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刺痛(二)

特區軍委的作戰決心以下,作戰部署按照層級迅速下達到各個參戰部隊。戰前動員和各種作戰準備工作,開始緊鑼密鼓有條不紊的展開。與此同時,美國在費勁周折之後終於獲得中國各方勢力的諒解之後,對日本本土實施大規模戰略轟炸的軍事行動,也以超常的速度進行。美國向英國政府和印度當局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促使他們接受華僑軍和狼之隊的大本分基本訴求。在與人民父親進行接觸時,滿以爲會是一場艱難的談判。結果大出美國人所料。人民父親爽快地答應了華僑軍對朝鮮的領土要求,就連庫頁島到問題,他們也沒有多說什麼。順利的背後,也讓美國人清楚地感受到北極熊壓抑的憤怒。他們知道,龐大的蘇聯,目前由於全力對付德國人,暫時不想分心對付中國人。但是,即便白癡也能想象得到,在這一切結束之後,他們會怎麼做。作爲與美國同樣爲“文明國家”的大英帝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美國龐大的經濟實力在此過程中,以令人嫉妒的方式盡情展現。各型作戰飛機尤其是以b29爲代表的重型轟炸以及相關人員物資,分別由太平洋和大西洋兩條線路向遙遠的中國聚集。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需要提一下,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優秀的戰略家、軍事家約瑟夫史迪威將軍,於1946年10月12日因患胃癌並轉移到肝部,在舊金山萊特曼陸軍醫院悄然離世,終年63歲。像歷史上一樣,根據他的請求美國授予他一枚步兵戰鬥紀念章。這種只有在第一線戰鬥的步兵才能獲得的最普通的獎章,寄託了這位老戰士所有的軍人情懷。這位對中國抗戰發揮了難以估量作用的美國老兵,雖然沒有看到戰爭結束,但是他完全有理由含笑九泉。因爲直到最後一刻他依然堅信“最終的勝利一定屬於美利堅和全世界所有熱愛和平的人們。”中國政府、華僑軍、狼之隊和“前委座”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向美國政府及其史迪威的遺屬發去了唁電,真誠地表達了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悼念和哀思。

轟炸日本的前期準備工作,在最嚴格的保密狀態下進行。爲此,美國人做足的各種欺騙隱蔽措施。爲了配合美國人的行動,中國各方均給予了權力的支持和配合。1946年10月25日,美國人期盼已久的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行動,終於在時隔將近四年之後,再次在中國的土地上準備就緒。此時,坐落在中國東北至華東的海岸線附近的34個(包括備用)大型軍用機場上停放着670架,時速達563千米/小時,飛行高度超過1萬米,續航里程爲6430千米。打擊距離達到2,400千米,並能攜帶9,000公斤炸彈,有空中堡壘之稱的B29遠程戰略轟炸機。此外,還有500餘架包括B17、b25等其他不同型號的中遠程轟炸機。由於與日本本土的距離較近,空中堡壘的載彈量大幅攀升。美國空軍轟炸機飛行員們,不必像上一次杜裡特指揮的那次轟炸那樣過於擔驚受怕。

指揮這次作戰的是美國空軍陸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少將柯蒂斯。愛默生,李梅。(此時的美國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空軍隸屬於陸軍)這位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普通工人家庭沒有任何背景的非西點出身的軍人,能夠享有這個榮譽,絕非幸運,而是憑藉其堅固的努力勤奮和天資。他彷彿專門爲重型轟炸機而生,人生中創造了多個第一。他開拓了從南大西洋到非洲和從北大西洋到英國的空中航線。1942年,李梅將軍親自組建並訓練了第305轟炸機大隊,並率領它來到歐洲戰區作戰,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他在歐洲作戰時,曾親自駕駛B-17轟炸機深入納粹德國的腹地進行轟炸,並擊落5架試圖攔截他的施米特——110殲擊機。戰爭結束後,李梅將軍曾親自駕駛一架B-29“超級堡壘”飛回美國。這次飛行的航程是從日本的北海道到伊利諾斯州的芝加哥,途中未停留,由此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當然這是後話,不過也從此中能夠體會到他的成功絕非偶然。李梅極少講話幾乎從不微笑,他對暴力的作用堅信不疑,被成爲冷戰之鷹。他卓越的能力贏得了美方得信任,任命他繼史迪威之後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並全權負責指揮空中作戰。

他來到中國後,繼承了史迪威將軍打下的良好基礎,得到了中國各方的信任和配合,因此他的工作展開得比預計順暢。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梅下達了作戰命令。首批320空中堡壘,從中國各地的機場上陸續起飛,分別在黃海和東海海面上空預定區域完成編隊,帶着3200噸燃燒彈,殺奔日本的九州島。與此同時,在與華僑軍充分協調之後,華僑軍空軍260餘架作戰飛機,與美國空軍的中程轟炸機,一起執行對朝鮮半島日方機場和其他軍事目標的轟炸任務。

雖然很久沒有活動筋骨的華僑空軍飛行員們一個個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但是朝鮮戰區航空司令部司令葉子青少將在戰前對大小頭頭腦腦們的一席話,猶如一盆涼水,澆滅了他們心中的火苗。“我們這次行動僅僅是象徵性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在保證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進行。也就是說,不要求給日本人造成多大的損失,但要保證每一架飛機安全返回。”擔心不下不理解,葉子青繼續補充道:“我們不是政治家,但是並不表示我們不具有政治常識。要永遠記住,軍事僅僅是政治的延伸。現在到了讓美國人爲他們當年的錯誤戰略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根據聯合作戰計劃,華僑軍空軍負責對朝鮮東海岸地區的轟炸任務,美國人負責西海岸。爲此,李梅將軍表達了真誠的感謝。誰都知道朝鮮西海岸要相對東海岸安全一些。本來李梅還像華僑軍提出,希望參加過火燒東京的中國飛行員與美方一起參加轟炸日本本土的計劃,但是被華僑軍空軍司令徐鵬雄婉拒了。徐鵬雄提出的理由很簡單,從42年以後,在漫長戰爭過程中,華僑軍優秀的轟炸機飛行員幾乎折損殆盡。華僑軍稚嫩的培訓機構還不能爲空軍提供足夠的合格飛行員。徐鵬雄的理由雖然很牽強,但是對於裡沒這些美國人來說,也算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畢竟在一般西方人眼中,中國依然是那個女人裹小腳,男人梳辮子的東方落後國家。他們更願意相信中國人能力低下,雖然他們曾經創造過那麼優秀的文明,雖然他們本土上已經沒有了日本鬼子。

這次轟炸行動主要是針對日本九州到、四國島和本州島南部的工業基地以及國防工業設施。有了上一次火燒東京的經驗,再加上李梅日次優秀的轟炸專家和更出色地地理位置,美國人有很多理由對首次轟炸寄予厚望。然而,現實相對於豐滿的理想幾乎永遠是骨感的,甚至殘酷。美國轟炸機羣還未抵達日本本土,就在東海上空遭到了從朝鮮南部和日本本土起飛的日本新零式戰鬥機羣的伏擊。雖然b29皮糙肉厚,護航戰鬥機也拼死奮戰,然而你不能指望所有的美國轟炸機飛行員,都能具有李梅的作戰技術和運氣。一架架稱得上當前世界上最昂貴的飛機,冒着黑煙淒厲哭喊着跌落漆黑的大海。那些僥倖穿透了阻擊網的轟炸機,好運並沒有持續多久。他們剛一抵達日本本土上空,迎接他們的是蜂擁而至數量更多的戰鬥機的攔截。雖然B29有出色地航速和爬升高度,但是新零式戰機的性能,在加上日本飛行員保衛領土領空安全的空前熱情以及他們那出了名的不怕死的作風,使得美國空軍損失極爲慘重。最後,只有少數b29在草草仍光炸彈之後,返回中國機場。

轟炸日本本土的行動遭到慘重失敗,損失了百分之七十五的作戰飛機,重創20餘架,其餘均帶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轟炸朝鮮的空軍命運也沒好到哪裡。幾乎損失了一半的作戰飛機和人員,而取得的戰果極爲有限。不僅美國空軍如此,根據華僑軍空軍的通報,戰損也非常大,損失了近三分之二的作戰飛機和人員。如此失敗的軍事行動,也是李梅軍事生涯中的第一次。巨大的損失深深刺痛了他那顆堅硬的心。經過艱難的努力纔來到中國,本想給日本鬼子以重創,躊躇滿志的來到中國的李梅和他的部下們,不得不暫時中止自己的行動,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尋找此次作戰的教訓。經過近兩週的詳細調查和綜合評估,華僑軍和美國空軍一致認爲:要麼此次行動計劃被日本人探知,要麼日本人已經擁有了先進的雷達技術。二者至少必佔其一。因此,李梅緊急叫停了此次行動,決定待摸清情況繼而完善行動計劃和方案之後再啓動。

然而,緊迫戰爭形勢使得李梅並沒有多少時間。來自空軍參謀長阿諾德的巨大壓力,使得李梅不得不加快準備和完善的腳步。

就在李梅頗有些焦頭爛額的時候,華僑軍司令部卻是另一番景象。關於特區在此次行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是所有人都滿意。

“即便是我們的利益使然,但是在這次對我們同樣有力的行動中,我們採取這樣的應對之策,我依然保留此前的意見”徐鵬雄神色有些激動。“延緩戰爭的進程的確對我們有利,但是我想提請軍委充分考慮,並重估我們的策略。因爲在不久之後,我們也將要向日本採取軍事行動。如果再繼續下去,我們對自己以前和今後所取得的勝利將不法自圓其說。更多的是授人以柄。”

“的確,我們在戰前低估了小日本保衛領土的決心。”李華雄深深感受到來自徐鵬雄的巨大壓力“我對美國人所遭受的損失估計不足。看來我們需要調整我們此前的戰略。”李華雄說的是實話。正如徐鵬雄所擔心的那樣,如果美國人遭受的損失過大的話,不僅會增加日後華僑軍的作戰難度,還會引起美國人的懷疑。你華僑軍單獨作戰就能取得勝利,爲什麼已有美國人蔘與就遭到失敗呢?要麼說明你們的勝利是僥倖,要麼只能讓人家認爲你的動機和目的。相信沒人認爲一支軍隊製品僥倖就能取得一次又一次得勝的。

“看來,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美國人啊!”劉遠洋接口道“此次作戰的結果,的確出乎我們的預料。再次,我提議軍委在調整戰略的時候,對鵬雄的意見予以充分考慮。”劉遠洋說完之後,看到徐鵬雄臉上緊繃的線條並未變得柔和。

穿越以來,特區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壯大,在取得了輝煌成就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矛盾也開始逐漸顯露。在利益、權力等各個方面的角逐中,由於基地系統完全倒向李華雄,使得本來完全可以和陸軍平分秋色的、以徐鵬雄爲代表的空軍逐漸失去了越來越多的東西。雖然出於平衡,海軍由空軍背景的葉宏掌管,然而像所有的事情一樣,形勢比人強。葉宏僅僅是曾經的空軍政委罷了。而他現在則是獨當一面的海軍司令。在對海泉又極爲深刻認識的他們這一代人來看,海軍的重要性無須多言。

現在這種矛盾還都在桌子下面若隱若現,那麼,在未來又會怎麼樣呢?徐鵬雄臉上堅硬的仙桃像一根針,刺痛了劉遠洋的神經,也撩撥起他壓在心底的那絲憂慮。

第20章 狸貓(一)第344章 波瀾(二)第229章 西進(二)第363章 鏖戰(十六)第237章 遠征(一)第228章 西進(一)第304章 殺戮(二十二)第332章 南進(八)第305章 殺戮(二十三)第240章 遠征(四)第31章 意外(二)第192章 攻防(四)第166章 綢繆(十三)第319章 詭道(一)第263章 孤城(四)第461章 結局 (1)第142章 虎狼(二)第129章 風波(一)第70章 呼吸(八)第86章 收官(六)第121章 圍獵(三)第301章 殺戮(十九)第262章 孤城(三)第380章 “陳倉”第352章 鏖戰(五)第346章 出兵(二)第455章 終結(七)第434章 貴族第140章 長江(四) (2)第229章 西進(二)第256章 怒火(三)第168章 衝突(一)第5章 阻截(二)第393章 迴歸(十三)第21章 狸貓(二)第461章 結局 (1)第351章 鏖戰(四)第413章 準備(四)第67章 呼吸(五)第29章 東線(六)第349章 鏖戰(二)第130章 風波(二)第297章 殺戮(十五)第368章 難題第410章 準備(一)第77章 呼吸(十五)第426章 南方(七)第280章 爆發(一)第437章 分治(二)第351章 鏖戰(四)第380章 “陳倉”第421章 南方(二)第337章 南進(十三)第172章 衝突(五)第16章 利刃(一)第129章 風波(一)第115章 華北(三)第306章 殺戮(二十四)第12章 序幕(一)第29章 東線(六)第123章 籌碼第424章 南方(五)第126章 客人第267章 孤城(八)第121章 圍獵(三)第41章 老兵第338章 南進(十四)第253章 戰端(二)第136章 長江(一)第286章 殺戮(四)第250章 美援第47章 金蟬第283章 殺戮(一)第350章 鏖戰(三)第237章 遠征(一)第131章 大師(一)第434章 貴族第182章 反攻(二)第215章 諸馬(一)第84章 收官(四)第222章 無奈(一)第97章 大戰(二)第142章 虎狼(二)第345章 出兵(一)第319章 詭道(一)第179章 逢源(二)第51章 詭計第142章 虎狼(二)第56章 斷尾(三)第53章 前輩(二)第104章 大戰(九)第130章 風波(二)第306章 殺戮(二十四)第173章 衝突(五)第124章 建設第407章 迴歸(二十七)第163章 綢繆(十)第166章 綢繆(十三)第17章 利刃(二)
第20章 狸貓(一)第344章 波瀾(二)第229章 西進(二)第363章 鏖戰(十六)第237章 遠征(一)第228章 西進(一)第304章 殺戮(二十二)第332章 南進(八)第305章 殺戮(二十三)第240章 遠征(四)第31章 意外(二)第192章 攻防(四)第166章 綢繆(十三)第319章 詭道(一)第263章 孤城(四)第461章 結局 (1)第142章 虎狼(二)第129章 風波(一)第70章 呼吸(八)第86章 收官(六)第121章 圍獵(三)第301章 殺戮(十九)第262章 孤城(三)第380章 “陳倉”第352章 鏖戰(五)第346章 出兵(二)第455章 終結(七)第434章 貴族第140章 長江(四) (2)第229章 西進(二)第256章 怒火(三)第168章 衝突(一)第5章 阻截(二)第393章 迴歸(十三)第21章 狸貓(二)第461章 結局 (1)第351章 鏖戰(四)第413章 準備(四)第67章 呼吸(五)第29章 東線(六)第349章 鏖戰(二)第130章 風波(二)第297章 殺戮(十五)第368章 難題第410章 準備(一)第77章 呼吸(十五)第426章 南方(七)第280章 爆發(一)第437章 分治(二)第351章 鏖戰(四)第380章 “陳倉”第421章 南方(二)第337章 南進(十三)第172章 衝突(五)第16章 利刃(一)第129章 風波(一)第115章 華北(三)第306章 殺戮(二十四)第12章 序幕(一)第29章 東線(六)第123章 籌碼第424章 南方(五)第126章 客人第267章 孤城(八)第121章 圍獵(三)第41章 老兵第338章 南進(十四)第253章 戰端(二)第136章 長江(一)第286章 殺戮(四)第250章 美援第47章 金蟬第283章 殺戮(一)第350章 鏖戰(三)第237章 遠征(一)第131章 大師(一)第434章 貴族第182章 反攻(二)第215章 諸馬(一)第84章 收官(四)第222章 無奈(一)第97章 大戰(二)第142章 虎狼(二)第345章 出兵(一)第319章 詭道(一)第179章 逢源(二)第51章 詭計第142章 虎狼(二)第56章 斷尾(三)第53章 前輩(二)第104章 大戰(九)第130章 風波(二)第306章 殺戮(二十四)第173章 衝突(五)第124章 建設第407章 迴歸(二十七)第163章 綢繆(十)第166章 綢繆(十三)第17章 利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