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鐵券丹書

這“振威將軍”,既非曹魏軍號,也非蜀漢軍號,乃是前漢建安六年,曹操以漢天子之命,策拜益州牧劉璋之號。√∟,秦宓說就怕成都城破,自家主公也不得保全,是勳心說你家主公是誰了?肯定不是劉封啊,應該也不是劉禪——蜀漢若滅,劉禪不死也要做階下囚,罪有應得,怎麼說得上是“玉石俱焚”呢?那麼就只可能是一個人——蜀中故主劉璋劉季玉是也。

馬謖爲是勳打探蜀中風俗人情,早就有了回報,說蜀人多思劉璋。其實劉璋跟劉備壓根兒沒法比,後者是鳳凰,前者是草雞,劉璋治蜀的時候,蜀人也大多不服他,思得明主而取代之。可是誰想到等劉備上臺以後,很多蜀人反倒又轉過頭來思念起劉璋來了。

劉璋對於蜀人來說,本是外來戶,重用東州士——那是他老爹留下來的舊班底,不重用也不成啊——抑壓巴蜀大姓。然而劉備同樣是外來戶,不但同樣重用東州士,還帶來了大批荊州士和原從將領,把蜀人給壓制得更狠。說白了,劉璋治下的蜀地土著是二等公民,等劉備入川以後,更降格變成了四等公民。

而且劉璋統治的後期,爲了平衡麾下勢力,控制逐漸尾大不掉的東州士,隱隱有重用巴蜀土著之意,劉備可一丁點兒這種想法都沒有。所以雖說劉璋闇弱,劉備仁厚,可是土著士大夫反倒更傾向於劉璋——至於老百姓,劉備連年征戰,尚且得不到足夠休養生息的時間。百姓並無得利。故此也未必傾心相服。

在原本歷史上。要到諸葛亮治蜀以後,始得民心歸附——當然啦,被抑壓的封建地主還是不滿意,時不時要搞點兒小動作出來。對於地主階層來說,誰管國家是否昌盛,政治是否清明啊,只要給我足夠的上升通道,可以保證家族安泰即可。

再加上劉備已經死了。而曹魏大軍壓境,則蜀地土著改換門庭的心思,比那些荊州士、東州士都要強烈得多。只是要想成事,進而在新統治者麾下謀得足夠的好處,就必須擰成一股繩,並且推一個領袖出來才成啊,誰可爲領袖呢?劉備的舊敵、蜀中的故主,那便是一面天然的旗幟可資利用啊。

是勳因問秦宓:“子敕家鄉何處?”關於秦宓的出身,史書上當然也有所記載,只可惜是勳記不清了。秦宓回答道:“宓即廣漢綿竹人也。”是勳點頭。心說果然,這也是一個蜀地土著老地主啊。

於是好言撫慰。說:“振威將軍本前漢忠臣,牧守益州,天子爲漢臣時,亦嘗貢奉,無虧臣節……”其實這話純是扯淡,打從劉璋他老爹劉焉開始,就藉口“米賊攔路”,停止了對漢朝的進貢,關起門來在益州做土皇帝;等到劉璋上臺,本也“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後來瞧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越來越強橫,而蜀中倒因爲趙韙之亂日趨衰弱,這才裝模作樣地遣使貢奉了一回而已。當時曹操尚無意於西土,還怕劉璋跟劉表聯起手來,將來難以制約,故此才奏請拜劉璋爲“振威將軍”,以暫時羈縻、安撫之。

“……叵耐劉備背盟相攻,橫奪此土,而囚振威將軍,天子每嘗思之,雲:‘若振威在蜀,必能歸從王化,使巴蜀安靖也。’”當然啦,曹操壓根兒就沒有說過這種話,他差點兒都快把劉季玉徹底給忘記了,不過是勳這謊話是張嘴就來啊,而且還面不改色心不跳——“今卿等若能輔振威而從王師,平蜀之日,必裂土相封也!但未識卿等有何計使我得入成都耶?”

他知道就靠秦宓一介文士,肯定沒這能量也沒這膽量擁戴劉璋,欲圖裡應外合,那一定是蜀地土著官員的普遍意願,並且應該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秘密團體啦,故此直言“卿等”。

果然秦宓就說啦:“前吳懿殺關羽而擁劉禪,無奈用我蜀人……”吳、李純粹是爲了團結更廣大的力量以與劉封相抗衡,這才被迫重用了一批蜀地土著——“今張任、泠苞等已得兵權,即密戴吾主,尋機起事。請大都督暫退綿竹,則劉封當面之敵勢去,必南向以約合吳、李……”劉封不會那麼傻,敵人才剛稍退就下手跟吳、李火併,就算他腦子抽了,身邊不是還有黃權呢嘛。但他必定想要利用這一短暫的喘息之機,儘快通過談判來收服吳、李,或者起碼達成更有利的同盟條件——“然吳、李聞封欲殺盡彼等,必不肯從也……”

雙方都想趁此機會統合蜀漢的殘餘軍力,但劉封可以玩軟的,吳、李卻必須要來硬的,劉封可以暫時妥協,吳、李卻絕對不敢妥協——這還是馬幼常散佈謠言的功勞哪。秦宓說啦:“李正方陰狡狠毒,黃公衡正人耳,必無以相抗,則劉封必死。吾等即可趁勢擁戴吾主而亂成都,大都督即自綿竹來,內外相合,蜀可定也。唯期得一手書,以安吾等之心。”

這是提條件了,你得承諾善待我等,起碼用重封劉璋來做表態,我們才能踏下心來,歸附魏朝。是勳聞言,不禁沉吟良久——秦宓這是真話嗎?還是受李嚴所教,特來詐降以誆騙於我,使我暫且退兵,他們好趁機統合蜀中最後的力量呢?若然中計,等到雒城、成都統合爲一,再想攻打難度就增大了好幾倍呀。

可是再一琢磨,蜀地難治,只有當初劉焉仗着餘威仍在的漢朝中央政府爲其靠山,才能勉強加以鎮定,其後劉璋、劉備時代,土著全都被壓在底層,大搗亂無膽是小搗亂不斷。即便我攻取了成都,也要面對這羣地頭蛇同時也是封建毒瘤,要是把他們逼得徹底心向劉禪,恐怕取之易而定之難啊。

以勢以情而論,秦宓所言都象是真話,並且一旦成功,日後的好處無窮之大。倘若不聽秦宓之言,那就必須硬攻雒城,然後是成都——是勳確實被這一路的艱險搞得有點兒神經衰弱了,若有智取之計,實在不想再拼人命去強攻。再一想綿竹距離雒城不過五十多裡地,朝發而可夕至,我就算暫且後退,只要情報準確,看準機會殺回來也並不爲難——你李嚴就真能一夕之間徹底翻盤嗎?

籌思良久,最終還是決定冒這麼一個險,於是親筆寫下手書,承諾平蜀之後,即任命劉璋爲益州刺史——作爲全軍統帥、持節都督,他有這個權限。不過曹魏在各州皆命刺史,而無州牧之任,劉璋終究無法再恢復過往的權勢啦;而且在曹魏新的行政區劃下,把漢中、房陵、武都等郡從益州分割出來,單設梁州,劉璋的統治區域也大有縮水。

此外,還承諾上奏天子,封予劉璋顯爵——這就超越他的權限範圍了,只能表示我會幫忙說話而已——凡相助有功之士,皆重封賞。

秦宓揣好是勳手書,欣喜而去,是勳轉過頭來就下令暫退綿竹。其實他本可以找出更靠譜的理由來說服衆將的——就他那張嘴,指黑道白,噓枯吹生,有何難哉——但是偏偏不過腦子,隨口敷衍,以使諸將起疑。這是爲了給秦宓的行動鋪平道路,相信必有蜀地奸細探查後密報給吳、李知道。

只是是勳心中尚且有所猶疑,這才一返回綿竹,便去探望沮授,將前後情事合盤托出,等到得着沮子輔的贊同,這才放下心來,歡欣而待。

再說秦宓返回成都,面見吳懿、李嚴,假稱已經動搖了是勳之心,對方將會延緩攻勢,暫時後退。秦宓說了:“宓言吾等不願降魏,恐嗣主(劉禪)難保,若是公自立蜀中,並安嗣主且用吾等,則可降是也……”李嚴一皺眉頭,說你這話說得有點兒過了:“是宏輔智謀之士,果能信否?”秦宓笑道:“彼豈肯信,但猶疑耳,故將暫退,以觀吾等如何取劉封之首級也。”

吳懿說了:“此必是宏輔欲取漁人之利也。然吾等果能速平劉封耶?”咱們要是能夠快速吞併劉封勢力,那一切都好說,只要稍有遲延,紛亂未息之際,是勳必將親率大軍殺來,到時候局勢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啦。

李嚴笑道:“其計安能瞞我?此正爲使其暫退耳——危亡頃刻,故不得不用險矣。至於取劉封首級,黃公衡適遣使來,正好將計就計……”

黃權派人過來,並請徐庶關說,要求吳懿、李嚴打開成都大門,歸從劉封,承諾劉封繼位之後,即立劉禪爲太子,並仍使吳、李掌握軍權,至乃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於宗廟,永不加罪。當然啦,這只是權宜之計而已,丹書鐵券之類的玩意兒,劉邦是最早搞的,可是他日後殺起功臣來也壓根兒沒有手軟過,即便沒有馬謖散佈謠言,吳、李也未必會天真到信之不疑。

所以吳、李也要提條件,說我們可以打開成都城門,放劉封進來,但你不能多帶人,只能領五百兵,進來以後先跟我們去宗廟盟誓,頒賜了丹書鐵券,我們才能信你。

就人情方面而言,這條件非常合情合理,然而劉封不敢相信——我若纔將五百兵入城,如孤身而探虎穴也,設汝等暗藏奸謀,乃可以輕鬆取了我的性命去。當即討價還價,說我先入城盟誓是可以的,但帶五百人太少,須得五千之數。他的想法,只須分三千軍守備城門,兩千軍自衛,就不怕爾等暴起傷人啦。

最終還是秦宓前往雒城,去跟劉封、黃權談判,秦子敕一番侃侃而談,說國家都到這般地步了,你們還在互相猜疑,何其短視乃爾!當然啦,僅靠口舌之利,以大義相責,或能說動黃權,終究是說不服劉封的,好在秦宓隨即取出了徐庶的手書呈上……(未完待續。)

第5章 漢家道微第1章 夾袋中人第25章 所忠者天第11章 魔鬼之聲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2章 城外相見第24章 中山之狼第10章 離間江陵第2章 佈防關中第19章 覆蓋攻擊第7章 逆天出師第24章 兗州叛將第13章 十命可受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4章 英雄少年第36章 何言德行第6章 一時俱反第1章 帝后對泣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7章 千鈞一髮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6章 爲政之權第32章 古之惡來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章 苴鉏去之第15章 重修長城第6章 建安石經第4章 法不可廢第25章 毀於一旦第33章 城下遇難第23章 步趨周公第4章 西走而王第16章 舉賢任能第21章 衣錦榮歸第3章 嫌疑之地第29章 何者爲君第11章 作育英才第10章 離間江陵第19章 成陽糧運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4章 將相不和第23章 陣前詭言第28章 子以母貴第33章 而魏其死第13章 舍卿其誰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2章 兔死狗烹第33章 而魏其死第33章 城下遇難第7章 善戰無功第34章 階級鬥爭第22章 心痛之由第14章 倭使入覲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6章 誰是蕭何第16章 奮死報國第20章 射戟小支第7章 請殺孔融第15章 重修長城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章 言不及義第1章 夾袋中人第21章 意外重逢第11章 魔鬼之聲第12章 趙達彈狀第4章 西走而王第7章 置之美稷第18章 陶牧拜表第4章 益德爭功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6章 後史先見第26章 爲政之權第30章 乃見君臀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5章 難兄難弟第10章 月黑殺人第11章 自由心證第2章 不務正業第23章 此新聲也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6章 甄氏佳婦第3章 益州可入第29章 降漢降曹第25章 大盈若衝第1章 苴鉏去之第22章 都外胡騎第8章 驃姚之業第10章 變廢爲寶第6章 此鬍匪也第30章 命中魔星第16章 陽平之戰第5章 谷口設伏第16章 廊下故人第33章 城下遇難第1章 東郡英豪第10章 併案討夷第12章 鄉野土產
第5章 漢家道微第1章 夾袋中人第25章 所忠者天第11章 魔鬼之聲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2章 城外相見第24章 中山之狼第10章 離間江陵第2章 佈防關中第19章 覆蓋攻擊第7章 逆天出師第24章 兗州叛將第13章 十命可受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4章 英雄少年第36章 何言德行第6章 一時俱反第1章 帝后對泣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7章 千鈞一髮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6章 爲政之權第32章 古之惡來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章 苴鉏去之第15章 重修長城第6章 建安石經第4章 法不可廢第25章 毀於一旦第33章 城下遇難第23章 步趨周公第4章 西走而王第16章 舉賢任能第21章 衣錦榮歸第3章 嫌疑之地第29章 何者爲君第11章 作育英才第10章 離間江陵第19章 成陽糧運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4章 將相不和第23章 陣前詭言第28章 子以母貴第33章 而魏其死第13章 舍卿其誰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2章 兔死狗烹第33章 而魏其死第33章 城下遇難第7章 善戰無功第34章 階級鬥爭第22章 心痛之由第14章 倭使入覲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6章 誰是蕭何第16章 奮死報國第20章 射戟小支第7章 請殺孔融第15章 重修長城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章 言不及義第1章 夾袋中人第21章 意外重逢第11章 魔鬼之聲第12章 趙達彈狀第4章 西走而王第7章 置之美稷第18章 陶牧拜表第4章 益德爭功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6章 後史先見第26章 爲政之權第30章 乃見君臀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5章 難兄難弟第10章 月黑殺人第11章 自由心證第2章 不務正業第23章 此新聲也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6章 甄氏佳婦第3章 益州可入第29章 降漢降曹第25章 大盈若衝第1章 苴鉏去之第22章 都外胡騎第8章 驃姚之業第10章 變廢爲寶第6章 此鬍匪也第30章 命中魔星第16章 陽平之戰第5章 谷口設伏第16章 廊下故人第33章 城下遇難第1章 東郡英豪第10章 併案討夷第12章 鄉野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