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借題發揮

邊讓所作檄文,其“贅閹遺醜”一句,足可道破曹孟德出身。換言之,關東士林,本不屑爲伍。如張邈、陶丘洪等人,出身與邊讓同。皆爲士林。

尤其今漢,權臣當道,內宦專權。士人裹挾其中,結黨自保。或爲權臣所用,或自投宦官門下。更有前後二次黨錮,士人飽受殘害,十不存一。乃至士林凋零。

彼此心生間隙,可想而知。

曹孟德既輕權貴,又鄙大姓。自手握一州大權,大刀闊斧。《置屯田令》下,舉州破塢壁。豪強大姓,不義之財,悉數歸還百姓。因手握重兵,州郡皆敢怒不敢言。正如聞樑孝王陵被盜,淮泗諸王,羣情激奮,聯名上表。不過是趁機發難,假公濟私。借先王之難,吐心中惡氣。而已。

邊讓又何嘗不是如此。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並無實據,卻出言譏議。不過借題發揮,一泄心頭之恨。

換作旁人,必忍氣吞聲。料想,即便所言非實,然我朝“聞風奏事”。更何況士大夫清議乎?加之王太師總朝政,必無性命之憂。

不料曹操一怒之下,滿門誅殺。

關東士林,始料不及。屠刀之下,人人自危。驚恐失措,唯行自保。

正如張邈、陶丘洪,這般無二。

二人定計,各自謀劃。

張邈,位列八廚。碩果僅存,在世黨人。且“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由其牽頭謀劃,兗州一時暗流涌動。

江東,石城。

東吳大將軍袁紹,自平定江東,便屯駐此城。與牛渚營守將,車騎將軍袁術,扼長江上下水道,依託堅城,互爲犄角。

這日,便有商隊,渡江而來。船上商賈言,乃袁紹故交。

召入相見。竟是八廚之張邈。

“孟卓何故自尋死路也。”袁紹一閃利芒。酸棗會盟時,張邈多有冒犯,袁紹命曹操殺之。後單騎出奔,僥倖保命。今日竟自投羅網。反常則妖。

聞此言,張邈竟淚流下拜:“本初不念舊情乎?”

見堂堂八廚之張邈,當面卑躬屈膝。袁紹頓時散去殺意:“‘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孟卓既已知錯,我又豈能加害。速坐。”

“謝本初,不罪之恩。”張邈再拜落座。

見其頻頻以袖拭淚,袁紹遂寬慰道:“聞孟卓爲王允闢爲府吏,不知今日,所爲何來。”

張邈遂取禮單呈上:“不瞞本初,此來乃有事相求。”

袁紹一眼掃過,不由暗喜。出手闊綽,不愧八廚中人。

這便和顏悅色:“孟卓,但說無妨。”

“關東士林,欲逐曹孟德。求本初相助。”張邈實言相告。

“如何相助。”袁紹正色追問。

“允誠、公節,何在?”張邈不答反問。

“允誠、公節,皆出爲一郡之守。”袁紹答曰。克定江東,合肥侯封賞有功。王匡、橋瑁、鮑信、劉勳,四人爲丹陽、會稽、豫章、吳,四郡太守。

“此事,非允誠、公節二人不可爲。”張邈這便將暗通圖謀,娓娓道來。

“哦?”袁紹心思微動:“此事若成,天下可定。”

“本初明見。”張邈言道:“董侯乃董賊篡立。何德何能,三分天下。王子師、曹孟德,逆天行事,自取其禍也。”

“當如何施爲。”袁紹又問。

“只需遣允誠、公節中一人,領兵北上,入泰山郡……”

“果然妙計。”袁紹言道:“然允誠、公節,牧守一方,不可輕動。遣一偏師往之,如何?”

“這……”張邈一時遲疑不決。

袁紹遂退而求其次:“孟卓小住數日,待允誠、公節、元偉,前來,你我舊友相聚,再續前情如何?”

“敢不從命。”當面勸說,亦是張邈所願。

目送張邈出帳,袁紹遂問計羣僚:“此事可成乎?”

便有帳下謀士郭圖,起身答曰:“毋論成敗,皆可亂關東君臣。”

袁紹輕輕頷首:“速命鮑信、王匡、橋瑁,並公路,大營相見。”

“喏。”

一日後,諸將齊聚。

袁紹遂告知以張邈來意。

袁術忽笑:“曹孟德何其不智也。”

“無怪張孟卓,舉州欲反。”鮑信亦搖頭。關東士林之盛,如山高林茂。彼此通婚,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置屯田令》,抄盡家財,猶不知足。今,又害人全家性命。

是可忍,孰不可忍。

袁紹居高下問:“何人願北上泰山。”

“某等,願往。”帳下諸將,齊聲抱拳。慷慨激昂,便是袁術亦不例外。

“諸君皆肱股,不可輕身赴險。江東初定,亦不可擅離。”袁紹見狀甚喜:“麾下可有良將,率偏師北上。”

鮑信言道:“稟大將軍,帳下騎都尉于禁,可堪大用。”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黃巾亂時,爲泰山郡同鄉鮑信所募,隨其討伐黃巾。靈帝崩後,京中動亂,又奉大將軍何進命,回泰山郡招募將士。時“(鮑)信乃引軍還鄉里,收徒衆二萬,騎七百,輜重五千餘乘”。皆交由於禁操練。“(於)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衆心。”正因治軍從嚴,故兵士頗有怨言。

後隨羣雄渡江,攻取江東四郡,屢立戰功。今爲鮑信帳下騎都尉。

“當遣一副將佐之。”袁術進言道。

話音未落,便有一將,昂然出列:“末將願往。”

正是袁紹帳下大將,淳于瓊,先前亦爲北軍五校之步兵校尉,又兼西園八校之右校尉。羣雄扣關,淳于瓊領北軍步兵營,投靠袁紹,拜偏將軍。

“仲簡,乃我營中大將,豈能爲副。”袁紹不允。

“末將願往。”乃帳下督蔣奇。

“可。”袁紹欣然應允。

稍後,張邈入帳。袁紹設宴款待。關東羣雄聚首,杯酒化干戈。憶往昔,皆淚目。不覺大醉。翌日醒來,于禁、蔣奇,已整軍待發。

“關東乃我輩閭里家門,豈能毀於他人之手。”袁紹執手相送:“孟卓此去,當依計行事。切莫辜負。”

“本初留步。”張邈長揖及地,登舟遠去。

116 各有所求1.38 祠堂傳藝137 恩怨無主1.62 陰陽連環1.99 黃雀伺蟬1.47 帝國時代1.57 戰意正濃117 七國馬會104 靡麗妖風102 捧日而立1.69 東西交會1.70 王道如砥195 禍福相依1.7 雌雄莫辨1.9 牛刀小試162 舉棋不定91 伯牙絕弦1.39 妾無異議104 太平賊反1.30 火燒雲臺140 天降流火113 單耳陶杯167 萬里征程153 以身擋箭1.245 更始決裂1.72 天下黎庶155 恩威並濟1.28 長短之利1.225 斜趨漢津1.75 永不更迭1.34 望文生義61 語破天機171 獨步天下180 烏程白虎1.7 無郭之都1.66 甕中捉鱉103 蝮蛇螯手1.96 西行在即41 鑄山煮海129 欺君太甚1.43 切莫辜負1.99 進身之階124 成王敗寇1.47 爲朕所用107 鑄造新幣1.22 勿爲禍先128 揮金僚朋1.40 火雲如燒1.74 黃金臺上1.87 扶危濟困1.89 文昭武興1.90 海島傳聲1.202 白馬銀槍109 多管齊下1.267 老謀深算1.9 三危既宅1.83 以綏四方116 我有一計1.95 十面埋伏1.99 黃雀伺蟬1.69 洛陽紙貴1.9 三危既宅106 羌胡合流1.32 公孫二雄193 西域使館1.203 無主之地18 如芒在背1.8 周鄭交惡130 海內狂徒1.55 馬踏聯營1.24 犁種宿野1.9 麻姑獻壽61 穩紮穩打128 魚遊燋釜176 薊王東歸198 絕席而坐145 寡人無情1.22 我記下了192 共赴巫山124 國士待之103 玉石俱焚168 絕地天通1.47 以儆猢猻1.56 人馬如龍1.53 馳名中外150 一戰功成193 少不言愁136 矛頭所指1.99 冠軍履鋒108 命續二載181 薊王獻寶17 將府五校1.209 轅門射戟1.225 斜趨漢津183 悉聽君便1.20 來去相宜158 攻城拔寨179 百廢初興185 天經地義1.27 身後之謀
116 各有所求1.38 祠堂傳藝137 恩怨無主1.62 陰陽連環1.99 黃雀伺蟬1.47 帝國時代1.57 戰意正濃117 七國馬會104 靡麗妖風102 捧日而立1.69 東西交會1.70 王道如砥195 禍福相依1.7 雌雄莫辨1.9 牛刀小試162 舉棋不定91 伯牙絕弦1.39 妾無異議104 太平賊反1.30 火燒雲臺140 天降流火113 單耳陶杯167 萬里征程153 以身擋箭1.245 更始決裂1.72 天下黎庶155 恩威並濟1.28 長短之利1.225 斜趨漢津1.75 永不更迭1.34 望文生義61 語破天機171 獨步天下180 烏程白虎1.7 無郭之都1.66 甕中捉鱉103 蝮蛇螯手1.96 西行在即41 鑄山煮海129 欺君太甚1.43 切莫辜負1.99 進身之階124 成王敗寇1.47 爲朕所用107 鑄造新幣1.22 勿爲禍先128 揮金僚朋1.40 火雲如燒1.74 黃金臺上1.87 扶危濟困1.89 文昭武興1.90 海島傳聲1.202 白馬銀槍109 多管齊下1.267 老謀深算1.9 三危既宅1.83 以綏四方116 我有一計1.95 十面埋伏1.99 黃雀伺蟬1.69 洛陽紙貴1.9 三危既宅106 羌胡合流1.32 公孫二雄193 西域使館1.203 無主之地18 如芒在背1.8 周鄭交惡130 海內狂徒1.55 馬踏聯營1.24 犁種宿野1.9 麻姑獻壽61 穩紮穩打128 魚遊燋釜176 薊王東歸198 絕席而坐145 寡人無情1.22 我記下了192 共赴巫山124 國士待之103 玉石俱焚168 絕地天通1.47 以儆猢猻1.56 人馬如龍1.53 馳名中外150 一戰功成193 少不言愁136 矛頭所指1.99 冠軍履鋒108 命續二載181 薊王獻寶17 將府五校1.209 轅門射戟1.225 斜趨漢津183 悉聽君便1.20 來去相宜158 攻城拔寨179 百廢初興185 天經地義1.27 身後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