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保衛太原 (3)

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被送達金營後,完顏宗望手裡有了人質,膽氣壯了許多,又派使去催促,催着大宋朝廷交納已經答應了的五百萬兩金子、五千萬兩銀子、一萬頭牛馬、綢緞一百萬匹,割讓的太原、中山、河間三鎮。

金使受令,進入汴京,找到了白時中、李邦彥兩位拿事的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其他事情上拿得住,這件事情上拿不住,遂將金使帶入宮中,覲見欽宗皇帝,由金使直接催促欽宗趙桓。

金使見到趙桓後,又將上述條件提了出了,讓欽宗趙桓立即兌現,否則就攻打汴京。欽宗見說,心裡暗想,五百萬兩金子、五千萬兩銀子,一百萬匹綢緞,數量巨大,正在籌措,一時還無法籌齊;即使是籌齊了,朕也不能立即交給金人。至於一萬頭牛馬,這個可以。可以給金人未調教的馬匹。牛無所謂,交付給金人後,只會成爲他們的累贅。至於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的割讓,一來,這三鎮據汴京較遠,一來一往就得十餘日時間,可以先安排交割給金國,以拖延時間;二來,就算朕要將太原、中山及河間三鎮交割給你,三鎮的主管未必答應,再加上地方是死的,就算是割讓給他金人了,他又搬不走,等將來收復回來就是了。

在心裡盤衡了一番後,欽宗趙桓寧可先割讓土地,也不肯交納金銀綢緞。故此,欽宗答覆金國使臣道:“大宋乃文明古國,言而有信,既是答應了你國金銀、牛馬、綢緞,就一定要交納給你國的;只是數量巨大,又至此非常時期,朝廷正在抓緊籌集,等備齊後,便送往你國兵營。爲表示朝廷誠意,答應割讓你國的三鎮,現在就可以交割。你國可派人,隨我國大員,前往太原、中山、河間三鎮,辦理交割手續。”

金國使臣聞言大喜,與欽宗告辭,趕回金營,將上述情況報告給了完顏宗望。完顏宗望除對大宋朝廷不能立即交納所答應的金銀牛羊綢緞不滿外,對大宋朝廷答應立即交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的做法甚是滿意,遂派手下大將,各率馬軍一百餘,押送宋國官員,前往三鎮,辦理交割事宜。至於金銀牛馬綢緞,繼續催促就是了。

大宋派往太原宣諭割讓事宜的大臣乃是樞密院事路允迪。押送路允迪前往太原的金國大將是完顏琮。出於對等原則,也爲了保險起見,路允迪也由一百餘名大宋馬軍護送。一路上,完顏琮催着路允迪急行;路允迪磨磨蹭蹭,能拖延點時間就拖延點時間,一千里的路程,一直走了五天時間。

路允迪抵達太原時,金宋兩國兵馬正在進行幷州城攻守大戰。

路允迪一行來到太原城下,勒住馬,望着把守太原城南門的兵士吼叫道:“傳令進去!朝廷樞密院事路大人寫聖上旨令,前來太原宣旨。”守城將領遂令手下兵士,將情況報告給了負責把守太原的宋軍大將楊可世。大將楊可世得報,來到城頭,往下看去,果然是一宋國大臣在二百餘名馬軍的陪同下,站在下面。楊可世見路允迪旁邊,還有金國大將及兵馬。

城頭下,路允迪又將情況告訴了楊可世。

楊可世見說,直接回道:“本將受張知府、王總管之令把守太原城池。至於朝廷割讓太原於金國,那是朝廷的事情,欽差可去幷州與張知府、王總管談,本將只執行張知府、王總管命令。”

把守太原城的楊可世不認路允迪。路允迪無奈,只得和完顏琮帶着手下兵馬,繞過太原,來到幷州城下。

當時,幷州城被金軍團團圍住。

完顏琮令人稟告金國西路軍統帥完顏粘罕。

完顏粘罕聞聽到這個報告,趕忙來和完顏琮見面。完顏粘罕見了完顏琮後,先是詢問了汴京方面戰況,隨後命令兵士向幷州城頭喊話。

城頭上宋軍守城將領問明瞭情況,忙派人稟告張孝純、王稟,道朝廷派樞密院事路允迪前來宣旨。張孝純、王稟得報,親自來到城頭。

路允迪向上望去,見張孝純、王稟出現在城頭上,遂高聲喊道:“張知府、王將軍,別來無恙,本官受朝廷委派,前來幷州宣旨。請打開城門,放本官進去。”

王稟道:“路大人此話何其可笑!打開城門,金軍衝將進來如何辦?你將置城中百姓軍民安危於何地?路大人,若放你進來也可,你讓金軍退後一里。”路允迪見說,轉頭對完顏粘罕、完顏琮說道:“本官進城宣旨,你們重兵相跟,多有不妥,可退後一里,待本官宣旨後,自然割讓太原於你國!”

完顏粘罕道:“我軍圍困並攻打併州,幷州被破,只在旦夕之間,你們無權向我軍提出條件。令你國守將打開城門!”

路允迪道:“這個本官斷難從命。”

完顏粘罕不答應撤後一里,王稟也不打開城門。雙方僵持了一陣後,協商出一個辦法,就是讓城上守將,將路允迪吊上城頭。

王稟遂命令兵士們放下一個吊藍。特殊情況,路允迪也不好計較,遂坐入吊藍中。城頭上幾名兵士一同用力,將路允迪吊上了城頭。

上了城頭,路允迪顯得威風了許多,擺出欽差大臣的樣子,高聲吼道:“張孝純、王稟聽旨!”張孝純、王稟及城頭上的將領、兵士們跪伏在地,恭聽欽宗趙桓旨意。

路允迪展開聖旨,宣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目今汴京情勢危急,經朝廷與金國東路軍統率完顏宗望協商,決定割讓太原於金國。聖旨抵達之日,即行交割,勿得延誤。欽此!”

路允迪剛剛宣旨完畢,正等着張孝純、王稟接旨呢,那王稟卻仗劍而起,目眥盡裂,高聲說道:“國君應保國愛民,臣民應忠君守義。現幷州軍民以大宋國爲重,寧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棄子民於不顧,何顏見天下臣民,幷州及太原軍民堅不受命,以死固守。欽差回去告訴聖上,我王稟只知守城有責,只知以轄下百姓軍民性命爲重,從不知道有割地與敵之說!欽差請回吧!”

張孝純也站起身來,高聲說道:“我等只爲守城死!不爲讓城活!”

張孝純、王稟身後,守城的兵士及百姓均跳起身來,舉着手中的武器高聲喊道:“我們願和王總管、張知府堅守幷州,與城共存,絕不退卻!”

路允迪見狀,羞愧萬分,遂又縋城而下。

完顏粘罕見狀,暴跳如雷,在送走了路允迪及完顏琮後,調集兵力,輪番攻城。

幷州城中,柴進自告奮勇,把守開遠門。柴進向張孝純、王稟下戰書道:“稟告張知府、王總管,末將願帶千餘名兵士,把守開遠門!有米將在,金狗妄想從開遠門進入幷州城中。”

張孝純、王稟大喜,遂令柴進率兵士一千餘名,把守幷州城最爲重要的開遠門。

柴進來到開遠門城頭上,見金軍搭建雲梯、偏橋、拋石車等武器,輪番攻城,大怒,將他的穿心透骨點鋼槍放在一邊,對身邊副將說道:“現在還用不到俺這杆鋼槍,看俺射他一員大將,殺殺他的威風!”說畢,柴進從背上去下弓來,從箭袋中抽出一支箭,搭在弓上,往下看去。

城頭下,一員金將,騎在高頭大馬上,來回馳過,吆吆喝喝地指揮着金兵攻城。

柴進道:“看我射翻這廝!”說畢,柴進拉滿了弓,嗖地一箭射將出去。那箭像一道流星,劃成一道光線,飛向那員金將,正射在那員金將的面頰上。那員金將慘叫一聲,跌倒馬下。

城頭上,宋軍兵士高聲歡呼。

柴進道:“看到沒?就這樣射!看他金狗如何攻破俺的開遠門!”兵士們聞令,紛紛射箭,將攻城金兵射到在城頭下。

金軍將領大怒,督促着金軍攻城,均被柴進及守城兵士擊退。

當天夜裡,金軍攻城將領將戰況報告給了完顏粘罕。完顏粘罕也毫無辦法,只好命令手下將領,在城外構築工事,用鹿角連營的辦法,把幷州城團團圍住,斷絕幷州城對外的所有通道,企圖困死張孝純、王稟及幷州軍民百姓。

完顏粘罕心想,就算你王稟再頑強,你城中的糧食總是有限的,等你沒糧了,我看你如何守城?

這廂邊,王稟率幷州軍民頑強守城,不使金兵越過太原,南下汴京。那廂邊,路允迪及完顏琮返回到汴京,分別向欽宗及完顏宗望做了彙報。

欽宗得報,大爲振奮,連聲說道:“好!好!好!”

完顏宗望得到金軍大將回報,氣得暴跳如雷,將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叫至中軍大帳,威脅道:“宋國朝廷言而無信,我軍將予以攻打汴京。”張邦昌見狀,嚇得渾身顫抖。康王趙構稟然正色,不亢不卑地說道:“大宋朝廷從不食言,從不會出爾反爾的,無奈治下官民,並不知道朝廷實際情況,拒絕執行也是情有可原,當慢慢操作。假若你軍言而無信,出爾反爾,執意要攻打汴京,所談金銀牛馬綢緞,割讓的城池等條件,一律作廢,你們只管敢打汴京城池便是。”

完顏宗望見說,被氣得哇哇大叫,遂將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趕出了大帳。隨後,完顏宗望又派出使臣,催促大宋朝廷交納已經搜刮到的金銀財寶及牛馬。欽宗令王時雍,先交納金軍一部分金銀及牛馬,穩住當前局勢,靜待援兵的到來。另外,欽宗還令王時雍,加緊收刮金銀財寶,萬勿鬆懈,以備情況變壞。

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二百〇五章 二次伐遼 (8)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七章 奸賊蔡京 (1)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十二章 算命先生 (2)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三十四章 完顏函普 (2)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二百一十五章 藥師叛宋 (5)第二百二〇六章 張覺降宋 (3)第五十五章 征剿海里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二百〇二章 二次伐遼 (5)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鴆殺宋江 (1)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二百二〇六章 張覺降宋 (3)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八十章 嘯聚梁山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見馬植 (1)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一百八十二章 童貫返京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二百章 二次伐遼 (3)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第六十九章 反攻上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避入山中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二章 陳年往事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二百〇八章 收復燕京 (2)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一百五十八章 保媒拉縴 (1)第五十三章 馬植獻策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五十九章 起兵反遼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一百二十三章 凱旋途中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七十九章 宋江殺惜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攸伏法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九章 奸賊蔡京 (3)第二百一十五章 藥師叛宋 (5)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八十三章 攻破上京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二百三十七章 殺雞儆猴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二百三十七章 殺雞儆猴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五十三章 馬植獻策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七十九章 宋江殺惜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二百三十八章 勸阻欽宗第一百〇四章 征剿梁山 (3)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
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二百〇五章 二次伐遼 (8)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七章 奸賊蔡京 (1)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十二章 算命先生 (2)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三十四章 完顏函普 (2)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二百一十五章 藥師叛宋 (5)第二百二〇六章 張覺降宋 (3)第五十五章 征剿海里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二百〇二章 二次伐遼 (5)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鴆殺宋江 (1)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二百二〇六章 張覺降宋 (3)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八十章 嘯聚梁山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見馬植 (1)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一百八十二章 童貫返京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二百章 二次伐遼 (3)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第六十九章 反攻上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避入山中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二章 陳年往事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二百〇八章 收復燕京 (2)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一百五十八章 保媒拉縴 (1)第五十三章 馬植獻策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五十九章 起兵反遼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一百二十三章 凱旋途中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七十九章 宋江殺惜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攸伏法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九章 奸賊蔡京 (3)第二百一十五章 藥師叛宋 (5)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八十三章 攻破上京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二百三十七章 殺雞儆猴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二百三十七章 殺雞儆猴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五十三章 馬植獻策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七十九章 宋江殺惜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二百三十八章 勸阻欽宗第一百〇四章 征剿梁山 (3)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