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外禦其侮

曹魏方面,鎮西將軍張合統率雍涼聯軍一萬五千,自散關故道而南。這是逾越秦嶺的最西側一條孔道,後世與褒斜道相通,改稱“散關褒斜道”。孔道的起點就是散關,因故道水(嘉陵江的上源東支流)出散關之南,秦在此設故道縣,故得“散關故道”之名。

原本歷史上,曹操征伐張魯,就是走的這條道路,出散關後先折向西南方向,經河池、武興(略陽)可抵陽平關下。武興鄉正好位於下辨和陽平之間,馬超留守後路、保障糧道的小部隊無能抵禦,急忙快馬向陽平城下馬家軍營傳遞消息。馬超聞報大驚,說:“不意魏人之來如此迅捷也。今我前有陽平,後路爲斷,難道將死於此處乎?!”

馬岱建議,咱們趕緊掉頭,殺開一條血路,返回下辨去吧。當即有人站出來表示反對:“不可,魏人既循散關故道來,必斷武都南下路,即返下辨,吾軍與成都聲氣不通,直死地也,安可久守?”

馬超定睛一瞧,此人非他,正是吳懿遣來的使者,姓王名甫字國山,廣漢郪人也,官至侍中。

演義中說關羽守荊州的時候,王甫爲其麾下從事,其後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退,使周倉、王甫留守麥城。關羽死後,吳軍持其首級在城下勸降,“王甫大叫一聲,墮城而死”。

其實此亦小說家言,在原本的歷史上,王甫確實曾在荊州輔佐過關羽,但當時並未罹難(可能是提前調走了,也可能是戰敗逃回了蜀地),後隨劉備伐吳,這才死在夷陵之戰當中。而在這條時間線上,王甫跟關羽沒啥太大交情,相反,他本是法正的好友,以蜀地土着而歸從了東州黨——吳懿故遣其來勸說馬超相應也。

王甫反對摺回下辨去。他說如今二劉之爭尚未落幕,南方還在廝殺,而漢中空虛,只有招架之功。難有還手之力,故此魏軍從散關故道而來,很可能就此在武都郡南部站穩了腳跟。到時候身後有這一支魏軍,北方還要面對曹魏涼州方面的兵馬,下辨就是一片死地啊——“爲今之計。將軍當急入漢中,固其防禦,或與魏人周旋。但漢中不失,魏軍不敢繼向南也,待劉封殄滅,國勢稍安,再請大將軍以百戰之卒北上,驅逐魏人,國家或可保安。”

馬超說你所言有理,但問題趙雲不放我進漢中去啊。我要能拿下陽平關不是早就拿下來了嗎?王甫笑道:“吾有一計,請將軍再約趙子龍陣前說話,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則陽平可下,漢中可入也。”

馬孟起聞言大喜,於是依計而行,匆匆約見趙雲。兩軍陣前,他對趙子龍說:“適報魏賊南下,自散關故道入。已薄我之背也。今子龍不放吾入漢,則吾軍前無所據,退無所依,必爲魏人所破。雖各保其主。二劉皆先帝苗殷,吾等所部亦皆大漢忠勇之士,子龍乃忍見忠骨埋於荒野,國家傾覆在即乎?雖死,亦何面目往見先帝於地下耶?”

其實趙雲也剛剛得着消息,曹真率軍二萬。自子午道出,南取石泉,並且牛金、申儀也自東方殺來。漢中軍大多爲劉封、黃權帶走,他手頭的兵力本就不足,只能勉強守住陽平而已,實在沒有力量再去救援石泉啦。石泉若破,魏軍乃可大踏步進入漢中盆地,別說是他了,就算孫、吳復生,恐怕也難取勝。正自彷徨無計,馬超遣人來約他陣前相談,如今聽了馬超的話,心說原來魏人東西兩路來攻,形勢比我原本認識的還要危急啊……怎麼辦?

於是就勸馬超:“若將軍願保太子,吾當即開關門,迎將軍入漢,併力一處,可拒魏軍。今魏人來之疾也,準備必然倉促,糧秣難以遽集,若能依山憑險,御之一月,必然退去,國家乃可保安,吾等亦不負先帝之厚恩也。”

馬超搖搖頭,說不成——“吾已受大將軍之命,誓保新主,安可遽歸劉封耶?莫若先不論所向者誰,只論大漢臣子本分,子龍放我入漢,併力一處,共御魏賊。魏賊一日不退,吾一日不南下以攻劉封,子龍亦一日不南下以助劉封。待魏人退去,後事可再商議——此所謂‘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是也。”

趙雲心說我要真放你進來,等到魏軍退後,還怎麼“可再商議”啊,你肯定要併吞我部,擁戴劉禪的。不過目前誰當皇帝事小,若被魏人突入漢中,國家傾覆在即,那纔是最可怕的……

終究趙子龍並非劉封的死黨,他之所以擁戴劉封,一是根據廖淳所說,此乃劉備遺命所傳也,二是吳懿謀害了關羽,趙雲乃與之誓不兩立。其實在內心深處,他覺得只要是劉備的兒子繼承帝位便可,養子、庶子,沒有太大區別……關鍵是這面復興漢室的大旗必須要繼續打下去,否則自己跟隨劉玄德廝殺半輩子,一切努力全都虛妄,人生的意義要被根本上抹殺掉啊。

所以他也希望可以與馬超暫且罷兵,合力御曹。但倘若自己一提,馬超立刻就答應了,子龍未免還會心生疑竇:他是真心是假意?是真被逼急了無路可走纔對我虛與委蛇的吧?一旦入關,會不會馬上翻臉呢?如今馬超拒絕了他投效劉封的建議,說咱們還是先攘外再安內吧,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趙雲便即信了幾分。可他還是要再多問一句:“將軍所言,果出真心否?吾若放將軍入關,將共守漢中,不起兼併?”

馬超即從箭袋中抽出一支羽箭來,當着趙雲的面一折兩段:“皇天在上,吾若背誓,有若此箭!”不過隨即又補充了一句:“一國三公,令出多頭,必難取勝。吾入漢後,子龍當聽吾號令。”

趙雲心說這倒也在情理之中:一則馬超所部本來數量就比自己目前所掌的兵馬要多,二來論及舊日名位(先不管吳懿加封他的驃騎將軍,以及劉封纔派人許了自己的衛將軍),馬孟起本在自己之上。而且馬超先小人後君子,把話說在前頭,也讓趙雲對他的觀感又提升了幾分。當下就馬上拱手施禮:“雲自當附將軍驥尾,唯將軍之命是聽。”

就此打開大門。放馬家軍進入陽平關,並且向馬超通報了魏軍來攻石泉的消息。馬超皺眉道:“如此,吾等當歸南鄭,共謀破敵之策——可使吾將陳式留守陽平。以御張合。”

趙雲對此並無異議,於是留下陳式率領三千兵守備陽平關,剩下的部隊合二爲一,連夜折返漢中郡治南鄭。馬超在路上就問趙雲,說昔日法正在漢中築二十三道壘。分派諸軍守把,合“周易重門之義”,不知道如今情況如何?趙雲嘆道:“主力多隨太子與黃將軍南下,今漢中所餘不足萬數,且多新卒……”所以趙雲被迫收縮兵力,放棄了大部分營壘,聚兵以守南鄭東方的赤阪、成固、石泉,西方的黃沙、沔陽、陽平,以及北方的褒中,只剩下了這七座要隘。

然而趙雲對於守住漢中還是頗有信心的。一是因爲才得着將近二萬馬家軍相助,二是預料曹軍來得倉促,糧草物資並未補給得上,只要固守各城,熬過最艱苦的一個月時間,對方很可能被迫糧盡退兵——“所慮者,石泉若失,若赤阪亦不能阻敵,則賊可自荊州以沔水運糧,再相持月餘。田間谷熟,彼或無糧運之憂也。”

馬超手捻鬍鬚,沉吟不語,好半晌才說:“待歸南鄭。當集衆將商議,以定方略。”

等大軍回到南鄭城中,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士兵們一得到駐紮的指令,很多累得連營帳都不肯搭,直接裹着毯子就躺倒在民舍檐下睡了。可是馬超卻仍然精神矍鑠。毫無疲態,大步流星進入太守衙署,便命趙雲:“速召諸將前來議事,即已寢者,亦須喚起。”

時間不大,校尉以上,各路偏裨,既包括漢中軍也包括武都馬家軍,全都聚集到了衙署內,烏泱泱的將近有三十人。馬超先請趙雲大致講述了一番目前的局勢,隨即面色陰冷,環視衆將,緩緩說道:“今魏賊來犯,形勢峻急,吾等若不能合力同心,則漢中必失,漢中失而成都不保也,大漢四百年基業,行將至我等而亡……”一拍桌案:“吾故與子龍議,暫主漢中軍事,諸君有異議否?”漢中軍將盡皆注目趙雲,趙雲微微頷首,然後首先出列朝馬超一揖:“雲願奉將軍號令。”

於是衆將一起躬身:“願從馬將軍命。”

馬超說好,那麼首先:“從成都新主者可左,從劉封者右。”

趙雲聞言大驚,忙問:“將軍,此何意耶?”你不趕緊制定軍事計劃,怎麼又提起這碴兒來了?不是說暫且擱置爭議,一致對外的嗎?

馬超冷哼一聲:“若所從相異,未必嚴遵吾令?吾又何敢放心用之?”趙雲急忙分辯道:“如將軍昨日所言,所從事,待退敵後再議。吾今必奉將軍號令,絕無二心……”馬超直接打斷他的話:“吾卻不信!”

只聽“噹啷啷”聲響,馬家軍衆將直接都把腰間的環首刀給抽出來了,半數一擁而上,逼住了趙雲,半數攔住了身邊的漢中將。隨即馬超下令,說趙雲黨同篡僭,恐有叛反投魏之意,當先囚禁起來——於是即將手足無措的趙子龍抹肩頭、攏二背,繩捆索綁,押將下去。然後馬超再說一遍:“從成都新主者可左,從劉封者右。”當即“呼啦”一聲,八成將校全都奔了左側,光剩下四五個人愣在當地,不知如何取捨——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廖淳。

馬超毫不客氣,下令將這幾名將領也全都當場逮捕,關押起來。等到肅清了隊伍,他才長出一口氣,開始正式研討起漢中的防務來……(~^~)

PS:??發燒三天了,白天還好,一到晚上就渾身惡寒,手足皆軟,啥都幹不了——問題我晚上寫東西才最有靈感,效率最高啊!好在還有存稿……今天去醫院看了,大夫說估計總得燒個五六天才會痊癒……真是要命啊!勞駕讀者朋友們給點兒票票,鼓勵一下我吧。

第1章 內科聖手第7章 謀身謀國第27章 助守鄄城第7章 魏亦有亡第17章 僭越王章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0章 射戟小支第24章 風傳虛證第33章 先登者誰第5章 天賦上限第27章 直面刺奸第24章 所志既從第15章 就食玄菟第6章 有如神鬼第26章 梳理屯田第2章 載舟覆舟第1章 內科聖手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3章 族滅匈奴第22章 飛將奄至第8章 一死人耳第34章 以兵做賊第4章 原力之理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5章 大盈若衝第30章 繫鈴解鈴第18章 行獵遇賊第13章 違天不祥第37章 千年展布第4章 詩歌免談第12章 趙達彈狀第26章 城門射的第5章 漢語拼音第10章 隆中訪賢第11章 首鼠兩端第6章 寧我負人第28章 毋失我望第36章 遣使赴倭第17章 州郡罷兵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9章 血戰赤阪第10章 爲彼等耳第5章 小人挑唆第8章 謀爭爲上第8章 謀策定亂第11章 借胡殺人第19章 編定魏律第8章 跨境追捕第13章 必擒是勳第21章 先見神亭第28章 陣前殺將第8章 破局關鍵第16章 廊下故人第15章 知交零落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3章 兩重要隘第33章 城下遇難第1章 託孤之重第12章 劈章宮門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2章 收服荊南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5章 恩威並施第6章 人月團圓第3章 嫌疑之地第6章 寧我負人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2章 人心不足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2章 甥其無恙第10章 揮斥八極第15章 擾會驚吳第8章 佛國之願第1章 啖肉豪客第3章 夷寇臨城第14章 再會梟雄第32章 殿上失儀第21章 安排香餌第14章 明算之弊第23章 元龍之謀第10章 月黑殺人第6章 人月團圓第23章 涼州之戰第17章 正是此賊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2章 小枝槊頭第4章 攻心之計第30章 乃見君臀第9章 天子所賜第14章 衣帶之詔第4章 五經注我第5章 鮮花牛糞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1章 史上有名第8章 跨境追捕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9章 魏之必敗
第1章 內科聖手第7章 謀身謀國第27章 助守鄄城第7章 魏亦有亡第17章 僭越王章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0章 射戟小支第24章 風傳虛證第33章 先登者誰第5章 天賦上限第27章 直面刺奸第24章 所志既從第15章 就食玄菟第6章 有如神鬼第26章 梳理屯田第2章 載舟覆舟第1章 內科聖手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3章 族滅匈奴第22章 飛將奄至第8章 一死人耳第34章 以兵做賊第4章 原力之理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5章 大盈若衝第30章 繫鈴解鈴第18章 行獵遇賊第13章 違天不祥第37章 千年展布第4章 詩歌免談第12章 趙達彈狀第26章 城門射的第5章 漢語拼音第10章 隆中訪賢第11章 首鼠兩端第6章 寧我負人第28章 毋失我望第36章 遣使赴倭第17章 州郡罷兵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9章 血戰赤阪第10章 爲彼等耳第5章 小人挑唆第8章 謀爭爲上第8章 謀策定亂第11章 借胡殺人第19章 編定魏律第8章 跨境追捕第13章 必擒是勳第21章 先見神亭第28章 陣前殺將第8章 破局關鍵第16章 廊下故人第15章 知交零落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3章 兩重要隘第33章 城下遇難第1章 託孤之重第12章 劈章宮門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2章 收服荊南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5章 恩威並施第6章 人月團圓第3章 嫌疑之地第6章 寧我負人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2章 人心不足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2章 甥其無恙第10章 揮斥八極第15章 擾會驚吳第8章 佛國之願第1章 啖肉豪客第3章 夷寇臨城第14章 再會梟雄第32章 殿上失儀第21章 安排香餌第14章 明算之弊第23章 元龍之謀第10章 月黑殺人第6章 人月團圓第23章 涼州之戰第17章 正是此賊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2章 小枝槊頭第4章 攻心之計第30章 乃見君臀第9章 天子所賜第14章 衣帶之詔第4章 五經注我第5章 鮮花牛糞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1章 史上有名第8章 跨境追捕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9章 魏之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