權臣。

於是袁紹便召來衆人,以信示之,道:“小兒言正南在後方行事霸道,不知是真是假。”

魏郡雖然與袁紹大營書信不斷,但審配抓了個許五郎這等小事,審配自己不說,袁譚也不說,卻是沒人多嘴來彙報給袁紹。是以袁紹竟是不知。

許攸得了袁譚的信,心中大恨。他向來蠻橫護短,審配抓了他愛子,鞭打不說,還罰其爲隸臣,自己家與袁譚紛紛出面,竟然不能讓審配放人。簡直是豈有此理!在許攸看來,自己家的孩子,有什麼錯,也只能是由他來處置,外人如何能夠?

自得信之後,許攸心中便翻騰不休,此時見袁紹言及審配,便禁不住冷哼一聲,出列一揖,道:“主公,大公子乃是主公嫡子,身份尊貴,便是其亦被審正南逼得欲離舒適之後方而來這兇險之地效力。以吾之見,大公子信中所言,必定是真!”

審配天性剛烈過人,每逢人之過,必直言之。又受袁紹信重,執掌幕府。所以得罪人的同時也招人嫉恨。恰好逢紀與沮授兩個直人率兵北上,辛評與郭圖又是袁譚一派的。於是辛評與郭圖也跟在許攸之後,紛紛稱是。至於田豐,他不知具體情況,見一班人都跳出來指責審配,也只是沉默不言,在旁冷眼旁觀。

大家都說一個人壞話,這個人不壞,那他也是壞蛋了。世間之事,道理皆是如此。本來如果是辛評與郭圖在說審配,袁紹還不會全信,畢竟他知道辛、郭等人與審配向來不和。而臣下之間屢屢爭鬥,也是他有意無意的縱容的。馭下之道不就是如此麼。若是什麼時候文臣武將都是鐵板一塊了,那他這個主公也就危險了。

如今不但是辛評與郭圖,就連一直中立的許攸也跳了出來。那就不容袁紹不仔細思量一番了。

許攸是他的老相識,少時便已訂交。許攸成名也早,在袁紹看來,許攸膽子大,嘴巴大,還有點貪,在諸謀臣之中,缺點相當明顯,但許攸如此,袁紹更是放心。而許攸在出謀劃策方面,還是有能力的。所以許攸只要是和袁紹談正事,袁紹還是能聽進去的。

這次聽了許攸的,他仔細一思考,覺得許攸說得沒錯。後方審配和長子袁譚若不是水火不容了。長子爲何要說出欲來前線效力的話來。別人不知,自家兒子又豈能不知前線已經是沸水翻騰、危險至極了。留在後面享福不好,非得要來這兵兇戰險的地方,只怕審配是逼迫長子袁譚太過了罷?

一念至此,袁紹心中便暗暗生怒。袁譚乃自己的嫡長子,跟隨自己時間最長,而其也久在軍中,還是頗有威信的。自己雖然偏愛老三袁尚,而欲使老大袁譚過繼出去。但自己這不是還沒決定麼,怎的下面就爭成這樣了?

立誰爲儲,只能是自己說了算。絕不能容許任何人興風作浪。袁紹心道,卻是委屈了老大了,此番還須好生撫慰一番纔是。

於是便寫了封信給審配,先是誡勉了一番,然後便話風一轉,讓他在魏郡好生輔佐袁譚,務必要保證後方軍糧供應和訓練足夠的青壯以供前線之需。

之前袁紹的命令是讓審配與袁譚一起鎮守魏郡,審配因是幕府之長,熟悉軍政,所以他當仁不當的就做了魏郡的主,而袁譚也不敢與之相爭。現在袁紹去了一封信,只是稍改數字,便不動聲色的定了主次,奪了審配的權。

許攸等人見信,心中不禁大喜。審配經此一事,只怕在主公心中的地位便要大打一個折扣了。

大敵當前,袁氏內部仍然在勾心鬥角,如若不敗,簡直是沒有天理了!

第七百四十五章第六百五十六章 兗州決戰(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二百四十四 兵臨河洛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東歸附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六百九十九章 穎川戰役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七百三十章第二百六十五章 涼州事變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四百七十二章 冀州攻略(十四)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六百八十一章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三章 縣城風波(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蔡邕歸來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七百十六章第二百二十章 涼州風雲(十)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九十八章 南陽局勢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谷關內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五十八章 黃巾初蹤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三百三十五章 袁術敗亡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六百零六章 益州風雲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六百七十四章第六百六十二章第七十八章 試行改革(三)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九十七章 長社之戰(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滎陽之戰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二百零二章 兩虎相爭第五十二章 勢如破竹第一百九十五章 青州屯田忙第七百二十五章 華容城下較高低第七百二十六章 黃射臨陣棄袍澤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六百八十九章 漢壽之戰(二)第五百四十章 鄴城之戰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三百三十章 南征袁術第三百七十一章 袁劉大戰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五百五十六章 關中攻略(八)第五百九十五章 火燒高柳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一百零二章 宛城攻略(26號第一更)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4)第五十章 孤身說降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方動靜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七百七十八章 接見魯肅第一百七十四章 胡軫之死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五百八十六章 涼州之戰(四)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三百六十章 荊州之戰(八)第四百八十八章 冀州攻略(三十)第六百十三章 兗州戰事(三)第二百九十九章 監造水排第六百四十章 西域見聞(四)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柔蹤跡
第七百四十五章第六百五十六章 兗州決戰(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二百四十四 兵臨河洛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東歸附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六百九十九章 穎川戰役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七百三十章第二百六十五章 涼州事變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四百七十二章 冀州攻略(十四)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六百八十一章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三章 縣城風波(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蔡邕歸來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七百十六章第二百二十章 涼州風雲(十)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九十八章 南陽局勢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谷關內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五十八章 黃巾初蹤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三百三十五章 袁術敗亡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六百零六章 益州風雲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六百七十四章第六百六十二章第七十八章 試行改革(三)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九十七章 長社之戰(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滎陽之戰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二百零二章 兩虎相爭第五十二章 勢如破竹第一百九十五章 青州屯田忙第七百二十五章 華容城下較高低第七百二十六章 黃射臨陣棄袍澤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六百八十九章 漢壽之戰(二)第五百四十章 鄴城之戰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三百三十章 南征袁術第三百七十一章 袁劉大戰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五百五十六章 關中攻略(八)第五百九十五章 火燒高柳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一百零二章 宛城攻略(26號第一更)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4)第五十章 孤身說降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方動靜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七百七十八章 接見魯肅第一百七十四章 胡軫之死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五百八十六章 涼州之戰(四)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三百六十章 荊州之戰(八)第四百八十八章 冀州攻略(三十)第六百十三章 兗州戰事(三)第二百九十九章 監造水排第六百四十章 西域見聞(四)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柔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