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爲彼等耳

周不疑懷疑曹操是想利用是勳做漢之尚書令的契機,來搞臭他的名聲,是勳聞言,不禁悚然而驚。但是關靖卻撇嘴笑笑:“元直過慮矣。”你未免想得太多了——“以魏代漢,固從天心,亦賴人謀,能爲之引經據典,使百姓樂從者,舍主公其誰歟?”

改朝換代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不但必須擁有足夠強悍的實力,還必須具備相當的輿論基礎,才能得到萬民擁戴——當然啦,其實是得到士大夫階層的擁護,老百姓哪在乎天子姓劉還是姓曹呢?當然,對於後世那些並不在意中原士大夫階層觀感的蠻夷來說,推翻固有中原王朝便可純靠武力,而不必顧及社會輿論啦——只是若想真正站穩腳跟,最終還必須得拉攏士大夫階層,還得爲改朝換代披上件儒學外衣,金與元、清,莫不如是。

所以關靖說了,如今能夠在輿論上給予曹操最大幫助的,正是你是宏輔——郗慮名聲都臭大街了,任嘏等人還未夠班——事尚未成呢,曹操又何必自斷臂膀來抹污你呢?再說了,計算時日,許都下詔,應該還在你收留孔氏遺孤的消息傳至安邑以前,咱沒必要杯弓蛇影,特意把這兩件事關聯起來分析吧。

此言確實有理,就連周不疑聽了都不住點頭,躬身受教。是勳也終於放下了心,說那我便知會辛佐治,請他宣詔,我受命便了——可是話纔出口,突然又一皺眉,隨即沉吟少頃。緩緩地道:“或者。乃再辭之可也。”

關士起你說得不錯。朝廷下詔徵我爲尚書令的時候,曹操可還不知道我收留孔氏二子之事呢,在他的念想中,或許還爲迫我辭職,及殺孔融事,多少有點兒內疚,故此授意郗慮召我入朝,以爲補償。可是如今他已經讀到我的詩稿了。想法會不會有所改變呢?倘若曹操才欲收回成命,我倒坦然就職了,會不會反倒違逆其意,使其生恨哪?

周不疑一撇嘴:“如此,辭之可也——所慮甚多,則官何必受,事又如何成?”剛纔是我想多了,現在您又想多了,真要這麼畏首畏尾的,這官不當也罷。您期望成就的大事業,估計也終究沒戲哪。

可是這回反倒是關靖點頭。贊同是勳的想法,並且說:“主公前辭,爲身罹寒疾也,今乃再辭,不可不表。”你如今無病無災的,沒有特別的理由而推辭朝廷徵召,就必須上表謙遜一番——此亦官場慣例也。何妨趁着這個機會,再向曹操表表忠心,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嫌隙呢?

是勳採納了關靖的建議,就此撰寫表文——四平八穩的官樣文章,他還是有足夠能力的。表文的基本內容,不外乎謙讓說自己能力不足,難當重任——

“尚書者,本少府之屬,主殿中文書也……”尚書這一職務,最早是秦代設置的,漢初延用,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並稱“六尚”,只不過是負責皇家文書的內廷小官而已——“孝武皇帝因設中朝,使尚書涉政事,而以重臣錄之,逮世祖始命‘三獨坐’,其令總攬臺事,輔燮陰陽,比之宰相……”漢武帝初設尚書檯的時候,往往以重臣掛以“錄尚書事”、“領尚書事”的頭銜來負責,所謂尚書令還並不是尚書檯真正意義上的首腦,一直要到東漢朝,尚書令才主管尚書檯,並且與司隸校尉、御史中丞並列爲“三獨坐”,也就是朝會時可單獨設置坐席,以示優寵。尚書令就此成爲內廷首腦,權勢可比宰相。

所以呢,這麼重要的職務我可幹不來啊——“臣前雖爲光祿,乃建武改制後,政歸中朝,九卿備位,事消繁劇,若當國初,實不敢爲……”是,我從前也做過朝官光祿勳,但東漢朝政歸內廷,九卿的工作已經簡省很多了,故此才能勉強應付,真要是漢初的光祿勳,我還真不敢接受。

“臣前亦爲魏之中書,由與魏王份屬姻親,受其厚恩,乃不得不勉力爲之,以竭盡忠悃者也。況魏小而漢大,臣河鯉耳,能跳蕩濁波之上,而不敢遨遊汪洋之間。汪洋間自有噴鬣修鯨,陛下可善訪之,必能有所裨益,恢弘德業……”前半句是實話,說我跟曹操是姻親關係,所以纔去做了魏國的中書令,我跟陛下您又有啥關係了?沒必要辛苦操勞,去幹自己並不完全勝任的工作啊;後半句是虛的,說魏小漢大,我能做魏國的中書令,未必就一定能做漢朝的尚書令啊,您還是另請高明吧。

寫先中間,再一頭一尾添上好多句空泛的謙遜之辭,然後封起來,交給辛毗,請他詔書也不必要宣讀了,就此返回許都去吧。辛毗倒也並不在意——從來三公九卿的任命,所召者自重身份,三辭三讓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低聲提醒是勳:“料吾之後,更有來者。”朝廷還會再派人來徵召的。是勳微笑不語,心說真要是曹操還想讓我當這個尚書令,我接受就是了,有何難哉。

終究這回上辭表,並非簡單地遵從士林慣例,主要在於試探一下曹操在得知他收留孔氏二子以後,態度是不是有所改變。

他這番心思,關靖、周不疑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某次周不疑就來請問:“魏之代漢,大勢已成,先生於其間謀劃、折衝之功,史必不諱。如此,何不真隱林泉,注經以爲萬世師表,而仍孜孜於祿位者,所爲何也?”你想輔佐曹操統一天下,開創新朝,眼瞧着勝利就在眼前了,大勢所趨,應該不會再起什麼波折,那你也大可以功成身退啊,如今仍然執著於官職祿位,究竟是爲了什麼呢?能不能跟我講講?

是勳捻鬚而笑,隨即手指庭中:“爲彼等耳。”

從前在許都和安邑的時候,是勳習慣於枯坐書齋,輕易不往庭院跑,而最近幾個月裡,他卻越來越多地搬把椅子當庭而坐。庭院中熙熙攘攘的,奴婢們往來灑掃、搬運什物,一開始見到主人出來,往往躬身而退,結果是勳告訴他們,該忙什麼還忙什麼,我只是出來透透氣,清醒一下頭腦罷了,並沒有監督你們工作的意思——真要督工,也輪不到我一家之主來做。

逐漸的,奴婢們也都習慣了,遇見是勳只是遠遠地躬身行禮,然後繼續手上的工作。

之所以慣常跑庭院裡來透風,因爲是勳需要利用清新的空氣來解頭腦睏乏,對自己的過往做一反思,也對日後的人生歷程再做規劃。自從出仕曹操以來,他馬不停蹄,四處遊說,或者身居中樞,構劃方略,總是被形勢逼着忙碌,沒有足夠的時間沉下心來思索。一方面,終究年歲到了,他不再是二十郎當歲的毛頭小子,擱後世三十來歲、四十出頭,事業纔剛起步也未可知,此世卻已達到人生的巔峰中段,而立且將不惑了,心思乃更細密,習慣謀定後動;另方面,也是難得一段閒暇,跳出局外,可以更客觀、清晰地看清時勢,也看清楚自己。

所以這回周不疑詢問的時候,是勳就正端坐庭院之中,身旁擺一高几,沏了一壺濃茶——有時候他真覺得這隱居跟老耄應該劃等號吧,怎麼一旦歸隱,自己就習慣喝茶曬太陽,真跟個耄耋老朽似的呢?

漢代尚無飲茶習慣,人們日常的飲料主要是白開水,是勳穿來此世雖已很久,仍然覺得——“口裡都要淡出鳥來”。於是遣人到處尋訪茶樹,因爲雖說神農發現茶樹的傳說太也無稽,但理論上起碼漢人是已經知道有茶這種植物了,只是不以爲飲,只以入藥而已。可是他一開始在思路上走進了誤區,光想着去揚州山谷間尋茶了,尤其伐滅東吳之後,更命留贊於錢塘、餘暨間留意——黃山毛峰所在尚僻,西湖龍井總能夠找得着吧?

然而卻一無所獲——野茶當然也找着一些,但質量實在太次,難以入口。是勳都快要失望了,誰想峰迴路轉,卻偶爾在華佗遺稿中翻到一句:“(茶樹)生益州川穀、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啊呦,我光琢磨東南了,怎麼忘記西南地區將來也多名茶產地了?

只可惜益州爲劉備治下,難以深入,只得尋訪來往益州的商賈,高價採買茶葉,終於得着了幾十斤。嘗試翻炒之後沖泡,估計是儲藏不得法,略有黴味……沒關係,再着些幹茉莉花,咱們從此喝花茶吧。

也不知道是否與年齡有關,是勳以茶讓關靖,說久飲此物可消食、袪痰、止渴、利尿,大有益身心,關士起很快也上了癮,但小年輕周不疑卻徹底接受不了:“雖香而甚苦也。”他沒有見識過好茶葉(是勳也沒處掏摸去),懷疑香味只是因茉莉花而來,那我直接聞花香好了,幹嘛要受這種罪?

藥嘛,等有病了再喝,哪有天天當水喝的道理?

所以是勳於庭中飲茶,周不疑在旁侍坐,卻只是喝白開水罷了。他問是勳,您如此在宦途中輾轉,究竟爲的什麼?是勳隨手一指:“爲彼等耳。”周不疑順着是勳所指的方向一瞧,這不是府中奴婢嗎?若言爲家人,爲子女,尚有可說,爲了奴婢——“弟子愚魯,請先生解惑。”(未完待續……)

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章 分州荊襄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2章 汝之不慧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6章 直取葭萌第4章 法不可廢第11章 料事如神第32章 殺俘不祥第14章 無奈竊國第38章 謀國謀身第17章 搖脣鼓舌第6章 華夷之辨第23章 豈可無馬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5章 就食玄菟第15章 烽煙四起第3章 鴻鵠之志第23章 兩重要隘第25章 毀於一旦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7章 舊相新相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5章 異度所遣第5章 大國小鮮第29章 降漢降曹第8章 政治革命第17章 大戰序幕第20章 前程無限第26章 熹平石經第36章 鐵券丹書第15章 不王而王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5章 今古之爭第16章 後史先見第30章 少年怪誕第17章 以身爲餌第5章 谷口設伏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0章 隆中訪賢第1章 下車立威第24章 偃師御胡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2章 讒慝小人第24章 三辭三留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章 天無形質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0章 射戟小支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7章 巫山雲雨第18章 長生丹藥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1章 幽州水師第30章 命中魔星第36章 何言德行第33章 先登者誰第8章 跨境追捕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7章 外禦其侮第9章 涼州用間第8章 謀策定亂第2章 或爲智囊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6章 隆中閒話第8章 欲捧殺也第27章 燙手山芋第4章 豆中有膏第24章 軍功酬爵第13章 行海索第7章 名士該殺第7章 吾青州人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7章 延年按劍第30章 南風驟起第3章 秘計有三第15章 不王而王第9章 家事難斷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8章 蓋章生效第8章 欲捧殺也第20章 城守秘策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1章 史上有名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6章 文姬歸漢第27章 誰執棋先第1章 劫後新生第26章 直取葭萌第21章 異獸逞兇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9章 白玉美人
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章 分州荊襄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2章 汝之不慧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6章 直取葭萌第4章 法不可廢第11章 料事如神第32章 殺俘不祥第14章 無奈竊國第38章 謀國謀身第17章 搖脣鼓舌第6章 華夷之辨第23章 豈可無馬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5章 就食玄菟第15章 烽煙四起第3章 鴻鵠之志第23章 兩重要隘第25章 毀於一旦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7章 舊相新相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5章 異度所遣第5章 大國小鮮第29章 降漢降曹第8章 政治革命第17章 大戰序幕第20章 前程無限第26章 熹平石經第36章 鐵券丹書第15章 不王而王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5章 今古之爭第16章 後史先見第30章 少年怪誕第17章 以身爲餌第5章 谷口設伏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0章 隆中訪賢第1章 下車立威第24章 偃師御胡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2章 讒慝小人第24章 三辭三留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章 天無形質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0章 射戟小支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7章 巫山雲雨第18章 長生丹藥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1章 幽州水師第30章 命中魔星第36章 何言德行第33章 先登者誰第8章 跨境追捕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7章 外禦其侮第9章 涼州用間第8章 謀策定亂第2章 或爲智囊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6章 隆中閒話第8章 欲捧殺也第27章 燙手山芋第4章 豆中有膏第24章 軍功酬爵第13章 行海索第7章 名士該殺第7章 吾青州人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7章 延年按劍第30章 南風驟起第3章 秘計有三第15章 不王而王第9章 家事難斷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8章 蓋章生效第8章 欲捧殺也第20章 城守秘策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1章 史上有名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6章 文姬歸漢第27章 誰執棋先第1章 劫後新生第26章 直取葭萌第21章 異獸逞兇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9章 白玉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