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心喪三年

鄭玄爲當世大儒,是勳爲其親授門生,按照當時的禮法……其實更準確點兒來說是習俗,鄭玄過世以後,是勳就應當親往致祭,可能還需要扶其靈柩還鄉安葬。。。可是致祭還則罷了,跟朝廷請一個月的假,快馬馳往許都,來回也不妨礙四月初的出兵美稷之計。倘若扶柩還鄉……我的老天爺啊,鄭玄是北海高密人,從許都到高密,這距離不近且不說,靈柩也不可能快馬運送啊,一來一回,這小半年過去了,朔州這兒黃花菜可都涼啦!

是勳躊躇難決,此處就體現出他根基不厚的弱點來了。倘爲世家大族,族中人丁繁茂,婚喪等事也多,受長輩教導、引領,相關此類事情該當如何辦理,利弊該怎樣衡量,多少心裡有數。然而是勳正經十來歲才冒名頂替混進士人家庭,外加是氏家名不高、人丁不旺,他就絕對的缺乏經驗。就其本人而言,當然不打算扶鄭玄的靈柩還鄉,真要那麼幹了,估計朔州刺史的職務都要丟掉——身爲一方守牧,哪有放半年長假的道理,朝廷肯定得換人啊——那麼自己多日來的謀劃不就一朝成空了嗎?

我辛辛苦苦修前線基地、收服鮮卑,外加認是魏做養子,究竟爲的何來?行百里半九十九,功虧一簣啊!

不行,得找個人商量商量。可是找誰纔好呢?郭伯濟年紀還輕,秦宜祿、孫毓南又皆寒門,估計是不懂這些的……想來想去,呀。鄭文公尚未返回離石。不妨請來一問。

於是匆忙遣人。把正打算上路迴歸治所的鄭渾給請來了,誠心求教。鄭渾捻鬚沉思了好久,這才微皺着眉頭回複道:“渾有一言,使君勿罪。”

是勳說你給我提建議、出主意,怎麼會得罪我呢?“文公但言無妨。”

鄭渾突然後退一步,雙手合攏,朝着是勳深深一揖:“爲使君計,請從延叔堅、孔元世、李元禮。及今世王景興之例。”

這幾位有啥例?是勳腦筋略微一轉,猛然醒悟,不禁面色大變,苦笑道:“竟乃至於此乎?!”

延叔堅名篤,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後爲平原侯相,逢典去世,遂棄官奔喪,五府並闢不就。孔元世名昱,“八及”之一。靈帝初補雒陽令,亦以師喪而棄官。遂卒於家。李元禮名膺,“八俊”之一,以同郡(潁川)荀淑爲師,荀淑死時其爲尚書,乃辭官服喪。王景興就是王朗,師從故太尉楊賜,任菑丘長時逢楊賜去世,乃棄官服喪,就中獲舉孝廉及各方徵辟,皆不就。

所以鄭渾的意思很明確,不但贊成是勳扶鄭玄的靈柩還鄉,還建議他乾脆辭了官,爲鄭玄去服喪去吧。

是勳心說我自從來朔州上任,沒什麼地方對不起你啊,你鄭文公幹嘛一心要趕我走?如今對於朔州的局面也好,對於我自身的事業也好,都正處在一個節骨眼上,你又不是不清楚,但凡我一走,這些都會泡湯啊——對你又有什麼好處?

“師非至親,安得爲服?”那是老師啊,終究不是直系親屬,爲他扶柩就足夠表達哀思啦,有必要還辭官,還服喪嗎?不是說有了先例就一定要遵從的,那終究不是正經的禮制、規定啊。

然而鄭渾卻答道:“《禮記?檀弓》有云:‘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孰雲無制?”經書上有過規定呀,老師死了要“心喪三年”。

是勳心說胡,你不但要我辭官去給鄭玄守喪,還要我一守就是三年……我靠人生中有幾個三年啊,爲爹服喪三年就夠可怕的了,再加上別的直系親屬——對於自家來說,是儀雖爲伯父,既是大家長,又在是伊死後看顧過自己,理論上他要是掛了,自己也得服喪三年——再加上老師,大好的青春時光全都浪費。是勳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股對儒家的濃厚的厭惡感……

但他還要掙扎:“心喪非服喪也。”要說在心裡哀悼三年,那沒問題啊,反正我心裡究竟怎麼想的,別人也猜不着……

鄭渾搖頭道:“雖爲無服之喪,亦爲有喪之服也。”雖然不必要穿孝服,但服喪的過程還是必須經歷的——“《檀弓》復雲:‘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於是‘二三子皆絰以出。羣居則絰,出則否。’既雲‘羣居’,必服喪也。”

當初孔子去世的時候,門人們都聚在一塊兒研究應該如何治喪,如何穿孝,端木賜(子貢)就說啦,想當年顏淵死的時候,子路死的時候,夫子雖然不穿喪服,可是其它禮儀都跟死了兒子沒有兩樣。既然徒弟死了就好比兒子死了,那麼老師死了,也就應當類比爲父親死了,只不過不用穿戴孝服而已。

於是門人們就不穿孝服,光在頭上或者腰間綁條孝帶(絰),一個人出門的時候解下來,平常大家夥兒在一起的時候,就都結上。鄭渾說了,既然孔門弟子平常都聚在一起,可見他們是一起爲孔子服喪的,由此可見,師喪之禮,除了不需要穿戴孝服外,跟死了爹沒兩樣——您也得去墳前結廬,守喪三年,那怎麼可能不辭官呢?誰給你連續放三年的帶薪長假?

是勳心說去你媽的!孔門弟子聚在一起就肯定是爲孔子服喪?那隻說明門派還沒分裂,大家夥兒還沒分行李各回各家罷了吧。不過他也就只敢腹誹幾句,不好明着駁鄭渾,因爲鄭渾背的經典沒有錯,而其解法,也是這年月的通則,相關禮制的大問題,是勳不便在相關己身的時候別出心裁。拿出另外的解來。

他只好拐着彎子找緩兒。當下沉吟少頃。問鄭渾說:“應仲瑗《風俗通義》,文公讀過否?”鄭渾搖頭:“久聞其名,未得一睹,憾甚。”

應仲瑗就是應劭,老先生在臨終前不久,曾經把自己寫成的《風俗通義》送過是勳一套,是勳閒來無事,通讀過好幾遍。於是當即背誦《風俗通義?愆禮》上的文句:“凡今杖者皆在權威之門。至有家遭齊縗同生之痛,俯伏墳墓而不歸來,真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也。無他也,庶福報耳。”

應劭這是對於大將軍掾宣度爲其師張奐“制杖”——也就是說手持哭喪棒爲之服喪——一事,評價說:如今爲師服喪者,其師多爲權貴(比方說張奐,即爲一時名將兼名儒,去世前但任太常),某些人正給老師守着喪呢,碰到自家死了人。壓根兒理都不理,這種不愛其親而愛他人的舉動。只可能有一種解釋——“庶福報耳”,做政治投資,期望能有回報。

是勳的意思,鄭文公你剛纔跟我提什麼顏篤、孔昱之類的先例,大抵如是。可是以我如今的身份、地位,需要靠給鄭玄服喪來獲取政治回報嗎?鄭玄的官兒是不小,可我也並不弱啊,又不是什麼縣令、侯相的……

鄭渾拱手道:“渾知使君之意也,不欲以逾俗之禮而壞國事。”不管他再怎麼引經據典,終究給老師守喪還是跟給老爹守喪不同,並非此時士人間普遍遵守的禮儀——話說這年月,就算給老爹守喪三年,那也不要求人人遵守啊——況且士人們誰還沒有老師,很多還不止一個,這都要三年三年地守過來,國家用誰爲官,百姓以誰爲牧?

然而鄭文公隨即又把話頭一轉:“然使君自與他人不同。身爲經學通家、儒門新宗,禮之一字,不可稍有輕乎。寧逾而爲人嘲爲迂,毋不及而爲人斥爲狂也。”

是勳聞言,不禁悚然而驚。

鄭渾說得沒錯啊,如今自己並非普通士人、官僚的身份,在儒林中也算小有名氣了,相關禮制之事,哪怕搞過了頭,被人嘲笑爲迂腐,那也比不去搞,被人斥責爲狂妄、無禮爲好。除非自己跟曹操似的,打算破罐兒破摔——反正我再怎麼努力,汝等亦目我爲“贅閹遺醜”,那我就乾脆到處破其俗禮給你們瞧——只要還想維持在儒林中、文壇上的名氣,那就不得不從此俗禮啊。

這可怎麼辦?難道自己真的必須辭官不成麼?

是勳不禁苦笑,貌似自言自語地說:“若朝廷奪情,又如何?”

“奪情”這個詞兒,其實這年月還並沒有,但望文生義,鄭渾略一琢磨,也就大致上明白了。漢儒搞的某些花樣,甚至比後世還要匪夷所思(比方說爲老師守喪三年),但大多未成制度,只是某些人的心血來潮,或者刻意沽名釣譽,所以朝廷也不存在着習慣性的“奪情起復”。然而類似的事情卻時有發生,比方說曹操此前死了老爹,因爲朝中離不開他,所以荀彧等幾人研究來去,就不准他守喪三年,而改成了三個月——曹德可是正經守喪三年去了。

是勳那意思,我倘若上表辭官,朝廷不答應,那怎麼辦?

鄭渾首次露出了一絲微笑:“若朝廷不允,則非使君非禮也。”朝廷答應與否,那是朝廷的事兒,這個態度,你卻不能不表上一表。

是勳愕然,隨即才重新振作起來——敢情鄭文公不是要轟我走啊,只是要我表態,要我不必因小失大,丟掉了在儒林中來之不易的好名聲。那這事兒……我看可以搞!(未完待續。。)

ps:感謝讀者們給投月票:旋故京、jamesjsnj、marsken、兩眼田雞、chang性、yisuoyanyu、lenauelle、wei_迷n、貓頭鷹快艇、林路、十三貓、yisuoyanyu、壹蒼生、我不是你大伯、九層高塔、、一丁點、私褲li、qytlethen、飛天gr、hed、enjoycool、qytlethen、豎子、3517major、扣底、東邪黃藥師、摸onstalker、三石道策、好兵帥克2009、空空追夢、易水淒雨、mg42、翼舞飛揚、eagleduke、湖湘天下、大pp的熊、太想看書了、yalemh、lightning124、chang性、只萌一個好、loto日asthor、初晨之子2007、深閨神鬼、摸u色x、莊周914

第28章 毋失我望第9章 驚雷投箸第6章 自編自導第17章 延年按劍第8章 紅臉白臉第5章 壽春城下第7章 婦人之言第7章 名士該殺第27章 盡屠公孫第17章 立長立賢第8章 志不可奪第30章 標名青史第16章 **好淫第33章 青囊何在第6章 王異國生第20章 大科學院第29章 難爲田橫第1章 官渡鏖兵第1章 官渡鏖兵第1章 先得一驢第26章 何必三策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8章 鄴下舌戰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1章 死生之間第8章 囊中羞澀第19章 嶺南烽煙第12章 尚書空臺第5章 今古不同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4章 續漢記事第4章 益德爭功第4章 法不可廢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8章 假子拒敵第27章 賢卻未賢第31章 爾虞我詐第21章 家國國家第9章 西域貢使第16章 臨陣三射第14章 再會梟雄第24章 壯士斷腕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3章 此新聲也第3章 微末小技第2章 九江處士第8章 跨境追捕第36章 封侯之賞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2章 何必當初第8章 徐方名士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4章 黑心煤窯第4章 使徐三事第27章 柱節立門第28章 天命何在第9章 家事難斷第7章 事後諸葛第27章 柱節立門第6章 有如神鬼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章 疏於職貢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9章 前倨後恭第9章 建藩封國第21章 暗夜驚魂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5章 酒池肉林第8章 願爲雲敞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8章 工人運動第24章 高陵之變第3章 世家短視第16章 良宵聞變第24章 軍功酬爵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1章 觀其決斷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4章 敝帚自珍第21章 六氣之毒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7章 初試金手第6章 嫌隙已生第8章 曹氏之強第21章 老馬戀棧第9章 平州智士第3章 世家短視第21章 采采榮木第5章 小人挑唆第18章 說文切韻第23章 兩重要隘第9章 察考諸子第7章 投刺自薦第2章 吏之不足第28章 超願棄父第34章 猛虎出柙
第28章 毋失我望第9章 驚雷投箸第6章 自編自導第17章 延年按劍第8章 紅臉白臉第5章 壽春城下第7章 婦人之言第7章 名士該殺第27章 盡屠公孫第17章 立長立賢第8章 志不可奪第30章 標名青史第16章 **好淫第33章 青囊何在第6章 王異國生第20章 大科學院第29章 難爲田橫第1章 官渡鏖兵第1章 官渡鏖兵第1章 先得一驢第26章 何必三策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8章 鄴下舌戰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1章 死生之間第8章 囊中羞澀第19章 嶺南烽煙第12章 尚書空臺第5章 今古不同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4章 續漢記事第4章 益德爭功第4章 法不可廢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8章 假子拒敵第27章 賢卻未賢第31章 爾虞我詐第21章 家國國家第9章 西域貢使第16章 臨陣三射第14章 再會梟雄第24章 壯士斷腕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3章 此新聲也第3章 微末小技第2章 九江處士第8章 跨境追捕第36章 封侯之賞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2章 何必當初第8章 徐方名士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4章 黑心煤窯第4章 使徐三事第27章 柱節立門第28章 天命何在第9章 家事難斷第7章 事後諸葛第27章 柱節立門第6章 有如神鬼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章 疏於職貢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9章 前倨後恭第9章 建藩封國第21章 暗夜驚魂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5章 酒池肉林第8章 願爲雲敞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8章 工人運動第24章 高陵之變第3章 世家短視第16章 良宵聞變第24章 軍功酬爵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1章 觀其決斷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4章 敝帚自珍第21章 六氣之毒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7章 初試金手第6章 嫌隙已生第8章 曹氏之強第21章 老馬戀棧第9章 平州智士第3章 世家短視第21章 采采榮木第5章 小人挑唆第18章 說文切韻第23章 兩重要隘第9章 察考諸子第7章 投刺自薦第2章 吏之不足第28章 超願棄父第34章 猛虎出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