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纔有了以鄭允中爲賀遼主生辰正使、童貫副之的大宋賀遼主生辰使團。

宋是大國,遼國朝廷格外擡舉。

遼天柞帝耶律延禧專門宴請了鄭允中及童貫等人。

在專門宴請童貫、鄭允中時,耶律延禧對童貫、鄭允中說道:“兩位上使,最近以來,東北地界,女真人興起,且建了國,號稱大金。女真原是俺朝的藩屬,如今自立爲國,朝廷將征剿之。”

對女真的情況,天柞帝有所保留。耶律延禧只講了女真人興起且建國的情況,並未講遼國大軍數番征剿,均已失敗告終這個情況。更爲嚴重的是,女真並不止於建國,而是不斷地向遼國發動進攻,已經快要攻打到遼國上京臨潢府了。

因爲女真快要攻打到遼國上京臨潢府了,接下來遼國將全力與女真人打仗。所以,天柞帝現在最需要的是和南朝大宋保持良好的關係,最好是在關鍵時候,南朝大宋能鼎力支持遼國。

天柞帝耶律延禧的想法是,和南朝搞好關係,即使得不到南朝的幫助,最起碼不至於被南朝大宋和女真夾擊。這個情況,昏庸的天柞帝想到了,也看到了,故此,在宴請童貫、鄭允中兩位賀遼主生辰使時,極爲客氣。

原本,童貫想詢問下目前的情況,但天柞帝沒講,所以童貫也不便問。

天柞帝一邊敬讓着童貫和鄭允中吃肉。喝酒,一邊又對鄭允中和童貫說道:“兩位上使,自澶淵結盟以來,遼宋兩國友好相處,已經有上百年時間了。上百年來,遼宋兩國,凡有事情,皆互派使臣,相互照應,彼此都受益不小。目今,女真人建國,不僅是對俺遼國的挑戰和衝擊,對南朝上國也多有危害。所以,遼宋兩國,要加強團結,共同應對女真人帶來的風險。”

天柞帝的這個話題,顯然超出了鄭允中、童貫此次作爲賀遼主生辰使權限的範疇。天柞帝的提議,已經上升到了遼宋結盟的層次。對天柞帝的提議,鄭允中、童貫二人是沒有權限決定的。

鄭允中與鄭居中是兄弟,他們的妹妹是徽宗皇帝最爲寵愛的鄭貴妃。鄭允中作爲皇親國戚,首先考慮的是大宋江山社稷的安危問題,而不是個人名利問題。所以,對天柞帝的提議,鄭允中作爲賀遼主生辰主使,既是出於禮節,也是出於宋遼兩國大局考慮,對天柞帝的提議,表示贊成,並直接答應道:“那是自然。宋遼兩國,山水相連,脣齒相依,自然是要加強友好合作的。”

鄭允中的回答,耶律延禧甚是滿意。

相對於鄭允中,童貫的情況就不同了。

對於童貫來講,他從天柞帝嘴裡得到的關於女真興起和建國的情況,正好印證了前來遼國路途上碰到馬植時,馬植對他說的情況。童貫心裡暗想,看來馬植所言不虛,果真是有這個事情。

作爲童貫,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大宋江山社稷的安危,而是怎麼趁遼國疲於應付女真人的時候,如何從遼國手裡收回後晉時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疆土。

就當時的情況來講,童貫已經被認定爲大宋最能打仗的傑出將領了。童貫個人因爲對青唐、西夏作戰連續得勝的原因,在一片吹噓聲中,也燒煌得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野心膨脹了,想當自後晉以來中原王朝最大的功臣了,想借助女真的力量,收回丟失已經二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疆土了。

所以,童貫並不想對遼國發展和加強遼宋兩國友好關係一事做出表態。

對鄭允中的表態,童貫當即表達了不和諧的意見。

當時,在鄭允中說完話後,童貫就表示道:“兩國關係的確定,事關重大,需要朝廷授權才能答覆。我們作爲賀遼主生辰使,代表朝廷,恭賀遼主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至於遼主加強宋遼兩國友好合作關係提議,我等返朝後,將如實稟報我朝聖上,然後予以確定。不過,宋遼兩國,近百年來,關係一向和諧,這是毋庸置疑的。”

童貫沒有明確反對加強宋遼兩國友好合作關係,但從拐彎抹角的話中,讓天柞帝感到了一種不祥,似乎有不願意加強這種關係的意思。因此,耶律延禧心裡,對童貫有了反感。

於是,天柞帝復萌輕浮之態,嬉笑着說道:“南朝皇帝能派童侍奉官、童太尉、童樞密使遼祝壽,也乃是千古奇事。作爲遼主,吾不甚榮幸呀。”

很明顯,天柞帝又以童貫乃宦官來譏笑童貫了,只是話語說得不那麼直接而已。

宦官出身,曾經的侍奉官職務,乃童貫最爲忌諱的,也是最不想聽到的話。天柞帝說此番話,童貫焉有聽不出其中之意的?更何況是在大庭廣衆之下。

看着輕浮地嬉笑他的天柞帝,童貫心裡也有自我安慰的妙法。

童貫心裡暗想,你這個天柞帝、耶律延禧,你莫要得意!你國的情況,你國原先的光祿卿、寧邊州刺史馬植,已經對俺講了,而且建議俺國聯合女真,奪回後晉時石敬瑭割讓給你國的燕雲十六州疆土。再過些日子,等俺國和女真人結盟了,俺定率兵征討你國,奪回本來就是我們的燕雲疆域;到那時,你便知道俺童貫的厲害了!到那時候,你還能這樣得意,那才叫個得意!

故此,童貫的臉上,仍舊保留着淡淡的笑意。

天祚帝自然不知道童貫的心思,因童貫在發展兩國關係上不持積極態度,遂時不時地在言語上諷刺童貫。

童貫忍着氣參加完了天祚帝專門請他和鄭允中的宴席。

第二日,天柞帝邀請鄭允中、童貫外出狩獵。童貫心裡不願,遂謝絕了。鄭允中恐失禮,影響遼宋兩國關係,便接受了天柞帝外出狩獵的邀請。

正使鄭允中參加了天柞帝的狩獵,並在狩獵過程中與天柞帝耶律延禧積極互動,表現得極爲熱情,多少挽回了些童貫任性所帶來的的不利影響。

又在遼國上京臨潢府呆了幾天,鄭允中、童貫與天柞帝耶律延禧辭別,帶着賀遼主生辰使團,離開上京,踏上返程的路途。

一路上,童貫急不可耐,催着使團加速行進。

鄭允中心裡清楚,童貫如此着急,乃是要趕到燕京南郊,會晤等候在那裡的馬植。

童貫私會馬植,商定國家大事,讓鄭允中心裡有了一絲不安。

來的時候,馬植對童貫所言之事,鄭允中也略微聽到一些。在鄭允中心裡,對馬植所言的情況和觀點是不認可的,或者是沒有態度的。鄭允中知道,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問題,是個非常重大的問題,不是想結盟就結盟了,而且還是在朝廷大臣出訪的路途上。一個大臣,能有什麼權力來決定如此重大的事情?

爲此,在天柞帝的宴請上,鄭允中能直接表態將加強和鞏固與遼國的關係,因爲那是既成事實,兩國在事實上和平友好了近百年,如此表態,並未超出既定的事實。而相對女真建立的金國,朝廷承認不承認尚是兩可,何來結盟一說?作爲朝廷大員,直接和草民談說與沒有建立關係的國家結盟,這是超乎權限的事情。所以,在返途中,鄭允中專門和童貫就此事進行了交流,明確反對童貫與馬植接觸。

鄭允中對童貫說道:“童太尉,你我受皇帝指派使遼,乃是爲了賀遼主生辰,並無其他職責。在來遼途徑燕京時,遼民馬植向你獻計,下官也略微聽到一二,實話實說,下官以爲不可。”

童貫聞言道:“鄭主使多慮了。那馬植無非是向本官反應些問題,本官無非也是瞭解一些契丹及女真的情況,並無不妥。”

鄭允中心有顧慮,問童貫道:“童太尉催促使團急行,可是要急着去見遼民馬植?”

童貫點頭答道:“正是。不滿鄭主使說,俺準備把馬植帶回朝廷,推薦於聖上,以便聖上了解更多關於契丹及女真的情況。”

鄭允中聞言,大吃一驚,忙說道:“童太尉,下官以爲不妥?”

童貫不滿地道:“因何不妥了?”

“童太尉試想,您作爲朝廷軍事主官,未受聖上授權,即與遼民商討事關國家關係的軍事大事,此乃越權之舉;再者,使團人數及人員乃朝廷定的,回去時突然多出個遼民馬植,成何體統?作爲賀遼主生辰使團主使的下官,回朝後如何向聖上交代?”

“這事由我來向聖上稟告,不會給鄭主使添加麻煩。”

“非也!”鄭允中態度堅決:“賀遼主生辰使團,乃是由我負責,如此重的的責任,豈是童太尉說承擔就能承擔了的?若帶馬植隨使團返回朝廷,本使堅決不予同意。”

鄭允中乃賀遼主生辰主使,童貫乃副使,在賀遼主生辰之事上,徽宗皇帝將主要權力授給了鄭允中而非童貫,所以,鄭允中有權決定此行的所有事項,童貫也只能聽從鄭允中的,如不聽從,就是違抗皇帝聖旨,是要承擔後果的。

然而,童貫乃非常之人,常行非常之事,膽子比別人大得不是一點點,而是大得太多。

前些年作爲欽差兼監軍,徽宗皇帝親下聖旨,令童貫停止進軍,率軍返回朝廷,童貫置之不理,將聖旨塞入靴子,繼續統兵前行,開展了和青唐番兵的戰爭,奪回了青唐數州;而今,不是皇帝的詔令,而是鄭允中的反對,童貫又如何能聽從呢?!所以,童貫堅持己見,要和馬植會面,並帶馬植隨使團返回東京汴梁,將馬植推薦於徽宗皇帝。

碰上固執的童貫,鄭允中因爲一來在朝廷上時職務比童貫低,二來童貫乃武官,他乃文官,鬥童貫不起,遂選擇退而求其次。

鄭允中見童貫執意要會見馬植並將馬植隨使團帶回朝廷,遂讓步道:“童太尉,既是你執意要會晤遼民馬植並將遼民馬植隨使團帶回朝廷,下官也無奈。下官只有一個要求,童太尉你會晤馬植,可以;但隨團帶馬植回朝廷,這個下官絕不答應,請童太尉也體諒下下官,不要讓下官太爲難。”

童貫見鄭允中如此說,想了想,遂答應鄭允中道:“鄭主使,本官就讓你一步。待使團到燕京時,本官只會晤下馬植,瞭解些契丹及女真的情況,並不帶馬植隨團返回朝廷,不使鄭主使爲難就是。至於本官與馬植會晤的情況,本官自會向聖上稟報。”

童貫如此說了,鄭允中便沒有其他辦法了,只好應允使團到燕京時,同意童貫與馬植會晤。

隨後,鄭允中、童貫帶使團一路急進,不幾日便抵達了燕京南郊。

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二百〇四章 二次伐遼 (7)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二百〇九章 收復燕京 (3)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二百二十五章 藥師獻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二十三章 曹輔勸諫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五十章 結識世忠 (2)第一百三十四章 凱旋而歸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〇五章 征剿梁山 (4)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三十一章:兩族拼殺 (1)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二百一十九章 收復燕京 (13)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一百五十六章 石碣村中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一百二十七章 雙林幽谷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見馬植 (1)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戰清溪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二百五十六章 搬運金銀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二百二十七章 徽宗禪位 (3)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禹山中 (4)第七章 奸賊蔡京 (1)第一百九十九章 二次伐遼 (2)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九十二章 居中闖殿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一百二十五章 久別重逢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五十三章 馬植獻策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藥師叛宋 (1)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二百二十七章 徽宗禪位 (3)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二百〇八章 收復燕京 (2)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二百二十九章 徽宗禪位 (5)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九十一章 藥師投宋(5)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二百三十八章 勸阻欽宗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二百一十九章 收復燕京 (13)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二百二十七章 徽宗禪位 (3)
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二百〇四章 二次伐遼 (7)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二百〇九章 收復燕京 (3)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二百二十五章 藥師獻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二十三章 曹輔勸諫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五十章 結識世忠 (2)第一百三十四章 凱旋而歸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〇五章 征剿梁山 (4)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三十一章:兩族拼殺 (1)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二百一十九章 收復燕京 (13)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一百五十六章 石碣村中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一百二十七章 雙林幽谷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見馬植 (1)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戰清溪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二百五十六章 搬運金銀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二百二十七章 徽宗禪位 (3)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禹山中 (4)第七章 奸賊蔡京 (1)第一百九十九章 二次伐遼 (2)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九十二章 居中闖殿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一百二十五章 久別重逢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五十三章 馬植獻策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藥師叛宋 (1)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二百二十七章 徽宗禪位 (3)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二百〇八章 收復燕京 (2)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二百二十九章 徽宗禪位 (5)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九十一章 藥師投宋(5)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二百三十八章 勸阻欽宗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二百一十九章 收復燕京 (13)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二百二十七章 徽宗禪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