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長驅直入

曹魏方面三路出兵,一雍州、二涼州、三荊州。荊州方面兵力最爲雄厚,但是距離洛陽、長安都比較遙遠,消息傳遞需要時間,司馬懿上任也需要時間,發兵自然較遲;最早殺入漢中的當然是雍州方面曹真、張郃二部,隨即涼州軍也大舉南下了。

涼州方面,曹操伐蜀的詔書還沒有到,是勳的分派也還沒有定,張既、蘇則等人便有預感,做好了一應作戰的準備,待得一聲令下,便率漢羌兵二萬餘直取下辨。龐德守在下辨,先聽說了張郃抄到自己與陽平關之間,斷了後路,隨即得報涼州大軍來攻,不禁撫膺長嘆。於是親率兵馬出城,逆襲涼州軍,手挺長槊直薄張既,幾乎取了張德容的性命。幸虧蘇則指揮得當,應援及時,才堪堪救下張既,將龐德逼回城中。

經此一戰,張既膽寒,即取印綬於蘇則,說:“臨陣決斷,吾不如卿多矣,今攻城事,一委於卿。”於是蘇文師即指揮大軍,將下辨團團圍住,新造霹靂車,輪番攻打,一連四日,城堞多毀。魏軍因之攀城而上,龐德猶自死戰不退,先以弓矢射敵,矢盡則短兵相接。部下多勸他降了吧,龐德立眉斥道:“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最終力盡,被小將毌丘儉所俘。

張既又勸龐德歸降,姜敘亦道:“昔將軍在涼州,馬超多所殺戮,唯將軍厚愛士民,涼州人每常念之。今劉備既亡,蜀當殄滅,若肯歸降,敘必上奏天子,赦免舊罪。”龐德啐道:“我寧爲國家鬼,不爲賊將也。”因慮其素有威信,恐爲所劫。故此即日殺之。

涼州軍就此奪取下辨,分兵以定武都各縣,蘇則、毌丘儉率軍直取陽平關,來與張郃會師。要說陽平關雖然地勢險要。終究防守兵馬太少,陳式對付一個張郃就已經有點兒捉襟見肘了,驟然又見涼州軍旗號,不禁肝膽俱裂,一日三封求援書信。請求馬超回來相救。只可惜馬孟起分身乏術,難以應援。

再說是勳命呂蒙爲先鋒,從褒斜道入漢,直抵斜谷口。蜀漢在谷口附近修建了一座大砦,十多座小砦,按規模當有兩千人防守,但此時剩下了纔不過三百多人而已。呂蒙見小砦多爲木造,便即以火箭攻之,頃刻屠滅,隨即將大砦團團圍住。

呂子明既在是勳面前誇下海口。說只要大都督您進入漢中,則此戰必勝也。於是親自上陣,左手旁牌,右手長刀,援梯而上,身被數創而不退,終於一舉將堡砦攻克。

等到是勳率後軍進入漢中的時候,呂蒙已經徹底突破谷口,殺到褒中城下了。是勳見呂蒙身上裹着好幾處創傷,不禁撫其肩道:“吾意子明大將也。非尋常鬥將也,衝冒矢石,鬥將所爲,子明不當如此。”呂蒙笑道:“爲使都督安然入平。故躁急耳。然爲國家殺賊,蒙之願也,何分大將、鬥將?”

隨即並騎來看敵城。要說是勳既入漢中,本打算也裝裝逼,搞個羽扇綸巾四輪車啥的,模仿原本歷史上的諸葛丞相。可是再一琢磨,土路大多不夠平坦,這年月又缺乏減震系統,駟馬安車尚且可能把屁股顛破,更何況四輪小車呢?要說孔明最早的文學形象本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素輿應該是指馬車,就那還都是後世人語。抑且戰事未息,要是一不小心做了“帶汁諸葛亮”,那可就貽笑大方嘍。

所以還是老老實實披甲戴盔,騎馬而行,與呂蒙、沮授等參謀共來巡視。覷看良久,沮授皺眉道:“褒中、南鄭,相距不過十里,互爲依存,實不易取也。”建議是勳:“或西而應張將軍入關,或東而與曹君侯相連,先破馬超,再可攻城。”是勳笑道:“吾今既已至此,馬兒焉有不走之理?”

是勳現在所處的位置非常重要,也具備一定的危險性。褒中在南鄭北偏西方約十里處,褒水流經褒中城東和南鄭城北,河上有橋,方便勾通。此外,法正還在兩城周邊依山傍水,構築了六個小砦,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防禦體系。也就是說,魏軍不管攻打任何一點,其餘各點都可及時應援,所有守軍可以凝聚成一個拳頭,給魏軍造成沉重打擊。

那麼倘若分兵以取各砦呢?就是勳手下這一萬多人,那還真不夠用啊。

從重要的角度來說,魏軍只要陳兵褒中附近,威脅南鄭,則隨時可以卡斷東西兩側的應援之路;而從危險的角度來說,蜀軍也隨時可以繞至魏軍側後,切斷谷口,斷絕魏軍的糧道——當然啦,那得是在漢中守備嚴密的前提下,估計目前兩城、六砦守軍不過三千餘,是不大敢冒這種風險的。

所以是勳可以暫且不顧後路,揮師向西,以取黃沙、沔陽,配合張郃兩面夾擊陽平關,或者向東攻打城固,接應曹真。一旦東西兩路的魏軍中任何一路與之會合,數萬之衆,便有強攻褒中、南鄭的可能性了。

當下是宏輔注目地圖,皺眉問道:“二劉相爭,結果如何?”不管哪一家打贏了,倘若聚集全力來救漢中,最終的勝負尚且未可知啊。就理論上而言,對方也不傻,應該會暫停兄弟鬩牆,一致對外的——就如同原本歷史上,袁氏兄弟之爭河北一般。但問題袁氏兄弟不過爭個大將軍號而已,如今爭的可是皇權,誰敢說正統問題暫且放下,咱先一致對外?就如同後來的南明君臣也未必皆昏聵之輩,但因爲權力鬥爭而導致內紛不息,遂使清軍順利得渡長江,即望南北朝而不可得矣。

呂蒙說就前幾天的傳報而言,貌似是劉封佔據了上風……

劉封所率漢中軍團,本來就是蜀漢最強有力的一支野戰部隊,成都守軍裝備或許過之,論素質、訓練,以及戰鬥經驗,卻多不能及。加上吳懿雖用李嚴計,囚關平、關興而不殺,以二子爲質,收編了關羽的舊部。但彼等終究心懷二意,不肯拼死而戰——再說吳懿也不可能真的信任他們。因此連番惡戰,其實雙方折損數量並不太多,成都軍往往遇敵即潰。即便有孟達、張任等宿將指揮,亦不能止。很快劉封便殺至成都城下。

然而成都城內此時尚有近萬兵卒,足夠年餘支用的糧草,憑堅而守,劉封亦不能克。據說劉封已經許諾。只要肯擁戴他做皇帝,則赦免吳懿、李嚴等人之罪,僅貶其位而已,且當重封劉禪、劉永,絕不加害。但目前還並沒有成都城對此作出迴應的消息。

就沮授認爲,吳懿很可能會做出一定讓步,促使劉封北上以救漢中,與咱們先拼個兩敗俱傷,則他可以坐收漁人之利。但是劉封也不傻,而且據說黃權頗善權謀。究竟成都方面開出什麼條件才肯滿意,其間尚須折衝樽俎,反覆權衡也——只是留給咱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是勳心說若我是吳懿,便齎皇帝玉璽以於劉封,表示願意擁戴他做皇帝,但前提是——你在破魏之前,不能夠進成都城。名分這種東西,時人可能看得很重,但在是勳所見,還應該把實力擺在第一位。如今既然實力不侔。那麼硬把着玉璽也毫無意義,還不如用此玉璽誘引劉封北上,自己好趁機積聚力量,重整兵馬呢。

南中地區估計是指望不上啦。那麼從成都再向南,犍爲,還有劉備新設的漢嘉等郡,涸澤而漁,尚可招募數千上萬兵卒也。倘若劉封真跟咱們拼了個兩敗俱傷,吳懿就有機會靠着兩三萬人擊敗劉封。甚至復奪漢中……

不過再換個角度考慮問題,若然玉璽不在手中,缺乏了大義名分,軍心士氣恐怕就難以保障了……

自己跟這兒幹想也沒用,不管劉封是否能夠北援,自家先積聚起實力來纔是第一位的。若能將張郃、曹真全都放入漢中,則是有五六萬大軍也,怎麼也能跟蜀中精銳一戰了。蜀漢總兵力有十萬沒有?分守各處,再刨去成都一萬人,估計劉封手下撐死了也就四萬。我要是能在漢中站穩腳跟,很快就收秋糧了,包括荊州在內各地援軍亦將陸續趕到,則漢中必可無虞也。就算這回滅不掉蜀漢,能夠穩據漢中,則蜀賊如藩籬盡撤,隨時都可以殄滅之。

那麼該先往哪個方向去纔好呢?如今漢中唯一的機動兵團在馬超手中,正在東線與曹真交戰——好,咱們就先往東去。

即在褒中以北背山立營,做牢固守勢,然後命呂蒙率部先發,去援曹真。可是隨即就有捷報傳來——成固已下,馬超已走!

原來當日馬超被迫放棄赤阪,退守城固,徐晃也不在赤阪停留,便即銜尾而追。曹真遣人誡之道:“須兵馬集至,乃可俱前。”徐晃不聽,以“馬超初至城固,立足未定,當急擊之,或可破也”爲辭,奮力而前。城固南依沔水,別有七砦相連,徐晃揚聲攻其東砦,實取北砦,馬超急遣馬岱率騎兵應援,卻被徐晃奮力擊退。馬岱退向城固,城外鹿角九重,乃移其活動者放入,但徐公明親將麾下二百騎俱入陣中,直薄城下。蜀軍無不驚駭,適馬超又聞是勳入平,慮後路被斷,於是棄城而走,南渡沔水,欲歸南鄭。

此時曹真恐徐晃戰敗,急遣部將朱蓋、殷署等率數百騎兵來援,徐晃與之合,即擊蜀軍於沔水之上,殺傷甚衆。馬超無奈之下,也不敢再入南鄭了,被迫收拾殘兵,直接退出了漢中。

此時呂蒙也到了,與徐晃東西夾擊成固,劉寧、杜路知不能守,被迫開城而降。徐晃就問劉寧:“前在赤阪,其砦將陷而將軍不降,何今日乃降也?”劉寧道:“前不識將軍天威故也。今悍破城圍,守軍盡皆膽喪,乃不敢不降耳。”

捷報傳至是勳本營,是勳聽了,就覺得這仗打得……怎麼這麼眼熟呢?啊呀,此非原本歷史上徐公明於襄陽、樊城擊破關羽之形狀乎?!(未完待續。)

第15章 君不宜擇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3章 深肖乃父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4章 敗得甚好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3章 豈可無馬第20章 入漢摘桃第26章 君權相權第26章 五雷辟邪第33章 先登者誰第8章 政治革命第11章 軍中之樂第7章 吾無此癖第2章 疏於職貢第33章 謀取涼州第10章 分而制之第28章 陣前殺將第2章 工商興利第8章 選士之策第17章 外禦其侮第18章 說文切韻第13章 行海索第19章 戰爭迷霧第17章 正是此賊第12章 安漢之志第2章 重振幽州第30章 不可迷失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5章 陸梁冀州第27章 得韓徵倭第26章 釣橋無益第16章 豈忍招贅第25章 萬人敵也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5章 毀於一旦第7章 何必日正第22章 未盡善也第9章 涼州用間第24章 城上易幟第32章 殺俘不祥第7章 取撞木來第8章 不共戴天第23章 兩道併發第9章 察考諸子第17章 僭越王章第9章 天子所賜第13章 口舌之間第28章 內外兼修第13章 從情從禮第4章 吾當染指第3章 九品官人第10章 擇易避難第4章 詩歌免談第20章 秦因何亡第12章 悲摧人生第2章 初晤諸葛第2章 被翻紅浪第26章 羽扇綸巾第21章 諸葛連弩第23章 百口莫辯第7章 不忠不孝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3章 荊州星佔第11章 科考之弊第3章 秘計有三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1章 朔州互市第9章 舜舞干鏚第16章 爲人難哉第11章 幽州水師第10章 海隅神威第4章 漁陽豪強第18章 蓋章生效第6章 此鬍匪也第27章 一朝出門第32章 唯纔是舉第28章 懸危之計第5章 刺奸密奏第35章 命盡園桑第5章 遠之則怨第23章 刺客奇才第9章 隔壁老王第7章 爲曹造勢第16章 矢在弦上第18章 皆不必問第19章 白玉美人第13章 族內之爭第19章 戰爭迷霧第4章 低調才傑第3章 微末小技第16章 我主不見第38章 謀國謀身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6章 討袁紹檄第12章 讒慝小人
第15章 君不宜擇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3章 深肖乃父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4章 敗得甚好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3章 豈可無馬第20章 入漢摘桃第26章 君權相權第26章 五雷辟邪第33章 先登者誰第8章 政治革命第11章 軍中之樂第7章 吾無此癖第2章 疏於職貢第33章 謀取涼州第10章 分而制之第28章 陣前殺將第2章 工商興利第8章 選士之策第17章 外禦其侮第18章 說文切韻第13章 行海索第19章 戰爭迷霧第17章 正是此賊第12章 安漢之志第2章 重振幽州第30章 不可迷失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5章 陸梁冀州第27章 得韓徵倭第26章 釣橋無益第16章 豈忍招贅第25章 萬人敵也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5章 毀於一旦第7章 何必日正第22章 未盡善也第9章 涼州用間第24章 城上易幟第32章 殺俘不祥第7章 取撞木來第8章 不共戴天第23章 兩道併發第9章 察考諸子第17章 僭越王章第9章 天子所賜第13章 口舌之間第28章 內外兼修第13章 從情從禮第4章 吾當染指第3章 九品官人第10章 擇易避難第4章 詩歌免談第20章 秦因何亡第12章 悲摧人生第2章 初晤諸葛第2章 被翻紅浪第26章 羽扇綸巾第21章 諸葛連弩第23章 百口莫辯第7章 不忠不孝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3章 荊州星佔第11章 科考之弊第3章 秘計有三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1章 朔州互市第9章 舜舞干鏚第16章 爲人難哉第11章 幽州水師第10章 海隅神威第4章 漁陽豪強第18章 蓋章生效第6章 此鬍匪也第27章 一朝出門第32章 唯纔是舉第28章 懸危之計第5章 刺奸密奏第35章 命盡園桑第5章 遠之則怨第23章 刺客奇才第9章 隔壁老王第7章 爲曹造勢第16章 矢在弦上第18章 皆不必問第19章 白玉美人第13章 族內之爭第19章 戰爭迷霧第4章 低調才傑第3章 微末小技第16章 我主不見第38章 謀國謀身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6章 討袁紹檄第12章 讒慝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