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華夷之辨

是勳問何爲華且何爲夷,坐在前列的司馬敏趕緊把手給舉起來了——舉手才能發言,這也是是勳講課的獨有規矩。

當即朝司馬敏點一點頭,司馬幼達站起身來,先長揖,再回答:“先生曾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乃知無服章之美,無禮儀之大者,即四夷也,如禽獸也。”

其實正經說起來,“禮儀之大”云云並不是是勳說的,只是他抄的——源頭爲唐初孔穎達《五經正義》中語。就連是勳都記不清,這是他哪回講課的時候隨口販將出去,竟然被學生給記了下來。

於是擺擺手,示意司馬敏坐下,然後環視衆人:“幼達所言是也,然爲皮毛之論,未得其本。何言耶?中國有禮儀之大,何四夷所無也?有服章之美,何四夷所無也?禮儀、服章,二而實一,自何而生?何四夷之不得耶?

“華者,許叔重《說文解字》雲‘榮也’,斯美言也;夏者,雲‘中國之人也’。《書.武成》乃雲:‘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居之於中,干戈衛護,是謂中國;布之於外,是謂南蠻、北戎、東夷、西狄,要言之四夷也。”

到這兒還都是老生常談,但接下去就有新內容啦。是勳說:“今南蠻者,如武陵蠻、山越也;北戎者,如鮮卑、烏丸也;東夷者,如高句麗、諸韓也;西狄者,如羌、胡也。彼其無衣裳而裸身耶?無文章而素地耶?彼其無禮儀而真等同於禽獸耶?”難道這些外族就都不穿衣服,不繪花紋嗎?難道他們部中就毫無規矩嗎?爲什麼說只有中國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呢?

那就又要說到社會發展的問題啦,這年月典籍中所描述的上古時代。雖然並非完全向隅虛構,也有很多真實內容,如有巢、燧人、伏羲、神農等世,技術還極不發達,人民極端貧困。但儒者往往將其看作風俗儉樸,而不大會從中探尋到社會進步的道理。是勳對此就要好好說道說道,給弟子們灌輸一些新觀念進去啦——

“伏羲之世,人未知植麻育蠶,無織帛之能,乃綴皮編毛以禦寒耳。與今之夷狄,何其相似?神農教稼穡之先,人唯漁、獵而已,間或畜牧,與今之北戎。何其相似?乃教稼穡之初,刀耕而火種,是以神農亦名‘烈山’也,與今之南蠻,何其相似?是知人而爲一也,華夏之與四夷,爲長者之與幼童耳。”人都是一樣的,並沒有高下之分。最大的差別,就是咱們的文化和技術比他們先進。

“漁獵、畜牧,乃逐水草居;刀耕火種。田廢必徙。居無定所,乃無恆產,無恆產則無恆心。而中原有江、河爲灌,有田土之美,后稷教播五穀,民乃重遷。漸成聚落,民乃繁育。斯成中國。人之蕃也,聖人從而教之。斯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矣。四夷不知稼穡,乃不成禮儀之大,服章之美。”先進的農業民族,和遊牧、漁獵民族,以及原始農業部族,本是有着根本性差別的。

那麼是勳說這些話,用意究竟何在呢?其用有三,首先:“有虞、有夏,不過河南地也;成湯居亳,乃有山東;鳳鳴西岐,乃有關隴;趙之並狄,斯有朔、並;秦之滅楚,斯有荊、揚;孝武皇帝以兼趙氏,遂有交、廣。或爲中國人所播遷,或爲夷狄而入華夏,禮儀所傳、服章所布也。”中國不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是逐漸形成並且擴張到今天這一步的。

“是故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這句話後世傳播得非常廣泛,但究其根由,卻是許衡爲蒙元統治中國所編造的理論,意思是:即便夷狄,只要佔據了中國土地,那也就可以算是中國啦。不過是勳今天販賣這句話,還真不是爲了夷狄張目,因爲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重新詮釋——

“何謂耶?夷狄入於中國,然惡終不可勝善,醜終不可勝美,必要從其稼穡,學其禮儀,用其服章,乃可長居,此即楚之終於中國也。中國入於夷狄,斯土而未必能夠稼穡,則禮儀、服章亦將日喪,乃終泯乎夷狄矣。”許衡你丫死去吧,以後我這一說纔是正根兒。

“是故夷狄之地,中國之人或不可久居,是故孝武皇帝即驅匈奴漠北,而漠南今又生鮮卑、烏丸矣,以爲不興兵戈而可久安者,迂腐之見。然中國則不取漠南耶?亦非也。乃知夷狄之存也久,殺之不盡,中國退則夷狄進,漠南之不守,漠北終爲中國之患也。”一定要經常性地攻打北方遊牧民族,一定要牢牢守住朔、並兩州,否則中原腹心之地都會遭遇危險!

“南蠻事又不同也。北地苦寒,唯生荒草,難以耕殖……”起碼就這年月的技術還做不到把農業區大範圍北擴,“南方雖暑,亦可播植,是以武陵蠻、山越等雖匿山林間,若得其地而作,數世之後,亦中國矣——孝武皇帝因此而伐南越,並郡縣之也。”對於南方的蠻夷也要討伐,但目的不是爲了修築一條鋼鐵國防線,而是繼續擴張,增廣疆域。

對於不同夷狄的不同態度——其實嚴格意義說起來,態度都一樣,那就是打,不同的是是否佔據其土地,是否可以使其入華(合併進中華大家庭)——這是是勳所說的第二個問題。

“孟子云:‘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以之責陳相也……”陳相作爲儒門弟子陳良的學生,卻去追隨被孟子認爲水平低幼的農家許行,孟子乃有是語——“爲夏之道絕過於夷,以下從上,民乃蕃育,以上就下,民必困窮。然陳相之學於許行,得非夏而變於夷耶?乃知事有反常者也……”不要以爲咱們文化先進,就必然不會被落後民族所同化了,必須隨時警惕落後文化對先進文化的衝擊和破壞——這是是勳所說的第三個問題。

最後綜合一下:“是故有稼穡之土,有耕織之勞,始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是成中國也。四夷之不如中國也,爲無稼穡之土,無耕織之勞,使民困窮。中國可收其土即收之,教其民稼穡;不可收其土則逐之,使不爲禍——斯乃用夏變夷,孝武皇帝收南越、五原、朔方是也。其夷狄之民困窮,乃有禽獸之性,無日不望得中國之土,然得其土而不知稼穡,遂更使中國困窮也——斯乃夏變於夷,今之五原、朔方是也。

“是故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爲諸夏無君,而禮儀是在;夷狄無君亦可教化,若有君必成禽獸矣!”少數民族不抱團兒,咱們就容易同化他們,一旦抱團兒甚至立國,那就危險啦——“吾前請魏王分析匈奴、烏丸各部,即爲此也。”

傳統中國人看待外族,鄙其落後,恨其侵擾,觀點都是同一的;但對待外族的態度,卻往往走兩個極端:一是以爲外族既然落後,那便不足爲中國之患,只要教之禮儀,必能同化;二是以爲外族不可教也,必須明確“華夷之分”,嚴防死守,才能保證中國的安靖。

就這個年月而言,大一統的強大王朝雖然已經走向沒落,終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外族尚不能威脅其腹心之地,基本輿論還是傾向於前一種態度的。所以這時候的中國人具備強大的包容性和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能力,但同時對外族入侵缺乏足夠的警惕心——“以爲讀經識禮,服中國之章,即爲中國人也。而不知所滋育者不變,是終不能中國也。”

其後“五胡亂華”,第一個掀起反旗的劉淵,那就是相當漢化的匈奴貴族,史書上說他“幼好學,師事上黨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然並卵,只要他的部族還沒能改變傳統的生活習慣,絕大多數匈奴人都沒有中國化,劉淵一旦回去,立變匈奴單于,而非中國君主。

中國人必須經歷多次慘痛的教訓,才能明白這一道理,比方說“五胡亂華”,比方說“安史之亂”,比方說殘唐五代,所以到了宋朝,相關華夷的思想傾向就逐漸右傾,走向另一個極端,最終導致了明、清兩代總體思潮的全面保守,活力漸喪。不過那是以後的事情,相對此一傾向,是勳尚無需贅言。

對於今日之病徵而下藥,是勳主要教導學生們要明確“華夷之辯”,並且警惕“夏變於夷”,在兼併和融合外族的問題上,不可只看表面(用中國禮儀、服章),而要看到深層(是否真正改變了生產和生活習慣)。而且這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夠解決的問題——“楚之附周,在文王之世,而尚溺昭王漢水,問九鼎洛陽,至秦收之,始入中國。乃知用夏以變夷,亦當行之數世,始驗。”

若是能在保持包容性的前提下,提高對外族的警惕心,或許不會再蹈“五胡亂華“之淵藪吧。

宣講完畢,即使學生自由提問。突然間站起一人來,詢問道:“聞先生盟拓跋而使雄漠南,收其酋爲假子,有諸?何與所言相悖耶?”(未完待續)

第5章 幽州之戰第5章 渭水鯉膾第1章 內科聖手第3章 曹洪之怒第21章 老馬戀棧第5章 今古不同第19章 難從死志第25章 爲公宣揚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3章 荊州星佔第4章 閉門課徒第16章 誰是蕭何第9章 建藩封國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2章 江上肅清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1章 吾等何往第31章 請教後進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7章 狐假虎威第20章 城守秘策第5章 二得二失第24章 英雄少年第4章 五經注我第9章 先實關中第17章 外禦其侮第3章 姻不如族第15章 黃鬚封侯第17章 莒縣奇案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2章 未盡善也第1章 遠方來客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0章 分而制之第21章 異獸逞兇第16章 陽平之戰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0章 變廢爲寶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章 朋友無隱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章 南征袁術第1章 託孤之重第9章 察考諸子第3章 九品官人第22章 國中無將第20章 秦因何亡第9章 建藩封國第2章 隆中之對第23章 刺客奇才第37章 項莊舞劍第23章 鑄戈爲犁第6章 寧我負人第4章 使徐三事第27章 狐假虎威第8章 我等自取第12章 趙達彈狀第23章 是兵是賊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4章 首山之戰第24章 所志既從第10章 平定上郡第34章 丞相司直第9章 反逆蟊賊第36章 遣使赴倭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2章 兔死狗烹第5章 不識大體第10章 天下英雄第25章 嘴炮無雙第27章 舊相新相第1章 苴鉏去之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5章 一國將相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5章 大地爲球第1章 兩面三刀第7章 取撞木來第8章 一死人耳第26章 直取葭萌第19章 訓詁之師第12章 天命在魏第16章 豈忍招贅第5章 白波谷前第24章 河內司馬第33章 謀取涼州第20章 是郎才盡第31章 曹氏麟兒第19章 白玉美人第28章 古代科技第30章 南風驟起第18章 延之日升第7章 受人構陷第13章 兵出子午第15章 不王而王
第5章 幽州之戰第5章 渭水鯉膾第1章 內科聖手第3章 曹洪之怒第21章 老馬戀棧第5章 今古不同第19章 難從死志第25章 爲公宣揚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3章 荊州星佔第4章 閉門課徒第16章 誰是蕭何第9章 建藩封國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2章 江上肅清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1章 吾等何往第31章 請教後進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7章 狐假虎威第20章 城守秘策第5章 二得二失第24章 英雄少年第4章 五經注我第9章 先實關中第17章 外禦其侮第3章 姻不如族第15章 黃鬚封侯第17章 莒縣奇案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2章 未盡善也第1章 遠方來客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0章 分而制之第21章 異獸逞兇第16章 陽平之戰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0章 變廢爲寶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章 朋友無隱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章 南征袁術第1章 託孤之重第9章 察考諸子第3章 九品官人第22章 國中無將第20章 秦因何亡第9章 建藩封國第2章 隆中之對第23章 刺客奇才第37章 項莊舞劍第23章 鑄戈爲犁第6章 寧我負人第4章 使徐三事第27章 狐假虎威第8章 我等自取第12章 趙達彈狀第23章 是兵是賊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4章 首山之戰第24章 所志既從第10章 平定上郡第34章 丞相司直第9章 反逆蟊賊第36章 遣使赴倭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2章 兔死狗烹第5章 不識大體第10章 天下英雄第25章 嘴炮無雙第27章 舊相新相第1章 苴鉏去之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5章 一國將相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5章 大地爲球第1章 兩面三刀第7章 取撞木來第8章 一死人耳第26章 直取葭萌第19章 訓詁之師第12章 天命在魏第16章 豈忍招贅第5章 白波谷前第24章 河內司馬第33章 謀取涼州第20章 是郎才盡第31章 曹氏麟兒第19章 白玉美人第28章 古代科技第30章 南風驟起第18章 延之日升第7章 受人構陷第13章 兵出子午第15章 不王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