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積毀銷骨

漢自遷許以來,尚書令久爲荀彧荀文若,後荀彧因是勳所勸而辭位,乃以華歆華子魚繼任。就在數月前,魏之羣相皆因日食而引咎辭職,曹操召華歆接替是勳爲中書令,漢之尚書令乃暫以大司農劉艾兼任。

誰都知道身爲漢室宗親,還曾經一度做過宗正的劉艾只是個過渡而已,曹操遲早是要安排自己親信接掌尚書的——要麼乾脆不設令,而以御史大夫郗慮領尚書事,負責尚書檯的日常工作。

可誰成想曹操那邊還沒有動作呢,皇帝劉協倒先下了詔了,使尚書侯汶齎詔到郯縣來,徵拜是勳。

是勳這一驚非同小可,心說劉協你究竟幾個意思?難道說看我辭職返鄉,就以爲我遭到曹操的疏遠,必然心生怨懟,所以想趁機拉我上你那條破船?要麼乾脆就是想利用這個機會來離間我和曹操之間的關係?

打死我也不敢接這個詔啊!

尤其派來的人還是侯汶,此人與是勳素無交往,但他的名字是勳還是聽說過的。史書亦有所載,想當年劉協還在長安,被李傕、郭汜捏在掌握中的時候,某年三輔大旱,糧價暴漲,人競相食,劉協乃使侯汶出太倉米豆,煮粥賑濟。可是一連好些天,餓死的人數都並沒能夠降下來,劉協懷疑其中有鬼,於是讓人當着他的面量米做粥,計算數量。侯汶因此獲罪,被杖五十,據說“自是之後,多得全濟”。

雖說一度遭刑吧。這侯汶終究是劉協故日之臣。不在曹家班底。今天劉協特意派他前來,這裡面不是有什麼說道吧?

天子徵拜,不便無故而辭,是勳只好裝病,抓兩把黃土用水化開了塗在臉上,聲稱偶感寒疾,不良於行——陛下您的厚意,臣只好心領啦。

好不容易把侯汶給誆走了。纔算長出一口氣,終於可以繼續過他優哉遊哉的隱居生活了,政治那趟渾水,暫且不想再淌——再說了我還有漩渦沒能徹底抽身出來,上一場風波尚未平息呢。

孔家那倆孩子,子蘭年紀雖小,倒是挺懂事的,跟自家小女兒是雲很快便熟稔了起來,兩個女孩子見天膩味在一起,擱後世的名詞。那就是“閨密”了。可是子魚卻不怎麼讓人省心,論學識。以及好學程度,他幾乎超過了是勳所有的少年弟子,然而獨有一樁缺點,就是嘴太臭,搞得幾個小孩子都不肯跟他親近。是勳心說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乃天性也……只好請周不疑多加關照了。

又過幾天,許都終於傳來消息——當然是盧洪通過校事的隱秘渠道通知了逄紀,逄元圖再遣人快馬來報的。據說當日曹操接到是勳的詩稿,展開來誦讀,不禁擊節讚歎。當時曹睿正在身邊纏着祖父,聽說是祖姑婿的詩,便索來朗誦,但是連讀三邊,不明所以,就問曹操,這說的是什麼事兒啊?是說祖姑婿在東海獵得一鳥,見其孤雛,乃有所感嗎?

曹操“哈哈”大笑道:“想來如此。”隨即收斂笑容,自言自語地說:“是宏輔好名,而必因此罹禍矣。所謂‘積羽沉舟,羣輕折軸,衆口鑠金,積毀銷骨’,斯名之好惡,不在孤一念之間乎?”

是勳聽說了曹操這段話以後,不禁額頭汗下,心說老曹你終於開悟啦……

其實曹操殺孔融,殺得還得太着急了。倘若不是由路粹彈劾孔融三事,而先將此三事在士林中傳揚開來,說不定就真能把孔融的名聲給徹底搞臭嘍,到時候再下刀,那不是名正言順得多嗎?終究曹操掌握着朝廷這個最高端的輿論機器,麾下又有郗慮、荀攸,也包括他是宏輔在內大羣海內知名之士,倘若勒令這些人都去散佈孔融的壞話,你說還能有幾個人相信孔融真是被冤枉的?

即以郗慮論,乃鄭門首徒,當今經學之大家也。自從郗慮跟孔融交惡以後,也就是勳,因爲亦與孔融有舊,加上關門弟子的地位、聲望都不在大師兄之下,纔敢跟孔融有所交接,其餘的鄭門弟子,叛出門去的崔琰除外,什麼劉琰、王經、任嘏等等,卻都不便再跟孔融來往啦。這還只是大師兄的威勢,就能讓他們不敢說什麼孔融的好話,倘若是曹操的威勢,命他們風傳相關孔融的謠言,那又有何難哉?

所以《史記.張儀列傳》中,張儀要對魏哀王說:“臣聞之:積羽沉舟,羣輕折軸,衆口鑠金,積毀銷骨……”羽毛累積得多了,照樣能把船給壓沉;貨物再輕,積累多了,照樣能把車軸給壓斷;衆口一詞,就連黃金都可融化;毀謗不盡,能把人的骨頭都給磨平。

所以曹操說了,是勳你那麼在意自己的聲名,但聲名這玩意兒,是靠自己努力便可維持的嗎?倘若我有意抹黑你,搞臭你,“衆口鑠金,積毀銷骨”,你的名聲照樣保不大住。

當然啦,要搞臭是勳,比搞臭孔融,難度係數終究還是要大上那麼一兩點的。因爲孔融就只個文學家而已,是勳卻是“文學家”而兼“經學家”,東漢朝可以說以經學立國,經學家代掌聖人言論,且天然佔據輿論的至高點。要想徹底搞臭是勳,除了在道德品質上抹污之外,還必須攻破他的理論體系才成。

不過是勳也知道,自己的所謂理論體系百孔千瘡,真要有心來攻,還是不難找到突破口的。尤其不管怎麼說,如今掌管鄭門的還是郗鴻豫,真要曹操一句話,以郗慮的性格就能當場跟自己翻臉,直接把自己革出門牆……

好在是勳不但瞭解郗慮,也很瞭解曹操,曹操真要下狠手,未必會宣之於口——即便只是在內室之中,於孺子面前。而且他既然說“是宏輔好名,而必因此罹禍矣”。那就是說目前還不會“因此罹禍”。既然說“斯名之好惡。不在孤一念之間乎”,也就是說我這一念尚未下也。

看起來,這事兒大概就算過去啦。是勳纔剛舒一口氣,突然間又有天使上門來了,而且還是熟人——乃議郎辛毗辛佐治是也。

辛毗也挺鬼,先不表明來意,只說故人來拜。等是勳將其讓入內堂,分賓主落座。問他有何公務,怎麼離開許都跑海州來啦?辛佐治這才坦然答道:“奉詔徵是公爲尚書令耳——身疾乃得痊癒否?”

是勳聞言大驚,可是終究城府已深,臉上卻並不表露出來,反問道:“吾何故不從徵,佐治豈不知否?”你可是當年在冀州棄袁歸曹的,你是正經曹家人,如今卻爲天子辦事——我爲什麼不肯接受天子的徵召,難道你不清楚其中緣由麼?

辛毗微微一笑:“毗固知之,乃不敢即宣詔也。”就是因爲清楚你的想法。所以我纔沒有馬上掏出詔書來宣讀啊。隨即湊近一些,低聲對是勳說:“是公無憂。此魏王之意也。”

瞧見尚書令的位子空出來了,就着急想安排自己親信,或者起碼非曹操腹心之人擔當?劉協他還沒有那麼大膽子。其實乃是郗慮給出的主意,並且肯定得到了曹操的首肯。

辛毗向是勳詳細地解釋了其中緣由。自從曹操遷居安邑以後,曹家留在許都監護天子的重臣,可以說爲三駕馬車,即尚書令華歆、御史大夫郗慮,以及太僕曹德。可是曹德諸事敷衍,看起來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並沒有任意插手掌控朝局之意——是勳倒是明白曹德的想法,身爲曹操的親兄弟,他也得避嫌哪——所以這回華歆再一走,郗慮就感覺肩上的擔子陡然而重,獨木難擎高天啊。

經過深思熟慮以後,郗慮便即建議——其實是勒令——劉協下詔,召是勳入都,爲其輔弼。而且以郗慮的個性,這事兒肯定得先曹操點頭,他纔敢幹。

所以辛毗對是勳說了,我明白您的擔憂,但大可不必,此事乃魏王之意,公可坦然赴任也。

是勳多留了一個心眼兒,說佐治你且稍安毋躁,這事兒我還得再仔細考慮一下。於是安排辛毗暫於莊中住下,隨即召來關靖、周不疑商議。關靖說既然是郗慮的建議,曹操又已首肯,那您不妨出山——難道真是舒服日子過得久了,再無執政、爭雄之念了嗎?周不疑卻連連搖頭:“不可也。”

周不疑說了,此前先生您雖然還掛着侍中之職,終究是虛銜,普天下都知道您是曹操的心腹之人,論起君臣名分來,首先得效忠曹操,漢天子則還隔着一層。因此輔弼曹操,即便進而篡奪了漢室天下,也不會招致太多的罵名。您別總害怕別人把您跟劉歆相比,人劉子駿乃漢之宗室,卻轉而輔佐王莽,那才遭到千古唾罵的;您是曹氏姻親,若背魏向漢,或得“大義滅親”之譽,即便不那麼做,也沒多少道學家會苛責您。

是勳也明白周不疑的意思,起碼以這個時代的社會輿論來說,君權即便在理論上也並不能徹底壓倒族權,所以就連荀彧都在數十上百年後被譏“協規魏氏,以傾漢祚”,但諸曹夏侯就從來沒人這麼罵——人跟曹操本來就是一家子,那幫忙曹操又何錯之有啊?

周不疑隨後也就說到荀彧了:“而主公一旦受徵,歸爲漢臣,事乃不同。佐漢則勢之難違,助魏而必罹罵名。此昔荀令君憂讒畏飢,託病去位,而今郗鴻豫、華子魚爲士林所鄙者也。”

你要是正經當了漢朝的一把手,那就必須得對皇帝負責,而不是對曹操負責啦,否則難逃“不忠”之名——“名之好惡,乃在魏王一念之間矣。”曹操不是特意想利用這個機會,來搞臭你的名聲吧?!(未完待續。。)

第14章 海外異聞第30章 有害令名第25章 毀於一旦第28章 便有如何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4章 英雄少年第35章 魯難未已第17章 吾何有私第9章 亂軍之計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8章 皇族貴人第18章 光祿新丞第15章 烽煙四起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章 沛國曹氏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6章 公仁僞書第18章 先發制人第2章 疏於職貢第14章 帳下壯士第9章 天子所賜第22章 太白蒼蒼第8章 單家俗吏第32章 天下第一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6章 文姬歸漢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9章 血戰赤阪第3章 自恃其智第29章 人亡政息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1章 吾等何往第1章 天無形質第10章 併案討夷第26章 梳理屯田第10章 離間江陵第10章 隆中訪賢第5章 壽春城下第23章 是兵是賊第31章 曾母投杼第28章 長沙張羨第21章 海上仙山第7章 卿何人也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1章 叔勉之心第32章 使王蜀中第35章 謠言之力第17章 兔死狗烹第25章 修仁之戰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2章 生死度外第10章 隆中訪賢第12章 兔死狗烹第19章 白玉美人第28章 懸危之計第30章 師恩如海第27章 魚復三險第16章 討袁紹檄第22章 小枝槊頭第5章 雪中偶遇第14章 衣帶之詔第8章 一死人耳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5章 遷胡入幽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9章 屯田小吏第4章 原力之理第15章 亂世能臣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1章 吾等何往第4章 五經注我第31章 逃出生天第7章 置之美稷第9章 漢家法寶第10章 變廢爲寶第4章 攻心之計第32章 唯纔是舉第19章 擅出奇兵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5章 君不宜擇第15章 擾會驚吳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1章 藏富於山第27章 魚復三險第10章 不忠不義第9章 溳水之戰第13章 必擒是勳第29章 駐馬浿陽第7章 取撞木來第14章 非當世人第16章 混世魔王第5章 霹靂高車第7章 吾無此癖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2章 國中無將第10章 隆中訪賢第5章 渭水鯉膾
第14章 海外異聞第30章 有害令名第25章 毀於一旦第28章 便有如何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4章 英雄少年第35章 魯難未已第17章 吾何有私第9章 亂軍之計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8章 皇族貴人第18章 光祿新丞第15章 烽煙四起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章 沛國曹氏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6章 公仁僞書第18章 先發制人第2章 疏於職貢第14章 帳下壯士第9章 天子所賜第22章 太白蒼蒼第8章 單家俗吏第32章 天下第一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6章 文姬歸漢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9章 血戰赤阪第3章 自恃其智第29章 人亡政息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1章 吾等何往第1章 天無形質第10章 併案討夷第26章 梳理屯田第10章 離間江陵第10章 隆中訪賢第5章 壽春城下第23章 是兵是賊第31章 曾母投杼第28章 長沙張羨第21章 海上仙山第7章 卿何人也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1章 叔勉之心第32章 使王蜀中第35章 謠言之力第17章 兔死狗烹第25章 修仁之戰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2章 生死度外第10章 隆中訪賢第12章 兔死狗烹第19章 白玉美人第28章 懸危之計第30章 師恩如海第27章 魚復三險第16章 討袁紹檄第22章 小枝槊頭第5章 雪中偶遇第14章 衣帶之詔第8章 一死人耳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5章 遷胡入幽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9章 屯田小吏第4章 原力之理第15章 亂世能臣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1章 吾等何往第4章 五經注我第31章 逃出生天第7章 置之美稷第9章 漢家法寶第10章 變廢爲寶第4章 攻心之計第32章 唯纔是舉第19章 擅出奇兵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5章 君不宜擇第15章 擾會驚吳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1章 藏富於山第27章 魚復三險第10章 不忠不義第9章 溳水之戰第13章 必擒是勳第29章 駐馬浿陽第7章 取撞木來第14章 非當世人第16章 混世魔王第5章 霹靂高車第7章 吾無此癖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2章 國中無將第10章 隆中訪賢第5章 渭水鯉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