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三辭三留

諸葛亮質問是勳:“自建初以來,三公而得久居於位者,幾希?”

建初乃是漢章帝的年號,繼承其父明帝之業,並稱爲“明章之治”,算是東漢朝最鼎盛的時期。諸葛亮問了,自從章帝以來,朝廷三公,大多在任一兩年最多三年就必然撤換,能夠長久居於高位的,除掉某些特殊情況(比如說曹操擔任司空多年),你算算能有幾人?

是勳眉頭一皺,心說孔明此語,好無道理,可是又確實有理。所以說沒道理,是因爲舊事無可與今事相提並論,東漢朝政歸內廷,大將軍錄尚書事纔是真正的宰相,總統國柄,所謂“三公”,大多備員而已,所以才如段瑕所說,逢點兒什麼天災人禍就集體引咎請辭——要是真正的國相一兩年就換一屆,那國家還不徹底亂套了嗎?

所以又說孔明之語確實有理,是因爲是勳很快就想明白了,大將軍錄尚書事所以不能經常更換,是因爲實執國柄,章帝以後的歷任漢帝,或者是傀儡,或者是甩手掌櫃,不怎麼管事兒啊。倘若天子真的牢牢捏住了權柄,哪怕大臣走馬燈一般地更換,又有何害?

如今魏國的君主是曹操,不是劉家歷代那些廢物點心,曹操的權力慾是無限的,就連原本規劃好的宰相五日一會商,大事啓奏,他都得見天兒摻和,逐漸地竟然轉化成了朝會。所以在曹操治下,宰相一兩年換一屆,真算不了多大的事兒。不會對國政造成太大影響。

然後。換一個角度再來考慮問題:曹操既然威福自專。他能夠允許宰相長久地不換人嗎?!

曹豹還跟那兒迷糊呢,完全不知所云,甚至就連想提問都問不出啥來,可是關靖、逄紀全都立刻便領會了諸葛亮的意思。逄元圖沉吟不語,關士起卻問:“孔明得無多慮乎?”

諸葛亮搖頭笑笑:“多算勝,少算不勝。”說着注目是勳,那意思,我們必須幫您把各方面因素全都考慮齊全嘍。至於最後決斷嘛,還需要您自己來下啊。

是勳知道一句“古”話,叫做“諸葛一生唯謹慎”,他原本瞧着這個諸葛亮貌似跟原本歷史上不盡相同,小年輕熱血澎湃,行事說不上冒失,也略略有些操切,可是如今,他算是確定瞧見“諸葛武侯”的風采啦。本來對都中之事瞭解得非常有限,但孔明偏能方方面面。全都考慮得滴水不漏——妙極了,這小子既已成長起來。我連關靖、逄紀全都可以不要!

當然啦,他心裡也就這麼隨便一想,終究諸葛孔明是他的弟子,而非其下屬,不可能跟原本歷史上扶保劉備一般,隨時跟自己身邊兒協助籌劃。親信參謀麼,關、逄還是少不了的啊。

那麼,難道自己就真要如同諸葛亮所說,斷然辭職,趁機閃人,返鄉去歇個一年半載的嗎?暫離官場,倒不至於一蹶不振,曹操遲早還會遣使來召,問題是老子故鄉何處?不算樂浪,得在營陵啊,是老頭兒正住在那兒呢,我可實在不想回去見那老傢伙的面!只可惜內中苦衷,就連關、逄、諸葛也不能直言相告……

還在苦思冥想,反覆權衡,關靖突然又開口了:“主公若辭,非止避孔融也,亦可避‘顯甫’。”

曹豹茫然,心說你們打的什麼啞謎?這“顯甫”又是who了?是勳卻心知肚明,關靖所言“顯甫”,當然不是指死鬼袁尚,而是指的曹衝。曹家奪嗣的戰陣正待緊鑼密鼓展開中,自己原本還想置身事外的,然而先是卞夫人三子在離京前先後到訪,繼而曹衝又三天兩頭找藉口跑過來,曹髦那更是幾乎把自己家當食堂了,麻煩事兒一樁接着一樁。關靖的用意很明確,既然主公你不想摻和此事,不妨暫且退避可也。

辭與不辭的天平上,辭職一側又加上此一重磅砝碼,是勳終於意動。但他還必須問清楚諸葛亮:“吾若請辭,魏王必準乎?”你能保證曹操最終必定放我走嗎?不要我把宰相的職務卸了,但還必須留在安邑,孔融、曹衝,一個都避不過去,那我辭職還有意義嗎?豈非“賠了夫人又折兵”?

諸葛亮沉吟道:“先生……辭表,亮可爲之。”哦,是勳心說你最近文才見長嗎?竟敢保證靠一篇文章就能徹底說服曹操?正待發問,卻聽孔明又道:“一辭,再辭,皆亮爲之,先生文章魁首,但作三辭表,情詞懇切,必能動魏王之心也。”

切,是勳心說你可太瞧得起我啦。諸葛亮的意思呢,先生你文名滿於天下,文章肯定漂亮那是不用提了,但是不要一開始就交出去。先由我芹獻二表,一辭、再辭,曹操必然要下詔挽留啊,然後您再把多日構思、苦心孤詣做出來的美文三辭而上,有我前兩篇陋文打底,曹操便可得見您的態度越來越堅決,到那時候,又哪有不肯放人的道理呢?

是勳心說這玩意兒我還真寫不來啊,就我那兩把刷子,沒想到靠着抄襲竟連孔明你都給瞞過了……可是也不好當着學生的面,說我不成,還是你都幫我寫了吧……正自猶豫,關靖插言道:“孔明之計甚妙,主公可即受之。且,當密與王景興言,勿使其落後也。”

王朗這傢伙就一官兒迷,非常熱衷於功名,很可能不會主動寫奏請辭。到時候荀攸他們也寫了,你也寫了,光落下他一個,難免要被人指着鼻子罵。看在王朗前陣子把彈劾你的表章暗中傳遞過來的份兒上,你也先通知他一下吧——人家賣了你人情,你若不回,必遭忌恨。

是勳心說聽你話裡的意思,我辭職這事兒就算定了是吧?我可還沒有正式表態呢!於是擡起頭來,先望望曹豹:“大人以爲如何?”曹豹還是一臉的茫然:“宏輔可自擇,吾不知也。”是勳再問逄紀:“元圖以爲……”逄紀仰頭望天,好一會兒才捋捋鬍鬚:“似亦可行。”

曹豹那就是一打醬油的,其實問不問他都在兩可。倘若他哥哥曹宏在此,或許倒能爲了是勳謀劃,有更奸猾……更穩妥的方案也說不定……想到這裡,是勳不禁暗中嘆息,你說是儀也好,曹宏也罷,年歲都不小啦,你們怎麼也不生場大病啥的,甚至直接掛掉,那我辭職奔喪,不是更加名正言順嗎?

既然兩名謀士,一個弟子,全都統一了意見,是勳也便只得“欣然”接受——人仨智力值都比自己高啊,他知道自己纔有幾斤幾兩,又豈敢不尊重達者的意見?

於是先送走了曹豹,隨即就把撰寫第一道辭表的工作交付給諸葛亮,他自己則寫下兩張紙條,讓關靖派人去秘密遞送給王朗,以及劉曄。劉子陽本來就想寫辭表的,結果被自己給攔住了,如今既然自己也要寫,豈能不先跟他打個招呼呢?

諸葛亮說先生您可得好好構思一下,那第三份辭表該當如何措辭,才能打動魏王。是勳眉頭微皺,心裡卻直打鼓——就自己這文學水平,不過靠着抄襲沽名釣譽而已,雖說在此世磨鍊多年,普通公文也勉強能算四平八穩,但要想聲情並茂地打動真正當世文章魁首的曹操,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尤其還沒啥可抄——本來傳世的奏疏名篇就不怎麼多,辭表這種玩意兒,在他腦袋裡還真掏不出一篇來……

於是當晚也不跟妻妾同房,一個人在書齋中冥思苦想,提起筆來跟紙上點點劃劃的,到了也沒能成就一個完整的句子。等實在倦得不行了,乾脆,上榻睡吧,明日事,明日畢可也。

第二天早上起來,諸葛亮早就完成了第一篇辭表,雙手捧着請是勳斧正。是勳展開來一瞧,文采相當質樸,別見誠意之美,幾乎不更一字,便直接謄清,派人上呈曹操。終日無話,等晚上回來,關靖的情報也彙總了,果然六位宰相全都遞交了辭呈,一個都沒落下。

翌日曹操便有旨意下達,慰留羣相,然後羣相再上第二篇辭表,曹操又再次撫慰挽留。諸葛亮提醒是勳,說您該趕緊寫第三篇辭表啦:“亮正欲瞻仰先生之宏文也。”是勳暗中苦笑,心說我到哪兒給你掏摸什麼“宏文”去啊。

可是終究逼到了這一步,交稿期限將至,不動筆也不成了。當晚再次枯坐書齋,提起筆來,先寫:“臣是勳頓首百拜魏王殿下……”

帽子戴完,開寫正文。要說諸葛亮那兩篇辭表,是勳也瞧過了,其他幾位宰相的辭表,其內容通過校事暗中透風,是勳也知道了個大概。以此爲參照,自己這篇文章的大致構架也便可成型:不外乎先寫自己如何受曹操厚恩,必要粉身以報;接着是“奈何”能力有限,備位宰相,導致最近幾年天災人禍不斷,說明自己並不稱職;最後藉口返回家鄉,重新讀書,以便異日再可爲國效力,如今嘛,就讓我暫且卸下這副重擔吧。

倘若直截了當地把這些話都寫下來,倒也並不爲難,問題必須得情真意切,文采斐然,如此纔可能打動曹操啊。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這第三篇辭表必須得比前兩篇強,並且最好強上一大截去才成,可是——孔明你幹嘛那麼能寫?你珠玉在前,卻讓我如何超越?

要不然還是找諸葛亮過來,讓他寫這第三篇得了,完了我再多少加點兒潤色……好歹你雖無當世文名,卻也是將有宏文傳世的一代名相啊!

想到這裡,是勳突然間覺得眼前一亮……(未完待續。。)

第22章 八字真言第32章 曳尾泥塗第30章 俊傑相對第9章 家事難斷第14章 封藩涼州第9章 見性成佛第5章 王中國死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3章 深肖乃父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7章 魚復三險第4章 豆中有膏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4章 倭使入覲第20章 不可得乎第5章 遠之則怨第17章 強固是氏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3章 陣前詭言第12章 城外相見第6章 竊玉老賊第8章 謀策定亂第20章 人臣當言第8章 曹氏之強第3章 微末小技第25章 爲公宣揚第24章 所志既從第32章 海船入江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9章 鎮撫關中第5章 今古不同第18章 置之死地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章 重振幽州第6章 平春豪強第4章 彼采葛兮第33章 孝即是忠第16章 陽平之戰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1章 藏富於山第22章 養虎貽患第21章 神龜永壽第8章 奇峰突起第24章 所以餌敵第21章 慮勝慮敗第15章 擾會驚吳第19章 天子之威第8章 跨境追捕第1章 兩面三刀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5章 汝國何在第3章 出泥不染第27章 狐假虎威第8章 政治革命第26章 直取葭萌第24章 首山之戰第8章 破局關鍵第2章 佈防關中第15章 宮中二宦第11章 官場狡詭第15章 知交零落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7章 巫山雲雨第2章 佈防關中第37章 千年展布第30章 釜底抽薪第17章 強固是氏第13章 行海索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1章 暗夜驚魂第9章 煮豆燃萁第24章 所以餌敵第2章 或爲智囊第7章 吾無此癖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9章 成陽糧運第16章 爲人難哉第31章 曾母投杼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5章 鄠縣落鳳第38章 謀國謀身第2章 是儀北上第25章 名王爲質第2章 朋友無隱第17章 以身爲餌第6章 嫌隙已生第9章 積毀銷骨第23章 幼平奮威第9章 德不可見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3章 一身是膽第8章 謀爭爲上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8章 巨型火炬
第22章 八字真言第32章 曳尾泥塗第30章 俊傑相對第9章 家事難斷第14章 封藩涼州第9章 見性成佛第5章 王中國死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3章 深肖乃父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7章 魚復三險第4章 豆中有膏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4章 倭使入覲第20章 不可得乎第5章 遠之則怨第17章 強固是氏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3章 陣前詭言第12章 城外相見第6章 竊玉老賊第8章 謀策定亂第20章 人臣當言第8章 曹氏之強第3章 微末小技第25章 爲公宣揚第24章 所志既從第32章 海船入江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9章 鎮撫關中第5章 今古不同第18章 置之死地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章 重振幽州第6章 平春豪強第4章 彼采葛兮第33章 孝即是忠第16章 陽平之戰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1章 藏富於山第22章 養虎貽患第21章 神龜永壽第8章 奇峰突起第24章 所以餌敵第21章 慮勝慮敗第15章 擾會驚吳第19章 天子之威第8章 跨境追捕第1章 兩面三刀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5章 汝國何在第3章 出泥不染第27章 狐假虎威第8章 政治革命第26章 直取葭萌第24章 首山之戰第8章 破局關鍵第2章 佈防關中第15章 宮中二宦第11章 官場狡詭第15章 知交零落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7章 巫山雲雨第2章 佈防關中第37章 千年展布第30章 釜底抽薪第17章 強固是氏第13章 行海索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1章 暗夜驚魂第9章 煮豆燃萁第24章 所以餌敵第2章 或爲智囊第7章 吾無此癖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9章 成陽糧運第16章 爲人難哉第31章 曾母投杼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5章 鄠縣落鳳第38章 謀國謀身第2章 是儀北上第25章 名王爲質第2章 朋友無隱第17章 以身爲餌第6章 嫌隙已生第9章 積毀銷骨第23章 幼平奮威第9章 德不可見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3章 一身是膽第8章 謀爭爲上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8章 巨型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