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忠不孝

華歆勸說曹操,不要以反曹爲理由誅殺孔融,曹操接受諫言,同時不禁想道,那我又該以什麼理由來弄死孔融呢?料華子魚必有以教孤也。

可是誰想到華歆真這麼敏,察言觀色的本事世間一流,當天晚上,曹操尚未傳詔,他就主動跑過來了。於是曹操就問啦,你有什麼好辦法,“可有污而殺之之計否”?華歆搖搖頭:“臣不知也。”但緊接着就又說:“臣昔在許都,與郗鴻豫善,鴻豫與孔融舊友,而生齟齬,水火不容。若大王欲殺孔融,何不問鴻豫耶?”郗慮最瞭解孔融,也最恨孔融,相信他一定能夠找出足夠佳妙的藉口,好除去您心頭之恨。

於是曹操就派軍謀祭酒路粹前往許都,去與郗慮密商。隨即,便在魏諷、陳禕之案塵埃落地的一個月之後,路粹上奏,彈劾孔融,並且句句誅心:

“光祿大夫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衆,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與劉備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爲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爲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爲?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這是連潑三盆污水,要一棍子把孔融的名聲先徹底搞臭啊。

第一盆污水。是說孔融不忠。有謀逆的言行。這事兒就遠啦。是說他還在當北海相的時候,就曾經召聚亡命之徒,意圖謀反——那時候各州各郡都在私招兵馬,或者衛護疆界,或者擴充勢力,孔融自然也不能外,至於是護國還是叛國,那還不是由着旁人說嘴?

據說孔融曾經揚言。說我是大聖人(孔子)的後裔,合該稱王稱帝,誰說有天下的一定得是“卿金刀”——也即“劉”姓——啊。

第二盆污水,是說孔融無禮。他曾經跑益州去跟劉備混,多有訕謗朝廷之語——罵曹操也就等於罵朝廷啦。而且身列九卿,卻竟然不穿官服而到處亂躥,不遵朝儀——這點倒並非向壁虛構,孔融本就有一定的狂士範兒,再加上不滿曹操專權,經常會口出驚人之語。做些怪誕之行。

第三盆污水,是說孔融不孝。據說他曾經跟禰衡說過。老爹跟兒子有啥可親近的?不過是性慾使然,才造個兒子出來罷了;老孃又跟兒子有啥恩德?那不過是生兒子的一個容器罷了,兒離母體,自然就無關啦。

而且他還跟禰衡二人相互吹捧,禰衡誇他是“仲尼不死”。這一般人,你要是把他類比祖宗,那肯定要謙遜幾句,連稱不敢啊,但孔融竟坦然接受了,還反過去吹噓禰衡,誇對方是“顏回復生”。

這不忠、無禮、不孝三頂帽子一扣上去,那孔融這人還能要嗎?擱鄉間是要開宗祠除籍的,擱幫會要開香堂三刀六洞的,擱朝廷上,則必罹重罪也。

其實真說起來,這些事兒空穴來風,也未必無因,因爲孔融本身就是個志大才疏,外加管不住嘴皮子的傢伙,不管他心裡是怎麼想的,嘴上說出什麼胡話來都有可能。只是這些事兒旁人未必知道,只好胡編,郗慮曾經跟他是契交好友,多多少少是聽過一些傳言的,略加修飾,那孔文舉就百口莫辯啦。

有了這份劾狀,郗慮等人便即脅迫劉協下詔,先褫奪孔融的官職,下獄論處——這審斷高官顯宦的權力本就掌握在御史大夫郗慮手中,則孔融焉有活路?所判罪在不赦,斬首棄世——時年五十九歲。

是勳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歷史啦,孔文舉要比原本歷史上多蹦躂了兩年才掛。

在此之前,是勳曾經遵照曹操的授意,寫信去勸說和試探過孔融,趁便提醒他,說你一雙兒女尚在沖齡,哪怕你一心想當烈士,難道就不爲他們的生死考慮嗎?倘若實在我苦口婆心,良言相勸,你全都聽不進去,那便趁早將兒女託付給他人撫養,以避來日大難吧。

果然消息傳來,孔融夫婦並戮,但一雙小兒女卻查無影蹤。是勳心說這樣也好,自己雖然並不喜歡孔文舉,終究舊日還有一份香火情在,而且孔融對自己的態度始終也還不錯——起碼沒把自己跟大師兄郗慮當成同一類混蛋來對待——則其遺兒尚能存世,想來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吧。

孔融當日受劾,當日下獄,到其身首異處,也不過短短三五日而已——郗鴻豫的動作還真是快,想來是早就跟曹操商量好了,故此臨事不報,自作決斷,以爲曹操分謗也。說不定就有那見識短淺的會琢磨,就這三五天的時間,根本來不及派人去安邑向曹操請示啊,則殺孔融者,郗慮也,非曹操也。

還真是讓人絕對放心的一條能幹忠犬哪——是勳不禁長嘆,吾不及也!可我不管是爲了權柄還是爲了理想,真要混成那樣,還不如買塊豆腐一頭撞死算了。

是家的情報網效率相當之高,孔融死後四日,是勳在東海便已得知,但他嚴密封鎖消息,還跟沒事兒人一樣,該玩玩,該樂樂。直到十日以後,估摸着正路上的消息也該到啦,這才假模假式地放聲大哭,還放出風聲,說自己本想去許都爲孔融弔喪的,惜爲門客所阻,乃不得成行也。

還想寫一首詩來弔祭和懷念孔融,可是琢磨來琢磨去,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合適的作品可供抄襲,只索罷了。完了還自己安慰自己,躲在家裡愛怎麼演戲都成,因爲並無確切證據。隨時可以撇清嘛。這要正經留下文字來。萬一曹操見了不喜,那可如何是好啊?

嘿嘿,其實我比郗鴻豫,所差也頗有限哪……

如此又過三日,突然門上來報,說有客求見。是勳雖然隱居,周邊的士人慕名而來拜師、求學的,仍然絡繹不絕。只是他大多都給推了。這回索了名刺來一瞧——“潁川襄城李傑”,未聞其名,正待謝客,魚他卻又遞上一張紙來:“尚有薦書。”

是勳朝魚他一瞪眼,心說你幹嘛不跟名刺一起遞上來啊,耍我哪,果然是小人,近之則不遜也。於是接過信,展開來一瞧,上寫:“宏輔足下……”這直接稱字而不着姓。應該是我的熟人哪,可是爲啥一頭一尾。全都沒有署名呢?再仔細瞧瞧,書信的內容倒很簡單,只說自己將一雙兒女託付給足下,希望能夠幫忙照顧……字跡頗有些眼熟,難道……

是勳不禁悚然而驚,趕緊吩咐魚他,速把來人請入內室相見。時間不長,就見一中年文士攜着一男一女兩名十歲上下的幼童進來,隨即三人一起拜倒在地,放聲大哭。

是勳趕緊伸手攙扶,瞥一眼兩個孩子,直接就問:“得非孔文舉遺兒乎?”中年文士連連點頭:“實孔公之血胤也——末乃李傑,爲孔公門下客,奉命將兩位公子交託是公。”

我靠,是勳心說孔文舉難道你就沒有別的朋友了?怎麼會想到把孩子送我家來啊!趕緊詢問詳細端底,李傑就說啦,當日劾書才上,孔融便有預感,說:“操賊終欲殺我矣。”然後叫來一向寄爲心腹的李傑,對他說:“使是宏輔尚在安邑,或能全我性命,今宏輔既歸,我終不免。死則死耳,但憐兒女尚幼,恐並罹禍——汝可持我書信,送彼等去往郯縣,交託宏輔。宏輔仁人也,必能存我苗裔。”

正說着呢,罷職下獄的詔書就到了,李傑趕緊帶着孔融一雙兒女從後門逃出,這才倖免於難。因爲倆孩子走不快,所以歷經坎坷,直到今天才找到是家莊來。

孔融這倆孩子,兒子十一歲,閨女才九歲,雖然衣衫破蔽,滿面風塵,瞧上去卻也豐潤可愛,加上伏在地上扁嘴而哭,實足惹人憐惜。倘若二十年前,說不定是勳心腸一硬,就把他們給轟出去了——這收留孔融遺孤,必罹曹操之怒啊,我本來就是爲了躲這事兒才辭官歸鄉的,誰知道事情自己找上門來,這孔家真跟牛皮糖似的纏住自己不放啦,我可不能再身陷如此陷阱!可是如今他也有兒有女,再瞧這倆孩子,跟自家小孩年齡相仿,卻實在難以動此狠心。

這世上討厭孩子的人不少,可但凡自己也有了孩子,十個裡面倒有七個,瞧着別人家小孩竟也變得頗爲可愛,心腸會日益放軟。

當下不禁長嘆一聲,伸手環抱住兩個孩子,說你們先別哭了——人死不能復生,光哭有什麼用啊?汝父在九泉之下,見汝等這般模樣,恐也無法安臥吧。先告訴叔叔,你們都叫什麼名字哪?

小女孩兒先報名,叫做孔蘭——是勳心說大俗名,孔融也就這點兒學問了;接着男孩兒也說:“小子名魚。”

是勳不禁在心裡“呸”了一聲:孔丘的兒子就叫孔鯉,字伯魚,結果你叫孔魚,孔融還真把自己比祖宗了麼?真是死得不冤!

“汝父罹罪而亡,汝等不可再姓孔也……”歪着頭想了一想,“可復舊姓爲子……”叫你丫隨便給人家改姓兒,這回遭報應了吧——“嗯,子蘭……”這名字比孔蘭更糟糕,算了不管了——“汝亦當更名。孟子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以喻捨生取義之理,乃可更名爲子義……”貌似又犯了太史慈的字了,算了也不管。

話纔出口,他才突然反應過來,啊呀,這不等於答應接納這倆孩子了嗎?!(未完待續。。)

ps:??李傑李子義……是哪位朋友來着?報名龍套的記錄資料上我怎麼找不到你id啦……

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8章 超願棄父第2章 夏侯仲父第28章 長沙張羨第6章 樂浪故人第20章 忙中得閒第6章 平春豪強第13章 族內之爭第8章 破局關鍵第29章 降漢降曹第24章 要當磔也第18章 東海傲來第15章 野有遺賢第17章 養寇自重第24章 取質三韓第32章 天下第一第6章 仿如濮陽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0章 鞭長莫及第3章 姻不如族第4章 孤屯義士第14章 帳下壯士第21章 朔州互市第3章 九品官人第24章 取質三韓第22章 客座教授第18章 說文切韻第8章 佛國之願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4章 軍功酬爵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章 啖肉豪客第12章 覆巢之下第21章 暗夜驚魂第31章 漢之忠臣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6章 陽平之戰第25章 恩威並施第15章 就食玄菟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2章 讒慝小人第8章 欲捧殺也第7章 何必日正第25章 名王爲質第15章 春秋斷獄第2章 被翻紅浪第5章 小人挑唆第15章 今古之爭第18章 巨型火炬第24章 風傳虛證第21章 諸葛連弩第6章 王異國生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5章 誰堪伯仲第7章 吾無此癖第18章 工人運動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7章 養寇自重第4章 低調才傑第13章 兵出子午第20章 謀劃江東第36章 蜮蚓豈龍第12章 安漢之志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4章 李代桃僵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5章 君不宜擇第30章 亂世黃昏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7章 初試金手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7章 白晝荒夢第16章 廢立之思第3章 秘計有三第6章 華夷之辨第10章 身陷囹圄第8章 志不可奪第5章 鮮花牛糞第15章 野有遺賢第20章 勾心鬥角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8章 二將爭功第11章 社會進步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9章 東出盧龍第1章 繼嗣之爭第14章 蘭臺藏書第14章 敝帚自珍第32章 海船入江第36章 遣使赴倭第33章 先登者誰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6章 文姬歸漢第31章 玩弄人心第2章 謀士之責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7章 白晝荒夢第7章 事後諸葛第5章 朝鮮新冢第5章 小人挑唆
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8章 超願棄父第2章 夏侯仲父第28章 長沙張羨第6章 樂浪故人第20章 忙中得閒第6章 平春豪強第13章 族內之爭第8章 破局關鍵第29章 降漢降曹第24章 要當磔也第18章 東海傲來第15章 野有遺賢第17章 養寇自重第24章 取質三韓第32章 天下第一第6章 仿如濮陽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0章 鞭長莫及第3章 姻不如族第4章 孤屯義士第14章 帳下壯士第21章 朔州互市第3章 九品官人第24章 取質三韓第22章 客座教授第18章 說文切韻第8章 佛國之願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4章 軍功酬爵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章 啖肉豪客第12章 覆巢之下第21章 暗夜驚魂第31章 漢之忠臣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6章 陽平之戰第25章 恩威並施第15章 就食玄菟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2章 讒慝小人第8章 欲捧殺也第7章 何必日正第25章 名王爲質第15章 春秋斷獄第2章 被翻紅浪第5章 小人挑唆第15章 今古之爭第18章 巨型火炬第24章 風傳虛證第21章 諸葛連弩第6章 王異國生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5章 誰堪伯仲第7章 吾無此癖第18章 工人運動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7章 養寇自重第4章 低調才傑第13章 兵出子午第20章 謀劃江東第36章 蜮蚓豈龍第12章 安漢之志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4章 李代桃僵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5章 君不宜擇第30章 亂世黃昏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7章 初試金手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7章 白晝荒夢第16章 廢立之思第3章 秘計有三第6章 華夷之辨第10章 身陷囹圄第8章 志不可奪第5章 鮮花牛糞第15章 野有遺賢第20章 勾心鬥角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8章 二將爭功第11章 社會進步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9章 東出盧龍第1章 繼嗣之爭第14章 蘭臺藏書第14章 敝帚自珍第32章 海船入江第36章 遣使赴倭第33章 先登者誰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6章 文姬歸漢第31章 玩弄人心第2章 謀士之責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7章 白晝荒夢第7章 事後諸葛第5章 朝鮮新冢第5章 小人挑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