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楚漢爭鋒—(七)

還定三秦後,有兩個姓張的人先後來到了劉邦跟前。

一個是張耳。自從被陳餘趕出來後,這個人不敢去見項羽,領了一些小弟東躲西藏地向蜀地進發,剛到半路就聽說劉邦兵進三秦了,因此張耳直奔而來。張仁兄很會踩點,劉邦逼死章邯,前腳剛進彭城,他後腳就跟了進來。還定三秦之戰,張仁兄雖沒出力,但混了個臉熟,這種適時的祝賀方式讓劉邦受用異常。更爲關鍵的是,他這種行爲讓劉邦回憶起自己當混混時在他家混吃混喝的那段美好日子,因此劉邦對其甚厚,賞錢封官一應齊全,成了劉邦跟前的紅人。

另一個人是張良。韓成被殺後,這位兄弟東躲西藏,最終在項伯的幫助下逃出彭城,在幾條小路上七扭八歪地亂竄一氣,躲過項羽的耳目,最終跑到了劉邦的身邊。這位兄弟的到來,讓劉邦高興了好幾天。在這幾天裡,倆人促膝談心了好幾次,高談闊論了好些話。談話的內容有項羽,有項伯,有韓信,有章邯,也有他們倆。幾個月的分離使這兩個人結合的更爲緊密。

幾天後,鄭昌當上韓王的消息傳進關中,這個消息又一次刺激了張良。對張兄弟來說,韓國,已經不僅僅是個思念,而是一個夢想,一個傷痛。窮其半生爲其奔波,千金散盡爲她、千里逃亡爲她、殺人爲她、放火爲她,陰招陽謀、殫精竭慮,而韓國依然如此,風雨飄搖。但無論韓國淪落到什麼地步,這個人從來沒有放棄心中的追求。

當鄭昌當上韓王的消息傳來的第二天,張良向劉邦提了個建議,“讓我出使韓國。”

當聽到這句話時,劉邦疑惑了,靜靜的看了他一會,但沒弄明白張良心中所想,“剛逃生回來,何必再臨險地。”

張良靜靜的說道,“項羽使鄭昌爲韓王,讓其扼守關中出口,防備漢王。漢王如若東顧,必將受其牽制。我去韓國,一要聯絡韓地故友,暗中相助;二想迷惑項羽,讓其放鬆對漢王警惕,爲漢王東進創造良機。”

一段沉默過後,劉邦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

十幾天後,漢使張良出現在鄭昌的面前。應該說他們倆算是老熟人,當初張良跟韓成去彭城旅遊那一陣,和鄭昌沒少見面。

張良的出現讓鄭昌大吃一驚,他沒想到張良敢出現在自己的面前。鄭昌的第一反應是把他抓起來,剛準備下令,突然又覺得不是很合適。張良雖是項羽的通緝犯,但卻是劉邦派來的使臣,如果抓了,不出幾天就會有一場惡戰。鄭昌想當王,但不想打仗,那已經超出他理想的範疇,也超出自己的能力之外。

在一陣寒暄過後,張良說出了他此行的目的,“漢王沒能如約稱王關中,現在重返秦地,實現了原來的約定,將停止進軍,不敢繼續東進。”

聽張良如此說,鄭昌高興了,“漢王真的不東進嗎?”人比人會氣死人的,和張良比起來,說鄭昌是一頭豬都不過分。

張良故作深沉地說道,“這個當然,漢王與項王當初相約兄弟,兄弟之間怎能起爭端?請在項王面前多爲美言,就說漢王絕不敢東進。現在齊、趙反叛,並揚言要合力滅楚,漢王定會相助楚王,平定齊趙。”張良說着在隨從手上接過竹簡呈於鄭昌,“此乃齊、趙反書,也請轉送彭城,讓項王千萬留意。”

鄭昌接過竹簡,慢慢的展開,那些不堪入目的詆譭之言撲面而來,鄭昌連忙合起竹簡,滿面鄭重地對張良說道,“田榮放肆,項王定將起兵擊之。”

張良愜意的笑了,他心裡想起項羽第一次看到田榮反書的樣子。這一次將大不一樣,因爲這份反書是他連夜加工趕製的精品之作,如果項羽看了這個傑作還能無所舉動,那將是天下奇事。

隨後幾天,張良在韓地辦了幾個酒會,招待了一些名流,會了一些朋友,所有這些好像都光明正大、名言正順。可鄭昌不曾想到的是,張良此來就是要告訴這些人,我張良還活着,並且在劉邦跟前混的很好,如若有一天劉邦和項羽鬧崩,大家要分的清敵我,也要分的清遠近。應該說張良此舉是頗有成效的,因爲他在韓地的影響力遠非鄭昌所能比,而這一點鄭昌根本沒感覺,也不願意有感覺,他現在唯一的期望是趕張良返回關中。

就在張良離開韓地返回關中的當天,鄭昌派了幾個人八百里加急向彭城趕去,他爲項羽送去的是劉邦不再東進的消息和被張良加工過的田榮反書。聽完來人的彙報,項羽對劉邦多少有些放鬆警惕,當他展開田榮反書時,徹底被那不堪入目的辱罵激怒了。衝動是魔鬼,項羽這次衝動,差點讓他喪失所有本錢。

衝動的項羽準備親自出馬了。經過幾個月的佈局,項羽算是弄明白了,自己的那些小弟絕大多數是不中用的,要想幹成點事,必須的親自出馬。章邯現在仍頑強的在廢丘堅持,現在劉邦肯定顧不上東進,正可趁此良機滅掉齊、趙,這樣纔好騰出手來和劉邦算賬,如果現在就去找劉邦麻煩,田榮和陳餘難免會在背後打黑槍。項羽在經過簡單思考後,終於下了一道命令——進軍齊國。

因此,項羽開始在國內進行整軍備戰,同時向各路諸侯大舉徵兵。當然各路諸侯基本上都很聽話,紛紛派了不少人過來,可還有個別人不是太爲配合,比如那個黥布,項羽三令五申叫他親自過來,可黥布卻三番五次地稱病不往,最後只派去了千餘人應付了一下,差點沒把項羽給氣背過去。

應該說黥布的舉動是有道理的。最近一段時間北邊、西邊鬧騰的那麼狠,好幾個人稱王沒幾天都被人歇了菜,可項羽就是睜着眼裝着沒看見,讓人家幾個人自生自滅,痛苦無奈。黥布不願意成爲下一個被歇菜的人,因此不願意把自己的兵力無償資助出去,掏空自己的本錢,項羽也不負責賠償,甚至還會要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黥布做出了這麼個怪異的舉動。黥布的這一舉動讓項羽非常惱火,但爲了大局爲重,不願意在此時節外生枝,因此項羽強忍怒氣沒再追究。

公元前206年冬,項羽率領十萬大軍開進齊地,一路高歌猛進,直抵城陽。

前邊說過,田榮也是個硬茬,打仗這方面一點也不含糊,可在項羽面前卻成了個軟柿子。聽說項羽率軍前來,田榮準備來個拒敵於國門之外,可不曾想項羽的殺傷力這麼強,長跑速度這麼快。項羽的速度讓田榮極盡瘋狂,最終準備來一個全力以赴、放手一搏。在城陽外,田榮將所有籌碼全部拋出,上演了十幾天白刃對砍的好戲後,田榮最終敗下了陣來。

敗下陣來的田榮轉身跑到平原,這個人很頑強,在這裡蒐羅殘兵準備再戰。可在這裡,很多人不願意給他這個機會。

當初田榮殺田市、田安,已樹了很多敵人,過去大家怯於他的實力,都不敢放肆,可現在田榮快被項羽打成孤家寡人了,落毛的鳳凰不如雞,因此這些人有了想法。並且平原城很多老百姓也不願意再跟着田榮鬧騰,這樣下去淨等着項羽來屠城吧。因此就在田榮準備整軍的時候,危險向他逼了過來。最終,田榮沒能在這裡東山再起,而死在了亂刀之下。

平原的老百姓殺死了田榮,沒等項羽到來就開門等候,舉城而降,項羽輕輕鬆鬆地邁進了這座古城。而在這裡他又幹了件很符合身份的事情,對於這件事情我沒鬧明白項羽的心理,應該說很多人都沒鬧明白他的心理,只能說這件事情很符合他的性格。

進入平原城後,項羽揮起了長戟,率領他的士兵衝向了手無寸鐵的百姓,在這裡肆意屠殺了一場,然後一把火燒燬了城池。應該說項羽這輩子沒少幹這種事情。從起領兵起,屠城這兩個字一直伴隨着他。

攻襄城,皆阬之(坑殺全城兵民);

在新安,阬秦卒二十餘萬;

進咸陽,屠之,殺子嬰,燒秦宮;

攻城陽,屠之;

……

可這一次,面對那些殺了他的敵人,主動投降過來的老百姓竟然也揮起了屠刀。他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行爲,惹惱了齊國所有的人。朋友做不成,臣民做不成,那隻好做敵人。過去的恩怨全部拋開,重新抱起了團,操起武器,開始了新一輪的pk。

這一輪pk,齊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項羽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次屠城,項羽徹底摧毀了自己的霸業。

田榮死了,一個比田榮更加蠻橫的人站了出來。這個人叫田橫,是田榮的親弟弟。就在項羽屠殺平原的第二天,正在逃亡的田橫停住了腳步,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爲齊王,蒐羅數萬慘軍反攻城陽。在這裡,田橫和項羽進行了拉鋸戰。人一旦有了破缶沉舟的決心,潛力將是無窮的。當初項羽在鉅鹿上演了一次,可現在田橫在領悟此種精神後,也形象的表演了一次。田橫的這次表演,讓項羽陷入持久的對攻之中不能自拔。

直到一個極爲不利的消息傳來,項羽纔不得不無奈的離去。從公元前206年冬至公元前205年四月,在齊地,項羽停留了近六個月時間。這六個月,雖然殺了田榮,卻又冒出了個田橫,齊國依然是齊國,敵人依然是敵人,所得到的結果是,這裡的人比以往反抗的更激烈,也比以往更強大。在齊國的每次局部戰役中,項羽一直在贏,至少沒有輸;可從全局來看,項羽投用十幾萬大軍,勞民傷財六個月,一無所獲,無疑是徹徹底底的失敗。

更爲重要的是,在這六個月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劉邦東進,攻取彭城。也就是說,在項羽一無所獲之時,自己的老家彭城被劉邦輕易地拿了去。在得到這個消息後,項羽扔下死纏爛打的田橫,回軍彭城。

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症下藥(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五節 開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章 起點——(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
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症下藥(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五節 開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章 起點——(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