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銅雀臺上

readx;????建安十六年六月晦日,漢天子第三次下詔,使張音持節送往安邑,冊曰:“皇帝問魏王言:遣階奉壬申書到,所稱引,聞之。朕惟漢家世逾二十,年過四百,運週數終,行祚已訖,天心已移,兆民望絕,天之所廢,有自來矣……今使音奉皇帝璽綬,王其陟帝位,無逆朕命,以祗奉天心焉。”

曹操按例三辭。翌月,天子四冊:“甲戌,冊詔魏王曰:天訖漢祚,辰象著明,朕祗天命,致位於王,仍陳歷數於詔冊,喻符運於翰墨……今使音奉皇帝璽綬,王其欽承,以答天下鄉應之望焉。”

張音也夠勞累的,許都、安邑,來回跑了整整四趟;相對的,曹家呈遞辭表的桓階卻比他少跑一趟——因爲三辭三讓,禮數已盡,曹操不會再四讓了。

這時代因爲崇儒而自然形成了很多虛僞的表面文章,比方說天子詔命重臣,或者封侯拜爵,所命者就往往三辭三讓,以示謙遜——劉備三顧茅廬,孔明乃見,說不定也是受此影響。在原本歷史上,曹丕覺得帝位禪讓嘛,不同封官命爵,所以畫蛇添足,搞了個五命四辭——曹操可沒有他兒子那麼文藝範兒。

於是即於安邑城南筑受禪臺,七月壬午,五十六歲的曹操升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萬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嶽、四瀆,稱帝代漢。遂制詔曰:“上古之始有君也,必崇恩化以美風俗,然百姓順教而刑辟厝焉。今朕承帝王之緒,其以建安十六年爲延康元年。議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諸不當得赦,皆赦除之。”

隨即以弘農新安邑萬戶,奉漢帝劉協爲新安公,行漢正朔,可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封劉協四子皆爲列侯。定都雒陽,更名“洛陽”,翌月乃命營建洛陽宮室。

消息傳來,這時候是勳與呂布所命送親使楊嶽,帶着十多車嫁妝。以及呂氏小姐的香車,纔剛進入關中,還沒走到槐裡呢。是勳聽聞此事,不禁咬牙,心說老曹你着的什麼急啊,竟然連我都不等……早知道就不把聯姻成功之事提前派快馬去通報你知道啦!

是不是那老東西故意想把我排除在外呢?他究竟對我有啥不滿的?

雖說定都洛陽,但宮室尚未營建,曹操目前還是居住在安邑城外的銅雀臺上。於是是勳一行匆匆而行。不日即渡過黃河,進入河東郡,散騎常侍蘇林奉命迎候。並且通知是勳,說陛下正在銅雀臺等着你哪,可速往謁。

是勳整頓衣冠,隨着引導者前往銅雀臺,到了地方一瞧,果然宏偉壯麗。與衆不同啊。其實這年月沒有什麼太高層的建築,比起後世動不動二十層以上的摩天大廈來。高度要差得很遠,但架不住範圍廣闊。佔地面積大,乃可彌補高度之不足也。

銅雀臺上下兩層,層高超過兩丈,此外還有一層實心的夯土地基,加起來也有二十米啦。估計沒有後世故宮三大殿來得高峻,但並非孤零零獨一建築,左右各有高臺,以飛橋相連,描以彩繪,如虹如霓,瞧着就比明清時代的建築更顯宏偉、壯麗,矯矯不羣。

可是地基打那麼高,又沒有電梯,走那一層層的臺階就是一樁苦事。是勳估計曹操住慣了這麼高的建築,將來洛陽皇宮必然加碼——日後上朝,不知道得多辛苦哪。

宦者迎上,領他進入宮殿,曲曲折折兜了好幾個圈子,方始見着曹操。老曹倒還是老樣子,不修邊幅,光穿着一襲素白的短衣,絲織長袍披在肩上——這袍上也沒有描龍繪鳳,只是點綴了幾片雲朵而已——頭髮在頭頂隨便挽了個結,也未插簪,也未着冠。

真跟涼公呂奉先有如天壤之別。

是勳疾趨而前,拜倒在地,口呼:“陛下順天應人,得踐至尊之位,勳恭賀來遲,死罪也。”曹操一擡手,說起來起來,又不是在朝堂之上,你我至親,不必行此大禮。隨即招呼左右:“看座。”

是勳說我還是站着得了——他倒不是畏懼權威,或者有什麼受虐傾向,可是如今的曹操終究與往日不同,身居殿堂,盤膝於高榻之上,是勳心說我要坐下了,就得仰着脖子跟你說話,累不累啊。

等等,其實這意思是……不可隨便擡頭以睹天子之面?是這個用意吧?

正在猶豫,曹操倒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禁“哈哈”大笑,光着腳就從榻上跳下來了,一把攥住是勳的手腕:“宏輔,與朕共坐可也。”是勳還待擺手推辭,卻當不得曹操大力,只好也偏在榻邊上坐了。

曹操輕嘆一聲:“自董卓造亂,漢室凌替,朕起兵關東,忽忽已二十年矣——不想竟有今日。”是勳心說你裝的什麼大尾巴狼啊,嘴裡卻道:“陛下奮發武怒,運籌神策,保乂社稷,弘濟艱難,是以天命攸歸……”雖然滔滔不絕,其實對這番諛詞也實在反感,說着說着,就忙不迭轉入了正題:“今奉使發涼,迎呂氏女爲太子側妃,幸不辱命。”

曹操一揚眉毛,說啊呀,你要不提,我還真忘記冊立太子了。

聽了這話,是勳禁不住就是一個哆嗦。曹操仍然捏着他的手腕子呢,當即察覺,不禁仰天大笑,說:“戲言耳。冊弁氏爲後,子修爲太子,詔已下矣。”隨即鬆開是勳的腕子,拍拍他的肩膀,說怎麼樣,你心情放鬆一點兒了吧。

曹操這人向來不故意繃着,喜怒哀樂都擺在臉上——當然啦,是真是假就不好說了——不過隨着權威日重,象這樣拍着是勳的肩膀開玩笑的情景,已經很久都沒有見到啦。是勳琢磨着,你心情很好啊。那咱們就來研究一下我的前途問題吧。

“未知子……太子何日迎娶呂氏女耶?”理論上納妾是不必要辦什麼儀式的,派輛車往家裡一送就成,問題太子側妃非庶民側室也,多少也該辦一場婚禮吧。

曹操說當然要選擇吉日,隆重舉行——“宏輔爲媒。當受新人之拜。”是勳連連擺手:“勳安敢受儲君之拜?請即擇日,逮事成矣,勳乃可告辭返鄉也。”

曹操眉頭微皺,說你什麼意思?你不打算再幫我了嗎?是勳拱手道:“臣自投陛下以來,恭隨左右,爲使中國危而復安。黎庶脫於兵燹,並曹氏代劉而御天下也。今既成功,智力亦竭,合當身退,以免後憂。”

曹操說幹嘛。你當我勾踐啊,害怕鳥盡弓藏?是勳趕緊解釋,說我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如今羣賢畢集,也沒我什麼用場啦,我的夙志是傳師門之教,廣聖人之學,故此還是返鄉著書。更合乎胃口一些。曹操說這不扯淡呢嘛,你投入鄭玄門下,還在做我幕僚之後。別告訴我說在此之前就有什麼“傳師門之教”的志向了——師門跟哪兒呢?

“朕知之矣,三臺十二部,皆有所命,宏輔不得爲相,乃生怨望,然否?”

是勳連忙擺手。才待分辯,曹操卻不給他開口的機會。直接就說:“宏輔功大,百僚莫比。又朕至親,誰可上歟?朕非不欲官宏輔也,奈何三臺十二部,難酬卿功。”想了一想,說要不這樣吧——“即拜卿爲丞相,如何?”

是勳聞言,不禁面露驚駭之色——老曹啊,合着你真想過河抽梯嗎?竟然用這種話來試探我?“臣當日分析三臺,即爲弱故相之柄也,以重陛下之權,豈可覆命?況陛下曾爲漢之丞相,臣意千秋百代,不當再命此職。”這也是須要避諱的呀,就好比李世民曾經擔任過尚書令和天策上將,所以終唐一世,就再不設這兩個職位了。

曹操說既然不能拜你做丞相,要麼封以顯爵吧——“冊卿爲王,擇關東好郡與之,若何?”

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是勳也不得不有所表示,趕緊的滑下高榻,拜伏在地:“臣異姓安得爲王?陛下此言,是欲臣死也!”

曹操一瞧,把是勳敲打得夠了,似乎也嚇得不輕,於是微微而笑,雙手攙扶——其實是把是勳給重新扯起來,按在榻上,這纔開始說老實話。他說宏輔你功勞太大啦,我必須要有所酬答,而且不僅僅是你,荀公達、賈文和等,都必須酬以高官顯爵。可是一方面,朝堂上目前已經沒有了合適的位子,再把你們放三臺,把鍾繇他們抹下去,也不成話;另方面呢,你們跟着我鞍前馬後的,也操勞了那麼多年啦,所以我想設置幾個既高貴又清閒的職務,讓你們就跟在我身邊以備顧問,你幫我想想看,可有什麼名目沒有?

是勳問你是真意嗎?曹操說你看我的眼睛,從來沒有這麼真誠過,我是真心向你請問啦。是勳垂着腦袋想一想,確實,這倒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來開國君主對於功臣們都是不大放心的,既須厚以爵祿,又不能使掌實權——真要是讓威望素著的功臣擔任宰相,肯定會威脅到君主的寶位啊,曹操本人,肯定也是這個意思。漢初的解決方法,是功臣都封侯,問題如今是儒家士人的天下,儒生們對武夫天然鄙視,所以對於因軍功而得封侯也興趣缺缺,那就必須得另外拿出一套酬勞的方案出來。

“乃可酬以散官也。”曹魏繼承漢制,也有散官,比方說侍中、散騎常侍,等等,都沒有明確統屬,只備君主顧問,和行一些臨時差遣而已,後世把這套越搞越嚴密,越搞越複雜,就變成了勳官系統。只是目前的散官數量很少,品秩也二千石到頭了,實在難以安排是勳、荀攸等人哪。

因此是勳就說了,咱們只好把散官系統化、複雜化,最高位可爲上公——你且等我回去好好琢磨琢磨的。

就此告辭而出,難免一脖子的冷汗。十二日後,曹昂正式迎娶呂布女爲太子側妃,是勳爲其大媒。又三日,魏帝曹操下詔,設散官十二階,分文武,文以太宰爲首,武以柱國爲首。旋拜荀攸公達爲太宰,夏侯惇元讓爲柱國。

至於是勳是宏輔,則被授予文散官的第三階——太尉——之職,秩比上公。

ps:我錯了,前幾天被封禁,所以光寫沒更,結果一不小心把章回數給弄錯啦……大家可以發現,我原本每卷的章節都是雙數,結果這一搞錯,變成了單數,也不方便灌水多拉出一章來……555,我原本多麼整齊的目錄就此被破壞了呀!

小說已經寫了兩百萬字了,真是寫得我心力交瘁,乾脆略微放鬆一些,拋開正文,加一篇“番外”吧,作用是全方位展現這全新的魏朝的典章制度和風俗人情。明日即更兩章“番外”,請期待。

第1章 先得一驢第19章 流血五步第5章 小人挑唆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4章 勇救都昌第5章 不識大體第16章 矢在弦上第3章 秘計有三第21章 安排香餌第26章 良辰可待第14章 文人落魄第8章 謀策定亂第16章 奮死報國第26章 熹平石經第18章 二事不朽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6章 老成謀國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章 是儀北上第14章 敗得甚好第1章 劫後新生第33章 孝即是忠第1章 輔政安民第18章 皆不必問第11章 社會進步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0章 亥豬巳蛇第30章 南風驟起第7章 宛城宣詔第12章 鄉野土產第12章 鄉野土產第19章 擅出奇兵第19章 嶺南烽煙第8章 徐方名士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7章 養寇自重第4章 夢中殺人第11章 霸王之死第32章 殿上失儀第38章 謀國謀身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4章 再作馮婦第3章 納頭便拜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5章 畫蛇添足第30章 不可迷失第36章 何言德行第22章 拓拔歸附第33章 孝即是忠第25章 千里之間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9章 魏之必敗第9章 建藩封國第13章 殺夫獻妻第16章 混世魔王第2章 載舟覆舟第1章 託孤之重第14章 三不可立第7章 善戰無功第18章 東海傲來第5章 鮮花牛糞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9章 覆蓋攻擊第13章 會溫氏園第8章 木蘭何人第16章 奮死報國第6章 字典價貴第2章 是儀北上第20章 的盧妨主第34章 震主之威第7章 取撞木來第28章 零陵先賢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章 苴鉏去之第15章 名醫神針第9章 家事難斷第23章 此新聲也第10章 得無患乎第31章 不可遽廢第24章 中山之狼第26章 五雷辟邪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9章 擅出奇兵第25章 恩威並施第20章 人臣當言第5章 谷口設伏第26章 公仁僞書第27章 舊相新相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2章 讒慝小人第8章 欲加之罪第18章 公臺不懌第16章 討袁紹檄第29章 舌燦蓮花第32章 太阿倒持第2章 雷霆手段第8章 酬功謝德
第1章 先得一驢第19章 流血五步第5章 小人挑唆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4章 勇救都昌第5章 不識大體第16章 矢在弦上第3章 秘計有三第21章 安排香餌第26章 良辰可待第14章 文人落魄第8章 謀策定亂第16章 奮死報國第26章 熹平石經第18章 二事不朽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6章 老成謀國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章 是儀北上第14章 敗得甚好第1章 劫後新生第33章 孝即是忠第1章 輔政安民第18章 皆不必問第11章 社會進步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0章 亥豬巳蛇第30章 南風驟起第7章 宛城宣詔第12章 鄉野土產第12章 鄉野土產第19章 擅出奇兵第19章 嶺南烽煙第8章 徐方名士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7章 養寇自重第4章 夢中殺人第11章 霸王之死第32章 殿上失儀第38章 謀國謀身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4章 再作馮婦第3章 納頭便拜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5章 畫蛇添足第30章 不可迷失第36章 何言德行第22章 拓拔歸附第33章 孝即是忠第25章 千里之間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9章 魏之必敗第9章 建藩封國第13章 殺夫獻妻第16章 混世魔王第2章 載舟覆舟第1章 託孤之重第14章 三不可立第7章 善戰無功第18章 東海傲來第5章 鮮花牛糞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9章 覆蓋攻擊第13章 會溫氏園第8章 木蘭何人第16章 奮死報國第6章 字典價貴第2章 是儀北上第20章 的盧妨主第34章 震主之威第7章 取撞木來第28章 零陵先賢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章 苴鉏去之第15章 名醫神針第9章 家事難斷第23章 此新聲也第10章 得無患乎第31章 不可遽廢第24章 中山之狼第26章 五雷辟邪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9章 擅出奇兵第25章 恩威並施第20章 人臣當言第5章 谷口設伏第26章 公仁僞書第27章 舊相新相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2章 讒慝小人第8章 欲加之罪第18章 公臺不懌第16章 討袁紹檄第29章 舌燦蓮花第32章 太阿倒持第2章 雷霆手段第8章 酬功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