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

此時的劉恆是愜意的。

他不可能不愜意,幹掉了對手,收攏了人心,坐穩了皇位,可以舒舒坦坦地過日子了,一個圓滿的大結局,故事情節似乎到此可以結束了。就如童話故事裡所講的:主人公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十多年的生活經歷,讓我已對童話故事失去了信心,不得不承認,那完全是忽悠人的東西。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真正圓滿的結局。

因爲經常會有人很不滿,有的是持續性不滿,有的是階段性不滿,不管採用的是什麼方式,反正是不滿。

既然不滿就會有爭鬥。不過爭來爭去主要誘因就那麼幾個。有的是位置排序問題,有的是經濟利益糾紛問題,也有一些年輕氣盛的傢伙會爲爭搶異性而大打出手……

不過這些誘因都算是有所追求,畢竟人是有*的動物。慾壑難填嘛,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我一直認爲,所有的這些都是一個正常人再正常不過的表現方式。吃五穀雜糧,怎麼能不拉屎把尿?吃點草就能擠奶的,那是奶牛。當然,哺乳期的雌性也能幹這種活,爲什麼說母親偉大?因爲她們在這段時間如同“奶牛”。

然而,還有一些傢伙的不滿因素卻令人接受不了。他們會莫名其妙、毫無道理的不滿。他們既不滿足於現狀,但也毫無追求,只是爲不滿而不滿着。如同女人到了更年期,看什麼東西都不順眼,都想發脾氣,最終把自己捲入了是是非非,也把自己逼上了絕路。並且往往這些人,臨到末路還沒想明白何以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我一直認爲這是在沒事找抽,是在作死。

要說人作死會死,不作死他也會死,不管是哪種死法,最終都殊路同歸。如此看來,“作死”也不算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然而“作死”行爲還是會有一些的影響的。“作死”之前,也許別人送給你個評價——好人;“作死”之後,就會給你換成另外兩個字——孬種。

不過對這些評價也無需掛懷,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場景:一個長命百歲的“孬種”,會很不情願的參加一個英年早逝的“好人”的葬禮,哭喪着臉假裝痛苦一番後,回家痛快淋漓地喝幾杯老酒慶祝一場。

實際上,我們是應該感謝這些“作死”行爲的,畢竟爲大家提供裡茶餘飯後的談資。有一些還會影響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向,甚至讓平淡如水的生活掀起驚天巨浪。所以,我們應該對那些勇於“作死”的人致敬,因爲他們是“真的猛士”;當然也可以吐口水,因爲這裡邊不乏“真的敗類”。

我將要介紹到的這位主人公就是“作死”的老手,並且他的“作死”行爲,影響了幾個朝代。誇張的是,他不光“作死”,還“攪屎”,他本人憑藉幾十年辛勤努力,很榮幸地獲得“西漢時期天字第一號攪屎棍”的稱號。

這個人叫中行說。

請記住這個四不像的名字,因爲在隨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每逢提到“匈奴”兩個字時,就會提到“中行說”這三個字。“攪屎棍”當到這種地步,值了。

上一次提到匈奴,是在劉恆繼位不久後的事情。那一次,牙都快掉完了的冒頓又莫名其妙地雄起了一把,派兵南下,刺激一下年輕的劉恆。年輕人比較衝動,甩開膀子要搞親征,讓冒頓驚出一身冷汗。不過結局還好,兩家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各自罷兵,又讓漢匈之間恢復了常態。

但這種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爲能鬧騰的冒頓死了。

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漢匈雙方都很忙。

漢朝這邊,那個叫劉長的人正在自導自演一場鬧劇,最終把自己給玩了進去,命喪黃泉。

此時的匈奴也沒閒着,花甲之年的冒頓拖着病重的身體處理幾天政務,結果被累爬在炕上。如此一來,幾個兒子蠢蠢欲動,暗自忙活了起來。

就在劉長自殺之後沒幾天,61歲的冒頓也合上了雙眼。

冒頓終於消停了,要說這對漢朝是一件好事,畢竟冒頓同志是匈奴歷史上最有作爲的單于之一,是個實幹派,是漢朝最大的敵人。他的死是及時的,是值得慶祝的。

但西漢王朝並沒有慶祝多長時間,因爲又一個匈奴人站了出來,這個人叫稽粥。這名字起得,真沒的說,太接地氣了。

也許這個叫稽粥的人也覺得自己名字不夠高大上,因此給自己想了個稱號——“老上單于”。

這兩個稱謂着實令人不敢恭維,但當事人自己卻覺得很響亮,很牛氣。沒文化真可怕。

俗話說“人如其名”。而這句話用在這個人身上卻不怎麼恰當,因爲這個人並不簡單,他將是漢朝又一個麻煩。

老上單于繼位後,漢文帝劉恆鑑於國內不穩,各路諸侯虎視眈眈,且國力尚未恢復,無力與匈奴搞一場持久戰,因此繼續推行“和親國策”。

這個國策聽起來很牛氣,事實上執行起來一點也不復雜,在宗室裡找個少女,給一個“公主”的稱號,送到鳥不拉屎的匈奴就可以宣告結束。事情辦起來不復雜,方便快捷、簡單有效。這些年來,朝廷一直這樣搞的,大家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

然而這次和親,卻發生了意外。

意外並沒發生在這位“公主”的身上,而發生在陪公主支邊的隨從身上,實際上也就發生在一個太監的身上。這個太監就是前邊提到的中行說。

關於中行說這個人,其身世是個謎,只知道他是燕地人,是個太監。甚至其年齡大小、高矮胖瘦,這些最基本的介紹要素都很難找到。至於他是如何跑去京城,又如何“榮幸”地成爲一名太監,就更不易考證了。

要說這些內容並不重要,只要大家知道這是一個太監,一個值得我們唾罵千古的太監就行了。

但這個人並非生來就是壞人。。.。

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章 起點——(一)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二節天才隕落(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9章 日落長河—(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9章 爭儲——第三節 埋禍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五節 開會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5章 楚漢爭鋒—(六)
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章 起點——(一)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二節天才隕落(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9章 日落長河—(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9章 爭儲——第三節 埋禍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五節 開會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5章 楚漢爭鋒—(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