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

多年來,朝廷屢屢在長安城內創辦新學,除卻居長樂宮之南的太學和女學,黃埔軍學,政經官學,長秋醫學和師範學館皆在未央宮北門外,佔地頗廣。

劉徹索性頒下聖諭,用置換宅邸的方式,將四大學府周邊的官邸盡數北遷,以長安商區的相同形制,劃設長安學區,空置出的宅邸留住日後四大學府的擴建或朝廷增設新學之用。

此地將成爲莘莘學子的聖地,是爲大漢培育棟樑之才的沃土,自需好好的經營扶持。

太學和女學未列入學區內,既是因其所在不同,更因其地位更爲超然。

女學乃是世家貴女們受教女範之所,往屆學子多已成爲世家大族的宗婦,且還出了阿嬌這皇后,近年非但是關中世家,便連中原的世家大族都逐漸將家中嫡女早早送來長安,入女學就讀。

太學因將帝國科學院涵蓋在內,更是逐步進行改制,內裡已然細化爲工科院,農科院,理科院,社科院,文學院,政研院,軍研院等諸多分院。

太學儼然成爲四大學府的更上位,且隨着朝廷頒佈政令,入仕待詔的寒門士子將不再納太學,而是改由公府選派至政經官學“進修”,故太學近年已停止招收太學生。

得入太學者,皆爲學有專精之人,故謂之博士。

後世多以爲“博士”乃博學之士,此爲謬誤,博而不精者是不可爲太學博士的。

現今太學內諸多分院皆設院監,下轄若干博士僕射,博士僕射又各領若干博士精研某類技藝或經史,博士可收數名博士弟子。

博士弟子已非太學生,而是盡皆得賜官身,得享朝廷秩俸,與尋常學子已大爲不同了。

用後世的角度看,太學已類似中科院和社科院的總院,博士和博士子弟們皆已是吃皇糧的“研究人員”,不少研究有成者,更已得賜爵位,地位着實不低。

劉徹自是有意爲之,以此提高大漢臣民對太學內各式學科的重視程度,讓他們曉得入太學專研技藝也是條進身之階,吸引更多有專長的人前來應募博士和博士弟子。

後世俚語有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雖非人人都適合從軍或從政,但或許能在其它領域發光發熱,劉徹正是要將太學立爲典範,向大漢臣民宣告,只要學有長才,總會有展現的舞臺,不會被輕易埋沒的。

長安學區劃設後,劉徹又召見江都王劉非和國舅田勝,讓他們以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的名義,在長安學區創設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以便加速對百業匠師乃至工商管理人才的系統教育。

大漢的國策乃是重農抑商,劉徹不宜出面讓朝廷創設,便連少府也不好涉入此事,免得被諸御史以“操持商賈賤業”之名上奏彈劾。

這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雖也設在長安學區,卻不同與四大學府,前期主要還是招收四大商團的匠師和掌事進一步培訓,再順帶招收些四大商團的附隨商賈,讓他們系統學習四大商團的各式章程。

四大商團如今已涉足百工百業,吸納了大批商賈從事其周邊產業,這些商賈雖遵循四大商團定立的諸多章程,但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在理解上多有謬誤,常常因違反契約被四大商團課罰保證金。

四大商團的主事者實是瞧不上那點罰金的,只想藉此督促那些商賈日後再多加註意,然商賈們也很是爲難,他們多是難解那諸多章程的用意,又如何嚴格遵循呢?

譬如甚麼衛生管制,廢水處理,倉儲品管,此類新詞過往壓根就沒聽過啊。

四大商團雖派出大量的掌事四處指導,但隨着攤子愈鋪愈大,他們自家鋪面和作坊的人手都已捉襟見肘,着實沒甚麼餘力去手把手的指點周邊產業的商賈。

總是課罰保證金,非但商賈們不斷訴苦,四大商團的主事者也頗是頭疼,動不動就出岔子,誤了工期,耽誤了買賣,虧的貲財遠非那點罰金能補上的。

況且四大商團從創建伊始,就極爲重視商譽,對品質要求極爲嚴苛,寧可虧本都不願作那以次充好的破事。

畢竟主事者皆爲皇親國戚,肩上扛着天家顏面,若鬧出甚麼不好的名聲,傳到宮裡那幾位的耳朵裡,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劉非和田勝覺着創設這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頗有必要,自是欣然應諾。

過得數日,皇室實業和田勝商團聯合出貲,在長安學區的西北角買下數座宅院,頗是低調的進行內裡整葺,分劃兩處大館舍。

九月初,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悄然開門招生。

然即便這事辦得再低調,也沒能逃過大漢羣臣的耳目,況且每日大批庶民進出着實是掩不住的。

長安學區圈的地本屬北闕甲第,乃是寸土寸金的權貴聚居區,且是毗鄰未央宮最精華的地段。

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雖設再長安學區的西北角,入學的商賈和匠師雖可從城西大道通行,無需穿過北闕甲第,但畢竟是踏足了過往他們鮮少有機會步入的“權貴區”。

許多保守派大臣頗是不悅,然因竇氏也遣了不少清河百貨的掌事和匠師入學,他們也便只好隱忍下來。

畢竟大行令竇浚爲人處事甚爲妥帖,近年清河百貨獲取了驚天暴利,他也不忘分潤給與竇氏交好的保守派大臣們,讓他們也沾沾光。

竇浚倒不是想結黨營私,皇帝陛下昔年已是言明,竇氏子弟日後不宜再爲朝官,放棄朝中權勢,則可保得爵位和富貴傳家。

他是個未雨綢繆的精明人,既知將來竇氏必會在朝中失勢,那現下就該好好經營“官脈”,竇氏子孫將來應是能用得着的。

拿人手短,吃人嘴軟,況且竇氏本就爲執保守派牛耳者,這些大臣就算不給竇浚面子,好歹也要看看長樂宮裡那位太皇太后的眼色。

諸位御史卻是沒這般顧慮,紛紛跳出來,當殿彈劾江都王劉非和國舅田勝。

皇帝劉徹兩手一攤,聳肩表示無奈:“那甚麼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皆爲私學,江都王和國舅既是買了宅院,那他們樂意用來辦私學,又樂意取這名頭,朕又能爲之奈何?”

御史們聞言,皆是啞然無語。

皇帝陛下說的倒也沒錯,宅院是江都王和國舅,他們想做甚麼與朝廷無關,就算想在裡頭養個數千美嬌娘,日日酒池肉林,只要沒觸犯律法和祖制,誰也管不着。

要說有傷風化,這帽子也扣不穩,章臺窯館都沒封,多少王侯權貴和世家子弟去尋花問柳,他們老老實實辦個私學傷了甚麼風化?

因着無爲而治的理念,大漢朝廷向來對臣民的管束很是寬鬆,律法固然森嚴,但若不觸法,百姓實是極爲自由的。

譬如重農抑商的國策,商賈雖不得入仕爲官,出門不能騎馬乘車,但府內僮僕爲數衆多,更多有家貲巨億,擁宅邸良田無數者,照樣過得逍遙自在,鮮少憂心被官府強徵家財。

漢初數朝切實遵循着高祖劉邦昔年向百姓“約法三章”的初衷,又因信奉黃老之術,確是不怎麼管束百姓的。

正因如此,漢初民風頗爲自由,學風也隨之開放,頗有恢復先秦時百家爭鳴的苗頭。

只可惜史上的漢武帝爲了借重儒家“大一統”的思想,有些糾枉過正了,或許他是沒當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大量啓用儒生確實是從武帝朝開始的,太學的建立也是要讓五經博士教授儒家經典。

不是說儒學不好,然歷代儒家確是存在打壓其餘諸子百家的執念,甚至提出孔子獨聖的說法,反倒道家學說相對寬容許多,卻又失於消極了。

後世之人常將裝神弄鬼的道士和道學混淆,也不知是居心叵測的腐儒所爲,還是不懂裝懂的愚人在裝腔作勢。

儒家,撐不起漢人的脊樑,頂多是根小脊柱。

道家,墨家,農家……

或許後世人已鮮少提及,但百家學養卻早已鐫刻入漢人的骨血之中,只是我等多是數典忘祖,只記得儒家罷了,細細深思,若非有諸子百家的精神傳承,炎黃子孫光憑儒家能停直腰桿,高喊民族復興麼?

那些肆意扭曲經典,爲儒家塗脂抹粉的磚家叫獸們,不覺得汗顏麼?

孔老夫子在九泉之下,未必會對你等感恩待德,只怕正跪在百家先聖跟前,俯身叩拜,替其不肖門人和子孫謝罪。

劉徹身爲穿越衆,對漢初無爲而治的理念有着深刻體認,也有着自身見解,或許與朝堂羣臣的理解有所偏差,但不妨礙他用這理念來懟那些御史。

向來言語犀利的御史大夫直不疑也無話可說,那長安學區已是劃出北闕甲第,正如皇帝陛下所言,那是江都王和國舅的私宅,辦的私學又沒花朝廷半分公帑,朝廷能爲之奈何?

說得再多,也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罷了。

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三百七十九章 兩軍伐謀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議定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壓輪機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
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三百七十九章 兩軍伐謀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議定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壓輪機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