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所忠者天

是勳臨陣說動徐翕反正,不是他給自己臉上貼金,換了別的人還真未必能辦得到。

首先,是勳“八卦王”的資質,可以使他打聽到和記住很多旁人可能忽視的小細節。比方說徐翕之事,在徐翕想來曾經同仕兗州,雖然從來沒見過面,但是勳肯定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要臨時編造一個“奚虛”的假名。但其實州署中一名文吏,又有啥必要知道別郡普通千人之將的名字了?也就是勳以前一世的閱讀加這一世的八卦,才意外地記住了徐翕、毛暉這倆鳥貨而已。

理論上,是勳未必就一定知道徐翕,但徐翕肯定知道是勳,因爲對方既是曾經的主公曹操身旁的大紅人,又與曹操有親,加上這幾年走南闖北,因緣巧合,頗在士人中掙了一點兒名頭出來。所以徐翕知道,自己若想重歸曹營,能夠在曹操身旁幫忙遞得上話,求得上情的,是勳絕對算其中一號。其實荀彧、毛玠等人也完全有這個能力,但是徐翕卻並無相識之緣、進身之階,再說了,是勳比起那兩位來還有優勢,他嘴皮子絕對好使啊,他都能說動曹操不殺管亥,自己又算啥了?當初叛迎呂布的那麼多人,曹操饒了其中重歸的七、八成,難道就饒不了自己嗎?

所以是勳此言一出,徐翕當即動容,一瞧王修在旁邊也起不了任何作用,讓自己站穩立場,投向青州——王修還鬱悶呢,就毫無理由來阻止是勳遊說徐翕——於是匆匆下馬,跪拜道邊:“既如此。徐某從此便聽是先生趨策!”

是勳微微一笑:“某今爲少府丞。天子重臣。身後還有新任大司農鄭康成公,卿能護衛我等,二千石,易得爾!”

事情都已經到了這個份兒上了,別說王修,就算他再附上沮授清晰的頭腦、許攸詭詐的心態,以及田豐頑固不拔的精神,那也根本無力迴天啊。他除了“跪送”鄭玄之外也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了。

只是臨別前。王修牽着是勳的手,殷殷囑託道:“宏輔之才,修今日得見矣,感佩無地。希望卿能夠輔弼天子,重光漢室,更使冀、豫兩州共爲漢佐,永不兵戎相見。”是勳心說很可惜啊王叔治,你提的這兩條,“臣妾做不到啊”……我要輔的是曹操,就不是劉協。我是想新開曹魏的基業,就不可能重光炎漢天下了。此乃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向,不破則不立,漢朝已經病入膏肓,難以復振了,強振者必死!至於冀州和豫州,袁紹和曹操是不是開仗,這個我說了不算,你說了也不算,甚至兩家老大說了也都不能算——時勢如此,非一人之力所可以扭轉者也。

但是他表面上還是鞠躬如也,假裝恭聆王修的教導。完了他問王修:“孔公見在許昌,爲少府之職,王公何不辭了袁青州,再投孔公?”你跟孔融終究有君臣之誼,跟袁譚就有一半兒是被迫,爲啥還要留在青州,不肯去復歸孔融呢?

王修微微苦笑道:“既已應徵,豈有無故辭別之理?卿昔所仕者,亦孔公也,難道辭了曹司空再入孔公幕下麼?”

是勳見勸不動王修,也便只好作罷。仔細想想,這位王叔治還真是當代奇葩。他先仕孔融,孔融爲黃巾或袁譚所困,他拚了命地救援——孔融曾說:“能冒難來,唯王修爾。”可是他活下來了,並且在孔融落跑後就歸了袁譚。仕於袁譚的時代,袁譚先後爲袁尚所迫,爲曹操所逼,王修又不顧生死往救——袁譚曾說:“成吾軍者,王別駕也。”可王修還是活了下來,並且在袁譚死後又歸了曹操。一般情況下忠臣都早死,而他一輩子當忠臣,偏偏就是不死,這命實在太硬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勳覺得王修大可以做自己的榜樣。

王修去後,是勳就領徐翕去拜見鄭玄,鄭玄好生撫慰、勉勵幾句。然後徐家兵在前開道,曹軍於後壓陣,一行人繼續前行。是勳重新上了馬車,端坐在鄭玄身旁,鄭玄繼續閉目養神,也不瞧他,但走了不遠,突然開口道:

“宏輔爲成君命,竭力用心,忠臣之道,不過如此……”

是勳拱手遜謝,心裡說這忠臣嘛……我還真比不上王修。只聽鄭玄又說:“袁本初不迎天子,據地自雄,誠恐異日必敗於曹孟德也。而孟德若不執董道,欺凌天子,能敗之者,其唯天乎?宏輔其慎。”

是勳心說嗯,老頭子眼光挺敏銳,他這是在提醒我要忠於漢室,而不要忠於曹操——你卻不明白啊,象我這樣的人是絕對不會忠誠於一家一姓的,不管他姓劉還是姓曹,只要違背或者阻礙了歷史的發展,我就不可能捨了性命跟他們走。我所忠者,只有歷史的發展……哦,套用這時代的話,吾所忠者,其唯天乎?

就見鄭玄緩緩地睜開雙目,緩緩轉過頭來,目光炯炯地望着是勳:“宏輔曾讀《禮》乎?”是勳趕緊拱手:“《周禮》能誦,《儀禮》略通,《禮記》唯讀《大學》、《中庸》等數篇爾。”

說到這兒,他突然就忍不住開了腦洞——這年月的士人很講究孝道,而傳統孝道中一大條文就是“避諱”,不得語尊長之名,甚至有那些超級假模假式的,連同音字都能避則避。而自己假冒是勳,老爹是是(氏)伊,大家長和大伯父是是儀,所以得避“伊”、“儀”二字。也就是說,不能管伊尹叫伊尹,也不能管《儀禮》叫《儀禮》……

《世說新語》上曾經記載過一段很有趣兒的事情,司馬師跟鍾毓開玩笑,問他:“皋繇何如人?”鍾毓的老爹就是鍾繇,司馬師故意犯他爹的諱,對於鍾毓來說算不上奇恥大辱。可心裡也絕對不舒服。好在鍾毓腦筋轉得快。立刻反噴回去:“古之懿士。”——你不是故意犯我爹的諱嗎?那我也犯你爹司馬懿的諱!

只是人人都要遵守這規矩。都必須這麼說話,那非得累死不可啊!打個比方說,是勳就不能在曹操面前提“嵩”字,那萬一將來打到河南,駐軍嵩山的時候怎麼辦?也不能提“騰”字,在曹昂他們面前不能提“操”字……好吧,是勳暗中警告自己,說話就算了。我沒這腦子整天記別人老爹的名字,但寫文章的時候一定得注意,尤其對於曹家這幾代,那是現在和將來的頂頭上司,還是儘量別犯諱爲好。

他腦洞開得挺大,思路跑得挺遠,所以鄭玄說的下一句話,得反應一下才明白其意。就聽鄭玄說:“卿且誦之,吾來教汝。”

誦之?誦啥?哦對了,老頭子問我《禮》的事情來着。啊呦。是勳心說老頭子要正式授徒了,並且還打算教我他最拿手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話說“五經”之中。《禮》一直有師授而無註解,首次注全“三禮”的正是鄭玄,所以《禮》可以說是鄭學的精髓所在。鄭玄直接給是勳……還是一對一地光給他講《禮》,那可真讓他受寵若驚啊。也就是說,從今以後,他就可以直接自稱“鄭康成弟子”,而不必要再掛“再傳”的頭銜啦。

雖說在一對一教學當中,學生一方其實挺辛苦的,可是反正整天坐在車上也沒事兒可做,與其打瞌睡,還不如聽着課打……哦,就自己一個學生,還真不敢打瞌睡。可是是勳過後也想啊,老頭兒爲啥突然想到要給我開課呢?他也閒得無聊?還是說老頭兒覺得我這水平足以安定天下……也足以爲禍人間,善惡都在一念之轉,所以要趕緊給我上思想品德課?

但不管怎麼說,是勳這趟跑高密宣詔,返程的一路上,收穫還是相當豐富的。

在徐翕等人的護衛下,一行人很快出了山地,進入兗州境內。邊境線上、道路兩旁,橫排着上千兵馬,靜靜迎候——是勳在派孫汶送信警告郗慮,趕緊收拾行裝,並且定下向各處散佈鄭玄應召的消息的同時,就遣人快馬返回兗州,請曹德派兵來邊境上等着了。他就怕袁譚會派兵阻撓自己,要是對方不撕破臉,那自己就文着應對,要是一旦撕破了臉,說不得,兗州兵也便只能越界來動武啦。

好在,事態還並沒有發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

前來迎接的曹將名叫高遷,跑過來拜見是勳。是勳問他說我信裡的要求,你們都準備好了嗎?高遷答道:“一衆人等的糧秣、用資,已行文曹使君,暫由本郡供給。”是勳說那就好。鄭門弟子大多沒啥財產,加上走得匆忙,眼看着攜帶的乾糧就快要吃光了——難道還寄希望於青州嗎?王修不趁這機會卡你的脖子,拖慢你的行程,那才叫沒天理哪。

這也是是勳即便冒險也要闖通徐翕的阻撓,而不肯繞路而走的重要原因。

好在泰山郡已經答應供給物資,並且就由高遷他們帶過來了。是勳還不大放心,催促衆人繼續趕路,一直走到天黑,進了萊蕪縣城,這才徹底踏實下來,尋屋暫駐、埋鍋造飯,讓自己的兵卒和鄭門弟子們好好吃了頓飽的。其間鄭玄就問啊:“應仲瑗仍在泰山麼?”是勳心中一顫,回答說:“是。”鄭玄就說了:“我欲往奉高一訪。”是勳想想,奉高縣城就在西南方向,不算繞遠兒——“誠如尊命。”

是勳在這一世所八卦……吸收的資訊比所有人都多,所以就難免掛一漏萬,甚至燈下黑。就好比這回,直到鄭玄提起來,他才恍然大悟——我靠應劭還在當着泰山太守啊!那可是個沒用……而又有用的傢伙呀!(未完待續。。)

ps:??今晚受馳騁所邀,要去爲《宛如夢幻》紀念本的成功發售開慶祝會,所以,這一章提前更出。

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4章 兗州叛將第3章 假途滅虢第25章 大盈若衝第10章 擇易避難第5章 小人挑唆第30章 合圍長安第28章 長阪坡前第16章 城下轒轀第21章 慮勝慮敗第30章 少年怪誕第3章 四方貴半第16章 城下轒轀第3章 納頭便拜第3章 遼東來書第15章 君不宜擇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5章 戲中有戲第9章 天子所賜第22章 雷震行刺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章 如有勳在第4章 益德爭功第7章 欲取先與第11章 官場狡詭第18章 皆不必問第24章 兗州叛將第4章 攻心之計第10章 兒女親事第4章 海東來去第24章 日薄西山第9章 文和詭謀第9章 天子所賜第13章 東海都尉第30章 奉駕幸許第2章 吏之不足第3章 秘計有三第30章 用武之地第23章 刺客奇才第25章 又聞噩耗第17章 亡羊補牢第22章 天下太平第9章 明察秋毫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9章 銅雀臺上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6章 飛來乾醋第11章 空手奪刃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7章 燙手山芋第30章 標名青史第25章 誰堪伯仲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9章 降漢降曹第14章 鳳雛之謀第31章 日暮途窮第10章 天降單于第3章 蒼天不仁第16章 臨陣三射第30章 厚買人心第10章 離間江陵第32章 古之惡來第21章 諸葛連弩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章 安貧守賤第20章 不可得乎第30章 養疾自重第25章 後世之評第35章 謠言之力第23章 吾舅同然第16章 我主不見第3章 益州可入第17章 強固是氏第29章 降漢降曹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6章 爲人難哉第12章 悲摧人生第23章 兩道併發第4章 彼采葛兮第30章 命中魔星第14章 文人落魄第33章 青囊何在第24章 三辭三留第7章 卿何人也第22章 吾亦慮及第4章 使徐三事第30章 俊傑相對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9章 白玉美人第9章 亂軍之計第27章 恐其有詐第5章 壽春城下第2章 夏侯仲父第9章 漢家法寶第11章 財政危機第21章 神龜永壽
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4章 兗州叛將第3章 假途滅虢第25章 大盈若衝第10章 擇易避難第5章 小人挑唆第30章 合圍長安第28章 長阪坡前第16章 城下轒轀第21章 慮勝慮敗第30章 少年怪誕第3章 四方貴半第16章 城下轒轀第3章 納頭便拜第3章 遼東來書第15章 君不宜擇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5章 戲中有戲第9章 天子所賜第22章 雷震行刺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章 如有勳在第4章 益德爭功第7章 欲取先與第11章 官場狡詭第18章 皆不必問第24章 兗州叛將第4章 攻心之計第10章 兒女親事第4章 海東來去第24章 日薄西山第9章 文和詭謀第9章 天子所賜第13章 東海都尉第30章 奉駕幸許第2章 吏之不足第3章 秘計有三第30章 用武之地第23章 刺客奇才第25章 又聞噩耗第17章 亡羊補牢第22章 天下太平第9章 明察秋毫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9章 銅雀臺上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6章 飛來乾醋第11章 空手奪刃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7章 燙手山芋第30章 標名青史第25章 誰堪伯仲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9章 降漢降曹第14章 鳳雛之謀第31章 日暮途窮第10章 天降單于第3章 蒼天不仁第16章 臨陣三射第30章 厚買人心第10章 離間江陵第32章 古之惡來第21章 諸葛連弩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章 安貧守賤第20章 不可得乎第30章 養疾自重第25章 後世之評第35章 謠言之力第23章 吾舅同然第16章 我主不見第3章 益州可入第17章 強固是氏第29章 降漢降曹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6章 爲人難哉第12章 悲摧人生第23章 兩道併發第4章 彼采葛兮第30章 命中魔星第14章 文人落魄第33章 青囊何在第24章 三辭三留第7章 卿何人也第22章 吾亦慮及第4章 使徐三事第30章 俊傑相對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9章 白玉美人第9章 亂軍之計第27章 恐其有詐第5章 壽春城下第2章 夏侯仲父第9章 漢家法寶第11章 財政危機第21章 神龜永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