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沽名釣譽

魚他所報的“曹公”,當然不是指曹操,對曹操這時候必得敬稱“魏王”啦。除曹操而外,對於是勳來說,這年月曹姓而能稱“公”者只有三人,那就是曹操之弟曹德,以及是勳的老丈人曹宏、曹豹兄弟。

曹德見在許都,曹宏歸隱徐州,那在安邑的“曹公”,自然便是魏國宗正曹豹了。

是府跟曹府就隔着一堵牆,兩家走動非常頻繁。同爲魏氏重臣,即便翁婿之親,平常也是不大方便經常從大門進進出出的,但把圍牆打通,私下往來,別人就不清楚啦,清楚也沒什麼閒話可說。曹豹只有曹淼一個女兒,雖說後來又在曹操的安排下,過繼了一個同族小孩兒當養子,但養父子之間並不算親近,還是見天兒往女婿家裡跑,是勳也早已習以爲常啦。

其實是勳本人倒是跟那個新來的便宜小舅子關係不錯,原因就在於——這小子雖然目前年歲還不大,纔剛及冠,未來的前途卻無可限量啊。想當初曹豹跟是勳提起此事的時候,是勳就問啦:“曹氏諸子,吾未盡熟,未知何支何名耶?”曹豹說是曹操介紹的,乃從我曾祖父輩就岔出去的分支,曹邵之子,名喚:曹真≌↑。

啊呦,是勳心說竟然是曹子丹!要說曹家第二代,除去曹操幾個兒子之外,最有能爲的便是曹真曹子丹,後來身爲大將軍,總統關西軍事,諸葛亮一出、二出祁山,就全是他給擋回去的。演義中爲了神化諸葛亮和突顯司馬懿。把曹真描寫得挺平庸。其實若論軍事才能。他並不在司馬仲達之下啊。

曹豹徵求是勳的意見,說這個養子我是收呢還是不收呢?是勳乃一力攛掇:收啊,一定得收!其後他就跟曹真見過幾面,知道這小子喜歡打仗,乃投其所好,縱論軍事,果然很輕鬆就拉近了外兄弟之間的關係。不過後來是勳也琢磨啊,曹子丹原本比曹操小一輩兒。跟曹丕、曹植等同輩,如此一來,竟然變成跟曹操同輩了……這怎麼話兒說的,歷史改變得還真是面目全非……

拉回來說,既然曹豹通過牆上小門,便可隨意進出是府,所以他一直跑到是勳議事的屋門口,魚他方纔稟報,那也並不爲奇——老丈人來見女婿,難道還必須杵在院門口。先等傳報嗎?

而且是勳才說要親自往迎,曹豹就主動推門闖進來了。隨即朝屋中衆人頷首致意——因爲常來常往,所以關靖、逄紀他都熟啊,就光問了一句:“孔明何時返都來者?”

衆人急忙稽首見禮,是勳把曹豹讓到上首落座。曹豹擺擺手:“關門,關門。”然後轉向是勳:“今日朝上之事,宏輔何所見耶?”他知道關、逄都是是勳的心腹,諸葛亮乃是勳最心愛的弟子,所以也不避諱他們,直接就發問啦。

是勳微微苦笑道:“吾正待與士起、元圖等言之。”曹豹道我來說吧,便將段瑕聲稱天意示警,逼迫宰相辭職一事,詳詳細細地敘述了一遍,完了便問:“卿等且爲吾婿計,此陳長文之所謀耶?”

關靖搖一搖頭:“卻不似也。”他的理由跟是勳相同,陳羣就算覬覦宰相之位,也有更爲穩妥的辦法可以上升,犯不上派出個段瑕來一棍子摟一大片,得罪太多的人。

是勳問關靖:“空穴來風,不爲無因,卿等前無所聞耶?”你們事先就一點風聲都沒有聽到過嗎?逄紀也搖頭,說正因爲如此,所以纔不象有人指使,而象是那個段瑕臨時起意,要爲自己博取直名——

“吾聞此人好辯,居部中常與同僚口角,自命清直,而實不通人情世故者也。”那就是個大噴子,逮誰噴誰,所以今天撒開了歡狂噴一國之羣相,那也不奇怪啊。

衆人反覆揣摩,卻都不得要領。是勳發現諸葛亮一直低垂着頭,手捻並不濃密的鬍鬚,半晌不語,於是特意點名:“孔明得無所思耶?”

諸葛亮這才擡起頭來,先朝是勳淺淺一揖,然後環視在座衆人:“亮始從外州歸來,朝中事安得與聞?便段思闕其人,亦從無往來,其中委曲,實難測算也。然……”略微頓一頓,隨即說道:“亮之所思,非其根由,而在其所波及者也。”

是勳問道你這是什麼意思?“其所波及者也”,你是認爲這事兒還沒有完,尚有後話嗎?諸葛亮點一點頭:“適才曹公言,魏王自歸其咎,止諸公辭,然果不得辭耶?先生試思,荀公達、毛孝先、涼伯方歸府後,將如何做?”

魏國六相,按序排列分別爲:中書令是勳、尚書令荀攸、御史大夫毛玠、中書左僕射劉曄、尚書左僕射涼茂和御史中丞王郎。其中諸葛亮光提了三個人的名字,問是勳,說您根據他們的性情、爲人處事,估摸一下,他們今日返回府中,因應朝上之事,會做何舉措呢?

是勳聞言,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毛玠、涼茂素來耿介,也並不貪戀名位,倘若不跟劉曄似的,先去找人商量,結果被人給攔了,說不定就會寫就辭職的奏疏,明兒一大早遞入王府。還有荀攸,他也不是很熱衷於那個尚書令的位子,而且嚴苛點兒來評價,荀攸之主尚書,比他叔叔荀彧要差得很遠,所以荀公達就曾經向是勳私下透露過,說自己願爲張良,不願爲蕭何、陳平也。

漢初功臣蕭、張、陳這三個人有何區別?那就是張良純任參謀,以智計爲劉邦籌劃,等到天下底定,便即辭去;而蕭何、陳平,那可在太平年月都做過丞相,統領過百官啊。故此荀攸的意思很明確,他本人合適當總參謀長,不合適當國務總理。

所以說荀攸也不會戀棧,說不定返回家中。同樣也寫下請辭的上奏。雖說曹操已經挽留過了。但這時候的官場慣例。是要反覆做表面文章,比方說“三拜三讓”,或者“三辭三留”的——想前一陣子是勳裝模作樣地請辭,跟家裡連呆了三天,曹操就先後下過兩道慰留的旨意,那才把他給“留住”啊。

由此觀之,既然本無戀棧之意,那麼荀、毛、涼這三個人就很可能把戲文作足嘍。反覆上奏請辭。終究今日朝堂之上,羣臣請辭也好,曹操溫言撫慰也罷,全都是口頭文章,若不落於紙筆,深恐士林異言也。

想到這裡,是勳不禁苦笑,問諸葛亮:“吾亦當上奏請辭乎?”

諸葛亮說當然啦,要是誰都不辭,您也可以不辭。倘若別人奏辭,您這兒卻毫無舉動。或者比他們慢上一拍,那麼士林之中又會如何看待於你?諸葛亮跟是勳在性格方面有一點非常接近,那就是極重名聲——當然啦,是勳是以名立身,近乎於沽名釣譽了,孔明可是打骨子裡以純臣自居的——所以才能一言便點中是勳要害之處。

是勳不禁長嘆一聲:“如此沽名,亦何益也!”這種表面文章做起來真是讓人鬱悶啊,可是又不得不做。

誰料諸葛亮不但不加以附和,反而提醒是勳:“先生此何言耶?以爲亮請先生虛奏以要名乎?非也,請先生真辭其位可也。”

衆人聞言都嚇了一大跳,是勳還沒有反應過來,曹豹先開口問了:“孔明此何言歟?豈可真辭?!”

諸葛亮淡淡一笑,注目是勳:“亮初歸,即聞關、逄二先生言及先生之厄難也,今日請辭,乃可脫此厄難,不亦宜乎?”

曹豹迷糊了,問道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啥“厄難”?是勳不禁搖頭苦笑,逄紀倒是趕緊接過話去,把相關孔融之事向曹豹和盤托出。

隨即諸葛亮就說了,想要躲過曹操殺孔融,最佳方法就是離開安邑,到別處去,因爲通訊手段的不發達,您不可能及時得到消息,那麼無以爲諫,也就順理成章,不會遭人懷疑和誹謗了。問題您身爲中書令,爲魏之首相,不是想閃人就閃人的呀——此前想要出馬以平壺口胡工之亂,不是就被曹操打了回票了嗎?這種事兒可一而不可再,要是反覆計議閃人,必將引發曹操或者他人的疑忌。

如今藉着段瑕逼迫宰相們引咎辭職的東風,就此去職,這不是一個挺好的機會嗎?您此前受曾二狗的牽累,就已經辭過一回職了,如今即便其他宰相不肯請辭,您也得必須做出請辭的姿態來,他們若然請辭,您的態度就必須更加堅定才成。就理論上來說,宰相雖辭,國家也可能給一散職,仍然留在中樞,但您可以推辭不受,還須表態要返鄉歸隱。

前事再加今事,只要態度夠堅決,那麼就連魏王也留您不住,趁機閃人,也容易封堵悠悠衆口。並且——

“若段思闕受人所使,觀公等繼任者,乃可知也。”

倘若段瑕只是簡單地咬住宰相們狂噴,那就算了,倘若他背後確實有人指使,那麼既然連關靖、逄紀都摸不準這隻幕後黑手,我自然更加無從揣測啦。然而只要觀察舊宰相去職後新提升之人,黑手就自然會暴露出來——若無必進之能,先把舊的宰相們轟下臺去又有什麼意義?

是勳仔細思索諸葛亮的話,良久沉默不語。最終還是諸葛亮又發一言點醒了他:“先生得掌中書,已二歲餘。然自建初以來,三公而得久居於位者,幾希?”

ps:??昨天有朋友指出來,金旋爲金禕之父,前金禕參與耿紀叛亂,諸葛亮還怎麼可能提出讓金旋暫且留任武陵太守呢?這確實是我的失誤,在此向讀者朋友們致歉了。真實歷史上,金禕叛亂在金旋戰死或歸劉之後(以耿紀等欲南迎劉備來看,估計金旋是降了劉的,但可能爲了家眷安全,詭稱戰死),並不會產生類似矛盾,我把時間顛倒了,因而一時不查,犯了錯誤。

第22章 革命宣言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章 被翻紅浪第5章 壽春城下第10章 變廢爲寶第8章 公達三策第7章 道出無終第2章 佈防關中第3章 深入西域第13章 河北棱堡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7章 亡羊補牢第3章 破此五賊第38章 須三萬金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4章 再作馮婦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5章 恩威並施第35章 謠言之力第6章 雙親罹難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4章 無奈竊國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8章 陣前殺將第5章 二得二失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6章 梳理屯田第7章 卿何人也第4章 使徐三事第15章 毋受其蠱第30章 奉駕幸許第35章 魯難未已第13章 河北棱堡第26章 文姬歸漢第12章 黃鬚大奇第9章 漢家法寶第7章 請殺孔融第14章 鳳雛之謀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4章 天險閣道第21章 衣錦榮歸第4章 孤屯義士第25章 畫蛇添足第29章 自天而降第31章 逃出生天第10章 平定上郡第6章 反攻序曲第21章 先見神亭第1章 遠方來客第6章 督郵行縣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4章 婦人衣冠第24章 禪讓風波第6章 自編自導第24章 所志既從第15章 名醫神針第12章 何必當初第27章 助守鄄城第31章 大戰餘波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3章 十命可受第38章 須三萬金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5章 知交零落第23章 此新聲也第7章 比干直諫第10章 不合邏輯第26章 城頭箭書第25章 大地爲球第7章 受人構陷第32章 使王蜀中第12章 呂布來矣第33章 乃可不歸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9章 血戰赤阪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2章 吾亦慮及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章 夏侯仲父第16章 爲人難哉第7章 婦人之言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3章 族內之爭第2章 被翻紅浪第24章 勇救都昌第8章 驃姚之業第13章 行海索第12章 劈章宮門第3章 微末小技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0章 勾心鬥角第5章 再見梟雄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6章 甄氏佳婦第18章 說文切韻第12章 壯當封侯
第22章 革命宣言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章 被翻紅浪第5章 壽春城下第10章 變廢爲寶第8章 公達三策第7章 道出無終第2章 佈防關中第3章 深入西域第13章 河北棱堡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7章 亡羊補牢第3章 破此五賊第38章 須三萬金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4章 再作馮婦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5章 恩威並施第35章 謠言之力第6章 雙親罹難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4章 無奈竊國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8章 陣前殺將第5章 二得二失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6章 梳理屯田第7章 卿何人也第4章 使徐三事第15章 毋受其蠱第30章 奉駕幸許第35章 魯難未已第13章 河北棱堡第26章 文姬歸漢第12章 黃鬚大奇第9章 漢家法寶第7章 請殺孔融第14章 鳳雛之謀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4章 天險閣道第21章 衣錦榮歸第4章 孤屯義士第25章 畫蛇添足第29章 自天而降第31章 逃出生天第10章 平定上郡第6章 反攻序曲第21章 先見神亭第1章 遠方來客第6章 督郵行縣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4章 婦人衣冠第24章 禪讓風波第6章 自編自導第24章 所志既從第15章 名醫神針第12章 何必當初第27章 助守鄄城第31章 大戰餘波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3章 十命可受第38章 須三萬金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5章 知交零落第23章 此新聲也第7章 比干直諫第10章 不合邏輯第26章 城頭箭書第25章 大地爲球第7章 受人構陷第32章 使王蜀中第12章 呂布來矣第33章 乃可不歸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9章 血戰赤阪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2章 吾亦慮及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章 夏侯仲父第16章 爲人難哉第7章 婦人之言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3章 族內之爭第2章 被翻紅浪第24章 勇救都昌第8章 驃姚之業第13章 行海索第12章 劈章宮門第3章 微末小技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0章 勾心鬥角第5章 再見梟雄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6章 甄氏佳婦第18章 說文切韻第12章 壯當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