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欲捧殺也

是勳猜度關靖領逄紀前來的用意,是爲自己固植黨羽。

想自己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但真正能夠安居府中爲幕僚者卻寥寥無己,而且大多材質平庸。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是勳雖爲曹氏重臣,卻並非權臣,就目前看起來,更沒有篡奪魏家的可能性——並且就他所設計的魏國官僚系統而言,還刻意分臺分部,拆分權力。所以不可能象後來司馬氏一家獨大的時候那樣,賈逵之子賈充、鍾繇之子鍾會,那也全都是高幹子弟、貴二代啊,卻不肯出仕爲官,而偏要窩在司馬府上做門客。

是勳所一手提拔起來的門生、弟子,如張既、賈衢(賈逵)、孫資、吳質、諸葛亮、郭淮等,如今便皆授官外放——都是才傑之士,誰肯一輩子窩在是府中爲是勳做客?但凡有獨當一面的機會,一個個兒樂得屁顛顛地就全都跑掉啦。

只有他關士起,自從隨公孫瓚還朝(其實是降曹)以來,便再無出仕之念,才能在是勳的反覆懇請之下,發揮餘熱,充當了是家的心腹謀臣、萬年師爺。然而隨着是勳的基業日益擴大,關靖覺得光自己一個人實在難當重任,故而必須再找些才士前來相助——他最終便相中了逄紀。

倘若當初逄紀降曹,哪怕得爲一郡之守,或僅一縣之令,都未必能夠招得過來,好在曹昂瞧不起逄紀,導致逄紀復歸白身,那就有機會把他拉過來,先幫自己幹幾年活兒再說啦。至於往日各侍其主,那點點恩怨又算得了什麼?連關靖自己都沒往心裡去。更何況歷仕三主的逄元圖呢?再說了,逄紀昔在遼東,爲是勳謀劃,兩人就表面上看起來相處得也還算比較融洽啊。

所以關靖特意瞞着是勳,去信南陽。延請逄紀,等逄紀到了,就先拉着聊天,探他的口風。

兩人各有所欲,識見高度也頗類似,就此惺惺相惜。一拍即合,關靖隨即就把逄紀給領是勳面前來了。當然啦,逄元圖爲天下少有的智謀之士,但他在袁氏集團中如何拉幫結派,搞政治鬥爭。是勳是沒有瞧見過的,光見着逄紀於政略、軍略上的智謀,輕鬆顛覆公孫氏了。所以想要是勳接納此人,先得讓他表現一下政爭的能力才行——是勳身邊缺的就是這類人才,他關士起也正是因此才被是勳請入府中擔任心腹僚屬的啊。

逄紀的表現方式也很直接,他向關靖打問了一下最近魏國內部的動向,聽到陳羣薦曹昂事,當即指出:“此非佳意也!”隨即在是勳面前背誦了一段《老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老子的原意是指矛盾會互相轉化,物至極也,乃必反之,但是後世因此而衍伸出一句話來:“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我想要從他人手中奪取某樣事物,反而先要付出一定代價。以麻痹對方的警惕心。

陳羣要是真爲了曹昂好,就不應該出這種餿主意。曹昂爲曹操長子。雖然最近因爲二人理念有所不合(這事兒逄紀不清楚,是勳和關靖卻都明白)。導致曹操暫且放之於外,而且以此爲由,還並沒有正式冊封他爲魏王世子,但曹昂曾經是魏公世子啊,只要不明令罷黜,乃可平穩地從公世子過度到王世子——居此高位,木秀則必臨風。

因爲有好多人都在覬覦着他這個位子呢,他只有踏踏實實地無功無過,纔可能長久維持下去——有過自然不行,但一旦有功,會不會反過來威脅老爹的地位呢?會不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呢?尤其曹操這種強人,希望把所有的權柄都牢牢捏在自己手中——我可以完全不起廢長立幼之心,但我必須隨時掌握着可以替換繼承人的權力,否則這心裡就不踏實。

逄紀是親眼見過袁紹在幾個兒子之中躊躇、徘徊、反覆的,他豈能瞧不清這一點?

這也正是原本歷史上賈詡勸曹丕“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的真實用意。你要敢在老爹還活着的時候就大出風頭,老爹真的會放心你嗎?

所以曹昂去荊州跑一圈,無驚無險地返回安邑,那是最好,即便不成,那也受些小挫,或者立些小功好了。可是陳羣一句話,並不僅僅使曹昂立下定亂之功啊——就幾千人的小亂子,哪怕瞬間平息,功勞又能有多大?但他直接將三州的兵權都交到曹昂手中,倘若戰事拖延不決,曹昂得兵時間過長,權勢自然膨脹,曹操又豈能坐視不理?

再說了,一朝權在手,曹昂本人的心理會不會受到影響和改變呢?得兵易而棄兵難,他到時候真肯空手還朝,坦然地把曾經擁有過的權力再交出去嗎?

“宜春一縣之亂,何必長公子親臨?何必徵三州之卒?”隨便派員偏禆,率一兩郡的守兵去平定也就是了,犯得着動三州兵馬嗎?還都是不穩定的新收之地、新附之卒?

逄元圖一語點醒夢中人,是勳忍不住便脫口而出:“是欲捧殺也!”

“捧”這個字,漢時尚無“吹捧”意,還是雙手奉取的本意,所以無論關靖還是逄紀,對於是勳的古怪言辭都有聽沒有懂。逄紀還待再說什麼,卻被關靖擺擺手給攔住了——你瞧主公正在沉吟呢,先不要打斷他的思路。

是勳都已經全明白了,那他又沉吟些什麼呢?原來是勳在琢磨,想不到啊想不到,陳長文還跟原本歷史上一樣,早早地就上了曹老二的賊船啦。正如逄紀所說,倘若爲國家着想,治小亂以動寡軍爲宜,動兵越多,糧秣消耗必大。也會影響到新收領土的安定,陳羣就不應當一開口就提三個州;倘若爲曹昂着想,欲其立功,也沒必要將三州兵馬拱手奉上。陳羣不是白癡,而悍然作此獻議。只能有兩種可能性:一,試探曹操是否仍然信任曹昂;二,爲曹丕而故意“捧殺”曹昂——以後一種可能性比較大。

然而這般獻議雖然貌似不大靠譜,羣臣卻並無一人激烈反對,可能性亦有三:一,跟是勳似的對政治鬥爭敏感度不強。一時間沒瞧出來;二,本身即爲曹丕一黨,或者跟別的什麼王子一黨,樂意見到曹昂被“捧殺”;三,他曹家爭嗣。關我何事?能躲還是趕緊躲吧,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那麼曹操又爲何首肯了陳羣的獻議呢?曹操有沒有瞧出來此舉對曹昂未必有利呢?據是勳判斷,也有兩種可能:一,當局者迷,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也;二,曹操也正好利用這個機會繼續考察曹昂。反正三州之卒數量雖然不少,卻還並不在曹操擔憂的範圍之內。

終究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就喜歡考察兒子們,皆付曹丕、曹彰和曹植權柄。然後猶豫了好多年,差點兒就步了袁紹、劉表的後塵。而在這條時間線上,形勢雖變,人心不移,曹操原本放曹昂前往荊州,就有考驗和磨練的用意。那麼加大考察分量,那也在情理之中啊。

只是自己該怎麼辦呢?原本懵然無知。還則罷了,如今既被逄紀點醒。勢必不能再裝作瞧不見——要不要對此有所反應呢?“吾當如何做?”

逄紀和關靖對視一眼,關靖也放下筷子,拱手詢問是勳:“未知主公欲廢曹長公子乎?”是勳微微苦笑:“吾不知也。”

照道理來說,廢長立幼,取禍之端,問題倘若曹昂的思想不加轉變的話,他本身就是曹家穩定的一大禍患。是,曹操如今距離帝位僅僅一步之遙,倘若局勢不再起什麼波瀾,三五年內必要篡奪漢室天下,而且根據原本的歷史來考究,他起碼還有十年可活呢。等到帝位既固,再傳諸曹昂,難道那小子還真能捧着印璽去請劉協復位不成嗎?然而世間每多不如意事,萬一突然起了什麼亂子呢?萬一曹操天壽未盡便即去世呢?突然間換上曹昂,即便曹氏集團不徹底分崩離析,也需要重新整合,勢必拖延天下一統的時間。而中原不定,胡人趁機膨脹,“五胡亂華”之事很可能就仍然無法避免啊!

所以是勳很矛盾,究竟要不要扳倒曹昂呢?就感情而言,他雖然日益地不喜歡曹昂,但終究熟識已久,不忍見其落魄——更何況真要從繼承人的寶座上跌下來,是否還能保住性命都不好說,政治鬥爭那可是血淋淋的,失敗者往往要付出生命作爲代價。而就理智言,曹昂不是自己心目中合適的繼承人選,但曹丕、曹彰、曹植輩也盡皆不是——難道要捱到曹衝長大成人?可是那小子雖然聰明,個性究竟靠不靠譜,是勳心裡也沒有底啊。

所以此前他一直站幹岸上瞧着,盧洪來呈上自己跟曹昂對話的記錄,是勳不得不籤,但也不肯指出其中遭篡改處,此後曹操詢問他對於曹昂的觀感,他也沒把話說死。儘量維持爲人臣者之本分,卻又不伸手阻攔曹丕等人對曹昂的攻訐,對世子之位的覬覦。是勳的意思,你們且爭去吧,反正我爲曹氏姻親,國家重臣,誰上位了都不可能一腳踢開我。

倘若貿貿然地插手,萬一押錯了寶,後果就比較嚴重。反曹昂還沒有什麼,那小子不似個記仇的人,只要自己別做得太過分就行啦。但若刻意去保曹昂,萬一最後大位落到曹丕手裡,就原本的歷史來看,曹老二的心眼兒可真不大啊,幾乎睚眥必報,一上位就宰了丁儀、丁廙的全家。以自己的身份、地位,他或許不敢擅殺姑婿、老臣,但政治前途估計也就算徹底毀啦。

在原本歷史上,諸曹夏侯亦大多摻和進了曹操立嗣的漩渦,文帝朝除了一個曹洪,因爲跟曹丕有宿怨而幾乎不免外,餘乃皆得善終也。

所以是勳才躊躇、猶豫,表示並不打算有絲毫應對舉措。然而逄紀突然站起身來,高聲道:“令君爲魏家重臣,得魏王深恩,知而不報,非人臣之所當爲也!”(未完待續)

第8章 曹氏之強第17章 忠良被難第17章 千鈞一髮第1章 遠方來客第10章 兒女親事第11章 叔勉之心第7章 逆天出師第16章 臨陣三射第8章 我等自取第11章 借胡殺人第36章 遣使赴倭第31章 大戰餘波第1章 劫後新生第22章 醫者仁心第4章 閉門課徒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章 不務正業第18章 爲國犧牲第2章 是儀北上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4章 三不可立第7章 包辦婚姻第9章 周平王事第5章 不識大體第10章 天降單于第18章 無心插柳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3章 刺客奇才第35章 定遠之功第8章 謀爭爲上第23章 陣前詭言第15章 新野之宴第8章 願爲雲敞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1章 死生之間第10章 不忠不義第3章 深入西域第32章 海船入江第3章 四方貴半第10章 翻供之謎第17章 大戰序幕第17章 養寇自重第4章 彼采葛兮第24章 汝爲中行第23章 軍國重器第25章 陸梁冀州第19章 編定魏律第5章 渭水鯉膾第3章 曹洪之怒第1章 苴鉏去之第21章 家國國家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9章 前倨後恭第14章 海外異聞第26章 公仁僞書第9章 明察秋毫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章 言不及義第25章 萬人敵也第27章 平原搬兵第7章 事後諸葛第28章 陣前殺將第21章 藏富於山第27章 漫天箭雨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4章 蘭臺藏書第28章 陣前殺將第13章 大人將歸第30章 不可迷失第38章 矜功失節第6章 樂浪故人第6章 樂浪故人第36章 封侯之賞第24章 風傳虛證第19章 朕懼是卿第18章 二將爭功第34章 以兵做賊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8章 置之死地第4章 例不可開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2章 養虎貽患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5章 黃鬚封侯第29章 國亂先兆第19章 東出盧龍第22章 拓拔歸附第24章 所志既從第33章 乃可不歸第8章 徐方名士第35章 江船上陸第8章 我等自取第31章 逃出生天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0章 天下英雄第25章 一國將相第32章 出入此門
第8章 曹氏之強第17章 忠良被難第17章 千鈞一髮第1章 遠方來客第10章 兒女親事第11章 叔勉之心第7章 逆天出師第16章 臨陣三射第8章 我等自取第11章 借胡殺人第36章 遣使赴倭第31章 大戰餘波第1章 劫後新生第22章 醫者仁心第4章 閉門課徒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章 不務正業第18章 爲國犧牲第2章 是儀北上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4章 三不可立第7章 包辦婚姻第9章 周平王事第5章 不識大體第10章 天降單于第18章 無心插柳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3章 刺客奇才第35章 定遠之功第8章 謀爭爲上第23章 陣前詭言第15章 新野之宴第8章 願爲雲敞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1章 死生之間第10章 不忠不義第3章 深入西域第32章 海船入江第3章 四方貴半第10章 翻供之謎第17章 大戰序幕第17章 養寇自重第4章 彼采葛兮第24章 汝爲中行第23章 軍國重器第25章 陸梁冀州第19章 編定魏律第5章 渭水鯉膾第3章 曹洪之怒第1章 苴鉏去之第21章 家國國家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9章 前倨後恭第14章 海外異聞第26章 公仁僞書第9章 明察秋毫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章 言不及義第25章 萬人敵也第27章 平原搬兵第7章 事後諸葛第28章 陣前殺將第21章 藏富於山第27章 漫天箭雨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4章 蘭臺藏書第28章 陣前殺將第13章 大人將歸第30章 不可迷失第38章 矜功失節第6章 樂浪故人第6章 樂浪故人第36章 封侯之賞第24章 風傳虛證第19章 朕懼是卿第18章 二將爭功第34章 以兵做賊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8章 置之死地第4章 例不可開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2章 養虎貽患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5章 黃鬚封侯第29章 國亂先兆第19章 東出盧龍第22章 拓拔歸附第24章 所志既從第33章 乃可不歸第8章 徐方名士第35章 江船上陸第8章 我等自取第31章 逃出生天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0章 天下英雄第25章 一國將相第32章 出入此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