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平州智士

是勳之伐遼東,並非臨時起意,早在他才當上幽州刺史的時候,就開始謀劃了,爲此多次召諸葛亮、司馬懿前來研究,還特意寫信去請教同爲戰略達人的涿郡太守沮授。沮授的回覆是:“前丞相師出白檀,經平岡而抵柳城,道路懸遠難行,非足效法也……”

言外之意,走那條道連曹操都戰戰兢兢的,返回後還重賞了當日諫阻之人,以你的能力,在道路修好前,還是別東施效顰爲好啊。

“……出師當避夏秋雨季,仍循海岸而前,直下陽樂,即可勾連遼東屬國烏丸,直迫遼水。公孫必據遼水而陣,與我周旋,此後之勝負,非授所可知也。”到遼水之前的戰略調動,我還能夠幫你出點兒主意,真要等隔水而陣了,輸贏成敗,即便提前規劃也沒有意義,得因應實際情況再作部署。

諸葛亮、司馬懿等人的見解,也跟沮授大同小異。不僅如此,這幾位都是隔空猜想,假設的空中樓閣,是勳卻有前事……後事可以參照啊。在原本的歷史上,司馬懿伐遼東,所部四萬衆,而遼東軍幾不能御,可見只要促起不意,遼東真正能夠快速集結,拉出來打陣地戰的,也就兩三萬兵馬頂天了——那還是公孫淵時代,論起疆域和實力來,恐怕要強過今天的公孫度。那一仗司馬懿揮師急進,遼東軍乃在卑衍、楊祚的統率下拒之於遼燧,也就是襄平西南方,在遼水東岸,則其必據遼水而禦敵。其勢一也。但是司馬懿不肯跟遼東軍主力硬碰,僞作南下,以調動敵軍,實際北上從遼水中游得渡,直取襄平。迫使卑衍、楊祚掉頭回援,即於首山將之摧破……

嗯,我也照貓畫虎,同樣這麼幹好了。

是勳最大的遺憾,是原本計劃召沮授從軍爲參謀,然而沮子輔反對倉促出兵。藉口生病,堅決不肯從行。是勳沒有辦法,只好讓諸葛亮與閻柔當參謀——不過好在估摸着遼東也沒啥強人,智力勉強能上70的柳毅遠在樂浪,逄紀跟公孫家又不一條心。自家這套班底就理論上而言,足夠用了。

於是親率大軍離開薊縣,首先進抵徐無,扯上徐無令田疇爲嚮導,進而前赴右北平屬國治所盧龍——即舊孤竹城也——與于禁所部會合。下一站是臨渝,然後即爲五百餘里漫長的荒蠻之途。

從後世的河北省秦皇島市,直到遼寧省錦州市之間,也就是所謂的“遼西走廊”。北爲丘陵,南臨海濱,中僅一道。在當時耕地極少,居民寥寥,五百里內並無城邑,對於大軍遠征來說,可以說是一條險途——當然啦,比出盧龍塞還是要好走多了。是勳最擔心的。就是遼東軍搶先佔據途中要津——比方說在葫蘆島之類的地方——阻止自己繼續前進,則狹路相逢。一夫當關,恐萬軍難進也。故此這也是他急於出軍的緣由之一——遼東人也不傻。真要是因爲公孫度掛掉而內部混亂,必會擔心幽州趁隙來攻,從而很可能預先派兵塞其險道的。

他當然不知道,其實公孫度還吊着一口氣沒有徹底咽呢,故此遼東內部毫無混亂可言,因此也根本想不到是宏輔竟會如此大膽,貿然前來相攻。一直等到幽州軍前鋒抵達陽樂城下,消息纔剛報到襄平,執政的公孫康聞訊大驚,急召陽儀、王建等人前來商議對策。

想當年曹操雖然兵進柳城,但也知道這座小城很難守住,只要大軍一退,東南五百餘里皆無可立足處,所以乾脆把城內的胡漢人衆全都裹脅走了,然後將城池墮毀。因而此番幽州軍來,就不能再以柳城爲前線基地啦,而必須快速攻下陽樂,才能在遼西東部站住腳跟,進而如沮授所說,聯絡遼東屬國的峭王蘇僕延,大踏步殺向遼東境內。

好在因爲進軍速度很快,陽樂城毫無防備,于禁把先鋒軍跟城門前一擺,隨便吆喝兩聲,守將便嚇得自縛出降了。兩日後,是勳率領中軍趕到,嘉勉了於文則一番,同時也舒了一大口氣,心說我有陽樂爲基地,這仗即便打不贏,要退回去也不爲難啊。

臨渝到陽樂之間大片的荒地,雖有道路,但是年久失修,加上海水不定期地倒卷,導致物資調運困難。因此是勳一路走,一路就分兵設置營壘、兵站,同時勒令後軍的典韋、是峻徵調民夫,一邊修繕道路,一邊緩緩前行。諸葛亮跑來警告是勳,說如今陽樂城中戰兵、輔兵再加上民夫,人數達到了三萬餘,而檢點府庫,並不充實,糧草估計就夠吃十來天的,這種情況下,咱可不能再貿然向前挺進啦。

是勳一開始急匆匆趕路,等進了陽樂城以後,他倒是沉穩了下來,當下笑着對諸葛亮說,不着急,我還得先派人去聯絡蘇僕延呢,且在城內歇兵幾日,以待後續的糧草運送上來吧。

派去聯絡蘇僕延的使者,便是在胡人中素有威望的閻柔。閻柔向蘇僕延獻上錦緞十匹,並且許諾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資,要他集結兵馬,率先向遼水挺進。是勳本人在陽樂一連歇了六天,直到閻柔帶回來好消息,這才重整軍勢,直取遼東屬國的治所昌黎縣。

昌黎縣背靠渝水,也就是後世的大淩河,只要突破渝水,那就算是徹底脫離遼西走廊,進入遼河平原啦,則公孫家所可仗恃的天險,唯遼水主流大遼水而已。

昌黎守將,乃是當日率軍進駐陽樂,以拒曹操的韓忠,根據情報,守軍四千餘衆,且多爲老弱。是勳率軍直抵城下,先派人入城勸說韓忠投降,只可惜韓忠本事一般,忠心不泯,當場毀書逐使,表示願與城池共存亡也。

是勳帶着諸葛亮、閻柔等人登上一處高阜,觀察城防。但見此城方圓裡許,雖然不大,土牆倒是頗爲高峻,沒有足夠的攻城器械,恐怕不容易拿得下來。於是他便派遣諸葛亮就近伐木。製造攻具,待兩日後即擂鼓攻城。

諸葛亮確實有發明家的潛質,是勳當日改進的礟車,經過諸葛亮二道加工,製造起來更爲簡便。此行便攜帶了不少礟車零件,只是拋杆太過長大。道路又難通大車,所以走着走着,就被迫都扔在半道上了。好在周邊密林不少,巨木並不難尋,諸葛亮接連忙活了兩個晝夜。最後頂着倆熊貓眼來回稟是勳,隨即便在城前一溜排開了三十架巨大的礟車,其餘衝車、撞車、雲梯無數。

是勳挺得意,心說古來攻城前的準備,有人比我……哦,比孔明搞得更迅速的嗎?而韓忠登城一望,則驚得連肝兒都在發顫。韓忠知道靠這昌黎小城,在數倍於己的幽州軍面前。肯定是防守不了多長時間的,故此早在是勳進兵陽樂的時候,即遣急使往襄平去求救。可是左等右等。最終只等回來公孫康一封親筆手書而已,要他固守待援——而至於這援呢,目前還毫無影蹤可循。

韓忠不傻,他知道若把遼東軍主力全都調上來跟是勳在大淩河畔對攻,勝算難期,而且也未必趕趟。以襄平那些人的想法,必然是要收縮防線。據守大遼水。仍放自己在昌黎,而不是下令棄城而退。不過爲了暫時牽制幽州軍,方便後方集結兵馬,做好陣地戰的準備而已——自己其實是一枚棄子啊!無奈之下,只得召集部屬,詭稱增援將至,以鼓舞士氣軍心——“我等但守足十日,援軍必到。”可是能守住十天嗎?他心裡也沒底。

結果纔等了兩天,幽州軍就開始攻城了,先以巨大的礟車拋擲泥彈,打得西城牆破口多處、搖搖欲墜——不過是夯土牆而已,泥彈就足夠應付了。隨即衝車撞門,雲梯搭牆,幽州軍在郭淮、孫汶、秦誼等將的指揮下,洶涌殺至。韓忠親自上城,督率士卒拼死抵禦,身負多創,好不容易纔熬到了黃昏時分。

照這個樣子下去,估計明天就得破城,韓忠這個着急啊,在城樓上連繞了三十多個圈子。突然有門客湊近來低聲道:“臣有一妙計,可暫退幽州軍,使守定十日也。”

韓忠定睛一瞧,原來是同族的韓耀,字之昱。韓耀這一支其實距離本家很遠,一度客居豫章,後因中原大亂,才下海逃至遼東,依附韓忠。此人素以多謀著稱,但實務能力不強,而以韓忠的地位,要的是幹才而非口才,故此只是瞧在同族面上,收其爲門客,給他一口閒飯吃罷了。

當下韓耀即將計謀合盤托出,韓忠皺眉沉思,好半晌才問:“計可售乎?”韓耀笑道:“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設來寇爲曹操,臣必不獻此計也,天幸所來是勳也。彼爲儒生,最好令名,乃可以此動之耳——請主公即遣使往。”

韓忠也沒有別的主意,報着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當即一擺手:“如此,之昱便爲吾使。”韓耀本來只想給出個主意,沒料到這活兒會落在自己頭上,可是左右望望,也實在挑不出更合適的人,好方便把自己摘出去了,無奈之下,只得苦着臉應諾。

於是縋城而下,爲幽州兵綁縛着來見是勳。見了面先壯着膽一梗脖子,抗聲道:“君侯不欲得平州耶?何如此待智謀之士?”是勳心說這人是誰啊,沒聽說過……不過如此大言不慚,或許真有點本事吧,瞧他小胳膊小腿的,應該也不會是刺客。故而面帶微笑,即親解其縛,然後問:“先生此來爲何?莫非城中欲降乎?”

韓耀活動活動手腕,就袖中取出一方印匣來,呈給是勳,口中說道:“按遼東之律,守十日而無援,則破城後罪不及妻孥。今吾主妻子皆在襄平,君若急攻,上下一心,唯死而已。請暫緩之,以息軍勞,十日後必降也。以君仁心,料必應允,其名廣佈,則各邑或皆降順——先獻上遼東屬國都尉印信,以示不欺。”

是勳聞言,不禁暗中冷笑——我讀書少,你丫可別騙我啊!(未完待續。。。)

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0章 併案討夷第9章 漢家法寶第21章 吾等何往第4章 法不可廢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3章 大勢已去第12章 讒慝小人第6章 竊玉老賊第10章 月黑殺人第27章 狐假虎威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7章 亡羊補牢第22章 天下太平第34章 以兵做賊第20章 厚固吾勢第6章 仿如濮陽第17章 搖脣鼓舌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0章 冢子監國第28章 面折梟臣第18章 投鼠忌器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6章 羽扇綸巾第3章 曹洪之怒第25章 又聞噩耗第8章 一死人耳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0章 人臣當言第16章 誰是蕭何第24章 首山之戰第7章 宛城宣詔第6章 寧我負人第26章 往徵不難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2章 拓拔歸附第16章 會稽顯姓第9章 大山在前第5章 白波谷前第12章 乃可擄去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7章 都督軍事第23章 百口莫辯第29章 人亡政息第3章 益州可入第19章 成陽糧運第27章 澄清吏治第10章 離間江陵第2章 水力磨坊第24章 脣槍舌劍第26章 老成謀國第15章 窈窕淑女第32章 秦失其鹿第33章 乃可不歸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1章 不聞惡聲第35章 魯難未已第24章 河內司馬第3章 岐東渭北第3章 吳中之禍第14章 倭使入覲第21章 諸葛連弩第1章 益州內患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5章 毋受其蠱第37章 心大志廣第1章 夾袋中人第8章 奇峰突起第19章 覆蓋攻擊第16章 陽平之戰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6章 酒泉烈女第30章 南風驟起第18章 工人運動第33章 城下遇難第9章 涼州用間第29章 屯田小吏第28章 天命何在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7章 一朝出門第24章 孱陵驚魂第31章 逃出生天第9章 隔壁老王第10章 梟雄之死第10章 不忠不義第9章 驚雷投箸第28章 便有如何第28章 皇族貴人第9章 明察秋毫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5章 春秋斷獄第25章 大盈若衝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9章 梟雄入蜀第16章 陽平之戰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9章 戰爭迷霧第28章 面折梟臣第11章 幽州水師
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0章 併案討夷第9章 漢家法寶第21章 吾等何往第4章 法不可廢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3章 大勢已去第12章 讒慝小人第6章 竊玉老賊第10章 月黑殺人第27章 狐假虎威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7章 亡羊補牢第22章 天下太平第34章 以兵做賊第20章 厚固吾勢第6章 仿如濮陽第17章 搖脣鼓舌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0章 冢子監國第28章 面折梟臣第18章 投鼠忌器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6章 羽扇綸巾第3章 曹洪之怒第25章 又聞噩耗第8章 一死人耳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0章 人臣當言第16章 誰是蕭何第24章 首山之戰第7章 宛城宣詔第6章 寧我負人第26章 往徵不難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2章 拓拔歸附第16章 會稽顯姓第9章 大山在前第5章 白波谷前第12章 乃可擄去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7章 都督軍事第23章 百口莫辯第29章 人亡政息第3章 益州可入第19章 成陽糧運第27章 澄清吏治第10章 離間江陵第2章 水力磨坊第24章 脣槍舌劍第26章 老成謀國第15章 窈窕淑女第32章 秦失其鹿第33章 乃可不歸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1章 不聞惡聲第35章 魯難未已第24章 河內司馬第3章 岐東渭北第3章 吳中之禍第14章 倭使入覲第21章 諸葛連弩第1章 益州內患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5章 毋受其蠱第37章 心大志廣第1章 夾袋中人第8章 奇峰突起第19章 覆蓋攻擊第16章 陽平之戰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6章 酒泉烈女第30章 南風驟起第18章 工人運動第33章 城下遇難第9章 涼州用間第29章 屯田小吏第28章 天命何在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7章 一朝出門第24章 孱陵驚魂第31章 逃出生天第9章 隔壁老王第10章 梟雄之死第10章 不忠不義第9章 驚雷投箸第28章 便有如何第28章 皇族貴人第9章 明察秋毫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5章 春秋斷獄第25章 大盈若衝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9章 梟雄入蜀第16章 陽平之戰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9章 戰爭迷霧第28章 面折梟臣第11章 幽州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