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策對(一)

日本。東京。

日本政壇的動盪隨着戰爭的進程似乎就沒有停止過。米內光政內閣由於中國戰事受挫倒閣之後,他的繼任者米內光政內閣也因爲第二次華北戰役的慘重失敗而成爲又一個短命內閣。近衛文麼再次得到天皇和陸軍的信任再次擔任首相組閣。“值此帝國危難之際”再次組閣的近衛文麼,啓用了航空總監東條英機中將擔任新的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擔任陸軍大臣後,仍兼任對滿事務局總裁、關東軍參謀長出身的東條英機,繼續兼職主管對中國東北實行殖民統治的事務。再次回到權力中心的近衛文麼,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中國的事態越來越呈兩極化發展。在政治上,日本成功的策反了汪精衛,在南京建立汪僞政權,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重慶政府的影響力,可是,在中國,抗日的中堅力量依然效忠國民政府。在軍事上,長江沿線及以南地區的作戰還算順利,可是在華北戰場卻連續遭到兩次損失極爲慘重的失敗。致使皇軍勢力被徹底驅逐出華北地區。與此相對應的卻是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的輝煌勝利。日本人越來越感覺到第三帝國對大日本帝國的輕慢。

自從諾門坎戰役之後,日本人就發現,如同當初元首把遠東的中國和日本放在一起掂量,認爲日本有實力而拋棄中國一樣,現在元首又把日本和蘇聯放在一起掂量,認爲蘇聯更有實力。因此,在德國政府內,普遍開始實施拋棄日本,轉而積極與蘇聯結盟的策略。

當初,平沼祺一郎內閣,爲了阻止德、蘇勾結,急中生智,也耍弄起外交手腕以制約希特勒。日本突然轉而與英國套近乎。於7月15日開始,日、英雙方外交官在東京談判,處理因天津租界發生的一些不愉快事件。7月24日,達成一致意見,日、英兩國政府同時發表內容相同的聲明。主要內容如下:

英國政府完全承認日本軍隊正在中國進行大規模戰鬥行爲之現實事態,且認識在此狀態繼續存在情況下,在華日軍爲確保其自身之安全與維持其佔領地區內之治安,具有特殊之要求,並有必要排除防礙日軍或有利於其敵人之一切行爲及原因。在日軍達成上述目的時,英國政府無意對之施加任何干擾行爲或措施……

這樣,日本方面回擊了元首勾結蘇俄的行爲,同時,又達到了孤立委座的目的,而英國人卻以搞遠東慕尼黑,犧牲中國利益,也實現了他們不可靠人的目的。最後,吃虧的依然是中國人。不過,日本人發現這一舉措似乎對元首的觸動不大。從那以後的種種跡象表明,第三帝國在與中國,尤其是華僑軍隊進行某種秘密的交易。這對在國際上幾乎陷入孤立的大日本帝國來說絕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爲在日本上下無不急於與德國構建“鋼鐵同盟”。他們需要把第三帝國和日出之國捆綁在一起。但是,從德國反饋回來的消息表明,元首現在似乎對此並不十分感興趣。種種不利因素聚集在一起全部壓在近衛文麼的肩上。他需要分解自己的壓力。於是,他在郊外的別墅內組織了“四相會談”(即首相、陸相、海相和外相),會談持續了3個小時,日本帝國的四位首腦,私下就今後的國防、外交和內政等定下基調。據東條英機後來的稱。“總理大臣認爲,今後國策的重點要放在解決中國事變上,爲此,要進一步側重政治與統帥的調整以及陸海軍的協調,與會者同意這種看法,並商定爲此而努力。

還談到關於政治的具體問題。例如:在國內外形勢下改革國內體制,促進中國事變的解決,刷新外交和充實國防。這些內容成了後來年閣會議做出決定的基本國策的綱要。”

會上,當近衛文麼向東條英機詢問解決“中國事變”對策的時候,東條並未直接回答。由於上任時間倉促,他還未來得及向自己最爲信任的幕僚們徵詢意見。從近衛處離開之後,東條英機立即把土肥原賢二招到自己的府邸,他需要向這位“資深中國問題專家”問策。因爲,他不僅瞭解中國,而且在華北戰役期間還與華僑軍隊高層有過接觸,執行米內光政的“誘降策略”。土肥原賢二目前擔任日本軍事參議官兼管對華情報工作,此外還兼任陸軍士官學校校長。算得上文武兼備。東條英機自己雖然也算得上半個中國通,但是相較土肥原還是略遜一籌。因此,他對土肥原的意見尤爲注重。土肥原賢二並非初次來到東條英機家中,不過今天他帶來一名特殊客人——井上靖雄大佐(林省身現在已經是大佐了)。在經過土肥原的成功運作,在小林大佐的檔案中出現的是日裔葡萄牙僑民的後代。在中國被土肥原吸收到情報系統。長期在華工作,成績斐然,中國問題專家。就這樣林省身堂而皇之的來到剃刀將軍的私宅。東條英機要比歷史資料上面顯得年輕一些,光頭、仁丹胡、陰鷙的目光則和林省身印象中差不多。

“小林大佐長期在華從事情報工作,近年來,主要針對華僑軍隊方面的工作。前段時間與中國華僑軍方面的接觸工作,也主要由小林大佐負責,有關這方面的情況他更瞭解,因此,我把他帶來了。”土肥原賢二看到東條英機眼中的詫異,於是解釋道。

“嗯!”東條英機對這位身材高大棱角分明的年輕軍官印象不錯。東條英機不懂情報工作,不過從外在形象上看他認爲土肥原的選擇是正確的。對方身上有一種與一般日本軍官不同的氣質,更接近於平民。“談談你對中國局勢和華僑軍隊的看法。”

“閣下——”

“坐下說,不要拘謹,儘可以暢所欲言!”東條微笑着示意林省身坐下答話。

“我個人認爲”林省身開始回答東條陸相的問題“中國的局勢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糟糕。理由有三條:第一,我們雖然暫時失去華北,但是皇軍依然總體上對中國保持優勢。隨着,我們進駐印度支那以及封鎖大陸的行動,中國的抵抗力量將會受到極大的削弱。”

“可是,”東條打斷林省身的話,“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依然向天津港匯聚?我們的封鎖效果恐怕要打折扣吧?”

“是的。”林省身繼續說道:“這正是我要說的第二點。在華皇軍與華僑軍隊達成某種契合,使得我們不得不在一段時間要開放對華僑軍隊的封鎖。但是,我認爲華僑軍隊從一開始就是一支地位非常尷尬和特殊的軍隊。他們的核心力量是一羣來自世界各地有一定軍事、經濟和科技特長的狂熱分子組成。據我分析,他們回到中國的目的決不可能僅僅是歸國效力抵抗我大日本皇軍那麼簡單。他們具體的野心還需要有待觀察。不過,從他出現時直到最近,他們的每一步看似冒險,可是每一步幾乎都稱得上恰到好處。在我們在華北地區實力最爲空虛的時候,他們打擊我們最薄弱的環節。

從那以後,他們的每一次行動幾乎都是打擊我們最薄弱的環節,並且幾乎每一次都能夠得到中國國內各方勢力自願或者被迫地支持。具有這樣頭腦和見識的政治勢力,又怎麼可能僅僅滿足於抵抗皇軍呢?就現在來看,在中國複雜的政治環境中,他們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拋棄他們當初表現出來的浪漫的理想主義色彩。其實就我來看,他們根本就是一羣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這從他們不惜與包括我們在內的各種國內外政治勢力的合作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身上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果有的話)越來越淡薄,漸漸墮落成中國普通的軍閥。他們現在是爲了生存而戰鬥,也僅僅是爲了自己的生存而戰鬥。”

“有證據嗎?”東條英機眉頭越皺越緊。是啊!林省身的話太具有殺傷力了,他一時半會兒醒不過味兒來。

“有。”林省身繼續他的表演“他們回國之後,如果真如他們自己所標榜的那樣,僅僅是爲了回國參加抗戰,他們完全可以加入****,而不必在所謂的華北‘敵後’冒極大風險爲自己開闢一塊地盤。接下來他們突襲華北皇軍、由在極爲困難的時刻他們不惜冒險長途奔襲土肥原閣下的第14師團,以及後來在長江沿線的種種行動,表面看似乎是爲了支持****的正面戰場抵抗,其實質是爲了防止皇軍南北夾擊他們。他們進攻旅大地區,我認爲除了獲得一個出海口之外,最大的目的是爲了牽制關東軍南下。爲了維持自己的地盤,他們不惜在與我們進行第二次華北戰役之前放棄已經控制的山西。

在戰鬥結束之後又主動放棄山東。除了後勤補給方面的原因,我認爲最重要的就是在於他們急希望獲得一個緩衝地帶。冒着被中國國內輿論罵漢奸的風險與我們達成停火協議。他們爲了鞏固地盤、發展實力,他們與其他軍閥一樣,不惜揹着國民政府甚至可能出賣國家利益,既與德國合作又與蘇聯合作。他們接收的各種物資,以各種藉口和理由拒絕和國民政府分享。這充分說明,他們當前不過和其他軍閥一樣只想要擁有自己一塊地盤罷了。正是基於這種判斷,我認爲華僑軍隊最起碼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不會主動向我們發起進攻。這就是我所說的中國局勢並不糟糕的第三條理由。此外,我認爲——”說到這裡,林省身故意停頓了一下。

聽得入神的東條英機立即就明白了林省身的一絲,向他擺了擺手“不要有任何顧慮,有什麼活但說無妨。”

“我想,既然德國和蘇聯都能與之展開合作,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考慮,和他們在一定範圍內與之展開某種合作。至少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需要,促使華僑軍隊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保持某種程度的中立狀態。”

“那麼,依據你的看法,我們就只能容忍他們的存在而毫無辦法嗎?”東條英機長長的吸了一口氣恨聲說道。

第五十九章策對(二)

第460章 終結(十二)第400章 迴歸(二十)第230章 西進(三)第374章 妥協(二)第77章 呼吸(十五)第227章 女王第431章 南方(十二)第350章 鏖戰(三)第282章 猛料第14章 序幕(二) (2)第419章 準備(十)第212章 策對(二)第342章 南進(十八)第139章 長江(四) (1)第200章 攻防(十二)第342章 南進(十八)第129章 風波(一)第192章 攻防(四)第290章 殺戮(八)第308章 殘敵(一)第258章 登陸(一)第278章 “意外”(一)第76章 呼吸(十四)第31章 意外(二)第16章 利刃(一)第398章 迴歸(十八)第262章 孤城(三)第136章 長江(一)第117章 華北(五)第401章 迴歸(二十一)第252章 戰端(一)第444章 刺痛(二)第79章 呼吸(十七)第210章 蓄銳第391章 迴歸(十一)第229章 西進(二)第278章 “意外”(一)第3章 圍追(三)第269章 孤城(十)第222章 無奈(一)第19章 彼身(二)第181章 反攻(一)第290章 殺戮(八)第23章 思謀(二)第286章 殺戮(四)第287章 殺戮(五)第170章 衝突(三)第203章 攻防(十五)第33章 權衡(二)第348章 鏖戰(一)第112章 大戰(十七)第47章 金蟬第219章 諸馬(五)第269章 孤城(十)第322章 家園(一)第385章 迴歸(五)第110章 大戰(十五)第403章 迴歸(二十三)第24章 東線(一)第127章 秘密第86章 收官(六)第346章 出兵(二)第291章 殺戮(九)第318章 驚蟄第410章 準備(一)第331章 南進(七)第330章 南進(六)第352章 鏖戰(五)第44章 追兵第47章 金蟬第238章 遠征(二)第103章 大戰(八)第180章 逢源(三)第408章 迴歸(二十八)第104章 大戰(九)第356章 鏖戰(九)第402章 迴歸(二十二)第418章 準備(九)第230章 西進(三)第112章 大戰(十七)第151章 名聲(一)第354章 鏖戰(七)第365章 博弈第45章 援兵第179章 逢源(二)第301章 殺戮(十九)第421章 南方(二)第451章 終結(三)第79章 呼吸(十七)第375章 謀定(一)第418章 準備(九)第178章 逢源(一)第440章 分治(五)第138章 長江(三)第386章 迴歸(六)第246章 遠征(十)第422章 南方(三)第300章 殺戮(十八)第81章 收官(一)第86章 收官(六)
第460章 終結(十二)第400章 迴歸(二十)第230章 西進(三)第374章 妥協(二)第77章 呼吸(十五)第227章 女王第431章 南方(十二)第350章 鏖戰(三)第282章 猛料第14章 序幕(二) (2)第419章 準備(十)第212章 策對(二)第342章 南進(十八)第139章 長江(四) (1)第200章 攻防(十二)第342章 南進(十八)第129章 風波(一)第192章 攻防(四)第290章 殺戮(八)第308章 殘敵(一)第258章 登陸(一)第278章 “意外”(一)第76章 呼吸(十四)第31章 意外(二)第16章 利刃(一)第398章 迴歸(十八)第262章 孤城(三)第136章 長江(一)第117章 華北(五)第401章 迴歸(二十一)第252章 戰端(一)第444章 刺痛(二)第79章 呼吸(十七)第210章 蓄銳第391章 迴歸(十一)第229章 西進(二)第278章 “意外”(一)第3章 圍追(三)第269章 孤城(十)第222章 無奈(一)第19章 彼身(二)第181章 反攻(一)第290章 殺戮(八)第23章 思謀(二)第286章 殺戮(四)第287章 殺戮(五)第170章 衝突(三)第203章 攻防(十五)第33章 權衡(二)第348章 鏖戰(一)第112章 大戰(十七)第47章 金蟬第219章 諸馬(五)第269章 孤城(十)第322章 家園(一)第385章 迴歸(五)第110章 大戰(十五)第403章 迴歸(二十三)第24章 東線(一)第127章 秘密第86章 收官(六)第346章 出兵(二)第291章 殺戮(九)第318章 驚蟄第410章 準備(一)第331章 南進(七)第330章 南進(六)第352章 鏖戰(五)第44章 追兵第47章 金蟬第238章 遠征(二)第103章 大戰(八)第180章 逢源(三)第408章 迴歸(二十八)第104章 大戰(九)第356章 鏖戰(九)第402章 迴歸(二十二)第418章 準備(九)第230章 西進(三)第112章 大戰(十七)第151章 名聲(一)第354章 鏖戰(七)第365章 博弈第45章 援兵第179章 逢源(二)第301章 殺戮(十九)第421章 南方(二)第451章 終結(三)第79章 呼吸(十七)第375章 謀定(一)第418章 準備(九)第178章 逢源(一)第440章 分治(五)第138章 長江(三)第386章 迴歸(六)第246章 遠征(十)第422章 南方(三)第300章 殺戮(十八)第81章 收官(一)第86章 收官(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