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兵亂在即

“大將軍有何高見?”新帝笑問。眼中頗多讚許之意。

“四部亡胡,盤踞幽並。傳聞,先前白波、黑山勢大。四部亡胡與賊人交往甚秘。今見白波、黑山二賊先後覆滅,恐孤木難支,脣亡齒寒,故乞歸附。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彼時二賊勢強,便與之狼狽成奸。此時官軍勢大,又乞歸順大漢。反覆無常,賊心不死。陛下豈能輕易納之。”大將軍一席話,振聾發聵。中氣十足,嗡嗡作響。

三公九卿,鴉雀無聲。朝政日非,明哲保身。且天將變矣,回天乏術。不如裝聾作啞,留有用之軀。

新帝輕輕頷首:“依大將軍之見,又當如何?”

“殺賊自効,以正視聽。”大將軍有備而來。

新帝忙問:“河北皆平,再無賊亂。如何自効?”

“河北無賊,河南豈無賊乎?”大將軍何進,齜牙一笑:“汝南黃巾勢大,州郡剿賊不利。另有河南尹並長水校尉,巡視南陽。日前六百里上疏,言,軍情如火,暴亂在即。洛陽八關,京畿重地,萬勿輕動。若能從河北調兵,平河南之亂。豈不美哉。”

三公九卿,紛紛點頭。大將軍久歷朝政,有宿臣之姿。

“大將軍之言,甚善。”司徒張溫起身奏道:“今漢以來,遣南匈奴、三郡烏桓之兵,招討四方,已成慣例。爲平‘陪都’兵亂,遣四郡亡胡南下,未嘗不可。”

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俗語謂“打斷骨頭連着筋”。常聞大將軍何進與河南尹何苗,勢如水火。今日方知,傳聞終不可信。終究是一門中人。眼看南陽兵亂,河南尹何苗深陷其中,危在旦夕。危機關頭,還是大將軍何軍,出手相助。

以己度人,新帝感慨忽生。將心比心,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自幼喪父,又與母兄天各一方。今再相見,心中又豈只有憤恨難平,無半分親情牽絆。畢竟是骨肉至親。

“大將軍,乃老成謀國之言。然既是二位單于出面作保,亦需全其意。”新帝遂有定計:“如此,可雙管齊下。許四部歸附,各封歸義侯。再命其出兵渡河,平定南陽兵亂。衆卿,以爲如何?”

“陛下聖明。”三公九卿,異口同聲。

“大將軍以爲如何?”新帝難得和顏悅色。

“臣,附議。”何進甕聲奏對。殿內公卿,心知肚明。陛下顧全的並非二位單于,而是背後的薊王劉備。

薊國橫亙幽冀,四夷環伺。如何妥善處理與諸胡關係,乃立國之本。正因如此,薊王自幼,便常與胡人往來。對胡人多行向化,從未趕盡殺絕。四郡亡胡,若非事關重大,薊王又亦會舉重若輕,謹慎行事。不親自上表,反令南匈奴王並烏桓單于代勞。

“自黃巾亂後,天下板蕩。羣盜蜂起,屢禁而不能止。”新帝感嘆:“諸如此次,南陽兵亂在即,朝中竟無一兵一卒可用。若非大將軍行驅虎吞狼之計,河南恐又遭生靈塗炭。南陽乃陪都,居百萬之衆,商業繁盛,賦稅頗多。若再生禍亂,恐社稷不保。”

“陛下勿憂。”大將軍何進心領神會:“之所以蟊賊屢禁不絕,乃因郡縣各自爲戰,顧此失彼。所謂‘亂世用重典’。刺史只有監察之職,並無治政之權。故行廢史立牧,只爲撥亂反正,治政安民。”

“大將軍所言極是。”陛下與何進,一唱一和:“薊王表閻忠爲涼州牧,可行否?”

“可行。”大將軍從善如流。此乃先帝舊事。本已交由尚書檯擬定,不料先帝北巡而崩,尚書令曹節又抱恙離朝。便一直擱置。如今,新帝舊事重提。百官自無異議。

“東郡太守曹操,剿滅賊亂,頗有戰功。可爲兗州牧否?”新帝又問。

“臣,無異議。”大將軍何進再答。

“臣等,附議。”廢史立牧,大勢所趨。三公九卿,便心存憂慮,又如之奈何。

“西園中軍校尉孫堅,自重返江東,募兵討賊。大小百餘戰,連平荊、揚之亂。蕩寇將軍周慎,自引軍漢中,數戰皆不能勝,別無寸功。日前反被米賊斷其運道,棄車重敗退。已被押入大獄,交由三司會審。朕,欲拜孫堅爲‘破虜將軍’,以繼之。不知衆卿以爲如何?”

“孫校尉,乃江東猛虎也。”司徒張溫言道:“麾下百戰精兵,正當大用。若遣入漢中平亂,米賊必敗。”

“司徒之言,甚善。”陛下欣然一笑:“大將軍以爲如何?”

“孫堅可滅米賊。”何進甕聲言道。

聞此言,新帝終得安心。先前允諾太后諸事,悉數達成。然心中又起疑竇。今日大將軍,爲何如此識相?

罷朝後,新帝遂往永樂宮。與董太后細說諸事。

“曹操之事已畢,曹嵩之事又當如何?”董太后問道。

“母親念念不忘,可是收了重資?”新帝反問。

“不瞞陛下,年前,曹嵩曾輸一億大錢入西省(永樂宮之司署,掌管宮內罪罰),求太尉之位。”董太后如實相告:“雖說‘此一時,彼一時’也。然曹嵩輸錢在前,陛下禁售於後……”

“母親不必心急。”新帝言道:“太尉張延,曾爲周慎作保。今周慎敗歸,雖可罰銅免死,然張延坐罪,晚節必不保也。不出數月,定讓曹嵩如願。”

“如此,甚好。”董太后展顏一笑。目光慈炯,柔聲道:“陛下雖與我自幼分居。然畢竟母子連心。先帝遺命,兄終弟及。如今看來,於國於家,大有裨益。”

新帝微微繃緊牙關。目光平靜,別無波瀾:“母親當恪守承諾,不再賣官鬻爵。”

“朕乃太后,焉能自食其言。”董太后輕輕頷首。

“如此,兒告退。”陛下起身便走。

“好。”目送新帝出殿,董太后眸中哀傷,一閃而逝。

“太后……”恭送新帝出殿,永樂太僕封諝原路返回,欲言又止。

“說。”董太后不置可否。

“當真不再賣官。”封諝滿臉痛惜。

“陛下雖是我子,卻自幼長於外藩。與我不親。”董太后言道:“多事之秋,權且保身。”

“喏。”

封諝怏怏不樂,轉身離去。

須臾,董太后自簾後起身,往偏殿不提。

北海西岸,沒鹿回部與北高車天然邊界。

劉備領大軍遠涉三千里。立營高坡。靜待各部大人,入營相見。

132 爲君取食1.94 人情冷暖1.78 風起雲蒸130 抗颺虓虎107 克堅平難126 後繼有人104 龍吟虎嘯155 天下鼎沸1.98 衣帶秘詔1.59 飽虎飢鷹101 問鼎中原1.95 西園八校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28 揮金僚朋134 大利匠城1.47 倉樓覆道1.60 故人夜來1.62 赤麂皮尉152 涓滴成海1.73 謠言四起1.78 河北豪傑1.98 白湖水榭141 文昌武盛1.96 挾私報怨135 兵出隴右1.207 又見白袍151 王者之心第2101章 1.290 通關圖卷1.45 江淮雙生131 麒麟送子1.73 大行天下1.48 鬼神難誣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26 羣雁無首1 十里少年139 空谷傳聲1.27 路中捍鬼165 動則滅國101 明示萬里174 變俗易教1.95 白虹貫日108 天下名騎1.79 別開生面19 馬兒快跑1.28 將門虎子175 綠洲熔爐1.4 砥礪同行1.70 公主智囊16 乾坤倒懸1.80 債臺高築1.98 正大光明1.48 反間之計110 門下五吏1.8 馬桶廁籌155 萬物之極1.54 五齊之甘81 俱合法相131 鳩佔鵲巢41 細數家珍91 一人之外1.40 重整旗鼓155 六神無主193 西域使館1.74 部貴五宗1.62 漢人西徙178 天下表率1.200 推賢讓能155 恩威並濟183 悉聽君便1.97 以自爲方109 寧有種乎1.96 開年見喜1.50 大河之子1.32 織蓆販履1.204 龍蛇混雜1.63 擊鞠大賽14 撒豆成兵14 興師動衆153 拾人牙慧125 此事拿手第2085章 1.274 飛絲雲禪1.37 菟園遊獵141 文昌武盛1.73 血巢角鬥117 七國馬會134 公之於衆13 紅顏薄命116 孟嘗遺風1.64 懷瑾相報122 左伯皮紙1.30 大醫治世1.26 再無歸期176 封國在即1.76 峰迴路轉150 天地人和181 歪門邪道1.25 兄弟鬩牆231 司馬爭先1.4 買一饒一1.9 伐毛洗髓
132 爲君取食1.94 人情冷暖1.78 風起雲蒸130 抗颺虓虎107 克堅平難126 後繼有人104 龍吟虎嘯155 天下鼎沸1.98 衣帶秘詔1.59 飽虎飢鷹101 問鼎中原1.95 西園八校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28 揮金僚朋134 大利匠城1.47 倉樓覆道1.60 故人夜來1.62 赤麂皮尉152 涓滴成海1.73 謠言四起1.78 河北豪傑1.98 白湖水榭141 文昌武盛1.96 挾私報怨135 兵出隴右1.207 又見白袍151 王者之心第2101章 1.290 通關圖卷1.45 江淮雙生131 麒麟送子1.73 大行天下1.48 鬼神難誣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26 羣雁無首1 十里少年139 空谷傳聲1.27 路中捍鬼165 動則滅國101 明示萬里174 變俗易教1.95 白虹貫日108 天下名騎1.79 別開生面19 馬兒快跑1.28 將門虎子175 綠洲熔爐1.4 砥礪同行1.70 公主智囊16 乾坤倒懸1.80 債臺高築1.98 正大光明1.48 反間之計110 門下五吏1.8 馬桶廁籌155 萬物之極1.54 五齊之甘81 俱合法相131 鳩佔鵲巢41 細數家珍91 一人之外1.40 重整旗鼓155 六神無主193 西域使館1.74 部貴五宗1.62 漢人西徙178 天下表率1.200 推賢讓能155 恩威並濟183 悉聽君便1.97 以自爲方109 寧有種乎1.96 開年見喜1.50 大河之子1.32 織蓆販履1.204 龍蛇混雜1.63 擊鞠大賽14 撒豆成兵14 興師動衆153 拾人牙慧125 此事拿手第2085章 1.274 飛絲雲禪1.37 菟園遊獵141 文昌武盛1.73 血巢角鬥117 七國馬會134 公之於衆13 紅顏薄命116 孟嘗遺風1.64 懷瑾相報122 左伯皮紙1.30 大醫治世1.26 再無歸期176 封國在即1.76 峰迴路轉150 天地人和181 歪門邪道1.25 兄弟鬩牆231 司馬爭先1.4 買一饒一1.9 伐毛洗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