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以直報怨

並六縣立國時,策書上寫的是“雍奴縣”。按理說,雍奴藪便是雍奴縣境。然策書卻並未言明。模棱兩可之下,薊王謹慎行事。只規劃了靠近泉州縣的西部藪域。又所謂“約定俗成”。既然周邊郡縣,皆以雍奴藪爲薊國界,未生異議。

薊王這便當仁不讓。親來圈地。

雍陽縣城,便是原雍奴城。舊時城中漁家,皆以高腳木樓,離水而居。又趁水大年份,將擱淺藪中的海船,駛入城內,泊在樓前樓後。回想起來,滿眼皆是水城風貌。

數年過去,脫胎換骨的雍陽城,又會怎樣。劉備頗多期待。

舟行不久。便遙見一座雄城,浮於碧波之上。放眼望去,城外稻田已割過半。雍陽無港,經沽水入環城漕渠。千石商船可經四面水門,直入城中。“沽水漕渠”寬二十餘丈,即是繁忙航道,又是護城河。

見遊麟號,帆檣林立,王旗高懸。扼守水門的水砦,遂將門上覆道對摺升起。覆道堅木包鐵,乃爲連接兩側闕樓。只需閘門閉合,覆道落下,重壓之下,水門斷難開啓。覆道內弓弩手,亦可居高下射,擊殺船上敵寇。

既兼顧大船通行,又利於防守。設計的十分合理。

城內水道如街道,縱橫交錯。千石商船可並行無阻。兩側高樓林立,鱗次櫛比。皆如樓桑八景之白湖水榭一般。戶戶建有前後環水泊位。泊位前臨主水路,可泊千石大船;後爲尋常巷陌,可泊兩艘五百石小船。

略作沉思,薊王已幡然醒悟。只需把“道路”換成“水路”,前後“院落”,換成前後“泊位”。整個雍陽水城,規整如棋盤,立刻盡入眼簾。

除去東南西北,四條主水路外,縱橫的街巷水道,皆可容雙船往來。此時,亦看出前後“泊位”的精妙。若遇大船,無法通行,小船可暫泊入空位避讓。待大船駛離,再出泊位通行。

雍陽城,亦設內中外三郭,橫八豎六。乃薊國首屈一指的大城。

之所以城闊,只因船大。不再城外設港,乃因城內出處可供泊船。換言之,整個雍陽城,便是一座巨大的港城。

比起舊時,根根朽木,橫七豎八,支撐起的高腳木樓。新造的漢式樓宇,氣象森嚴,巍峨壯觀。玄樓碧波,堊牆石階。下枕濱水長堤,上頂秦磚漢瓦。往來自有屜舟赤馬,搬運藉助機關塔吊。塔吊上建倉樓、水塔,不一而足。家家戶戶,兩面坡頂上,曬滿魚獲。與稻香及水沫混合而成的腥鮮,充滿了漁家的特有風味。

城內居民,多出自山海之盟的水賊家眷。

鍾繇治下,一視同仁。不過數年,政通人和,民心得安。當爲薊國名守。且鍾繇書法,頗有造詣。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推動了小楷的發展,被後世尊爲“楷書鼻祖”。對後世影響深遠,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爲“鐘王”。

薊國名產之“薊書”,鍾繇手書(雕)版,更是大賣。僅次於蔡少師之“飛白版”。鍾繇月月版稅,甚至堪比官俸。足見一斑。

換言之,鍾繇亦善教化育人。

城內校館,雖有良師,鍾繇亦常,親身傳道。雍陽學子,受益匪淺。

正因功績顯著,政績第一。薊西尹之位,薊國上下,早已心有所屬。先前不過三縣,今擴爲六縣。將藪中民情,皆託付鍾繇,薊王自可安心。

遊麟號上,“赤鹿焰角,三足踆烏”旌旗迎風招展。北門水道,舟船紛紛避入泊位。兩側樓榭上下,已被人羣擠滿。見劉備矗立甲板,人羣紛紛行禮。口呼:“拜見王上。”

劉備含笑而揖。明主之風,油然而生。

唯有設身處地,方能以己度人。來時,雍奴藪是何等破敗光景。今日今日,又是何等光鮮亮麗。明庭居功至偉,然明主更無可替代。薊王言行如一。前後水榭,居中主樓。形制皆如樓桑八景之白湖水榭,一般無二。還增設前後泊位。解通行之困。須知,水道兩旁地基,皆以舟船運來碎石層層墊高。如此不惜工本,只爲賊眷、漁民安居樂業。

得明主如此,夫復何求。

所謂掏心剖肺。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漢人的愛恨情仇,便如漢風一樣雄烈利落。

以直報怨。即便是君,亦不可視我等如草芥。逆來順受,從不是漢人秉性。怒而揭竿,縱然爲賊,亦要快意恩仇。

便是這麼爽烈。

王上如此善待我等。時若再反,不僅不忠,亦是不義。多行不義必自斃。不忠不義,死矣。又是一個完整的價值環。

入內城,縣寺(縣治)。縣治居中,四面濱水。爲“回”字形寬闊水路。宛如水中塢堡,易守難攻。屬吏皆居於塢內。出入皆有公船。顯然,鍾繇亦學督亢,未雨綢繆。將治所打造的固若金湯。

“臣等,恭迎王駕。”鍾繇儒雅君子。少時成名,受困黨錮,而立之年,出仕薊國。千里圩田,遂成名守。

“諸位免禮。”劉備信步下船。

雖多年未見,然薊王英姿,已深入腦海。鍾繇不由得心悅誠服:“主公請。”

“明庭先請。”劉備和煦一笑。

入寺中大堂,主臣落座。

鍾繇依次介紹縣中屬吏。見一少年端坐身後,甚是雄壯,又頗爲面熟。劉備不禁笑問:“此何人也?”

鍾繇答曰:“乃臣之甥,郭援。”

“王上可記得‘懸繩童子’乎?”郭媛出列下拜。

“確有一面之緣。”劉備這纔想起,多年前舟入雍奴城,有一童子倒懸繩上,出言相問。這便笑道:“一別數年,童子幾成年矣。”

鍾繇笑道:“幼時追隨城內繡衣,習武學藝。年前已入旗閣署,現爲隊率。領一隊繡衣,守護卑下及一衆屬吏。”

“甚好。”劉備又道:“待長成,可入演武軍校。請王傅指點武技兵法,修習行軍佈陣。待學成,或除爲薊國將校。”

“臣,遵命!”郭援大喜:“上陣殺敵,爲國效力,畢生所願。”

雍陽境內,已建城邑數座。鍾繇正全力督造安坻縣。安坻與安次,讀音相近。因周時,此地被稱爲“長蘆”。故劉備改“安坻縣”爲“長蘆縣”。長蘆西臨泉州,與東平舒侯國,隔水相望。東平舒侯國,乃前漢東平舒城,原址重建。前漢元帝初元二年,“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爲海水所漸”。海水吞沒長蘆,東平舒縣隨之東遷。

換言之。東平舒侯國,並非在今河間國東平舒縣境內。

除去正如火如荼修築中的長蘆縣。劉備還需鍾繇東進百五十里。在渠陽縣南,再設一縣。

“水退後,可曾尋着古城遺蹟。”劉備問道。

“確有遺址數處。然皆是聚落,並無城池。”鍾繇答曰。

1.33 以衆擊寡15 生財有術176 百越諸賢1.93 今冬尤寒1.49 三路大捷1.88 二賊授首150 一戰功成1.40 重整旗鼓1.227 單騎救主1.86 摒除破綻116 各有所求136 後果前因160 巧不如拙13 敲山震虎1.67 水戰剿匪198 狗邪滅國195 名門大姓15 退居其次142 陰風不止192 兵進隴關178 爲戰而生141 父子十祿130 傭兵公會17 輕徭薄稅11 洛陽安家12 戰意橫生157 麥穗兩岐173 合浦珠還114 先發優勢186 當仁不讓132 一脈相承192 漢矛無纓180 嶄露崢嶸136 遣子入侍21 二宮之亂1.47 難覓仙蹤130 輔車相依181 羣雄無首142 投石問路128 虎狼之士185 有神無鬼128 虎狼之士1.46 盡釋前嫌231 潛龍勿用140 不可思議1.25 兄弟鬩牆1.87 大漢風骨180 嶄露崢嶸41 早去早回194 先聲奪人1.46 有褐有衣1.229 鐵骨石心112 虛席以待117 鳳凰于飛128 意外之喜1.88 立象林苑1.70 佛道之爭1.83 一網打盡101 三日之義1.79 快馬輕舟127 金絲毛毯157 類同相召1.66 以稀爲貴71 瀝粉貼金1.67 何爲樓桑116 我有一計107 自知之明105 直言不罪1.35 九流學派1.43 龍生九子1.87 大漢風骨1.275 天下正色1.2 一夜動亂1.38 誰人稱雄1.53 青色火焰1.58 金水商肆1.44 豐取刻與1.47 倉樓覆道1.294 滅紀廢典1.8 環璧珠玉1.86 枕山跨海188 二日並天1.47 再增三縣119 濮陽之戰214 亂中求存1.63 擊鞠大賽153 拾人牙慧1.29 強渡漢水1.209 轅門射戟117 盜亦有道153 巧施連環140 情理之中183 天佑吾王1.22 薪盡火傳112 泰山捧日177 困龍之地1.69 吾家麒麟1.72 誤打誤撞1.2 一夜動亂1.88 立象林苑
1.33 以衆擊寡15 生財有術176 百越諸賢1.93 今冬尤寒1.49 三路大捷1.88 二賊授首150 一戰功成1.40 重整旗鼓1.227 單騎救主1.86 摒除破綻116 各有所求136 後果前因160 巧不如拙13 敲山震虎1.67 水戰剿匪198 狗邪滅國195 名門大姓15 退居其次142 陰風不止192 兵進隴關178 爲戰而生141 父子十祿130 傭兵公會17 輕徭薄稅11 洛陽安家12 戰意橫生157 麥穗兩岐173 合浦珠還114 先發優勢186 當仁不讓132 一脈相承192 漢矛無纓180 嶄露崢嶸136 遣子入侍21 二宮之亂1.47 難覓仙蹤130 輔車相依181 羣雄無首142 投石問路128 虎狼之士185 有神無鬼128 虎狼之士1.46 盡釋前嫌231 潛龍勿用140 不可思議1.25 兄弟鬩牆1.87 大漢風骨180 嶄露崢嶸41 早去早回194 先聲奪人1.46 有褐有衣1.229 鐵骨石心112 虛席以待117 鳳凰于飛128 意外之喜1.88 立象林苑1.70 佛道之爭1.83 一網打盡101 三日之義1.79 快馬輕舟127 金絲毛毯157 類同相召1.66 以稀爲貴71 瀝粉貼金1.67 何爲樓桑116 我有一計107 自知之明105 直言不罪1.35 九流學派1.43 龍生九子1.87 大漢風骨1.275 天下正色1.2 一夜動亂1.38 誰人稱雄1.53 青色火焰1.58 金水商肆1.44 豐取刻與1.47 倉樓覆道1.294 滅紀廢典1.8 環璧珠玉1.86 枕山跨海188 二日並天1.47 再增三縣119 濮陽之戰214 亂中求存1.63 擊鞠大賽153 拾人牙慧1.29 強渡漢水1.209 轅門射戟117 盜亦有道153 巧施連環140 情理之中183 天佑吾王1.22 薪盡火傳112 泰山捧日177 困龍之地1.69 吾家麒麟1.72 誤打誤撞1.2 一夜動亂1.88 立象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