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社會進步

人類社會總是螺旋狀向前發展的,進兩步、退一步是常事,此乃是勳曾經教授過周不疑的重要理念。以古鑑今,因往見來,某些事情你以爲一成不變,其實與古禮、古法已有差異;某些事情你以爲今不如古,要看到此乃大進步的先兆;某些事情你以爲今人勝古,也要警惕不使倒退、反覆。

即以眼前這些奴婢而論。

後世某些學者不承認自秦漢以後,中國便進入了封建社會,認爲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未能擺脫奴隸制的枷鎖,起碼屬於半封建半奴隸社會。理由也很簡單,即一直到清代,社會上依然存在着數量龐大的官私奴婢,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是勳本人是反對這一論斷的,理由有二。其一,研究一個社會的基本形態,就必須拋開日常生活不談,而只考慮生產模式,究其大要,忽略特例,而自秦漢以降,中國社會長時期以農爲本,除個別特殊時期,或者特殊地區外,勞動者當中自耕農和半自耕農的數量佔有絕對優勢,必然不屬於奴隸制。

第二點更爲重要,即切不可將奴婢與奴隸等同看待也。

何者爲奴隸?指徹底喪失人生自由,受他人任意驅使,爲奴隸主無償勞動,不可能積蓄任何私人財富,甚至連生死都掌握在奴隸主手中的人。

是勳即以此爲開端,來詳細解答周不疑的問題:“吾嘗以胡人爲子,元直知否?”

周不疑點點頭,說您收過鮮卑拓拔部的少主爲養子,起名是魏。這事兒我確實知道。

是勳便道:“是故,吾於胡中事稔熟也。胡中所俘虜者、舉債難償者,皆沒爲奴,驅使勞役,動輒鞭笞。且其主可擅殺奴而無罪也。是以奴爲物也,而非人也,自毀吾財,可譏爲奢,而不可斥爲暴矣——其俗如此。”

周不疑聞言,略有些不快地皺了皺眉頭。低聲道:“是故等於禽獸也。”

是勳笑一笑,說你可別這麼想,其實咱們上古之世,也跟如今的胡人沒有太大區別——“是故夏、殷以人爲祀,以人爲殉。爲其非人也,乃奴也。即於國初,主於奴婢可‘告殺’,則與耕牛何異?奴婢傷人而棄市,則與犬馬何異?”

漢初延續秦律,規定主人不能擅自殺害自家奴婢,而必須要先告官,獲得官家的許可——其實這跟不得擅殺耕牛。耕牛因老病將死而必殺之的,先得去官府備案,又有什麼區別?倘若奴婢傷害了良人(自由民)。則不論情節輕重,一律斬首,這跟我家的狗啊馬啊什麼的傷了人,而必須斬殺以向對方賠罪,又有什麼區別?還是不把奴婢當人看啊。

“是故董子上奏孝武皇帝,使去奴婢。除專殺之威,斯乃以人爲人也……”董仲舒曾經建議。奴婢犯錯,可以責罰。不可殺戮,奴婢有罪,國法懲處,不可施以家法——“地節中,傳魏相婢有過,自絞死,趙廣漢疑爲擅殺,乃突入相府,召其夫人庭下受辭;建平中,王獲殺奴,而爲其父莽所逼自殺——豈夫人之貴,不如婢耶?豈兒女之親,不如奴耶?或廣漢枉法,王莽釣譽耶?國法如此,時論亦乃與古時不同耳。”

漢宣帝地節年間,傳說丞相魏相府中有一名婢女上吊自殺了,京兆尹趙廣漢懷疑是被魏相夫人因忌妒而殺害的,於是親自領着吏卒闖入相府,勒令魏相夫人跪在庭中接受質問——此案後來查明,魏相夫人確實因爲忌妒而責打過那名婢女,但那婢女卻是離開相府後自己上吊死的,於是判定魏相夫婦無罪。

漢哀帝建平年間,王莽辭位隱居,因爲他的次子王獲殺害了一名家奴,王莽大怒,切責王獲,竟然逼得王獲自殺。

是勳問了,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兩樁事?是因爲丞相夫人還沒有一名婢女尊貴嗎?是因爲王莽愛家奴要超過愛兒子嗎?怎麼可能!或許還有人會說,那是因爲趙廣漢想要誣陷魏相,王莽則爲了沽名釣譽,可是倘若國法規定殺奴無罪,趙廣漢又哪敢那麼幹呢?倘若輿論認爲殺奴無罪,王莽又怎麼可能以此來博取讚譽呢?

因爲國家法律和社會輿論,都跟漢初時候大不相同了呀。

“得國易而守國難,此秦二世而亡者也。魏即得天下,亦未必長久,即以漢論,前有異姓割據,中有諸呂亂政,後有七國之變,設一蹉跌,亦旋起旋滅,則即兵細柳,無以當匈奴也。胡之入華,變更國俗……”再一指庭中那些奴婢——“恐彼等不得更爲人也。即我等,亦將受俘而爲奴矣。”

周不疑聞言,悚然而驚,便即起身作揖道:“先生所慮深遠,不疑拜服。”是勳瞟他一眼,捻鬚而笑,心說其實你肯定還是沒有明瞭我的真意,只是我不可能跟你說得更深罷了。

周不疑認爲是勳以奴婢爲言,只是舉個例子,以小見大而已,重點在“即我等,亦將受俘而爲奴矣”,警惕中國衰弱,而爲胡人趁虛而入。類似理念,是勳大課小課也宣講了無數回啦,原本中原士大夫並不怎麼把胡人放在眼裡——東晉以前,沒有人相信胡人竟能深入到河南地區,進而久佔中原;元朝以前,也沒有人相信胡人竟能殺過長江,徹底摧毀漢家王朝的——全靠是勳不停地敲警鐘,纔算略略有些警覺。

所以周不疑認爲,老師的意思,是即便以魏代漢,大亂之後,治國更難,若不能使魏朝儘快穩定下來,大力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恐怕亦會如秦一般二世而亡,或者起碼二世而亂,那麼北方胡虜就會如同匈奴一般趁機崛起,成爲中國之大患啦。到時候我等士大夫或亦將被俘爲奴,更何況那些奴婢呢?

但其實是勳心中所想,別“何況”,奴婢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所以說秦漢以降,中國就已經邁入封建社會了(當然不能否認尚有奴隸制的殘餘存在),就因爲奴婢不可等同於奴隸。即以是勳本人來舉例,他畜養奴婢的數量在社會上也屬於第一層級——終究財富和名位跟那兒擺着呢——眼下這莊院當中,便有家奴四十餘名,侍婢同數,還有不少算“家生子”,從了是姓了。

是勳穿越前的那個時代,據說是家人相互串聯,經過統計,全中國姓是的約有三千多人。他有時候也忍不住想,這三千人中,也不知道有幾個是真真正正是儀老頭兒的後裔,有多少是如這般奴從主姓的……

此外,是勳各處莊院當中,奴婢總數累加起來,大概不下四百人,然而絕大多數並不參與真正意義上的生產活動——不種地,不紡織——而只是備灑掃罷了。即便偶有進入社會生產領域的,比方說耕種、紡織、木工、金工等等,也並沒有徹底喪失人身自由。

就跟他各地作坊中的工人一般,即便籤了終身合同,終究也只是長期僱傭關係,人還是人,不會被當成私有財物。

那麼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是不是還存在着真正意義上的奴隸呢?是勳認爲,那肯定是有的,比方說官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比私奴更似奴隸,因爲官家殺奴不算犯法啊。而且必有那真正黑心腸的老地主,敢把佃農都當奴隸來使喚,即便擅刑擅殺,只要能夠搞定官府,還誰能入我的罪嗎?

理論和實際不可能完全契合,但就理論上而言,東漢朝的奴婢不能等同,或者不能全數等同於奴隸。法律規定,殺奴者有罪,奸奴者亦有罪,奴婢也可與良人通婚,甚至主人有罪而不必及於奴婢,奴婢有罪,主人倒可能要揹負一定的連帶責任。在是時代和社會的一大進步。

當然啦,這個時代也沒有絕對平等一說,主人刑責奴婢還是被允許的,而某些罪行對於良人和奴婢,懲罰力度也不盡相同。但刑還不上士大夫呢,尊卑等級無處不在,主奴之分也屬尋常。

只是這一社會進步,很快就將被徹底打破了,即以唐律比之漢律,在對待奴婢的人身權益保障方面,就要落後得多——無他,五胡亂華,不可能不帶來野蠻的奴隸制的殘餘影響啊。

那麼,我能不能阻止這一類型的倒退呢?能不能使這一螺旋形,波折來得紆緩一些,起碼咱邁三步再退一步呢?“悠悠蒼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周元直,即便以你的見識,恐怕也是理解不了的吧,我也就無謂多說。

隱逸生活,就此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多月,到了十一月中旬,朝廷三度徵召是勳爲中書令,派尚書韓暨到郯縣來宣旨。是勳計算時日,曹操若要改主意,也早就改了,既然執意如此,那我也別再喬裝作勢了,還是從了他吧。

當然不能保證曹操哪天再複習自己的“清晨啓門戶”詩,突然間不爽起來,但真要連這些有的沒的全都顧慮,真如周不疑所說,乾脆啥都別幹算了。

於是惆悵地告別了數月來清閒的隱居生活,帶着一大家子啓程往許都而去——他在許都郊外本有莊院,都內亦必新撥宅邸,倒是在生活上不必太過忙活了。不日即抵許郊,御史大夫郗慮、太僕曹德等出城相迎。說好了翌晨即往覲見天子,當晚便暫居郗府中,郗慮特意關起門來跟是勳密談,一開口就石破天驚:“宏輔以爲,大事可即舉否?”(未完待續。。。)

第20章 通權達變第9章 西域貢使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9章 何者爲君第7章 何必日正第11章 捕風捉影第3章 岐東渭北第7章 欲取先與第20章 人臣當言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1章 社會進步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8章 面折梟臣第9章 大山在前第8章 我等自取第13章 行海索第1章 繼嗣之爭第15章 人生易過第26章 羽扇綸巾第8章 紅臉白臉第11章 魔鬼之聲第22章 養虎貽患第15章 重修長城第29章 殆天授也第8章 酬功謝德第21章 慮勝慮敗第18章 公臺不懌第17章 願爲孫程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20章 郭氏假子第7章 名士該殺第4章 人言可畏第4章 五經注我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5章 請爲紀信第32章 促膝對談第2章 疏於職貢第6章 並無雅骨第13章 族滅匈奴第7章 名士該殺第10章 爲小兒欺第25章 誰堪伯仲第3章 出泥不染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8章 馮翊遺珠第17章 亡羊補牢第13章 必擒是勳第4章 真正小人第28章 後世來者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8章 懸危之計第8章 破局關鍵第31章 日暮途窮第29章 城下大戰第3章 自恃其智第18章 爲國犧牲第8章 驃姚之業第26章 梳理屯田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3章 是兵是賊第3章 天不可言第17章 莒縣奇案第7章 吾無此癖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9章 難爲田橫第14章 婚宴驚魂第5章 神鵰大俠第4章 渾人心思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8章 巨型火炬第22章 爪牙股肱第23章 幽州諂臣第6章 平春豪強第12章 安漢之志第1章 啖肉豪客第4章 真正小人第23章 荊州星佔第17章 火燒長安第15章 就食玄菟第17章 千鈞一髮第1章 東郡英豪第3章 夷寇臨城第12章 悲摧人生第19章 請徵句麗第23章 一身是膽第26章 取而代之第29章 城下大戰第17章 搖脣鼓舌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4章 安所求赦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8章 馮翊遺珠第24章 續漢記事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5章 亂世能臣第30章 厚買人心第31章 請教後進
第20章 通權達變第9章 西域貢使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9章 何者爲君第7章 何必日正第11章 捕風捉影第3章 岐東渭北第7章 欲取先與第20章 人臣當言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1章 社會進步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8章 面折梟臣第9章 大山在前第8章 我等自取第13章 行海索第1章 繼嗣之爭第15章 人生易過第26章 羽扇綸巾第8章 紅臉白臉第11章 魔鬼之聲第22章 養虎貽患第15章 重修長城第29章 殆天授也第8章 酬功謝德第21章 慮勝慮敗第18章 公臺不懌第17章 願爲孫程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20章 郭氏假子第7章 名士該殺第4章 人言可畏第4章 五經注我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5章 請爲紀信第32章 促膝對談第2章 疏於職貢第6章 並無雅骨第13章 族滅匈奴第7章 名士該殺第10章 爲小兒欺第25章 誰堪伯仲第3章 出泥不染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8章 馮翊遺珠第17章 亡羊補牢第13章 必擒是勳第4章 真正小人第28章 後世來者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8章 懸危之計第8章 破局關鍵第31章 日暮途窮第29章 城下大戰第3章 自恃其智第18章 爲國犧牲第8章 驃姚之業第26章 梳理屯田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3章 是兵是賊第3章 天不可言第17章 莒縣奇案第7章 吾無此癖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9章 難爲田橫第14章 婚宴驚魂第5章 神鵰大俠第4章 渾人心思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8章 巨型火炬第22章 爪牙股肱第23章 幽州諂臣第6章 平春豪強第12章 安漢之志第1章 啖肉豪客第4章 真正小人第23章 荊州星佔第17章 火燒長安第15章 就食玄菟第17章 千鈞一髮第1章 東郡英豪第3章 夷寇臨城第12章 悲摧人生第19章 請徵句麗第23章 一身是膽第26章 取而代之第29章 城下大戰第17章 搖脣鼓舌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4章 安所求赦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8章 馮翊遺珠第24章 續漢記事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5章 亂世能臣第30章 厚買人心第31章 請教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