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寧有種乎

當然,這只是黃巾軍一廂情願的樂觀估計。能不能實現張教主的既定目標,還要等戰爭打起來再看。

之所以黃巾軍如此行事,正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結果。

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

攻城從來不易。而大漢朝的城市化率又冠絕古今。人皆城居。前有無名王飲恨西域,班定遠雖兵少,卻可據城而守,弩發如雷吼,待糧草不濟時,無名王只能求和。

黃巾軍據守大城,呈割據之勢。並開倉放糧,廣施符水。持續吸納信衆入夥。漢庭四路大軍遠道而來,只求速戰。而黃巾賊卻避其鋒芒,龜縮不出。野戰變成攻城,其難度可想而知。

時下雖屢遭大災,然田地皆在,並沒有無故消失。只需持續耕種,總有收成。

然而,面對持續不斷的天災人禍,輪番盤剝,自耕農紛紛破產,鬻兒賣女,成爲奴僕佃戶。

“今富商大賈,多放錢貸,中家子弟爲之保役,趨走與臣僕等勤,收稅與封君比入。是以衆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奢靡以淫耳目。”

於是,大量土地被豪強所並。今漢豪強,儼然封君。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羣,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佇,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又“井田之變,豪人貨殖。館舍佈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

大漢缺糧嗎?

不缺。因爲田畝只增不減。耕種人口亦未曾減少。只不過原本屬於自家的良田,被豪強所並。辛苦耕種的自耕農,變成了依附豪強而存在的佃戶。

既然不缺,糧食都在哪裡呢?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是真實寫照。

試想,若黃巾軍開倉放糧,施符水救人。又將豪強兼併的良田,均分給貧苦百姓。情況會如何?

有人說,黃巾軍沒有治世人才,不過是暴民土匪。的確,這是所有農民暴動的劣勢。然卻別忘了,黃巾軍是政權和神權二合爲一的組織。

大賢良師乃是“黃天化身”,是“黃天上帝”在世間的代言人。其口出之言等同於天帝真言。對教徒來說,便是無上神諭而唯命是從。不妨想想後世那些,常人無法理解的人肉炸彈。那麼,若黃巾軍當真在張教主的神諭下,“等貴賤、均貧富”。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且被天平教徒從上而下,一絲不苟,貫徹執行。不懂不要緊。大賢良師怎麼說,俺們便怎麼做便是!

那時,廣大寒門庶子,又當如何。

再說,即便造反前期皆是草莽,別無人才又如何。黃巾軍亦可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參照人物,便是薊王劉備。薊國如何如何,早已人盡皆知。良宅一座,美田一頃。同工同酬,多勞多得。

當冀州傳出,黃巾軍收繳豪強土地,戶戶得分一頃的消息後,劉備渾身冷汗淋漓。

劉備與大賢良師,亦敵亦友,相交莫逆。正是他的橫空出世,以及那些空前絕後的治國思維,大大拓展了大賢良師的視野。從劉備身上,大賢良師吸收到了本該兩千年後纔會形成的先進理念和認知。甚至劉備恥於蓄奴,廣納流民,也被大賢良師通盤接受。

原因其實很簡單。

面對先進的治國理念,作爲全面落後的一方,大賢良師無從分辨優劣,自然只能通盤吸收。而後在實際操作中,結合太平道自身的理念和訴求,不斷刪減補充,盡去糟粕而取其精。形成一套完全符合黃巾軍治世之道的治國方略。

毫不客氣的說,是劉備的一舉一動,潛移默化,滋養了如今的張教主。

一言而弊之。劉備不是原來那個劉備。張教主亦非原初那個張教主。史書和歷史的區別便在於此。史書已然蓋棺定論,而鮮活的歷史人物,卻有學習、演化,甚至改變歷史的能力。

試想,此時的張教主,還是史書上的那個人嗎?還能用史書上的記錄,去評判時下已經進化的張教主本尊麼。

沒有創造力不可怕,沒有學習力才最致命。僅憑三本“天書”便自學成才的大賢良師。學習能力,堪稱恐怖。放眼天下,除去薊王劉備,或無人可出其右。

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尚且刮目相待。更何況振臂一呼,百萬人響應的張教主。

所謂“無利不起早”,“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那麼,回到所有事情的核心——利益上來:封建時代,最有價值的資源是什麼?田地。

因飽受連續天災及高利盤剝,而孑然一身的失地農民,如今戶戶可得一頃良田,翻身爲人,如何能不對太平道感激涕零。

試想,五胡亂華時,因被世家壟斷國政而難有出頭之日的廣大寒門士子,紛紛加入胡人政權,爲其效力。外族尚且如此,對號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本土太平道黃巾軍,寒門的抵抗力,又能有多少呢。

可以預見。一旦黃巾軍穩定政權數載。即便不能與煌煌四百年之大漢朝分庭抗禮,只需能勉強與大漢朝相持,互有勝負。便會有越來越多的寒門加入黃巾陣營。爲其奔走效力。

似乎,大賢良師正用行動迴應劉備所問。究竟是爲一己之私,還是爲泱泱萬民。

唯一對大漢朝有利的,只有四百年積累的威勢與正統。

再如果。大賢良師若真是“等貴賤、均貧富”,爲天下萬民謀出路。

到那時,劉備又該如何選擇。

恪守“非劉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祖訓,出兵討伐黃巾軍。還是樂見其成,坐視天下太平?

事到如此。或許只有一種解決途徑。

張教主無故早亡。又或者張教主長命百歲。

千萬別事做一半,忽然崩盤。

洛陽,輔漢大將軍府。

將薊王親筆手書,輕輕置於一旁。右丞賈詡,沉思片刻。這便提筆,一蹴而就。

“主公漢室宗親,天家麒麟,豈能自甘下作,與那反賊相提並論。以後切莫如此。至於書中所問‘孤比大賢良師如何?’臣試答之:主公曾說,‘豪門寒門皆是百姓’,讓‘寒門亦能出貴子’,方爲君之道。臣觀太平道行事,乃奪豪強之田、宅,均分給貧苦百姓。又豈是一視同仁乎?若有寒門趁機興起,積富而成豪門,又當如何?趨利避害,人之常情。亦如主公所言‘血洗豪門,拯救寒門。待寒門變成被血洗之豪門時,是否再血洗一次。如此反覆,又豈是救世!’此等作爲,與先以清官蓄養百姓,再賣與貪官刮地三尺,又有何異。霍光、王莽,皆謙恭下士。熟忠熟奸,不到蓋棺之日,又如何能分辨。主公虛懷若谷,兼濟天下。當以萬民爲重,不可姑息養奸,亦不可心神動搖。書盡於此,臣賈詡,肺腑,頓首。”

139 開枝散葉1.55 鬥戰決勝165 動則滅國1.49 觀星定海41 鑄山煮海176 隔岸觀火123 同憂相救105 烈女龐娥1.9 三危既宅1.2 圈地爲邑1.25 張家謝禮1.50 神滅無鬼144 遷都壽春1.78 陸城亭侯106 萬民飢流1.53 前朝舊事10 多子饒妻1.65 東界牧馬1.69 張飛劫親137 和親典禮1.6 網開一面112 泰山捧日15 生財有術112 虛席以待212 不請自來1.93 香餌懸魚1.25 相遇上陵1.65 陰藏殺機174 恰如其分1.62 倉廩府庫171 鮮卑五姓216 觸類旁通1.95 十面埋伏1.99 生死相托152 南橘北枳1.99 冠軍履鋒116 一進一出197 生命禮讚213 重名載半1.35 傳火天下1.85 遼東之煮185 有神無鬼1.28 地陷神術1.22 其道大美107 三日得仙1.73 謠言四起100 取之有道157 麥穗兩岐1.86 好生思量116 如日之升1.34 無法交換216 觸類旁通1.49 上表回國1.2 無孔不入11 佐世之才125 此事拿手1.63 釘接榫合1.43 切莫辜負141 曲水流觴195 回京在即1.89 秉燭夜話1.37 冰山露角1.68 萬乘巡海1.60 八關都邑13 藥入病走1.38 人頭落地127 先入爲主135 兵出隴右1.30 未琢璞玉1.26 循跡追兇177 困龍之地214 亂中求存1.23 督亢城倉1.26 有勇無謀1.50 無中生有122 誰與爭鋒199 有容乃大1.47 以儆猢猻81 初見端倪1.270 養女齊聚13 改造閭里1.4 越俎代庖121 萬舟齊發1.237 生死立判1.34 庸人自擾124 絕境弄險1.67 畫地爲牢1.83 古羌遺規1481.7 無郭之都1.77 蜩螗之鳴116 各有所求1.33 劍器大宗1.90 蒼天已死1.80 火山女王1.67 莫測禍福1.59 熟視無睹139 壟斷江山1.25 水到渠成1.32 循路而進
139 開枝散葉1.55 鬥戰決勝165 動則滅國1.49 觀星定海41 鑄山煮海176 隔岸觀火123 同憂相救105 烈女龐娥1.9 三危既宅1.2 圈地爲邑1.25 張家謝禮1.50 神滅無鬼144 遷都壽春1.78 陸城亭侯106 萬民飢流1.53 前朝舊事10 多子饒妻1.65 東界牧馬1.69 張飛劫親137 和親典禮1.6 網開一面112 泰山捧日15 生財有術112 虛席以待212 不請自來1.93 香餌懸魚1.25 相遇上陵1.65 陰藏殺機174 恰如其分1.62 倉廩府庫171 鮮卑五姓216 觸類旁通1.95 十面埋伏1.99 生死相托152 南橘北枳1.99 冠軍履鋒116 一進一出197 生命禮讚213 重名載半1.35 傳火天下1.85 遼東之煮185 有神無鬼1.28 地陷神術1.22 其道大美107 三日得仙1.73 謠言四起100 取之有道157 麥穗兩岐1.86 好生思量116 如日之升1.34 無法交換216 觸類旁通1.49 上表回國1.2 無孔不入11 佐世之才125 此事拿手1.63 釘接榫合1.43 切莫辜負141 曲水流觴195 回京在即1.89 秉燭夜話1.37 冰山露角1.68 萬乘巡海1.60 八關都邑13 藥入病走1.38 人頭落地127 先入爲主135 兵出隴右1.30 未琢璞玉1.26 循跡追兇177 困龍之地214 亂中求存1.23 督亢城倉1.26 有勇無謀1.50 無中生有122 誰與爭鋒199 有容乃大1.47 以儆猢猻81 初見端倪1.270 養女齊聚13 改造閭里1.4 越俎代庖121 萬舟齊發1.237 生死立判1.34 庸人自擾124 絕境弄險1.67 畫地爲牢1.83 古羌遺規1481.7 無郭之都1.77 蜩螗之鳴116 各有所求1.33 劍器大宗1.90 蒼天已死1.80 火山女王1.67 莫測禍福1.59 熟視無睹139 壟斷江山1.25 水到渠成1.32 循路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