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據蜀自立

中書令王朗王景興,不但爲朝廷重臣,也是當代着名的經學家。他本爲東海郯人,被陶謙舉爲茂才,任爲屬吏,後遷會稽太守,旋爲孫策所敗,逃返中原,投入曹操麾下。此公嚴謹慷慨,博學多聞,是勳表面上對他一直都挺恭敬。

就出身履歷來說,是勳的基本盤在青、登、海、徐四州,在地方上名望極高,而王朗既爲海州籍,親朋之間大多與是家能夠扯得上關係,本該守望相助纔是。然而王、是之間,暗中卻是有心結的——一則王朗素行儉約,瞧不大上是勳的“奢靡”;二則王朗之子王肅師從宋忠,經常跳出來跟鄭門打擂臺。

話說回來,是勳擅自篡改經義,大塞私貨,六經注我,倘若只是普通士人,早不知道被主流觀點輪過多少回了,甚至還可能被扣上“邪言妄語”的大帽子,直接迫害至死。好在他有鄭門這個大靠山,從郗慮、許慈、任嘏以下,師兄弟們都要仰仗是勳的權勢來保證鄭門的統治地位,所以往往爲其圓謊;而至於普通士人,多以爲是勳既得鄭康成真傳,那是太尉所言基本上就得是鄭先生的本意吧,又有誰敢提出質疑?

這麼一來二去的,積非成是,是宏輔遂成當代儒宗經首,比之鄭玄,已凜然有青出於藍的趨勢。再加上是勳也挺鬼,但凡他的觀點跟鄭玄不一致,就會先聲明“鄭老師說的都是對的”,然後做一轉折——“只是老師有些話沒能說透,根據我朝夕侍奉,恭聆教誨,得了這麼這麼一種引申意出來……”

然而鄭氏雖爲顯學、官學,天下那麼大,經學派別,乃至於古文派別,也並非只有鄭玄一家,如宋忠、服虔、綦母闓、盧植等輩。觀點就往往與鄭玄相齟齬。王肅受學於宋忠,在原本歷史上就是鬥鄭的大將,到了曹魏中期,王學幾乎徹底壓倒了鄭學。他對是勳不大滿意,自然也是情理中事啦。

只是王家和是家觀點雖有相左,卻也沒到仇人的地步,所以詔下中書,王朗當場就驚了。倘若是勳爲中書令。或者其後任的華歆、劉曄輩,大概直接就給封駁了,只是王景興素來骨頭軟,未敢即封,特意跑去請問曹髦,說您下此詔究竟是什麼用意哪?

“是太尉徵蜀,不及半歲即入成都,何得雲懈怠?置酒高會之語,民間謠言耳,安可以捕風捉影。以責重臣?至於用計設謀,及入成都封拜羣吏事,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勢而不得不用權耳。若因此責之,恐傷陛下之明,而搖將士之心也。”

曹髦也懶得再叫崔琰出來參辯了,再說曹操昔日的謀劃即大有陰謀味道,非人君所當爲也,也不方便明着說。因此順手就取出了崔琰的原詔,說:“卿且觀其日期。乃先帝在世時所命草也,朕因辭鋒激烈,特使秘書、門下別擬。此先帝之命,朕安敢改其志耶?”

孔子曾說:“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老頭子定下的方略,我才登基就給改了,那象話嗎?中書令難道你欲導朕於不孝乎?

一扛曹操這尊死掉的大神出來,王景興徹底沒話說了。囁嚅半晌,只得通過,完了又問曹髦:“遣何人往蜀中宣詔爲是?”曹髦眼珠一轉,當即拍板:“秘書監邢子昂可也。”

於是召見邢顒,關照他入蜀宣詔,不要提曹操已死的事情——“蜀中初下,恐人心動搖也。”接着再召曹仁,對這位同族叔祖,話就可以說得比較明白一點啦:“此先帝恐太尉立功驕矜,而蜀人多詐,或有擁其以要朝廷之意,故不得不然耳。且功至高而不賞,恐傷朝廷之明,乃僞責之。護國先不必入蜀,駐軍漢中,待太尉返歸,乃可交接。”

曹仁也不傻,當即就明白了,這是怕是勳兵權在握而造反哪!既然擔心會釀成這種局面,當初曹操你幹嘛要派他去?老頭子年歲大了,疑忌之心愈發嚴重,這事兒可幹得不怎麼光明正大哪。隨即後背一涼,心說幸虧當初派的不是我……好在如今幼主當朝,無此威勢,我再入蜀,不至於步了是勳的後塵。

曹髦命王朗、劉放、邢顒、曹仁等暫密此事,光說派邢秘書去封賞衆將,派曹護國去替換是太尉回來,所以是復、桓範沒能預先得到消息,再通過隱秘的途徑去提醒是勳。

等是勳接到詔書,當場就懵了,接旨而退,都忘了設宴款待邢顒。好在他本來就不怎麼管事,自有司馬懿、曹真等人前去安排。退回衙署,是勳一邊命從人收拾行裝,一邊坐在那兒發愣,心說曹操你卸磨殺驢這招倒玩得很溜嘛,我處處留心,終究還是中了你的圈套啊。

待得夜深,衆將吏紛紛前來勸慰是勳。先來的是曹真,說:“未知何人在天子前進讒,誣陷太……”一想是勳的太尉銜已經給抹掉了,不過他在與曹仁交接之前,大都督的號應該還保留着吧——“誣陷大都督,末等將聯名上奏,爲大都督辨誣。”

是勳微微苦笑,心說難道曹操不知道這些罪名都是胡扯嗎?別的不提,關於“置酒高會”云云,不都是兒子是復跟曹操提起來,才故意散佈的謠言嗎?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要是真想收拾我,你們聯名上書管個屁用啊。

可是轉念一想,還是提醒曹真:“卿等美意,吾心領矣。自可上奏爲吾辯誣,然不必聯名也,以罹結黨之譏。”曹真猛然醒悟,拜謝而去。

過不多時,司馬懿也來了,對是勳說:“弟子以爲,此先生功高難賞,故不得不砌辭貶抑耳。然觀蜀人似有喜意,或欲煽搖先生,自立蜀中,爲先生計,萬萬不可聽彼等之言。”

是勳雙眉微蹙,故意考較司馬懿:“胡言不可?仲達何所計耶?”

司馬懿說了:“蜀將各顧身家,非誠心擁戴先生也,即率彼等反。其不懼反噬乎?而兵馬遠來,家眷皆在中原,誰願久居蜀中?即曹子丹、徐公明等,必不肯與先生同心也。遠軍不可用。蜀人不可信,而欲自立,安可得耶?況今護國已入漢中,塞北上之道,黃忠等又將東來。斷南中之途,徒以蜀郡、廣漢,能抗天兵者乎?一時榮辱,不足掛齒,先生慎勿蹈此陷阱。”

是勳心說當然啦,你以爲我是鍾士季啊?哪怕我有他鐘會的膽子,身邊兒也沒有一個貌似忠厚的姜維呀。鍾會的自立計劃就是一天大笑話,我就這麼迴歸洛陽,頂天了曹操把我罷黜爲民,真要是敢據蜀自立。用不了三個月,腦袋就得掉。再說了,我老婆孩子都在洛陽,我可不是馬孟起,爲造反連爹都可以不要,那般薄情寡意……

可還是忍不住朝司馬懿詭譎地一笑:“仲達可肯與吾同心否?”

司馬懿當場就驚了,趕緊跪拜在地:“所謂‘天地君親師’,君在師先。懿受先生教誨,固不當背也,然若先生有不忠之行。懿唯苦諫,乃至死耳!”你真想造反嗎?我不敢跟你敵對,但哪怕一頭碰死,也不會跟着你幹——開玩笑。即便你不顧妻兒老小,我還要顧哪,老爹、兄弟們都在中原,我一從賊,他們全都得掉腦袋!

是勳笑着把司馬懿攙扶起來:“仲達是乃與吾同心也。吾豈有反意?固欲觀仲達之見識耳。”我只是試試你的。

其實他心裡話說,連徒弟都不肯跟着我造反。這造反有成功的可能性嗎?劉備還有不離不棄的關張哪,我身邊又得誰人?再說了,形勢比人強,天下已定,誰會昏了頭上一條必沉的破船哪。

於是關照司馬懿,說我也懶得再見旁人了,若真有蜀人前來煽動我,反倒容易引發天子的疑忌。你出去說,我累啦,已經躺下,誰都不見——但是你在蜀中,給我嚴密監視那些心懷二意的蜀人,等到護國一至,局勢初安,便可施雷霆手段,把那票傢伙全都逮起來法辦!

是勳嘴裡說誰都不見,可還是有一個人,他不便擋駕,非見不可,那就是同族兄弟是峻。是峻一進門就先唉聲嘆氣,說的話跟曹子丹並無不同,可是猶豫了半天,最終卻還是湊近是勳,壓低聲音問他:“兄歸洛陽,得無虞否?今手握重兵,朝廷必不敢嚴責也,一旦釋甲,赤手空拳,恐有不忍言之事……”

是勳眉毛微微一顫,也低聲問道:“子高是何意耶?”

是峻說了,剛纔有幾名蜀吏來找他,大爲是勳打報不平,隱約透露的意思,他們願意擁戴是勳佔據蜀地,要求朝廷劃地稱王,要是峻勸說是勳,千萬不要奉詔返都。隨即是峻便道:“吾觀彼等亦非可成事者也,據蜀而王,恐不可爲。然當急奏天子,雲蜀地初定,百廢待興,正不可易帥,請收回成命。再徐徐以覘洛中情勢,以定行止爲佳。”

是勳心說行,你還不算太廢物,終究沒有受那些蜀人的蠱惑,勸我造反。略一沉吟,卻道:“抗旨重罪,只恐朝廷深責。子高今勸我行此,獨不畏異日受牽連乎?”

是峻趕緊表明心跡,說:“弟奉兄之心,天日可鑑,何懼牽連?況本爲一族,兄若罹難,弟乃可獨全乎?”

是勳說算了吧,你我終非同胞兄弟——“昔崔季珪貶謫,崔德儒(崔林)不受其累。子高自有親兄弟立朝,何必依附於吾?”

是峻一板面孔:“是氏富貴,皆自兄得,名爲族兄,其實峻恩主也,爲人豈可忘本?”說着話輕嘆一聲:“若家父能悟此,昔在樂浪,不致與兄生分。家門榮辱,全在於兄,峻雖愚,亦非瞽者,不見天壤也。”哥啊,我就跟着你幹了,你可千萬別疑心我。

是勳淡淡一笑:“子高之心,吾知之矣。且安坐蜀中,候升遷也。吾今歸洛,料必無虞。”未完待續。

第18章 謀刺之謎第7章 吾青州人第14章 敗得甚好第25章 大地爲球第1章 夾袋中人第15章 窈窕淑女第6章 一時俱反第8章 謀策定亂第19章 婦誦夫錄第5章 白波谷前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章 西進東歸第8章 囊中羞澀第32章 唯纔是舉第29章 白兔遇犬第25章 毀於一旦第33章 先登者誰第8章 紅臉白臉第9章 平州智士第2章 載舟覆舟第29章 駐馬浿陽第3章 軍中校事第10章 爲小兒欺第4章 五經注我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2章 兔死狗烹第2章 沛國曹氏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4章 所以餌敵第31章 烈風襲寨第3章 世家短視第3章 秘計有三第11章 借胡殺人第29章 鎮撫關中第6章 奢而不侈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8章 子以母貴第11章 成都驚變第6章 並無雅骨第1章 兩面三刀第25章 一國將相第8章 政治革命第23章 軍國重器第4章 法不可廢第7章 雷澤詩會第5章 二得二失第20章 謀劃江東第20章 冢子監國第18章 延之日升第14章 再作馮婦第7章 欲取先與第23章 鑄戈爲犁第11章 財政危機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章 南征袁術第21章 六氣之毒第12章 呂布來矣第1章 河北愚忠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9章 伏地氣絕第9章 天子所賜第13章 大勢已去第9章 煮豆燃萁第32章 太阿倒持第8章 跨境追捕第22章 吾亦慮及第26章 何必三策第7章 何必日正第23章 元龍之謀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0章 大科學院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0章 擇易避難第30章 攻心爲上第27章 狐假虎威第19章 婦誦夫錄第19章 梟雄入蜀第32章 殿上失儀第8章 驃姚之業第17章 火燒長安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3章 深肖乃父第15章 亂世能臣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3章 涼州之戰第3章 曹洪之怒第19章 難從死志第12章 悲摧人生第8章 謀策定亂第29章 人亡政息第12章 尚書空臺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章 輔政安民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9章 伏地氣絕
第18章 謀刺之謎第7章 吾青州人第14章 敗得甚好第25章 大地爲球第1章 夾袋中人第15章 窈窕淑女第6章 一時俱反第8章 謀策定亂第19章 婦誦夫錄第5章 白波谷前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章 西進東歸第8章 囊中羞澀第32章 唯纔是舉第29章 白兔遇犬第25章 毀於一旦第33章 先登者誰第8章 紅臉白臉第9章 平州智士第2章 載舟覆舟第29章 駐馬浿陽第3章 軍中校事第10章 爲小兒欺第4章 五經注我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2章 兔死狗烹第2章 沛國曹氏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4章 所以餌敵第31章 烈風襲寨第3章 世家短視第3章 秘計有三第11章 借胡殺人第29章 鎮撫關中第6章 奢而不侈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8章 子以母貴第11章 成都驚變第6章 並無雅骨第1章 兩面三刀第25章 一國將相第8章 政治革命第23章 軍國重器第4章 法不可廢第7章 雷澤詩會第5章 二得二失第20章 謀劃江東第20章 冢子監國第18章 延之日升第14章 再作馮婦第7章 欲取先與第23章 鑄戈爲犁第11章 財政危機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章 南征袁術第21章 六氣之毒第12章 呂布來矣第1章 河北愚忠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9章 伏地氣絕第9章 天子所賜第13章 大勢已去第9章 煮豆燃萁第32章 太阿倒持第8章 跨境追捕第22章 吾亦慮及第26章 何必三策第7章 何必日正第23章 元龍之謀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0章 大科學院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0章 擇易避難第30章 攻心爲上第27章 狐假虎威第19章 婦誦夫錄第19章 梟雄入蜀第32章 殿上失儀第8章 驃姚之業第17章 火燒長安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3章 深肖乃父第15章 亂世能臣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3章 涼州之戰第3章 曹洪之怒第19章 難從死志第12章 悲摧人生第8章 謀策定亂第29章 人亡政息第12章 尚書空臺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章 輔政安民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9章 伏地氣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