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遺產 (2)

“任何思想,都不應該由羅馬教皇或是國王們來判斷是否有害,這是科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能夠誕生的土壤。哪怕是鼓吹封建的思想,或許我也不該用暴力去剷除。相信我的同胞吧,讓他們去決定什麼是他們願意接受的,這些年來我總是太想做一個領導者,或許我該做的是一個保衛者,保衛同胞能夠自行選擇的權利。”

新軍,黃石覺得帶他們到南方後就會導致他們失去獲得特權的基礎:

“經濟上的優待,我可以用這個補償他們,李自成我都願意用財富來滿足他,但是政治上的特權,尤其是世襲的政治特權,這個應該是我的底線,是我絕不能給予的。或許他們會覺得我對他們不厚道,但他們終歸會理解的,要知道我給我子孫準備的也頂多是經濟上的世襲特權。”

黃石從來就不認爲自己適合做一個殉道者,爲國操心的同時他同樣關切自己的子孫能不能從國家的強大中受益。如果一個新的強大國家得以建立,他不認爲給自己和子孫一個世襲的風光地位是太過分的酬勞,而他覺得前世英國國王的地位就很風光,經濟上不勞而獲,王子、王孫從中學開始身邊就會圍繞着俊美少女,公主不用說也會有衆多的追求者:風光、榮耀而且幸福的一生,還不用擔心該死的遺產稅。

“只要這個國家還存在,我的子孫就會是國家元首,出國時更會因爲是超級大國的元首而受到極盡熱情的款待——那個貧瘠的島國都能當三百年超級大國,我看不出以中國的幅員遼闊和人口衆多,會做不到這個。我的雕像也會永遠留在這個超級大國的心臟,說不定也會有衆多的紀念堂。”

“留給子孫萬世不易的榮耀、財富和權柄,這不是就始皇帝的追求麼?我不那麼貪,我不會把權柄建立在國民的痛苦上,而且那樣就肯定無法萬世不易了。但榮耀和財富,這個應該沒啥大問題,留給我後人這麼一大塊蛋糕我也就滿足了,而且只要他們不胡搞,應該可以和這個國家永存於世——三百年後,說不定這次用不了三百年,人類就該進入太空時代了,我的子孫,或許可以享用我留給他們的遺產直到這個宇宙滅亡。”

至於新軍的追隨者們,黃石也不覺得太對不起他們,如果眼光放得長遠些,政治特權歸根結底不就是爲了擁有社會地位麼?

“把百姓應得的權利還給他們,我覺得英國的貴族們活的也不錯,有錢有閒,更不用說,你們的子孫會是一個超級大國的貴族,一個國土和國民都百倍於那個貧瘠島國的國家,所謂公私兩不誤,應該就是說的就是我這種手腕了。”

京師,

闖軍的進攻狂潮在中都被擊退的消息已經引起了一片狂喜,不僅是中都附近,原本侵入山東的闖營勢力也開始向西退去,崇禎天子立刻有開始選拔地方官奔赴這些地區上任,方法仍是一如既往的抽籤決定。

“如聖上所言,鬱帥就是許賊的剋星,此番黃侯和鬱帥練手滅賊,那許賊當然只有鎩羽而歸了。”

陳演立刻開始歌頌崇禎天子的聖明,而崇禎皇帝對這奉承也很受用,之前畢竟是他力排衆議,把鬱董一手提拔到江北提督的位置上:“着元帥、鬱帥統領江北軍即刻兵發河南討賊,給周王和開封解圍,你們以爲如何?。”

“聖上,這個恐怕不妥。”

兩年來鬱董聲名鵲起,簡直有成爲鎮東侯第二的架勢,這讓內閣又開始憂心忡忡了,有一個能用來制鎮東侯這個大的小當然不錯,但還需要一些江北軍的人來製作爲提督江北軍務總兵官的小,而且更讓內閣擔憂的是,據說鬱董對鎮東侯極盡奴顏卑膝之能事,這就更讓內閣不放心了。

“馬上就要到寒冬了,河南是闖、許二賊經營多年的巢穴,恐於大軍不利。”

“江北軍雖苦戰得勝,但繼續軍餉,現在庫房無銀啊,連這次大捷的賞賜都無法撥下。”

“開封有高明衡主持,守得是固若金湯,再說還有賈帥協助,冬季堅壁闖賊絕對是無計可施。”

“聖上,還是等開春了再給開封解圍吧。”

內閣成功地說服了崇禎天子再等一段時間,他們需要這個時間來考慮如何應對新情況,除去對武官掌權的憂慮外,這些內閣的成員對當前的形勢判斷也比崇禎皇帝有譜。這次雖然取勝,但是首先他們很懷疑江北軍的戰報裡到底有多少水分,其次許平出現在戰場後,連鎮東侯都停止了追擊,這就說明許平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視。

之前新軍在河南的連番大敗,也讓這些臣子對許平的實力有了深深的恐懼感,如果鎮東侯親自出馬都奈何不了他的大弟子的話,就會失去鎮東侯的威望這根最後的救命稻草。幾營新軍在京師堅守還能讓內閣有些安全感,他們覺得眼下的當務之急不是再去河南賭生死,而是拖延時間重建新軍,保證京師的安全。

讓內閣高興的是,大都督府也不同意立刻個忒開封解圍,而鎮東侯並沒有滯留在外領兵,而是表示會立刻返回京師面見天子,稟告他的下一步行動計劃。內閣已經暗中達成協議,一定要設法說服鎮東侯同意不去河南冒險,若鎮東侯能夠放棄開封賈明河的話,那內閣願意支持他進一步擴大新軍的規模,他們把談判的底線設爲十二營新軍,每營五千人,軍餉、兵員依舊從優。

內閣覺得說服鎮東侯同意這個條件還是很有希望的,畢竟鎮東侯的家人、產業也都在京師,再說難道天子的損失不比他大麼?天子爲了社稷的安危,連周王這樣的親王在關鍵時刻也可以捨棄。

得知朝廷沒有趁勝追擊河南闖軍後,在前線督師的侯洵頓時呆若木雞,得知中都大捷、斬獲數萬後,他就一直盼着朝廷能讓江北軍立刻奔赴河南作戰。

和朝廷中的官員的利益不完全相同,侯洵的責任是給開封解圍,如果周王真的淪陷敵手,他很確信內閣會把自己當作替罪羊。固然侯洵同樣很關乎明廷和京師的安危,但是他更關心開封,堅決主張寧可在河南打也不能去直隸打這場仗。

只是侯洵的聲音越來越不被朝廷所關注,朝中的一些老朋友現在也對他含糊其辭,不對他堅決主戰的意見發表任何看法,至於那些仇敵,更是拼命攻擊他的策略,稱他是無謀的莽撞之徒。

“要死就一塊死,你們圖安穩就要推我去死,哪有這種便宜事?”侯洵一發狠把茶杯擲在地上,但是他的本事也就僅限於發一句狠話而已。

上一次侯洵苦苦哀求朝廷再發新軍和河北軍到河南同闖軍決一死戰後,朝中就有聲音說如果侯洵真像他奏章中那樣憂國憂民、和闖營不共戴天的話,就應該首先帶着自己的標營比赴開封一戰,說不定就託聖上洪福一舉克敵,若是不成,那他馬革裹屍也算是不枉君恩了。

京師邸報:

(國內頭條)著名的軍事家、兵法家鬱董男爵閣下,於二二四四年(孔子歷)十月八日,不幸因病去世,齊王府派出專人前往弔唁致哀,向鬱董男爵的家人帶去了齊王陛下最真摯、最沉痛、最深切的問候

(國際頭條)荷蘭和西班牙請願團抵達京師,聯合向攝政王遞交了請願書,齊王陛下親自出門接受了他們的請願書,並當場表示會密切關注局勢發展,而齊王的心也爲那些在戰亂中受害的無辜百姓而悲痛,不過,齊王請兩國使團諒解:根據中國的慣例,攝政王一般不干涉國卿院的決議,而且中國的國法在齊王之上。

第230章 補充 (1)第448章 定策第250章 入滇 (1)第511章 待機 (2)第352章 說服第523章 見聞 (2)第194章 消耗 (2)第319章 決鬥 (1)第426章 遺詔第584章 開始 (3)第461章 矛盾第581章 退位 (3)第352章 說服第462章 國卿第71章 馳援第385章 焚城第423章 奸黨第110章 許州 (2)第471章 孿生第385章 焚城第1章 序章 (1)第575章 偉人 (2)第318章 失敗 (2)第7章 變故 (2)第294章 紕漏 (2)第291章 退卻 (1)第248章 內訌 (1)第123章 壓力 (1)第302章 覆滅 (2)第51章 將門 (1)第163章 總結 (2)第462章 國卿第91章 賊x民 (1)第567章 論述 (2)第573章 返京 (2)第322章 功高 (1)第492章 前景第289章 旁觀 (1)第78章 落敗 (1)第407章 蘭臺第260章 志向 (2)第524章 界限 (1)第433章 糊塗 (1)第529章 戰機 (2)第423章 奸黨第269章 友軍 (1)第4章 自薦 (2)第251章 入滇 (2)第564章 突擊 (1)第341章 遺產 (1)第30章 乾孃 (1)第326章 投效 (1)第57章 誘惑 (1)第519章 假像 (2)第349章 危機第440章 問答 (1)第178章 彷徨 (1)第244章 內憂 (1)第176章 啓蒙 (1)第19章 遲疑 (2)第505章 道義 (2)第228章 交換 (1)第434章 糊塗 (2)第371章 破關 (1)第407章 蘭臺第84章 成熟 (1)第457章 班師第212章 譁變 (1)第531章 纏鬥 (2)第107章 實戰 (1)第567章 論述 (2)第104章 紛爭 (2)第278章 對決 (1)第391章 火線第5章 自薦 (3)第431章 官司 (1)第243章 危難 (2)第218章 夜襲 (1)第263章 變化 (1)第151章 拖延 (2)第93章 救民 (1)第161章 善後 (2)第234章 前路 (1)第143章 醞釀 (2)第186章 諒解 (1)第126章 算盤 (2)第236章 潛流 (1)第120章 摧枯 (2)第11章 犄角 (2)第379章 決裂 (2)第181章 司獄 (2)第119章 摧枯 (1)第245章 內憂 (2)第348章 撈費第231章 補充 (2)第219章 夜襲 (2)第262章 密鼓 (2)第38章 邀請 (1)第22章 懲罰 (1)第506章 協議 (1)
第230章 補充 (1)第448章 定策第250章 入滇 (1)第511章 待機 (2)第352章 說服第523章 見聞 (2)第194章 消耗 (2)第319章 決鬥 (1)第426章 遺詔第584章 開始 (3)第461章 矛盾第581章 退位 (3)第352章 說服第462章 國卿第71章 馳援第385章 焚城第423章 奸黨第110章 許州 (2)第471章 孿生第385章 焚城第1章 序章 (1)第575章 偉人 (2)第318章 失敗 (2)第7章 變故 (2)第294章 紕漏 (2)第291章 退卻 (1)第248章 內訌 (1)第123章 壓力 (1)第302章 覆滅 (2)第51章 將門 (1)第163章 總結 (2)第462章 國卿第91章 賊x民 (1)第567章 論述 (2)第573章 返京 (2)第322章 功高 (1)第492章 前景第289章 旁觀 (1)第78章 落敗 (1)第407章 蘭臺第260章 志向 (2)第524章 界限 (1)第433章 糊塗 (1)第529章 戰機 (2)第423章 奸黨第269章 友軍 (1)第4章 自薦 (2)第251章 入滇 (2)第564章 突擊 (1)第341章 遺產 (1)第30章 乾孃 (1)第326章 投效 (1)第57章 誘惑 (1)第519章 假像 (2)第349章 危機第440章 問答 (1)第178章 彷徨 (1)第244章 內憂 (1)第176章 啓蒙 (1)第19章 遲疑 (2)第505章 道義 (2)第228章 交換 (1)第434章 糊塗 (2)第371章 破關 (1)第407章 蘭臺第84章 成熟 (1)第457章 班師第212章 譁變 (1)第531章 纏鬥 (2)第107章 實戰 (1)第567章 論述 (2)第104章 紛爭 (2)第278章 對決 (1)第391章 火線第5章 自薦 (3)第431章 官司 (1)第243章 危難 (2)第218章 夜襲 (1)第263章 變化 (1)第151章 拖延 (2)第93章 救民 (1)第161章 善後 (2)第234章 前路 (1)第143章 醞釀 (2)第186章 諒解 (1)第126章 算盤 (2)第236章 潛流 (1)第120章 摧枯 (2)第11章 犄角 (2)第379章 決裂 (2)第181章 司獄 (2)第119章 摧枯 (1)第245章 內憂 (2)第348章 撈費第231章 補充 (2)第219章 夜襲 (2)第262章 密鼓 (2)第38章 邀請 (1)第22章 懲罰 (1)第506章 協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