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何愁不嫁

“女兒既是阿父養大,豈能認人做父。”安絜言道。

曹節勸道:“王允年不及五旬,已爲九卿。不及花甲,當位列三公。少時,郭林宗贊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七月半之變,與薊王恩師同進退。今薊王以輔漢大將軍遙領朝政。洛陽八關,盡在掌握。料想,王允仕途,坦蕩如砥,必成宿臣。得其護佑,吾兒無憂矣。”

“阿父之意,女兒已盡知。”安絜言道:“但憑阿父做主便是。”

“女兒之心,爲父焉能不知。”曹節忽一聲長嘆:“遙想當年,安世高與安氏,同生共死。依安息風俗,我帶你去祭拜,初與臨鄉侯相遇。你自老父身後,窺少年英雄。不料被臨鄉侯警覺。回望時,又急忙藏身。若那時,與臨鄉侯四目相對,結成良配。今日何須去求王允(注①)。”

安絜美眸生煙:“彼時年少,心如鹿撞。”

“若知遼東田韶高價求取七色婢,乃是贈與今日權傾天下之薊王。老父又何須多此一舉。將你從名冊上除下,替以秦太倉之女。”曹節嘆息:“老父一生所憾,唯有此事。”

“阿父切莫如此。”安絜安慰道:“女兒行走宮中,與世無爭,樂得逍遙。”

“寒暑易節,年紀漸長。還能深閨待嫁到幾時。”曹節搖頭:“況又是桓帝臨終囑託。若不能爲女兒覓得好人家,老父九泉之下,有何顏面再見先帝。”

“阿父且寬心。”安絜笑着眨了眨眼:“女兒知書達理,品貌俱佳。何愁不嫁。”

被養女自誇逗笑,曹節連咳數聲:“也罷,也罷。”

琉璃暖軒,其樂融融。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生爭權奪勢,歷經生死兩難。至死方休。

黃門宦官,古往今來,能安然辭世,得以善終者,寥寥。

“若得閒暇,老父想歸封國。當學湘南侯,埋骨於邑中。”曹節言道。

話說,安帝年三十二崩,太后臨朝,立章帝孫、濟北王子北鄉侯劉懿爲帝。原皇太子劉保廢爲濟陰王。不久,北鄉侯劉懿薨,中黃門孫程、黃龍等十九人發動政變,迎劉保爲(順)帝。順帝論功行賞,衆人均得封侯。黃龍受封湘南縣侯,食五千戶。並於永建元年(126年),悉遣就國。黃龍於是抵達湘南,籌建湘南侯國。永建三年返京,“更相賄賂,求高官增邑”。不料事發。於永和二年(137年),再返湘南,減食四分之一。黃龍死後,遂葬湘南境內。

我朝慣例。凡宮廷政變有功,舉事黃門,多因功封侯。桓帝時,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誅大將軍樑冀有功,受封爲“五侯”,食邑一萬,乃至二萬戶。

曹節亦不例外。

永康元年,桓帝崩。建寧元年,曹節領中黃門、虎賁、羽林軍一千人,入河間,迎劉宏繼位。因功受封爲長安鄉侯,食六百戶。後因黨錮之功,改封育陽侯,增食三千戶。熹平元年十月,與王甫等,同誣勃海王劉悝謀反。增食四千六百戶,計八千二百戶。

若此時乞骸骨,退位讓賢。依律,當由太傅楊彪輔政,與輔漢大將軍劉備“並錄尚書事”。曹節因讓賢之功,當再酌情增食八百至一千戶。爲萬戶侯。

順帝之明,便在於將政變有功宦官,各自封侯後,“悉遣就國”。遠離禁中,權力中心,爲新人騰位。桓帝卻將“五侯”留在身邊,靈帝亦如此例。乃至宦官專權,恃寵驕橫。令外戚與內官矛盾,不斷激化。相互攻殺,內亂亡國。

就曹節而言。擇此時“功成身退”,乃明哲保身之舉。心頭大患,大將軍何進,已兵敗身死。待薊王劉備主政,感其擁功不恃,拱手讓賢之舉。必不會無端加害。

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然心中唯一牽念,便是養女。

何不一併帶走。

曹節自有難言之隱。

薊王威名赫赫。連立二帝,功高蓋世。年方二十五六,卻已是三朝元老。薊王龍精虎猛,氣宇軒昂。春秋鼎盛,京中望氣者皆言,當可長命百歲。掐指一算,尚餘甲子年華。大將軍何進兵敗身死,再無人能與其爭鋒。諸如董重、何苗之輩,提之作甚。

薊王自就國,萬勿輕動。二宮太皇,亦不敢輕易離朝。正好借賜婚馬氏,請薊國入朝成親。可謂一舉兩得。

薊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幹(地)支海市”,往來四瀆,縱橫江表。十萬船戶,已有萬戶,入海市籍。販運薊國名產,獲利頗豐。凡有港津,必有海市。因水而興者,不下百餘城。尤其三南,蠻夷徼外。正迅速漢化。百越、百濮、西南諸夷,民皆善水。與半島及倭國島夷,不分伯仲。且能耐極苦,悍不畏死。只需善待,募爲船伕舟子,甲板船工,隨行就市,皆堪大用。

將薊國之一切便利先進,放之四海而皆準。指日可待。

可笑井底之蛙。洛陽貴胄,坐井觀天。渾然不知,八關之外,早已今非昔比,一日千里。

薊王遲遲不願重返帝都,只因洛陽貴胄,閉關鎖都,墨守陳規,作壁上觀。明知徒勞無功,何必空廢脣舌。

憑子錢十家,貰貸洛陽。洛陽四市:馬市、金市、南市、粟市。已大半入薊王之手。再加金水小市,函園陽港雙市,洛陽脈門,盡在掌握。

先前,還每每忌憚薊王“大漢(第)一藩”,功高震主。如今,此消彼長,天家勢衰。更加何董二戚,裹挾漢室宗親,封君貴胄,乃至文武百官,名門豪右,明爭暗鬥,早已無暇他顧。

削藩已不敢想。唯有苦熬到薊王壽終正寢,封國支離破碎。

在此之前,唯剩籠絡一途。與“羈縻之策”,一脈相承。

俗謂“趁熱打鐵”。

趁何太后心傷難平,創傷未愈。董太皇一力撮合。與薊王太妃書信定下九月之期。九九重陽前,劉備需抵洛陽。

“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又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且“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賜婚詔書已先行頒下。馬氏如願受封爲“瑤光貴人”。

知薊王九月抵京,洛陽百姓皆翹首以盼。

175 萬事齊備1.56 痛並樂極102 王道在北167 麒麟可乎120 三英齊發118 元服之禮137 和親典禮1.22 薪盡火傳186 鬼火焚街1.62 倉廩府庫1.33 劍器大宗150 一戰功成171 北薊南宛1.26 以直報怨1.68 燕人來也219 一身是膽199 必有其子1.64 聞薊色變1.76 牽繮執轡126 甲騎具裝193 置酒高會214 亂中求存1.35 南宮一遊152 九令五尹1.94 陽球誅暴31 直搗敵巢1.89 一騎絕塵1.5 奉身以死146 黨人認主167 麒麟可乎195 禍福相依1.200 兼顧利弊151 平定龜茲1.23 投桃報李1.7 殺機畢露281 過猶不及1.99 黃雀伺蟬165 天下至理100 三馬同槽198 封侯廟食1.34 恩同再造140 情理之中115 龍見於野1.60 轉禍爲福186 五子連臺141 前身後世1.235 貌合心離149 乘風而至165 生而不凡111 外臣凌主1.7 舊友重聚1.98 白湖水榭106 甘之如飴1.239 雪落無聲1.97 借題發揮110 見縫插針173 合浦珠還1.56 巡視國境1.288 欲加之罪179 清白無鬼1.96 防患未燃1.64 萬夫莫敵121 上下勠力100 取之有道177 坐等期滿1.274 有鳳來儀147 河漢無極1.8 拍案驚奇119 衆星拱鬥171 獨步天下1.54 一國之主1.4 越俎代庖126 向死而生120 隨行就市1.63 焉能見疑214 亂中求存61 語破天機1.4 陰陽連環190 半載之期145 兵臨龜茲1.93 自取其禍155 萬物之極148 五帝之學108 命續二載104 太平賊反125 校場演武1.90 蒼天已死1.49 銷金洞窟1.67 何爲樓桑178 天下表率192 夫子之牆1.94 不虛此行1.50 無中生有181 羣雄無首131 猛虎破閘165 天下至理185 拋磚引玉91 心有滋蔓21 兵符將令192 猛虎羣狼
175 萬事齊備1.56 痛並樂極102 王道在北167 麒麟可乎120 三英齊發118 元服之禮137 和親典禮1.22 薪盡火傳186 鬼火焚街1.62 倉廩府庫1.33 劍器大宗150 一戰功成171 北薊南宛1.26 以直報怨1.68 燕人來也219 一身是膽199 必有其子1.64 聞薊色變1.76 牽繮執轡126 甲騎具裝193 置酒高會214 亂中求存1.35 南宮一遊152 九令五尹1.94 陽球誅暴31 直搗敵巢1.89 一騎絕塵1.5 奉身以死146 黨人認主167 麒麟可乎195 禍福相依1.200 兼顧利弊151 平定龜茲1.23 投桃報李1.7 殺機畢露281 過猶不及1.99 黃雀伺蟬165 天下至理100 三馬同槽198 封侯廟食1.34 恩同再造140 情理之中115 龍見於野1.60 轉禍爲福186 五子連臺141 前身後世1.235 貌合心離149 乘風而至165 生而不凡111 外臣凌主1.7 舊友重聚1.98 白湖水榭106 甘之如飴1.239 雪落無聲1.97 借題發揮110 見縫插針173 合浦珠還1.56 巡視國境1.288 欲加之罪179 清白無鬼1.96 防患未燃1.64 萬夫莫敵121 上下勠力100 取之有道177 坐等期滿1.274 有鳳來儀147 河漢無極1.8 拍案驚奇119 衆星拱鬥171 獨步天下1.54 一國之主1.4 越俎代庖126 向死而生120 隨行就市1.63 焉能見疑214 亂中求存61 語破天機1.4 陰陽連環190 半載之期145 兵臨龜茲1.93 自取其禍155 萬物之極148 五帝之學108 命續二載104 太平賊反125 校場演武1.90 蒼天已死1.49 銷金洞窟1.67 何爲樓桑178 天下表率192 夫子之牆1.94 不虛此行1.50 無中生有181 羣雄無首131 猛虎破閘165 天下至理185 拋磚引玉91 心有滋蔓21 兵符將令192 猛虎羣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