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兵出子午

PS:抱歉,今天晚上去給老人做壽,更新晚了,請大家諒解。

後世即便只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不清楚儻駱道、褒斜道,甚至記不清散關故道,但一定不會忽視“子午谷”這個名字。

演義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中說,諸葛亮議伐曹魏,會聚衆將商議——“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可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這就是後世褒貶不一的所謂“子午谷戰略”,並非小說家編造,原事見於《三國志.魏延傳》中裴疏所引《魏略》,其中魏延所獻計策的具體細節略有不同——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也就是說,魏延建議在諸葛亮兵出祁山的同時,由他率領五千精兵,身負必要口糧,通過子午谷奇襲關中。他判斷長安城內無重將,夏侯楙不但不懂打仗,抑且膽怯,必然棄城而走,然後不管是否能夠拿下長安,他魏延可以趁此混亂局面,在關中再周旋二十多天的時間。那麼一個多月夠長了,諸葛亮的主力必然已出祁山。跟他東西夾擊,曹魏的關隴軍團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因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當時諸葛亮直接駁回了魏延的建議,“以爲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他倒是也確實沒有隻走祁山一條道,而“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爲疑軍。據箕谷”,以吸引和迷惑曹真所率的曹魏主力。然而趙雲旋即爲曹真擊退,沒能真正起到配合的效果,張郃又直接看破的諸葛亮所圖,沿六盤山谷道西行,直取祁山側面的要地街亭,最終導致一伐曹魏無功而返。

所以對於魏延那並沒有正式實施的“子午谷戰略”,後世衆說紛紜,或以爲真奇計也,惜乎武侯不用。或以爲純屬異想天開,諸葛亮不肯聽從非常正常。是勳本人在前一世,是比較傾向於魏延所謀的,關鍵點有三:

一,魏延是蜀漢宿將,又長年鎮守漢中,對於敵我態勢和地理狀況的理解,不是後人紙上談兵所可以比擬的。說白了,倘若兵出子午谷十死無生,他除非瘋了。否則沒道理自陷死地。有人還拿後來曹真多道南侵,子午谷一路一個月還沒走完一半兒來反對魏延,問題全都忽略了前面“道逢霖雨”四個字——魏延再傻,還不至於把倆月的路程給計算成十天。

二。諸葛亮初次北伐,時逢關隴空虛,曹魏專注南線東吳,對於蜀漢是等待其自生自滅,根本料想不到諸葛亮會大膽來攻。在此種前提下,突出奇兵很可能僥倖取勝——再說了。長安只有夏侯楙,那又是什麼值得擔心的對手了?

三,從來軍事行動沒有必勝之策,冒險是難免的,尤其蜀漢以小博大,不冒險就無從獲取最大的利益,無法徹底改變小大之勢,成功的可能性非常渺茫。所以魏延之計雖然懸危,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考慮,尤其他的目的只在於割斷關中和虢洛的聯繫,以待諸葛亮上隴,並沒有奢望僅靠這五千人就能取得完勝。

當然啦,以後事倒推,魏延的策略確實存在着一個難以彌補的漏洞,那就是:以諸葛亮的謹慎個性和和行軍速度,一個多月也未必真能上隴,跟他東西對進……

關鍵就在於軍事冒險是否必須,有沒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就如同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其危險指數真不比“子午谷戰略”來得低,可是他打贏了,於是千古傳名。

基於以上理由,是勳會比同時代的謀臣武將更加關注子午谷方向,而且他認爲蜀漢如今的局勢比原本歷史上諸葛亮北伐之時還要危險——一則曹魏已定江東、交廣,二則南中尚且不穩——要是不敢冒險,他們就幾乎沒有翻盤的機會啦。而劉備的賭性又比諸葛亮強了不止一百倍……

所以他才提出來,“誠恐此勢懸危也”,建議曹操趕緊任命新的關中都督,別讓蜀人鑽了空子。但是夏侯充對此不以爲然,他說太尉您不清楚關中地區的地理狀況,子午道非常難走,更在西面的儻駱、褒斜各道之上,蜀軍奇兵突出,想打亂咱們的戰役部署是可能的,但不大可能走子午道。所以我爹才把名將張郃、徐晃等往西派,而讓路招守着子午道口——路招確實能力不足,但應對敵方不可能大舉突進的方向,問題並不很大。

羣臣也大多贊同夏侯充所言,認爲是勳想得太多了,只有賈文和沉吟不語。曹操就問了:“文和以爲若何?”你在關中多年,對於地理情況應該比是勳要更熟悉吧,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賈詡回稟道:“孫子云:‘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若以爲彼當出褒斜,其實未必出褒斜也;若以爲彼不當出子午,其實未必不出子午也。”

你每個方面全都想到了,都堵住了,那敵人還打個什麼勁啊,直接投降好啦。既然他們不肯投降,還想負隅頑抗甚至死中求活,那就說不準會出陰招、損招啊,不可能全都被你猜到。想當年董卓亂政,天下大亂,關中戶口離散,很多人經子午等道逃往漢中,對於道路是否可行,對方應該比咱們更清楚纔是。

最後總結:“臣以爲柱國佈設無誤也,然太尉所慮亦非無由……”雙方他都不得罪——“吾今以三倍之卒、十倍之力以向漢、蜀,但無差謬,破之必矣。”咱們現在實力擺在這兒,不需要搞什麼花樣,只要自己不犯錯,那劉備就死定了。

言下之意,還是比較偏向是勳的:這時候哪怕發現再小的漏洞,也以趕緊補上爲好,免得一招棋錯,滿盤皆輸。

曹操就此下了決斷:“朕適與子孝語,當使去疾代守長安。”旁邊兒曹德聽見當場就慌了:“臣未涉戎事,安敢爲將?請陛下收回成命。”曹操一瞥眼,哦,你在啊,我都沒瞧見……當下安慰曹德:“去疾此去,但依計而行,統協諸將可也,不必干涉軍事,朕當遣能用兵者爲卿參謀。”環視羣臣,說你們商量一下,派誰去輔佐曹德,坐鎮關中爲好。

羣臣商議了大半天,最終確定下三個人選,作爲曹德的參謀,相攜西行。第一個是曹真,第二個是夏侯淵之侄夏侯尚,都爲諸曹夏侯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也都打過仗——曹真跟隨是勳徵過遼東,夏侯尚久鎮北地,多次與鮮卑、烏丸交鋒。本來是勳還想推薦諸葛亮來着,然而孔明實掌兵部,須臾不可離也,所以他最後又推薦了呂蒙呂子明。

呂蒙本爲孫權麾下驍將,孫氏臣服後,是勳特意把此人召入中書聽用。當時荀攸就很奇怪,說這就一純粹的武夫啊,你若然覺得他可用,也當置於軍中,爲何召來當文吏呢?當時是勳的回答是:“前南下,聞呂子明忠勇可用,然終爲孫氏吏,不可使其遽統兵也,乃先置之中書,容吾觀察。”

呂子明確實就一糙漢,但那是天賦樹暫時點歪了,其實內在秉賦可當方面之重。是勳特意把他召至自己麾下,後來又調去兵部,交給諸葛亮調教,要他多讀史書和兵書,儘快充實自己。呂蒙本來並無降曹之意,只因形勢所迫,不得不爲耳——他是汝南庶族,真要是回老家去那估計就一輩子的小地主啊,毫無進身之階,而且你們孫氏故吏要是都梗着脖子不合作,故主孫權還有好果子吃嗎——所以你讓我管事兒,我就敷衍,讓我讀書,那就讀好了吧。

結果埋頭讀了幾年書,不但能力暴漲,竟然連性子都開始改變了。原來這人純一武夫,性情桀驁,屬於三句話不合就能揮拳頭的火爆脾氣,逐漸的竟然變得謙虛、溫和起來,進退有禮,真跟個文吏沒啥區別。是勳偶爾詢問諸葛亮,說呂子明如今怎樣?諸葛亮回答道:“自讀書後,克己盡禮,有國士之風也。”是勳又問,此人可以爲將嗎?諸葛亮回答說:“能勇冠三軍者,乃可爲將,能忍人所不能忍者,可爲帥也。”如今他足夠託付方面重任啦。

於是是勳就命諸葛亮把呂蒙推薦給夏侯惇、曹仁等宿將,琢磨着若然那幾位都覺得呂蒙可用,便可使其恢復軍職。結果懇談幾次後,呂子明不但得到了那二位的器重,甚至還跟曹洪搭上了線,曹子廉對他都是讚不絕口。所以這回夏侯惇才建議曹操把呂蒙派給曹德當參謀,等到是勳再提此議,既有曹洪幫腔,也就順利通過。

當天晚上,呂蒙在諸葛亮的提點下,親自跑來拜見是勳,說:“蒙有今日,皆太尉使教讀書明理故也,若得沙場建功,皆太尉之德矣……”(未完待續。)

第33章 賢良孝廉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6章 梳理屯田第2章 吏之不足第22章 天下太平第8章 謀爭爲上第8章 選士之策第30章 攻心爲上第13章 舍卿其誰第3章 微末小技第17章 州郡罷兵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2章 革命宣言第20章 作死節奏第7章 包辦婚姻第17章 強固是氏第10章 得無患乎第9章 溳水之戰第7章 圓周幾何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0章 有害令名第20章 天象示警第18章 皆不必問第3章 世家短視第19章 東出盧龍第4章 海東來去第23章 是兵是賊第27章 助守鄄城第35章 謠言之力第21章 藏富於山第24章 日薄西山第15章 君不宜擇第1章 如有勳在第13章 兵出子午第5章 朝鮮新冢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1章 吾等何往第3章 納頭便拜第14章 李代桃僵第6章 自編自導第32章 殺俘不祥第15章 同林之鳥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0章 不忠不義第8章 一死人耳第24章 壯士斷腕第7章 包辦婚姻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5章 春秋斷獄第19章 屈身蠻夷第35章 命盡園桑第4章 渾人心思第16章 爲人難哉第14章 再會梟雄第24章 中山之狼第15章 初攻鄴城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章 帝后對泣第9章 文和詭謀第23章 幽州諂臣第8章 破局關鍵第17章 大戰序幕第6章 寧我負人第8章 木蘭何人第23章 百口莫辯第9章 德容言功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5章 生而異象第13章 族滅匈奴第27章 誰執棋先第2章 據蜀自立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章 重振幽州第15章 烽煙四起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1章 老馬戀棧第32章 秦失其鹿第3章 吳中之禍第13章 河北棱堡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5章 知交零落第15章 擾會驚吳第26章 羽扇綸巾第4章 彼采葛兮第9章 亂軍之計第27章 狐假虎威第7章 卿何人也第30章 師恩如海第11章 霸王之死第32章 海船入江第8章 願爲雲敞第27章 直面刺奸第30章 用武之地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0章 忙中得閒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8章 文章魁首
第33章 賢良孝廉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6章 梳理屯田第2章 吏之不足第22章 天下太平第8章 謀爭爲上第8章 選士之策第30章 攻心爲上第13章 舍卿其誰第3章 微末小技第17章 州郡罷兵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2章 革命宣言第20章 作死節奏第7章 包辦婚姻第17章 強固是氏第10章 得無患乎第9章 溳水之戰第7章 圓周幾何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0章 有害令名第20章 天象示警第18章 皆不必問第3章 世家短視第19章 東出盧龍第4章 海東來去第23章 是兵是賊第27章 助守鄄城第35章 謠言之力第21章 藏富於山第24章 日薄西山第15章 君不宜擇第1章 如有勳在第13章 兵出子午第5章 朝鮮新冢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1章 吾等何往第3章 納頭便拜第14章 李代桃僵第6章 自編自導第32章 殺俘不祥第15章 同林之鳥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0章 不忠不義第8章 一死人耳第24章 壯士斷腕第7章 包辦婚姻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5章 春秋斷獄第19章 屈身蠻夷第35章 命盡園桑第4章 渾人心思第16章 爲人難哉第14章 再會梟雄第24章 中山之狼第15章 初攻鄴城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章 帝后對泣第9章 文和詭謀第23章 幽州諂臣第8章 破局關鍵第17章 大戰序幕第6章 寧我負人第8章 木蘭何人第23章 百口莫辯第9章 德容言功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5章 生而異象第13章 族滅匈奴第27章 誰執棋先第2章 據蜀自立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章 重振幽州第15章 烽煙四起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1章 老馬戀棧第32章 秦失其鹿第3章 吳中之禍第13章 河北棱堡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5章 知交零落第15章 擾會驚吳第26章 羽扇綸巾第4章 彼采葛兮第9章 亂軍之計第27章 狐假虎威第7章 卿何人也第30章 師恩如海第11章 霸王之死第32章 海船入江第8章 願爲雲敞第27章 直面刺奸第30章 用武之地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0章 忙中得閒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8章 文章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