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老馬戀棧

戶部享祭司郎中段瑕通過尚書令荀攸,請求面見曹操,指出去年冬季曾經有日食發生,並且經過他的測算,今年冬季又將有食,此爲天象示警也,希望曹操對此有所警惕。

是勳對此當然嗤之以鼻。即便他因爲親身經歷過時空穿越,對於超自然現象不再象原本那麼排斥,認爲只出現於文藝作品當中,但對於董仲舒之儒提出來的“天人感應”一說,仍然當是放屁。或許別的大臣們還在琢磨,去歲日食,究竟說明了什麼問題?對應哪一樁人事?是勳卻直接跳過了這一步驟,開始琢磨段瑕內心而非天象背後的真意。

他今天突然提出日食之事來,究竟是想要表達何種改變的意願,想要達成何種目的?

首先,段瑕是陳羣的門客出身,在他背後很可能有陳長文的指使,即便沒有,他本人的政治理念也不可能距離陳羣太遠。說白了,既然陳羣是鐵桿的擁曹派,段思闕便絕不可能爲漢室張目,來借日食挑曹操的過錯。其次,考慮到曹操是位強勢的君主,同時學術理念傾向於古文派,對於“天人感應”之說並非篤信不疑,那麼身爲他的擁躉,若然只是普通諫言,大可不必通過什麼天象示警來提出——那簡直是想用天意來逼迫曹操,反倒可能產生反效果。

故此,段瑕今日所欲言者,只有兩種可能性。其一,就是借天象示警,以申人世將有大變。大變者何?八成就是指改朝換代。想趁機推動曹操篡漢吧。其二。則是要求曹操改變因受自己影響而對世家大族的抑制、對寒門庶族的扶持。以及重視工商等政策,說白了,希望將政策全面向對世族有利的方向去引導。

對於前一種可能性,是勳認爲時機尚未成熟,這會兒就篡漢爲期過早,恐怕會引發相當嚴重的不確定後遺症。對於後一種可能性,當然是勳就更不能忍啦,所以他一定要跳出來駁斥段瑕。先把對方將要闡述的言辭給堵死嘍。

於是一挺腰板,大聲說道:“思闕所言,何其謬也!”

段瑕略略轉頭,瞟了是勳一眼,沉聲道:“嘗聞是令君上通天文,下識地理,中研經義,世人所無可及者也。是故還要請教——瑕何謬之有?”

是勳當然不能說天象不足爲訓,“天人感應”都是扯淡啦。雖則古文派反對讖緯,但也並不敢全盤否定董仲舒的理論。“天人感應”本就是漢儒爲了哄擡世俗君主的權威,從而生造出來的基礎理論。跟“君權神授”是同一個道理,古文派要是一棍子將此理論打倒,那還可能有出頭之天嗎?肯定會被當成異端給收拾了呀。

當然,是勳近日注經、講學,內中也包含了很多反對迷信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只是事不可極,極必生變。他可以說讖謠啥的都是扯淡,緯書中全然胡言亂語,是對孔門儒學的反動,但他還不敢絕口否定“天意”。這年月從士林直到庶民,普遍都信那一套,想突然出一聖人加以徹底扭轉,肯定是天方夜譚。若論星辰運行,地方災異,還能攪和幾句,說明此與天意無關,然而日月經天,即便稍有變異,人們也都相信是上天的意旨,他就不便徹底否定啦。

是勳挺鬱悶,前一世經常讀穿越小說,常有那主角回到過去,利用當時人們的迷信思想,預言天象,從而爲自己塗抹神性光彩,完成宏偉大業——你說他們也不是專業搞天文的,就算熟讀史書,還能把每次天象變異全都牢記心中嗎?我怎麼就不成呢?

段瑕說啦:“建安六年九月庚午朔即有食……七年春二月丁卯朔又食……”理論上那都是是勳所經歷過的,可是他完全就沒有在意,更別說那些僅僅在史書上記錄過一筆,尋常人讀史完全不會去記憶的天文現象了。我前世背年表、背傳記,甚至描地圖、背地理志,哪裡想得到天文志也那麼有用啊?

所以他也不能跟段瑕掰扯這些,只得挑對方語言中的漏洞:“據思闕所言,今歲十月,又當有食,然否?”

段瑕點頭說是,根據我的測算,確實如此。

是勳微微而笑:“若日有食,爲天警人也,則若順天應人,天必無所譴告。天事若變,天象亦更,則日食可測乎?”你說去年十月份太陽食了一下,乃是上天的警告,那麼倘若咱們接受這警告,及時變更成法,有所改變,今年十月就不應該再有日食出來警告啦,你的測算必將落空。這還有好幾個月呢,你怎麼保證人事不會有所改變,從而導致預定的天象徹底更改?你這話不是前後矛盾嗎?

段瑕搖一搖頭:“爲人事之不變,則天象亦不變也。”隨即轉向曹操,拱手陳述道:“臣不揣冒昧,乃私度之。去冬以來,雖定江南,卻亂關西,劉備割據益州,今又妄稱廣漢;弘農、南陽疾疫流行,勢所蔓延;繼之吳賊起於宜春,胡虜叛於壺口。小亂爲大亂之徵,乃知人世之不定也,則天而再警,有何怪哉?”

是勳撇一撇嘴,心說國家那麼大,哪年哪月不出點兒事兒啊,那太陽不得見天兒的食了?如此牽強附會,簡直有如神棍——這就是陳長文看中的人?正待繼續駁斥,卻見曹操輕輕朝自己擺手,只好趕緊把話給嚥了。

曹操注目段瑕,一字一頓地重複問道:“其誰失德,天子耶?抑孤耶?”

段瑕趕緊低頭:“臣不敢。天子且不論,大王之德,四海鹹仰,即天示警,罪亦不在大王。”然後又一擡頭,再度侃侃而談:

“先漢孝元皇帝永光元年,以春霜夏寒,日青無光,丞相於定國、大司馬史高、御史大夫薛廣德引咎謝罪,乃皆避位,孝元皇帝允之。本朝孝明皇帝永平十三年,日食,三公免冠自劾,孝明皇帝自承其咎,未準卻位。孝安皇帝永初元年,國家災異,盜賊頻現,太尉徐防引咎辭職,乃成慣例。察自永初而至興平,其九十年間,宰相因災異而卻位者六十二次。

“去歲日食,即後弘農、南陽疾疫,宜春、壺口盜賊,陰陽不協,百姓被難,其非宰相之過歟?而今仍屍其位,如老馬戀棧,逡巡不去,豈非今歲十月,日將再食之象乎?!”

這一大篇纔出口,在座衆人全都驚了。

段瑕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從來世有天災,亦有人禍,人禍不用說了,都因治理無方纔會爆發,所以爲政者不能辭其疚也。有那要臉的皇帝,反躬自省,下詔自責,更多不要臉的皇帝,就把責任全都推給臣下,逼迫臣子(主要是人臣領袖宰相們)主動辭職,以避天譴。而天災呢,根據“天人感應”說,那也是因爲人世不洽,治政不力,所以上天才特意降下來的警告,宰相們碰上了,也應該象遇見人禍一樣,先向皇帝謝罪,然後去位辭職。

這路事兒西漢朝就有,到了東漢安帝永初年以後,更是成爲了慣例,但凡碰上點兒什麼災異,宰相們就得上書辭職。根據段瑕的統計,從安帝永初元年直到獻帝興平元年,不到九十年的時間,因此而引咎辭職的宰相竟達六十二人次之多。那麼問題來了,如今上有日食,下有瘟疫和動亂,可宰相們仍然安居於朝堂之上,穩如泰山,這象話嗎?不得按照慣例,趕緊辭職纔對嗎?

曹操冷冷地問道:“卿欲使孤辭位耶?”我就是漢相啊,你是要我引咎辭職嗎?段瑕搖頭:“非也,天下事,大王總裁,名雖漢相,豈誰敢以人臣目之?日之食也,四方皆見,而河東所見最明;疾疫所發,乃在魏地;宜春之亂,大王新定之土也;壺口叛胡,竟在肘腋之間。則天之所責,非漢也,實魏也,尸位素餐者,非大王也,實在座諸公!”

這一下終於圖窮匕現,把他真正的用意給擺了出來——他是想逼魏國的宰相們集體辭職啊!

是勳忍不住又瞟一眼荀攸,就見老頭子微闔雙目,眼觀鼻,鼻觀心,對於外事視若未見,聽若未聞——很明顯這事兒他提前就知道,所以纔不敢斥退段瑕,而一定要把他召過來當面對曹操言講。段瑕的矛頭直指魏國宰相,他荀公達也位列其中啊,要是強自按下此事,完了被人兜出來,一世清名定然俱化流水。

再瞟一眼御史大夫毛玠,毛孝先的表情卻截然不同,又是驚愕,又是疑惑,是勳猜想他心中所想應該是:“一棍子摟倒一大片,段思闕你究竟幾個意思?你是真的爲國家社稷考慮呢,還是想趁機爲你的恩主陳長文掃清上升通路?我靠你們倒事先跟我打個招呼啊,我又不是那種戀棧而不肯去的人!”

是勳這邊兒還在猜想,眼光沒收回來呢,那邊段瑕卻又轉頭相向:“是令君以爲瑕之所言,然否?”

啊呦你特別又咬我一口!是勳心裡這個火大啊,可是又不好表露出來。他心說是因爲我剛纔駁了你幾句,所以你這會兒才斜刺我一槍呢,還是你原本的主攻方向就是我呢?這究竟是不是陳羣所授意啊?!

你說是勳該如何回答纔好?直接反駁對方胡扯,說老子堅決不會辭職!那不是特意送臉上門,等着段瑕跟自己身上刷聲望嗎?無奈之下,只得數日內二度解纓:“如卿所言,國之不治,宰相之過也。勳無能備位,乃請辭職……”(未完待續。。)

ps:??既然段瑕段思闕出場,特別介紹一下他的小說《娛樂三人行》?(書號3464732)吧。

第13章 口舌之間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5章 嘴炮無雙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9章 白玉美人第8章 奇峰突起第17章 延年按劍第10章 離間江陵第4章 例不可開第10章 爲小兒欺第28章 長阪坡前第2章 據蜀自立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章 九江處士第23章 百口莫辯第30章 乃見君臀第10章 分而制之第7章 名士該殺第21章 史上有名第1章 分州荊襄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4章 要當磔也第11章 料事如神第9章 文和詭謀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3章 行海索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7章 狐假虎威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2章 人心不足第11章 社會進步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5章 重修長城第7章 比干直諫第27章 舊相新相第3章 納頭便拜第27章 孟堅識淺第16章 誰是蕭何第11章 觀其決斷第34章 以兵做賊第5章 刺奸密奏第1章 下車立威第4章 法不可廢第10章 變廢爲寶第19章 血戰赤阪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1章 暗夜驚魂第9章 驚雷投箸第23章 鑄戈爲犁第16章 天下爲弈第11章 作育英才第26章 心喪三年第18章 皆不必問第24章 偃師御胡第22章 醫者仁心第9章 平州智士第25章 所忠者天第5章 二得二失第20章 大科學院第20章 欲效定遠第38章 須三萬金第21章 奉耶挾耶第11章 暗度陳倉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6章 混世魔王第3章 九品官人第21章 長驅直入第15章 窈窕淑女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7章 願爲孫程第15章 窈窕淑女第4章 孤屯義士第15章 生而異象第21章 諸葛連弩第3章 益州可入第14章 李代桃僵第23章 春心乍動第32章 天下第一第3章 自恃其智第6章 建安石經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3章 兩道併發第10章 西行取經第14章 再作馮婦第34章 踏破鐵靴第24章 英雄少年第4章 詩歌免談第2章 是儀北上第14章 犬父虎子第12章 安漢之志第16章 誰是蕭何第23章 涼州之戰第13章 從情從禮第12章 讒慝小人第26章 罵死荀彧第28章 長阪坡前第26章 釣橋無益第16章 孰輕孰重
第13章 口舌之間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5章 嘴炮無雙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9章 白玉美人第8章 奇峰突起第17章 延年按劍第10章 離間江陵第4章 例不可開第10章 爲小兒欺第28章 長阪坡前第2章 據蜀自立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章 九江處士第23章 百口莫辯第30章 乃見君臀第10章 分而制之第7章 名士該殺第21章 史上有名第1章 分州荊襄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4章 要當磔也第11章 料事如神第9章 文和詭謀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3章 行海索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7章 狐假虎威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2章 人心不足第11章 社會進步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5章 重修長城第7章 比干直諫第27章 舊相新相第3章 納頭便拜第27章 孟堅識淺第16章 誰是蕭何第11章 觀其決斷第34章 以兵做賊第5章 刺奸密奏第1章 下車立威第4章 法不可廢第10章 變廢爲寶第19章 血戰赤阪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1章 暗夜驚魂第9章 驚雷投箸第23章 鑄戈爲犁第16章 天下爲弈第11章 作育英才第26章 心喪三年第18章 皆不必問第24章 偃師御胡第22章 醫者仁心第9章 平州智士第25章 所忠者天第5章 二得二失第20章 大科學院第20章 欲效定遠第38章 須三萬金第21章 奉耶挾耶第11章 暗度陳倉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6章 混世魔王第3章 九品官人第21章 長驅直入第15章 窈窕淑女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7章 願爲孫程第15章 窈窕淑女第4章 孤屯義士第15章 生而異象第21章 諸葛連弩第3章 益州可入第14章 李代桃僵第23章 春心乍動第32章 天下第一第3章 自恃其智第6章 建安石經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3章 兩道併發第10章 西行取經第14章 再作馮婦第34章 踏破鐵靴第24章 英雄少年第4章 詩歌免談第2章 是儀北上第14章 犬父虎子第12章 安漢之志第16章 誰是蕭何第23章 涼州之戰第13章 從情從禮第12章 讒慝小人第26章 罵死荀彧第28章 長阪坡前第26章 釣橋無益第16章 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