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立長立賢

荀攸沒有談立長還是立幼的問題,也沒有拿袁紹和劉表來作對比。其實真要類比起來,無論原本歷史上還是這條時間線上,曹操嗣子的情況與袁、劉還是有所差異的。

原本歷史暫且不論,僅這一世,袁、劉的各兩名嗣子爭奪者都是嫡子,但非同母所生,先妻均已亡故,後妻尚在,故此幼子天生的靠山穩固,嫡長所有僅僅名分而已。袁譚因此而被放之於外,劉琦因此不受其父重視。然而兩個老頭兒都只有廢立之心而已,卻無廢立之實——袁紹臨終前終於悟了,但被逄紀所撓;劉表把劉琦逼急了,竟然起而一搏,幽禁父親,拘押兄弟的最大靠山蔡瑁……

曹家的情況不大一樣,首先無論曹昂還是丕、植兄弟,均非嫡子——當然啦,曹昂幼爲丁夫人所養,名義上乃可以等同於嫡子了;其次,卞夫人尚未正位,丕、植兄弟也缺乏足夠的靠山。然而最重要的,乃是曹昂作爲繼承人,並不僅僅合乎於禮法,而且曹操早就確定過了——曾立其爲魏公世子也——所以荀攸說了,這不關乎長幼,乃是真真正正的“廢立”問題。

想當年劉邦爲什麼不廢劉盈,就是因爲劉盈並不僅僅嫡長,而且已是太子,若然換人,必然引發相當大的政治風波。開國君主大多強勢,劉邦的個人威望、權力不在如今的曹操之下,但他先滅項羽,再攻匈奴,又伐異姓王,漢朝雖已開創。老頭子卻還沒能過上一天太平安穩的日子。在天下尚未底定,政局仍然動盪的時候,擅行廢立之事,可能會釀成難以挽回的惡果啊!

前事對照今事,曹操你以魏代漢了嗎?曹操你芟夷羣雄了嗎?劉協還在許都。呂布還在幷州,劉備還在蜀中,別瞧咱們如今勢力龐大,莫可爲敵,真要因爲廢立之事而造成內部動盪和裂隙,會不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就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呢?

“韓非雲:‘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主公可不慎歟?”

倘若時光倒退十年、二十年,說不定曹操脖子一梗,傲然便笑:“吾其懼亂者乎?”怕什麼內部動盪和裂隙?誰敢不從。揮劍斬之便可。然而這時候曹操已然年過五旬,暮氣漸萌,做事但求穩妥,不敢再冒無謂的險啦,因而聽了荀攸的諫言,沉思半晌,終於點頭:“公達所言是也,孤知之矣!”

於是正式確定立長子曹昂爲繼承人。命楊修擬表,上奏朝廷。消息比表文更快地傳到了許都,關靖前來稟報是勳。是勳聽完前後因果,不禁手捻鬍鬚,沉吟不語。

周不疑侍立在側,乃問:“儲位既定,曹氏乃安,曹氏既安。天下將定。此佳訊也,然我見先生不甚喜。何耶?”

是勳略撇一撇嘴,擡起頭來問周不疑:“若更與高皇帝五年壽數。孝惠安得繼位?”

劉邦是忙着鞏固漢朝,誅滅異姓諸侯,所以纔不敢在政局不穩的情況下悍然易儲,然而他臨終之前,已然北和匈奴,南滅異姓諸王,並與羣臣刑白馬盟誓,也就是說,該做的事兒都做完啦。從此天下太平,你說要是多給劉邦五年壽命,他會不會真有廢立之行呢?

周不疑還沒有回答,關靖先笑:“此荀公達之智也。”從袖子裡又掏出一份文件來:“且尚有一事,靖尚未及報於主公。”

是勳接過文件來一瞧,原來也是來自安邑的情報,說曹操不但奏立曹昂爲世子,並且同時啓奏天子,請求追封丁氏爲魏王后,並冊立卞氏爲時王后。

曹操早就想把卞氏正位啦——一則劉夫人、丁夫人相繼去世後,唯卞氏跟隨曹操時間最長,雖然出身較低,但亦頗得曹操寵愛;二則卞氏連生四子,除曹熊早歿外,其餘三子皆已成人,比曹操其他侍妾所生的兒子都要年長一大截;如此則王后之位,舍卞氏而其誰歟?

然而丁夫人去世已經好幾年了,曹操始終不敢扶正卞氏,也正因爲卞氏三子已然長大成人,本來論長幼之序就緊跟在曹昂身後,倘若其母正位,則併爲嫡子,對曹昂的威脅實在太大啦。曹操一直在猶豫,並沒有必廢曹昂之心,可倘若卞氏當上了王后,可以想見的,無數望風使舵之人都將蜂擁而至丕、植兄弟身邊,則恐曹操雖不欲廢曹昂而不可得矣——這個錯誤信號,我可不能隨便釋放出去。

如今既然確定了曹昂王世子的地位,那麼終於可以正位卞氏啦。只是在此之前,先要追封一下丁夫人。是勳趕緊又把先前的情報索來觀看——跟追封丁氏、扶正卞氏只是一個消息不同,關於冊立曹昂之事,校事都已然搞到了楊修奏章的初稿。他逐字研判,手指一處,不禁莞爾。

周不疑湊過頭來瞧,只見那地方寫着:“臣長子昂,故妻丁氏子也,忠誠勤儉,孝悌禮賢……”

周不疑說魏王的思路很縝密啊,直奏天子的表章上,不說曹昂是側室劉氏所生,卻說乃正室“丁氏子”,這是爲了同時確定曹昂的嫡長子地位。如此一來,他這個王世子的寶座便穩固啦,曹丕等乃無可覬覦也。

關靖搖一搖頭:“元直誤矣。嫡長又若何?昔高皇帝欲廢嫡長而立庶幼,況今魏王膝下,已有四嫡子乎?”

周不疑道我剛纔就想說來着,這兩樁事兒還真不好類比——“國初之時,才用儒生,政重黃老,嫡庶長幼之別乃謬亂矣。呂氏亂政,孝文皇帝以外藩而繼大統且不論,孝武皇帝爲孝景皇帝中子,孝昭皇帝爲孝武皇帝幼子,皆此類耳。其後孝宣皇帝、孝元皇帝、孝成皇帝,俱嫡長相繼,舊禮複用,直至於今。廢長立幼,悖於禮法,袁紹、劉表但有其心即敗,豈非賈文和所言之真意乎?”

是勳笑道:“元直愈發誤矣。自世祖東遷以來,經學大盛,儒禮恢復,然而孝明皇帝爲世祖第四子,孝章皇帝爲孝明皇帝第五子,孝和皇帝爲孝章皇帝第四子,孝殤皇帝亦孝和皇帝少子也……立幼蔚然成風,其嫡長何在耶?”

周不疑不禁瞠目結舌,莫以爲對。

他剛纔確實想左了,荀攸拿劉邦舉例,他就光想着西漢朝諸帝,在儒學大興之前是往往有悖禮法,亂立庶幼的,而儒學大興以後,宣帝傳元帝,元帝傳成帝,那都是嫡長幼年即爲太子,成年後順利登基,毫無錯亂。所以國家才能太平安康不是嗎?其後成帝無子,哀帝以外藩內承大統,屬於特殊問題特殊分析,咱就不必要再羅列下去了吧。

然而是勳一句話就把他給打癟了——東漢朝前有“明章之治”,其後一直到桓、靈,都還勉強可以說太平無事,而且東漢之尊儒又遠遠超過西漢,可是光武以下,明、章、和、殤,等等,全都不是嫡長,你這又該怎麼論呢?

當然啦,立太子不以嫡長,其中緣故很多,比方說先廢舊太子,再立新太子(廢的目的不是爲了立),再比如說皇后並無嫡出……可是沒有嫡長,總有庶長吧,動不動把老四、老五的扶上位,又是在搞些什麼?

於是是勳教導周不疑:“元直以爲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斯乃儒禮,非也。此周禮也,世所用之,即高皇帝起自草莽,鄙儒者而踐儒巾,亦且知也,乃不敢遽立趙王如意。儒者則以爲天子統馭四方,立長不如立賢,背禮之事,因斯出也。”

周朝傳下來的士人之禮,就光說有嫡立嫡長,無嫡立庶長了,這習慣已然深入人心,就連小老百姓出身的劉邦都懂。可是儒家卻往往認爲天子肩負重任,不可付以癡愚,所以“立賢”更重要,反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破壞了傳統的禮法——可是哪個兒子爲賢?那還不是憑着老爹自由心證嘛。

周不疑就問啦,那老師您認爲究竟以立嫡長爲是,還是以立賢爲是呢?太子該由怎樣的人來當?

是勳左右瞧瞧,屋裡只有自己跟關靖、周不疑三人,乃可放膽直言,所以他就壓低聲音說道:“吾以爲,不必嫡長,亦不必賢也,要在有德。”

周不疑問賢和德有區別嗎?是勳說有——“說文雲:‘賢,多才也。’左上爲臣,右上爲手,而下爲貝,乃知能以手攫貝,且不失正道者,爲賢也。德者但見其心,賢者並見其才。然商紂豈無才耶?胡亥豈無才耶?爲其無德,則國乃亡。”其實是勳的真實用意是,只要官僚體制完善了,皇帝垂拱而治就行了吧,真要是專斷獨裁,知識越多越反動——當然是就太平盛世而言的。

周不疑點一點頭,隨即說道:“吾以爲諸公子德不可鑑也,而長公子之德,衆目所睹,以是立長公子爲是。”

關靖笑笑說,問題立誰當魏王世子,進而爲將來的魏帝太子,不是你說了算的,得曹操說了算啊——哪個兒子更賢明,或者更有德,最終也得曹操說了算。曹操這是已經埋下了伏筆,甚至可以說埋下了隱患,說不定將來某一天,便可廢曹昂而立丕、植等也!(未完待續)

第24章 取質三韓第6章 人月團圓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章 是儀北上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9章 梟雄入蜀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3章 涼州之戰第1章 如有勳在第14章 再會梟雄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0章 西行取經第20章 天象示警第11章 熟悉劇情第11章 料事如神第33章 謀取涼州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2章 僞書離間第28章 毋失我望第3章 出泥不染第28章 江南俊才第26章 文姬歸漢第32章 出入此門第2章 佈防關中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1章 觀其決斷第20章 謀劃江東第17章 火燒長安第7章 何必日正第15章 就食玄菟第7章 包辦婚姻第26章 羽扇綸巾第3章 四方貴半第17章 披髮叫天第24章 孱陵驚魂第6章 自編自導第19章 白玉美人第15章 今古之爭第30章 俊傑相對第28章 零陵先賢第22章 天下太平第8章 欲捧殺也第30章 釜底抽薪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8章 行獵遇賊第8章 破局關鍵第4章 閉門課徒第8章 謀策定亂第27章 恐其有詐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章 被翻紅浪第6章 嫌隙已生第16章 **好淫第6章 一時俱反第6章 平春豪強第4章 孤屯義士第14章 非當世人第9章 大山在前第19章 東出盧龍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3章 擒賊擒王第1章 先帝遺詔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4章 勇救都昌第7章 宛城宣詔第21章 長驅直入第9章 煮豆燃萁第23章 是兵是賊第35章 謠言之力第7章 宛城宣詔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1章 朔州互市第6章 人月團圓第11章 科考之弊第31章 玩弄人心第15章 名醫神針第14章 人治社會第10章 離間江陵第38章 矜功失節第11章 幽州水師第9章 請救無辜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1章 暗夜驚魂第20章 良馬爲贖第8章 單家俗吏第29章 舌燦蓮花第18章 公臺不懌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1章 六氣之毒第25章 汝國何在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8章 公臺不懌第25章 又聞噩耗
第24章 取質三韓第6章 人月團圓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章 是儀北上第12章 尚書空臺第19章 梟雄入蜀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3章 涼州之戰第1章 如有勳在第14章 再會梟雄第26章 是郎才盡第10章 西行取經第20章 天象示警第11章 熟悉劇情第11章 料事如神第33章 謀取涼州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2章 僞書離間第28章 毋失我望第3章 出泥不染第28章 江南俊才第26章 文姬歸漢第32章 出入此門第2章 佈防關中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1章 觀其決斷第20章 謀劃江東第17章 火燒長安第7章 何必日正第15章 就食玄菟第7章 包辦婚姻第26章 羽扇綸巾第3章 四方貴半第17章 披髮叫天第24章 孱陵驚魂第6章 自編自導第19章 白玉美人第15章 今古之爭第30章 俊傑相對第28章 零陵先賢第22章 天下太平第8章 欲捧殺也第30章 釜底抽薪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8章 行獵遇賊第8章 破局關鍵第4章 閉門課徒第8章 謀策定亂第27章 恐其有詐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章 被翻紅浪第6章 嫌隙已生第16章 **好淫第6章 一時俱反第6章 平春豪強第4章 孤屯義士第14章 非當世人第9章 大山在前第19章 東出盧龍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3章 擒賊擒王第1章 先帝遺詔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4章 勇救都昌第7章 宛城宣詔第21章 長驅直入第9章 煮豆燃萁第23章 是兵是賊第35章 謠言之力第7章 宛城宣詔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1章 朔州互市第6章 人月團圓第11章 科考之弊第31章 玩弄人心第15章 名醫神針第14章 人治社會第10章 離間江陵第38章 矜功失節第11章 幽州水師第9章 請救無辜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1章 暗夜驚魂第20章 良馬爲贖第8章 單家俗吏第29章 舌燦蓮花第18章 公臺不懌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1章 六氣之毒第25章 汝國何在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8章 公臺不懌第25章 又聞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