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史話終 極限

第三代林邑王劉繼戎,於建隆十二年正式繼位,到正統二年,十四年的時間裡,他基本以每年兩次的頻率發動戰爭。

當然,戰爭的規模並不算大,大的仗都被前輩們打完了,並且,半數的精力,都用在內部騷亂、叛部的平定上。

林邑國,作爲一個多民族的封國,並且在作爲外來者的漢民族佔據主要統治地位,享用大部分國家資源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沒有反抗的,治安戰在林邑同樣打了幾十年。

尤其那些被林邑征服併吞的真臘土地,那些部族、王公,那些利益受損的高棉人,面對漢人強勢的統治與壓榨,也不可能不反對。

在兩代先王數十年經營的基礎上,在幾十萬漢家子弟辛勤耕耘的努力下,劉繼戎採取“內撫-外戰”相結合的策略,徹底實現對原真臘國南部地區的征服,尤其是洞裡薩湖廣袤平原地區,這也是吳哥王朝立國之基,失去了這裡,真臘國也就只剩下個虛名了。

當年劉文演徵真臘,取得對敵人最後一次決定性勝利後,於洞裡薩湖西南至臨海地區,建立了敦、林二州。

等到正統二年,經過劉繼戎承襲父志,十四年不間斷征伐兼併後,林邑國已全據洞裡薩湖區域,以及東部的湄公河流域地區,基本將現代越南南部、柬埔寨囊括進版圖。

並於洞裡薩湖以東地區設置吉州、暹州、湛州,於上游湄公河流域,設置克州、納州、博州。

至此,劉繼戎所統治的林邑國,在建國半個多世紀後,已然擁有18州之地,並且侵吞了本該走向一段輝煌歷史的吳哥王朝國運。

在帝國大軍將之擊倒後,林邑國又快步上去,狠狠地揣上幾腳,再踩在腳下,直至殺死,並從其屍體上汲取國家發展的養分。林邑國也由此,成爲半島第二大國,也是南洋地區具備廣泛影響力的帝國封國。

而劉繼戎於正統二年發動的北征,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雖然名義上是追剿已然北遷到“彭世洛”的真臘朝廷,但實際上是對原真臘那些四分五裂、割據一方的部族王公進行征討。

這注定不是一件簡單、輕鬆且迅速的事情,複雜與困難的地方,不在於軍事,而在於陌生的地理、艱苦的環境以及落後的交通,這極大地消耗了林邑的國力。

因此,在經過對幾個北部高原王公的艱苦征服後,也吃足了苦頭的劉繼戎,終於按捺住了他那顆急切的征伐之心,改直接吞併,爲羈縻統治。

而此舉,果然減少了北征的阻力,在保證原王公、酋長們權力與階層利益的前提下,那些高棉人,自然也不願意同強大且兇狠的漢人王國作對。

於是,效仿帝國本土的土司制度,劉繼戎也於林邑北部地區,賜封了大量土司,表現“孝順”的,還能給予爵位。

羈縻是一種無奈之下的選擇,但也不否認其積極、正面意義,在實現開疆拓土的同時,也保證了林邑國北部疆域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安定。

在北部安定的情況下,劉繼戎也得以騰出手來,繼續深耕國內,開拓墾殖,招撫歸治,建制漢化。

湄公河下游的“河洲地區”,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被林邑視爲崛起之基,費盡心思,與真臘爭奪。而孕育出了所謂“高棉帝國”的洞湖地區,那片大平原,更是肥沃,且有豐厚的基礎。

當這兩片肥沃的土地,落入林邑國之手,在漢人的統治經營下,也顯然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文明開化程度大幅提升。

後續的歷史發展證明,藉着這兩塊平原河洲堪稱得天獨厚的優良水土條件,經過幾十年經營,林邑國的國力迅速攀升,一度逼近乃至超過安南。

林邑王劉繼戎,則在晚年的時候,以金州偏狹,不利於統馭諸方,將都城從金蘭城,遷至茂州,並於舊城基礎上,建立起一座橫跨延水(劉繼戎對國內進行了一番全面的漢化更名運動,洞裡薩湖被定名爲延湖,延通演)新都——南京。

還需提一句的是,劉繼戎於正統二年的北征,固然沒有取得拓地千里、征服萬邦的成就,但卻也是林邑軍隊第一次越過延湖大平原三面環繞的高原深山,登上北部高原,踏足現代泰國的湄南河平原。

而後者,也使林邑國再度碰到一個爲難的問題,從陸地上,與西面的臨海國接壤了,早在三十年前,臨海國還是劉文海統治時,便在曼谷灣沿海地區,建立了據點,幾十年的發展下來,已經形成了一座新的城市——濱州,並且趁着真臘崩潰的機會,向內陸深入兩百餘里。

在這裡,又不得不提一提由臨海王劉文海建立的臨海國了,與林邑國相比,這就真是一個極端的政權了。

因爲來自於帝國支持力度的不足(臨海國可以說是劉文海,靠着晉王劉曦遺澤,一刀一劍,拼殺出來的),在只能依靠自身的情況下,劉文海生生將臨海國打造成一個極具攻擊性的軍國國家,而臨海國,也是以軍國體制而維繫發展乃至生存。

漢文明的底蘊,加上高度的軍事組織,以及利益掠奪,三者相結合,在劉文海手中,爆發出了極度強悍的戰鬥力,也直接把本來走在興旺發展道路上的蒲甘國,打回了原形,一度只能依託北部複雜的地理地勢守國,可憐巴巴地維繫政權。

當然,由劉文海一手建立的這個軍事王國,也不可能是健康的,樂於戰爭,而短於生產發展,一旦戰爭的收益不能彌補成本損耗,那就會出大問題。

這一點,劉文海在晚年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並有着手改變。也獲得了一定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下緬甸地區,建立了不少農業生產區。

只可惜,劉文海死得太早,建隆六年就病逝於平叛途中,當時他才54歲,也打斷了臨海國那艱難的轉型過程。

劉文海死後,其次子劉繼緒襲王位,而劉繼緒顯然沒有其父的威望與能力,更無法處置臨海體制轉向的大事,因此,那些年裡,臨海國一直很掙扎,尤其在戰爭與發展大事上,始終找不到一個平衡。

甚至,連對躲在北部山區中苟延殘喘的蒲甘國的壓制,都放鬆了。若非滇黔之亂後,“滇族”入緬,與蒲甘合流,後來又內訌,導致蒲甘大亂,臨海國也未必能平定北方,實現對緬甸地區的全面吞併。

然而,這樣的臨海國,問題顯然不小,矛盾很嚴重,在面對此起彼伏的內部騷亂之時,以軍武立國的臨海,也不可避免地面臨着一個問題:下一步向哪裡擴張?

而東面的濱海地區,顯然是個不錯的方向,並且已經打下了不錯的基礎。當極具擴張性的臨海國,與同樣強勢的劉繼戎統治下的林邑國,同時向“泰國”大平原地區伸出爪子的時候,摩擦出些火花,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事實上,到正統二年的時候,整個中南半島,經過三國的前後半個多世紀的開拓之後,剩下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豐沃之土、有利之地,已經被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蠻荒僻野,吸引力也不強。在這種情況下,三國的“擁擠感”,只會越來越明顯,而如何處置這樣的局面,對三國而言是一個難關,對中央帝國而言,同樣是一道難解的題,甚至是無解的題......

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287章第38章 殿議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93章 噩耗連連第79章 “撫遠之戰”第15章 漸不自知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334章 交待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162章 薨逝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33章 面聖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98章 追捕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40章 大獲全勝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13章 市井之聲第484章 不對勁!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47章 德勝渡第121章 登乾元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70章 衛公辭世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165章 舊邸第304章 楚州第67章 又去一老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37章 回鶻使者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175章 在滑州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75章 敖萊小城第37章 回鶻使者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96章 橐駝兒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308章 吃好喝好半島史話·奇葩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285章 家務事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17章 修法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1720章 靜默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33章 捷報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40章 潞州三傑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89章 談話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52章 對峙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
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287章第38章 殿議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93章 噩耗連連第79章 “撫遠之戰”第15章 漸不自知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334章 交待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162章 薨逝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33章 面聖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98章 追捕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40章 大獲全勝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13章 市井之聲第484章 不對勁!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47章 德勝渡第121章 登乾元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70章 衛公辭世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165章 舊邸第304章 楚州第67章 又去一老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37章 回鶻使者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175章 在滑州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75章 敖萊小城第37章 回鶻使者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96章 橐駝兒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308章 吃好喝好半島史話·奇葩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285章 家務事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17章 修法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1720章 靜默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33章 捷報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40章 潞州三傑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89章 談話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52章 對峙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