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江山共謀

都說書生意氣,高談闊論。卻也常因言獲罪,任人宰割。如今再看,黨人痛定思痛,早已悄然蛻變。

誰曾想。高節如張儉,竟暗設如此毒計。擲杯爲號。談笑間,將何、董二人,剁成肉泥。

再深思,又無可厚非。難不成,次次“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乎!

只是,舍一世重名倒也罷了。若何、董二人,於館中遇害。張儉百口莫辯。事後免不了一死。亦不惜命乎?

話說。先前黨錮,張儉倉皇逃竄,望門投止。所過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因收留張儉,而被處死者,數以十家,累及身後宗親悉數被害,郡縣因此殘破。

若果有慷慨大義,先前又爲何出逃。害人全家性命。

前後反差,何其大也。

袁術百思不解。

見袁術一路面露疑色,庶兄袁紹從旁勸道:“公路切莫見疑。如先前所言,待價而沽。究竟是助黨魁除外戚,還是幫外戚除黨人,且看與我利弊。”

“兄長之意,弟已盡知。”袁術索性明言:“只是慮及,黨魁言行舉止,因何前後不一。”

袁紹會其意:“人生際遇,大起大落。或就此蛻變,亦或知止而後勇,皆未可知。終歸,事出必有因。”

“兄長言之有理。”袁術言道。

待二袁離去。曹操面沉如水。苦思竇太皇意欲何爲。

莫非,再欲行廢立之事。須知,少帝乃薊王所立。爲君行事,並無不端。無可指摘。竇太皇此舉,當真,只出私心乎。

“玄德當面,又當如何。”左右皆好友,曹操一時兩難。

平心而論。誰人爲帝,對曹操而言,並無不同。只因,按我朝舊例,凡廢立之事,必出太后並大將軍。時至今日,當數竇太皇及輔漢大將軍薊王劉備。換言之,無論先帝二子,誰人登基。皆由薊王輔政。

薊王光融天下,明以照奸。重振朝綱,指日可待。且春秋鼎盛,若能輔政五十載,何愁不能三興炎漢。桓、靈以來,大漢深宮,再無長壽之君。若大位空懸,後繼無人。那時,朝野皆出薊王門下,早已衆望之所歸。薊王如何擇選,曹操皆不意外。

一言蔽之。誰人爲帝,對薊王而言,亦無有不同。

能力不及,實力不濟,壽命亦不能相比。薊王何須操之過急。

“該如何行事……”曹操靈光一現,這便想起一人:“許子遠。”

時過境遷,早已無人知曉,許攸乃王芬黨羽。並親說曹操入夥:趁先帝北巡,驟然發難,欲行廢立。王芬雖死於曹操之手,緘默其口。且又有《拒王芬辭》自證清白。然曹操,確是主謀之一。只不過,曹操亦未曾料到。王芬被襄楷禁術蠱惑,非是要逼靈帝退位,而是要困龍於臺上。

萬幸。往來書信,皆被靈帝付之一炬。江山易主,前朝舊事,亦無從追究。衆人這才僥倖逃脫。

許攸並陳琳等,前大將軍府屬臣,今又入何苗幕府。爲其出謀劃策。曹操出爲外官,與許攸漸無往來。

衣帶詔之事,許子遠知乎。

心念至此,曹操遂命人登門投帖,相約許攸一見。

春和日麗,暖風十里。不料洛陽城早已暗流涌動,四伏殺機。屍骨未寒,口血未乾(注①)。

“正是我輩用武之地。”許攸振聾發聵。

前大將軍府,今爲何苗車騎將軍府。後院霞樓,置酒高會。何苗與心腹齊聚。

何苗落杯言道:“請長史細言。”

“竇太皇暗下‘衣帶詔’。名爲‘清君之側’,實欲‘大權獨攬’。自先帝以來,先有罪官徙邊,後有鞠城兵亂,再加二宮流血。百官、宗親,死於非命,十不存一。朝中內外,已無人可用。不得已,唯除黨錮。黨人得赦,或徵入朝堂,或出仕地方。互相提攜,聲勢大漲。如今已據半壁朝堂。”環視滿座高朋,許攸端杯離席,略顯醉意:“竇太皇先父,前大將軍竇武,位列三君,爲黨人之首。如今,黨人復起,聲勢無兩。料想,與太皇剷除異己,共謀江山,亦是人之常情。實不意外,實不意外!”

主簿陳琳,起身言道:“子遠言之有理。將軍不可不察。”

“除外戚,興黨人。”何苗一聲冷笑:“太皇好算計。”

“若憑衣帶詔,得償所願。”許攸痛飲美酒,而後擲空杯在地:“我等皆死無葬身地也!”

在座人等,交頭接耳,各個心有慼慼。

何苗最喜許攸,瀟灑不羈,名士風範。亦不責怪,急忙追問:“爲今之計,該當如何。”

許攸聞聲回頭,長揖及地:“敢問將軍,能與董驃騎聯手乎。”

何苗略作思量,遂搖頭道:“不能。”

“爲何。”許攸反問。

“太后斷不相容。”何苗一語中的。

“既如此,何不將計就計:淈泥揚波,借刀殺人。”許攸道破心機。

“如何……”何苗幡然醒悟:“將朝中黨人及董氏一門,一併除去。”

“將軍明見!”許攸大喝一聲,五體投地。

尚未見行此大禮之何苗,一時竟手足無措。急忙離席,攙扶許攸起身。

“長史何故行此大禮。”

“滿門家小,三族性命,皆在將軍一念之間。焉能不行大禮乎?”許攸答曰。

“子遠之意,某已盡知。”何苗亦心生慼慼:“大兄屍骨未寒,便又有人惦記何某,項上人頭。如太后所言,爭權奪利,有進無退。斷無避讓之萬一。”

“許攸,得其主也!”許攸再拜。

何苗洋洋得意,好生寬慰不提。

主賢臣良,羨煞旁人。

十里函園,九阪仙台裡。驃騎將軍別館,後院精舍。

日上三竿,忽聞一聲嘶喝:“來人!”

“長史,酒醒否?”正是從事中郎張遜,捧醒酒湯入內。

昨夜驃騎長史孔融、主簿王朗、從事中郎張遜,共赴黨魁平樂會。孔融酩酊大醉,倒牀不起。

孔融急問:“將軍何在?”

張遜答曰:“驃騎上朝未歸。長史何故驚慌。”

回憶昨晚黨魁離席時,密語相托。孔融一時汗如雨滴:“生死大事,速將驃騎喚回!”

1.42 變置社稷1.26 有勇無謀120 不忘初心1.4 陰陽連環173 有生之年194 無事相安128 孤很欣慰166 白衣飛將132 爲君取食1.65 洛陽邸報106 巡視南境1.4 酈督二溝172 席珍待聘1.58 後會無期1.78 捧珠之恩41 不爲已甚31 莊園我有113 翻雲覆雨1.20 嶄露頭角133 歸期已定156 生死未卜130 抗颺虓虎142 斷不可棄10 桃園結義119 司金典農1.58 狐虎之威1.94 此生足矣121 各取所需1.54 五齊之甘106 重症猛藥170 意落心安1.250 與君年少122 西園火併1.200 矇混過關1.24 犬鹿相狎1.55 衆怒難犯110 金聲玉振133 歸期已定1.245 天下樓桑169 以日易月1.47 擊鞠建隊115 與虎謀皮148 七色婢女160 能者居之167 王化之基137 萬邦來賀139 壟斷江山153 經營西域第2077章 1.266 羣鴉火雨1.80 善水良才1.64 自降身份1.207 以退爲進61 怒其不爭14 撒豆成兵12 何方妖孽14 西域風雲11 檀口溫湯160 能者居之104 太平賊反110 門下五吏1.45 因利乘便151 終破鄴城271 自有取捨1.265 大有玄機1.4 砥礪同行1.83 紛華靡麗116 一進一出210 喧賓奪主176 王田壽鯉1.47 丹陽勁卒10 雕版印鈔1.92 萬世太平1.33 出訪鴻儒1.57 樓桑武卒1.25 水到渠成113 單耳陶杯1.85 學而實習196 百年大計106 名不虛傳130 傭兵公會166 勝者爲王1.90 多錢善賈1.36 一金知心1.50 大河之子1.20 來去相宜1.35 多事之秋1.47 擊鞠建隊188 突發奇想183 瓦釜雷鳴124 國士待之1.68 爲而不爭1.52 漢越親和1.46 整齊劃一1.60 故人夜來101 東走西顧15 生財有術1.99 生死相托185 有神無鬼141 唯利機關168 千里投懷
1.42 變置社稷1.26 有勇無謀120 不忘初心1.4 陰陽連環173 有生之年194 無事相安128 孤很欣慰166 白衣飛將132 爲君取食1.65 洛陽邸報106 巡視南境1.4 酈督二溝172 席珍待聘1.58 後會無期1.78 捧珠之恩41 不爲已甚31 莊園我有113 翻雲覆雨1.20 嶄露頭角133 歸期已定156 生死未卜130 抗颺虓虎142 斷不可棄10 桃園結義119 司金典農1.58 狐虎之威1.94 此生足矣121 各取所需1.54 五齊之甘106 重症猛藥170 意落心安1.250 與君年少122 西園火併1.200 矇混過關1.24 犬鹿相狎1.55 衆怒難犯110 金聲玉振133 歸期已定1.245 天下樓桑169 以日易月1.47 擊鞠建隊115 與虎謀皮148 七色婢女160 能者居之167 王化之基137 萬邦來賀139 壟斷江山153 經營西域第2077章 1.266 羣鴉火雨1.80 善水良才1.64 自降身份1.207 以退爲進61 怒其不爭14 撒豆成兵12 何方妖孽14 西域風雲11 檀口溫湯160 能者居之104 太平賊反110 門下五吏1.45 因利乘便151 終破鄴城271 自有取捨1.265 大有玄機1.4 砥礪同行1.83 紛華靡麗116 一進一出210 喧賓奪主176 王田壽鯉1.47 丹陽勁卒10 雕版印鈔1.92 萬世太平1.33 出訪鴻儒1.57 樓桑武卒1.25 水到渠成113 單耳陶杯1.85 學而實習196 百年大計106 名不虛傳130 傭兵公會166 勝者爲王1.90 多錢善賈1.36 一金知心1.50 大河之子1.20 來去相宜1.35 多事之秋1.47 擊鞠建隊188 突發奇想183 瓦釜雷鳴124 國士待之1.68 爲而不爭1.52 漢越親和1.46 整齊劃一1.60 故人夜來101 東走西顧15 生財有術1.99 生死相托185 有神無鬼141 唯利機關168 千里投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