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馬植返鄉

當即,皇孫耶律延禧奉遺詔即位。經蕭兀納與羣臣商議後,爲耶律延禧上尊號爲“天祚皇帝”,後世稱其爲“天祚帝”,乃遼國的最後一位皇帝。

耶律洪基死後,由耶律延禧繼位,隨即任命蕭兀納爲帝師,國事參政。寧邊州刺史一職,經蕭兀納推薦,由馬植正式出任。

自此後,馬植開始擔任遼國寧邊州刺史。

也是馬植這個人命運多舛,就在他正式出任寧邊州刺史不久,女真人便又阻斷了朝廷鷹路。原來,生女真節度使完顏盈歌見老皇帝耶律洪基死了,新皇帝耶律延禧繼位了,出於試探下朝廷真實意圖之目的,故意指使沿海東青鷹路途上的大喇部落,再次阻斷了契丹朝廷的鷹路。

耶律延禧剛剛繼位不久,便得到報告,朝廷的鷹路又被女真人給斷了。

耶律延禧聞報大怒,遂責令由寧邊州馬植負責,率領寧邊州兵馬,打通朝廷鷹路,限期十天,不得有誤。

蕭兀納聞聽到這個消息,知道這事不可爲,心裡甚急,遂趕忙進宮,覲見新帝耶律延禧,勸告耶律延禧道:“啓奏陛下,臣聽說朝廷鷹路被契丹人阻斷,陛下因此大發雷霆之怒,責令馬植率寧邊州兵馬打通鷹路,臣以爲此非明智之舉,當予緩行。”

耶律延禧聞言,心有不悅,心裡想,蕭兀納呀,就算你是帝師,國事參政,有權提出建議,但決定權在我吧?!朝廷的鷹路都給阻斷了,如何緩行?再緩行的話,女真人不定生出什麼事情來呢!當初,先帝令你輔佐朕,你不說幫助朕打通朝廷的鷹路,反倒放縱女真人,這是何番道理?又安着何番心思?

如此一想,耶律延禧倒萌生出委屈來了,不悅地對蕭兀納說道:“參政說朕責令馬植打通鷹路非明智之舉,那麼,依參政之見,朕該當如何?難不成朕就眼睜睜看着朝廷的鷹路被女真人給阻斷?放任不管就是明智之舉?!”

蕭兀納見耶律延禧動怒,忙弓腰奏道:“啓奏陛下,女真人阻斷鷹路,實乃試探朝廷對女真的態度。陛下剛剛承繼大位不久,對內當致力於朝務及內政,確保穩定;對外當大度寬容,以示友好,穩固周邊。聖上,非是臣多嘴,實是有些事情不得不說。以臣之見,對往昔遊畋圍獵,當適度收斂。陛下,既是女真人阻斷了鷹路,且由他阻斷去,朝廷不予理會他,他自然覺得阻斷朝廷鷹路已沒有意義了,時間一長,自然就恢復朝廷的鷹路了,何必要派出大軍,用武力解決?”

蕭兀納的意思是讓耶律延禧在遊畋圍獵上收斂一些;正好碰到鷹路被阻斷的事情,故以此爲由,對耶律延禧進行勸諫。

耶律延禧視遊畋圍獵爲命;契丹人也向來有遊畋圍獵的習俗。其他國家,大都是一個京師,最多再添加一個陪都而已,契丹人卻有五個京師,分別是東西南北中五京,而這五京並非是皇帝處理政務或國家治理的必需,實是爲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分別到各處打獵而設置的。那契丹人,並無固定的京師,皇帝打獵到了哪裡,哪裡就是處理國事的京師。

對蕭兀納的進諫,耶律延禧甚是反感,直接就回絕了蕭兀鈉的進諫,派出使臣,連夜趕往寧邊州,命令馬植必須在十日內打通朝廷鷹路,不得有誤。

蕭兀鈉見耶律延禧固執己見,並不採納自己的納諫,遂悶悶不樂離宮而去。

再說寧江州那邊,馬植接到朝廷打通鷹路的指令後,除了派人到生女真節度使完顏盈歌那裡催促解決問題外,就是率領寧邊州的三千兵馬,前往大喇部落,打通朝廷的鷹路。

完顏盈歌得知馬植率領寧邊州三千兵馬去大喇部落打通朝廷鷹路,不但不派兵協助馬植,反倒是暗中派兵協助大喇部落抵抗馬植率領的寧邊州兵馬。

馬植率領着寧邊州三千兵馬,趕至生女真族大喇部落,大喇部落的女真人早已逃之夭夭。馬植以爲鷹路已通,待要撤退時,女真人蜂擁而至,追殺馬植所帶領的三千兵馬。馬植無奈,只得再次返頭,和女真人拼殺,結果女真人見馬植來攻,又逃之夭夭,無處尋找。

轉眼間,十天過去了,朝廷的期限已到,鷹路並未打通。

耶律延禧得知朝廷鷹路仍未打通,甚是憤怒,準備派出使臣,詔令撤銷馬植寧邊州刺史一職,回京領罪。

蕭兀鈉聞聽到這個消息,於第二日朝會時,出班進諫道:“陛下息怒。想那女真人坐地造亂,必是有所準備的,以馬刺史三千人的兵馬,實難打通朝廷鷹路;再說了,那女真人熟悉地形,瞬間聚集,瞬間又消失,朝廷軍隊疲於奔命,絕非是個辦法,也非是馬刺史不用命也。”

耶律延禧聞奏不悅,反問蕭兀鈉道:“以參政之見,該當如何?” wWW ☢тт kΛn ☢C O

蕭兀鈉道:“順其自然。朝廷不把阻斷鷹路當回事,只傾心於內務發展上,那女真人見朝廷並不在意鷹路被阻,時間長了,就自然恢復鷹路了。”

耶律延禧聞言,生氣地說道:“朕就知道你要說這番話!放着朝廷百十萬兵馬,就打不通個小小鷹路?!還要順其自然?甚是荒唐!”

“並不荒唐。”蕭兀鈉仗着自己曾經是耶律延禧老師的身份,抗辯道:“陛下,順其自然乃是一種策略,有利於朝政穩定。”

“一派胡言!”耶律延禧一點也不給蕭兀鈉這個昔日老師一點面子,駁斥蕭兀鈉道:“堂堂大遼,倒要受女真人欺凌,你還勸朕忍聲吞氣,你安的是什麼心?!是要放縱女真人嗎?”

蕭兀鈉道:“陛下,先帝時,臣就屢番進諫,要對女真人實行彈壓,臣並無放縱女真之意,臣只是想在彈壓女真人上,更加策略點。”

聽到蕭兀鈉擺起了老資格,耶律延禧感到權威受到了藐視,心裡更怒。

蕭海里、蕭奉先等一幫佞臣見狀,乘機在耶律延禧跟前挑撥。

蕭海里出班道:“陛下,蕭蔘政原本在寧邊州任職,與女真關係融洽,並未有衝突發生。臣以爲,蕭蔘政阻止朝廷打通鷹路,乃是希望朝廷不要去彈壓女真人,任由女真人強盛而已。”

蕭兀鈉聞言,心裡大怒,待要發火,又見蕭奉先搶步出班,啓奏道:“蕭蔘政於陛下面前強詞奪理,甚是不恭,當予處置。”

耶律延禧聞言更怒,不待蕭兀鈉說話,便頒佈詔令道:“詔令撤銷馬植寧邊州刺史一職,回京領罪;詔令由蕭海里接任寧邊州刺史。”

蕭海里、蕭奉先等一班大臣,高聲答道:“臣等謹遵聖旨。”

蕭兀鈉無奈,只得隨同他人說道:“臣謹遵聖旨。”

隨即,朝廷並派出使臣,趕往寧邊州,傳達朝廷聖旨。

馬植接到朝廷詔令,心中悲憤,便將刺史之印交由副手,委託其交轉新官,他自己連夜離了寧邊州,趕回上京臨潢府,等待朝廷處置。

馬植被撤職,蕭兀納心有不悅,仗着帝師資格,數次直言進諫,指責天祚帝的種種不是,惹得天祚帝很不高興,遂將蕭兀納貶出朝廷,任爲遼興軍節度使,守太傅。

朝中那班佞臣見蕭兀納被貶,趁機誣陷蕭兀納。

時有佛殿小底王華,受他人指使,誣陷蕭兀納私借內府犀角。

天祚帝聞報大怒,招蕭兀納進殿對質。

蕭兀納道:“臣在先朝,道宗皇帝詔許臣日取帑錢十萬爲私費,臣未嘗妄取一錢,現如今,臣肯借犀角乎!陛下,難道此等言語,你也相信?”

天祚帝因蕭兀納以前朝之事來壓自己,愈加憤怒,乾脆剝奪了蕭兀納太傅之職,再降其爲寧邊州刺史;將現任寧江州刺史的大舅哥蕭海里調回了朝廷,充任內務總管。

耶律延禧睜着兩眼,怒瞪着蕭兀納道:“蕭兀納,在你眼裡,朕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只有你對!那麼,朕且問你,馬植是你推薦爲寧邊州刺史的吧?馬植失職,你作爲推薦人,應該有用人不察之責吧?那好,即使如此,那馬植無能打通朝廷的鷹路,就由你任寧邊州任刺史,打通朕的鷹路吧。”

就這樣,蕭兀納再次被貶任爲寧邊州刺史。

蕭兀納再次任寧邊州刺史後,只關心寧邊州及周邊的防務,對打通朝廷鷹路的事,表面應付,暗中不爲,被女真人阻斷的鷹路一直未能打開,惹得天祚帝耶律延禧焦躁,遂又撤去蕭兀納寧邊州刺史職務,再貶爲黃龍府事。

可憐蕭兀納作爲堂堂帝師,顧命大臣,參知政事的一品大員,愣是讓天祚帝給貶成個五品邊官了。

在京中等待處置的馬植,見蕭兀納被貶到黃龍府人府事去了,而朝中充任高官的皆是他大舅子蕭海里、小舅子蕭奉先之類的皇親國戚,奸臣寧賊,心裡大爲失望,遂悄悄變賣了家中財產,帶着一家老小,回幽州南郊尋賈世忠去了。

自此,馬植由遼國的光祿卿、寧邊州刺史變爲一介草民,開始和賈世忠一起,來往於女真、契丹及北宋之間,做着販馬的生意,倒也不亦樂乎。

第九十七章 海上之盟 (3)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遼 (6)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戰清溪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三十二章 攔路打劫 (1)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二百一十四章 藥師叛宋 (4)第五十九章 起兵反遼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一百八十五章 宋江託夢 (1)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一百七十五章 首次伐遼 (2)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一百四十二章 暗中較勁第二十章 一代名妓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三章 女皇碩貞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二十章 一代名妓第四十六章 監視女真 (2)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戰清溪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難解 (3)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一百五十一章 萌生情愫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二百三十八章 勸阻欽宗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一章 引子第二百二十四章 晉陽城下(2)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八十六章 再議聯金第一百二十八章 聚仙樓上 (1)第六十章 首戰寧邊 (1)第十七章 二次任相第九十七章 海上之盟 (3)第五十九章 起兵反遼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二百三十一章 趙佶南逃 (1)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八十六章 再議聯金第四十六章 監視女真 (2)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鴆殺宋江 (1)第二百四十六章 保衛太原 (2)第二百一十四章 收復燕京 (8)第六章 趙氏諸君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禹山中 (6)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戰清溪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一百三十章 醉仙樓上 (3)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八十章 嘯聚梁山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
第九十七章 海上之盟 (3)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遼 (6)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戰清溪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三十二章 攔路打劫 (1)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二百一十四章 藥師叛宋 (4)第五十九章 起兵反遼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一百八十五章 宋江託夢 (1)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一百七十五章 首次伐遼 (2)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一百四十二章 暗中較勁第二十章 一代名妓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三章 女皇碩貞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二十章 一代名妓第四十六章 監視女真 (2)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戰清溪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難解 (3)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一百五十一章 萌生情愫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二百三十八章 勸阻欽宗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一章 引子第二百二十四章 晉陽城下(2)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八十六章 再議聯金第一百二十八章 聚仙樓上 (1)第六十章 首戰寧邊 (1)第十七章 二次任相第九十七章 海上之盟 (3)第五十九章 起兵反遼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二百三十一章 趙佶南逃 (1)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八十六章 再議聯金第四十六章 監視女真 (2)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鴆殺宋江 (1)第二百四十六章 保衛太原 (2)第二百一十四章 收復燕京 (8)第六章 趙氏諸君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禹山中 (6)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戰清溪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一百三十章 醉仙樓上 (3)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八十章 嘯聚梁山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