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甘之如飴

五溪蠻“名渠帥曰‘精夫’”,能“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

城中民衆,雖久習漢風。然俗好不改。五溪,各有所愛。單憑服色,足可辨識出身。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來,莫不如是。諸夏無分華夷,皆如此般。

自薊王遣國中能工巧匠,鑿穿荊南水路,立江表十港。遣干支海市南下,互通有無。又有稻田使者,領護稻作圩田。引進將作寺高產良種,一季雙熟稻。均產十石。更加自上而下,皆爲薊國吏治。將薊國之一切便利先進,放之四海而皆準。《圩田制》下,分戶不析產。戶戶美田五十畝,幹欄重樓一棟,牛馬機關器,不一而足。

重重利好之下,蠻漢泛舟而來,舉家遷入,日有百戶。

日積月累,成荊南雄城。

稻作大興,助推製造、商貿繁盛。而後學術之風始興。

不出數代,無分彼此。

三足踆烏,移動離宮。說是水上奇觀,亦不爲過。

自聞薊王駕臨,城中百姓奔走相告,欲一睹尊容。酉津城中,萬人空巷,港口更是人山人海。

車水馬龍,盛況空前。

薊王名滿天下,神乎其神。時人識英雄,重英雄。所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薊王大名,誰人不知,何人不曉。

於船宮設宴,大宴羣臣。

無酒不成席。

南方亦有美酒。

宜城醪、金漿酒、蒟(jǔ)醬酒、醽醁(líng lù)酒、稻米清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其中金漿酒,乃是用甘蔗釀製之美酒。“樽盈縹玉之酒,爵獻金漿之醪”,注曰:“樑人作薯蔗酒,名金漿”。“薯蔗”、“甘柘”等,均爲甘蔗別稱。

前漢時,鄱陽令唐蒙,出使夜郎國,帶回習部蒟醬酒,武帝“甘美之”。

薊王得知美酒之所出,遂細問金漿酒釀造之法。

果不其然。原料正是甘蔗。

話說。前漢時,司馬相如《子虛賦》曾提及諸柘。今漢張衡《七辨》亦有“沙飴石蜜”之句。

“諸柘”,便是甘蔗;“沙飴”,乃砂糖雛形。

最遲戰國時,楚人已對甘蔗粗加工。屈原《楚辭·招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

“柘”即蔗,“柘漿”,便是從甘蔗中榨取的汁。

時人既能榨汁釀酒,可制蔗糖乎?

薊王竊以爲。製糖工藝,當可類比渤海曬鹽。

無非蒸發結晶。

於是命船宮匠人,取甘柘,削皮、壓榨、濾汁、煮漿、曬膏、切塊。很容易便製出了原始“方糖”。

薊王親嘗,甘之如飴。

取名“方飴”,又名“柘蜜”。

謂“鑄山煮海”。薊王所創“方飴柘蜜”,必成三南名產。

將作寺匠師,將工藝流程,詳細書錄在案。與之匹配,各式機關器,亦在設計之中。假以時日,定當大行其道。

一旦固化流程,相傳成習。製糖工藝,隨之不斷改良精進。距離真正意義上,足可傳世的砂糖,必不遠矣。

待方飴柘蜜制畢。五溪蠻王子,辰陽都尉沙摩柯,領蠻人五千入港。

船上鐵塔蠻漢,碧眼突出,深目高鼻。文身斷髮,斑斕虎衣。

各個孔武有力,威武雄壯。翻山越嶺,如履平地。

薊王大喜。

取船宮所藏,樓桑兵甲,長短兵器,披掛整齊。

仍覺輕如無物,健步如飛。

五千壯蠻,皆入白毦精卒。號“五溪白毦”。可比丹陽白毦。

辰陽都尉沙摩柯,陳情當面。言,麾下三千,雄冠百蠻,願入白毦,隨王上掃平天下,建功立業,青史留名。不願蟄伏故園,老死榻上。

薊王問過五溪蠻王。蠻王言,求之不得。

白毦精卒,足比軍中伍長、什長。領百石軍俸。

八千白毦,皆可得月谷十六斛,年百九十二石。

月支三千八百四十萬,年計四億六千零八十萬。

何其便宜。

辰陽都尉,另擇賢良。沙摩柯轉任,輔漢大將軍營,中壘將軍典韋麾下五校之一。號“五溪校尉”。

命水衡都尉艦隊,運送五溪白毦,北上薊國。

薊王經停數日,飽覽風土民情。遂與吏民依依惜別,揚帆出港。再經靈渠,入合浦水路,過容渠船閘,直抵南醴港。

容渠船閘,終迎來大考。

三足踆烏,若能從容不迫,餘下船舶,自可暢通無阻。往來船商,再無憂患。

君不見,王上船宮三足烏,皆可全身而過,何況我等小船乎?

得益於三體式特殊構造。經由三道並行船渠,完美通關。

目睹三足烏,一瀉而過。船閘上下,歡呼一片。歡欣鼓舞,溢於言表。

爵室三面落地舷窗前,薊王亦感同身受。

鑿穿內外水路,利益之大,毋庸置疑。

不必輾轉陸運,便可往來四瀆八流,進而環遊七海。待頓遜海渠開鑿畢,東西水路,暢達萬里。

容渠船閘,分割內外水路。內爲治粟都尉部,外歸水衡都尉部。過路需支付關稅。

水衡都尉周暉領麾下,九官令丞、七官長丞屬艦,列隊恭迎。

旌旗蔽日,帆檣如林。浩浩蕩蕩,駛往南醴港。沿途船隻,紛紛避讓。甲板上客旅雲集,恭迎王駕之聲,不絕於耳。

薊王民心所向,非親臨不可意會。伴駕百官,各自嗟嘆,與有榮焉。天命歸乎?

南醴港。背依合浦水路,今南醴水與南廉水,鑿渠互通,南醴港、南廉港、爲內外水路要衝。二港並聯,乃嶺南第一港,亦是嶺南第一城。

民船輻輳港口,重樓綿延海岸。入大灣時,夜幕低垂。十萬漁火,接燈如龍。

南越大地,何曾有如此,波瀾壯美。

“傳令掌燈。”薊王心血來潮。

“喏。”依次敲擊傳聲銅管,號令遍及上下甲板。

“王命掌燈——”

三足烏,琉璃風燈、枝燈、宮燈、信(號)燈,次第點亮。

一時堆光如晝,夜放豪光。

船上樓宇,金碧輝煌,纖毫畢現,宛若瑤池仙宮,蓬萊仙境。

於萬家燈火中,穿行遨遊。

觀者如雲,歎爲觀止。

上邦天國,三南天王。

實至名歸。

140 不可思議130 鮮卑寇邊91 車騎填巷18 張家小胖61 董卓獻車1.86 恩深似海111 撤塔並港15 各有算計111 雲龍風虎1.25 相遇上陵1.20 來去相宜114 支渠四通128 勢不兩立178 爲戰而生1.27 板楯連弩1.255 突施冷箭1.27 優倡商賈第2099章 1.288 毋庸置疑1.92 多子多福123 反目成仇1.295 求仁得仁91 熱度未消180 嶄露崢嶸1.82 倉樓藏秘1.72 血染清溪1.77 半島鎖鏈149 蝴蝶效應1.63 仰吞北斗51 情不亂法1.40 羣盜蜂起71 各路神仙125 探險搜奇143 七十二妃1.84 清官難斷1.23 真骨舍利127 因時而變1.92 姑息養奸1.24 犁種宿野18 士異出仕1.44 豐取刻與107 林間馬場1.47 以儆猢猻136 鴉雀無聲1.6 驚天動地1.89 薰蕕異器165 天下至理1.26 以直報怨1.37 魚龍漫衍1.9 三危既宅133 如有神助1.7 雌雄莫辨1.5 舌綻春雷1.37 兵發北進133 奪母之恨106 萬民飢流192 夫子之牆1.42 變置社稷1.26 何以解憂119 濮陽之戰129 垂簾理政1.62 絕非杜撰170 自斷股肱130 輔車相依12 何方妖孽145 有軌騾車1.23 痹體之術1.26 塢堡治所1.247 愛屋及烏1.278 殭屍自照31 經緯之道191 另立門戶181 未得其主1.85 推己及人1.27 六縣俱名1.97 霞樓仙居1.95 十面埋伏168 面面俱到144 遷都壽春1.2 雞不下蛋1.72 百害不侵175 兵荒馬亂1.200 終破隴關100 大象無形1.54 君臣有道1.70 公主智囊126 諸事不宜1.98 遊兵散卒1.52 家恨國仇51 情不亂法21 真龍之子1.5 何方神聖150 天地人和1.49 銷金洞窟114 貪婪無饜123 同憂相救119 匡弼輔正1.44 閉門造車1.22 薪盡火傳189 開立幕府
140 不可思議130 鮮卑寇邊91 車騎填巷18 張家小胖61 董卓獻車1.86 恩深似海111 撤塔並港15 各有算計111 雲龍風虎1.25 相遇上陵1.20 來去相宜114 支渠四通128 勢不兩立178 爲戰而生1.27 板楯連弩1.255 突施冷箭1.27 優倡商賈第2099章 1.288 毋庸置疑1.92 多子多福123 反目成仇1.295 求仁得仁91 熱度未消180 嶄露崢嶸1.82 倉樓藏秘1.72 血染清溪1.77 半島鎖鏈149 蝴蝶效應1.63 仰吞北斗51 情不亂法1.40 羣盜蜂起71 各路神仙125 探險搜奇143 七十二妃1.84 清官難斷1.23 真骨舍利127 因時而變1.92 姑息養奸1.24 犁種宿野18 士異出仕1.44 豐取刻與107 林間馬場1.47 以儆猢猻136 鴉雀無聲1.6 驚天動地1.89 薰蕕異器165 天下至理1.26 以直報怨1.37 魚龍漫衍1.9 三危既宅133 如有神助1.7 雌雄莫辨1.5 舌綻春雷1.37 兵發北進133 奪母之恨106 萬民飢流192 夫子之牆1.42 變置社稷1.26 何以解憂119 濮陽之戰129 垂簾理政1.62 絕非杜撰170 自斷股肱130 輔車相依12 何方妖孽145 有軌騾車1.23 痹體之術1.26 塢堡治所1.247 愛屋及烏1.278 殭屍自照31 經緯之道191 另立門戶181 未得其主1.85 推己及人1.27 六縣俱名1.97 霞樓仙居1.95 十面埋伏168 面面俱到144 遷都壽春1.2 雞不下蛋1.72 百害不侵175 兵荒馬亂1.200 終破隴關100 大象無形1.54 君臣有道1.70 公主智囊126 諸事不宜1.98 遊兵散卒1.52 家恨國仇51 情不亂法21 真龍之子1.5 何方神聖150 天地人和1.49 銷金洞窟114 貪婪無饜123 同憂相救119 匡弼輔正1.44 閉門造車1.22 薪盡火傳189 開立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