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巡視南境

城內古意盎然。許多建築頗有燕趙耿烈之風。

《漢書·地理志》:“初,太子丹賓養勇士,不愛後宮美女,民化以爲俗,至今猶然。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爲榮。後稍頗止,然終未改。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亦有所長,敢於急人,燕丹遺風也。”

劉備年少位高,自有風儀。雖未加冠,卻已身長八尺。左右繡衣吏皆世之虎賁。多曾爲遊俠,正與容城古風相合。

白髮老者焚香於道,兩側樓閣總有懷春少女挑簾窺望。皆知容城已劃歸少君侯治下。如何能不欣喜。

劉備左右看過,城內街巷雖經修繕,水淹痕跡卻十分明顯。

一行人抵達官舍,階下早有邑中官吏與三老俸酒等候。

官舍本是容城侯府。頗有氣派。年久失修,卻也古意盎然。屋頂、牆壁,時有青苔野草,摻雜其間。主臣落座,鄉嗇夫馬升這便奉上計簿。計吏登記戶口、賦稅、人事等,皆在簿籍之上。

劉備命左右接過,置於案上。

褒獎寒暄之後,便問起容城水患。

鄉嗇夫馬升、遊徼孫勉,皆祖居此地。這便將諸情娓娓道來。

話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大河改道南移。掘鯉澱水勢變小,只剩一些支流盤據於此,經掘鯉澱東流入海。故掘鯉澱有“九河下梢”之稱。所謂‘九河’乃是虛稱。言指河流衆多。掘鯉澱流域遂現許多連綿淺湖,淺湖隨旱澇變化,時而收縮,時而擴張,大則串通成片。小則分離,乃至乾涸。

到了戰國時,澱區成爲“燕南陲、趙北際”軍事要地。燕國在此築有三臺城、渾埿城、趙國在南部築有葛城,兩國遙遙相對,虎視眈眈。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爲防禦秦、趙、齊入侵,燕召王又沿古黃河流經掘鯉澱之北岸。築起一道五百餘里的長城,稱“燕長城”。因多沿易水堤擴築,故又有“易水長城”之稱。一能阻止澱水北泛,二可防敵國入侵。一舉兩得。

前漢時,掘鯉澱曾多年枯水。今漢枯水又變豐水。出現大量遊移澱泊。周圍百姓飽受其害。

容城東南,有埿水自澱中流出,注入南易水。故而時下,掘鯉澱又被稱爲大埿澱、小埿澱。

歷代治水,皆在疏不在堵。因勢利導,將積水排出,水患可解。

然而容城地勢低窪,正是聚水之地。且掘鯉澱遍佈大量遊移澱泊,廣而分散,無法築壩。水患頻發,卻苦無良策治水。

劉備已命蘇伯攜良匠實地勘察。蘇伯言道,若想治容城、益昌之水,或可仿效督亢大澤。

督亢大澤亦地勢低窪。頗能聚水。治理辦法不難。先通渠築堤,將多餘積水排走。剩下淺水則行圩田。水田亦頗能蓄水。則變害爲利。

劉備欣然點頭。一路行來的爛泥地若皆改成水田,旱時放水,澇時蓄水。將氾濫的洪水,皆以縱橫的阡陌壩埂,儲存於水田之中。如此,可保容城無礙!

Wшw_ttκΛ n_C○

爛泥地不宜種麥。索性改成水田。既能儲水,又能種禾。兩全其美。

聽聞劉備的述說,衆人幡然醒悟。以前只想着如何疏堵。如今不妨破堤灌水。容城方五十餘里,如同一個海碗。用來泄洪蓄水,再圍繞城郭,築壩圩田。碗中積水,則能變害爲利。將水患化爲水利。

說幹就幹。

容城有百姓三千九百六十三戶,四萬八千三百餘口。可出勞力萬餘。只需遣少量侯府良匠,從旁指點便可。

需先掘數條直溝,從大、小埿澱中引出積水。而後沿直溝南北通渠,澱水縱橫如葉絡,水潤滋養先前的爛泥地。待水滿,再行圩田,事半功倍。

劉備有言在先。和樓桑一樣,出工論天計錢。圩田後,戶戶可分田五十畝。不足者補足,多出者亦不削減。城中大戶多出的田畝,將自行承擔圩田費用。

先挖深溝引水,再修縱橫陂渠。出工還有工錢可賺,容城百姓幹勁十足。

少君侯從不白用人。

陳逸已合計過,容城地界可得水田約六十萬畝。若再圍掘鯉澱造田,或能闢出百萬畝良田。畝產若能有六石,亦可稱魚米之鄉。

容城既已劃歸臨鄉,當按慣例,晉升爲城邑。鄉嗇夫馬升、遊徼孫勉,頗爲賢良,馬升可爲容城丞。秩二百石。月谷三十斛,一年三百六十石。折五銖錢十萬零八千。一衆官吏皆有升賞。衆人大喜。

少君侯又令刺奸、賊捕入住。市樓、置樓已先行建造。容城尉一職,卻無合適人選。本以爲麾下猛將如雲,不料等到用時方恨少。暫且以遊徼孫勉代行城尉一職。從容城中募集五百青壯,前往樓桑演武場習練兵陣。再駐守容城不遲。

古城民風淳樸,城郭皆在,四門完好。有刺奸、賊捕駐守,可保無虞。

待臨鄉官袍印綬送到。擇吉日,授馬升爲容城丞,孫勉爲容城尉。大小官吏皆換上臨鄉官袍,氣象爲之一新。先前不過是斗食小吏,如今加官增俸,皆食百石以上俸祿。還有春臘二賜。境遇可謂雲泥之別。自當加倍用心,恪盡職守。爲少君侯打理好容城諸事。

至於容城是否向臨鄉都邑那般,再建擴建一圈外城。劉備還沒想好。此地人口不足是其一。圩田後畝產如何是其二。百里大澤,尚未闢全。容城水田若產量偏低,不如去造新城來得划算。

城內雜亂無章,擁擠不堪的破屋陋巷,亦要改建。劉備已命蘇伯等人細細規劃。少君侯特意叮囑,有價值的古蹟一定要妥善保存,再行修復。待臨鄉都邑督造完畢,這便遣來容城造樓。

容城民衆皆有老宅可居。造樓並不急迫。

引水通渠纔是重中之重。最好能趕在入冬前,將城外爛泥地盡數改爲水田。蓄水後再冰封,來年春暖花開,再整田備耕,不誤農時。

馬升和孫勉齊來相問:容城長是何許人也?

劉備笑答:不久便知。

返回車輪舟,順流而下,前往益昌城。

140 青雲之志108 外徵內討126 名公之胄159 威震西域114 一州之地137 共飲此杯140 情理之中1.89 秉燭夜話1.228 石來運轉1.45 權利覺醒1.30 旱極而蝗1.45 權利覺醒1.89 無銅身輕1.78 河北豪傑195 避無可避17 將府五校1.76 智機千變1.56 英雄末路1.35 西烏鐵騎192 共赴國難177 人神不擾1.284 宜若登天1.79 字挾風霜1.28 奇貨可居174 爾虞我詐134 君何所求第2098章 1.287 王者見王1.233 寄豭之豬191 魚梁血濺106 重症猛藥135 四時充美139 與民爲伍1.96 開年見喜1.88 藩強朝弱1.22 百死莫贖1.38 一日成鹽1.46 陣前示威110 羣雄並起189 天下信奉1.34 庸人自擾1.84 護氐校尉178 萇孝仁皇1.87 溫故知新1.46 大亂在即1.45 再得貴子135 豐年多禾168 千里投懷107 太上皇權1.53 驚濤暗涌第2072章 1.261 物有所值1.206 猛將之烈1.44 降集氐羌1.37 魚目混珠1.82 捷足先登142 請立宗廟1.20 皇命加身125 息事寧人165 往昔之約1.68 萬乘巡海1.23 督亢城倉106 重症猛藥105 野火燎原165 往昔之約1.8 神都洛陽1.97 借題發揮135 各有奇謀1.35 九流學派122 亦是豪傑18 決心未定1.82 捷足先登1.77 始料未及91 不脛而走1.72 血染清溪1.37 魚目混珠150 機關算盡114 先發優勢1.82 膂臂當車167 萬里征程1.234 四大氐王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89 爭權奪勢1.83 蓋世英雄172 春晝初長1.49 和則增壽241 錐處囊中1.300 出頭之機107 林間馬場124 明以照奸115 龍見於野106 甘之如飴195 無雙連環1.60 廣而告之1.80 十萬樓臺141 曲水流觴71 各路神仙1.255 突施冷箭101 減矢之計1.32 潔身守道1.39 驚弓之鳥1.292 威制天下
140 青雲之志108 外徵內討126 名公之胄159 威震西域114 一州之地137 共飲此杯140 情理之中1.89 秉燭夜話1.228 石來運轉1.45 權利覺醒1.30 旱極而蝗1.45 權利覺醒1.89 無銅身輕1.78 河北豪傑195 避無可避17 將府五校1.76 智機千變1.56 英雄末路1.35 西烏鐵騎192 共赴國難177 人神不擾1.284 宜若登天1.79 字挾風霜1.28 奇貨可居174 爾虞我詐134 君何所求第2098章 1.287 王者見王1.233 寄豭之豬191 魚梁血濺106 重症猛藥135 四時充美139 與民爲伍1.96 開年見喜1.88 藩強朝弱1.22 百死莫贖1.38 一日成鹽1.46 陣前示威110 羣雄並起189 天下信奉1.34 庸人自擾1.84 護氐校尉178 萇孝仁皇1.87 溫故知新1.46 大亂在即1.45 再得貴子135 豐年多禾168 千里投懷107 太上皇權1.53 驚濤暗涌第2072章 1.261 物有所值1.206 猛將之烈1.44 降集氐羌1.37 魚目混珠1.82 捷足先登142 請立宗廟1.20 皇命加身125 息事寧人165 往昔之約1.68 萬乘巡海1.23 督亢城倉106 重症猛藥105 野火燎原165 往昔之約1.8 神都洛陽1.97 借題發揮135 各有奇謀1.35 九流學派122 亦是豪傑18 決心未定1.82 捷足先登1.77 始料未及91 不脛而走1.72 血染清溪1.37 魚目混珠150 機關算盡114 先發優勢1.82 膂臂當車167 萬里征程1.234 四大氐王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89 爭權奪勢1.83 蓋世英雄172 春晝初長1.49 和則增壽241 錐處囊中1.300 出頭之機107 林間馬場124 明以照奸115 龍見於野106 甘之如飴195 無雙連環1.60 廣而告之1.80 十萬樓臺141 曲水流觴71 各路神仙1.255 突施冷箭101 減矢之計1.32 潔身守道1.39 驚弓之鳥1.292 威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