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酈督二溝

一個冬日,邑中工匠皆忙於測量規劃。

終在立春前,蘇伯呈上了最終的督造方法。

暖風徐來。如今家家皆建有鍋爐暖房,總量增加,熱損失便相對減少。百里內的薪柴,尤其是無煙木炭,皆販入樓桑。臨縣鄉民頗多收益。

劉備過年便將十五。雖說年二十方纔及冠,然而十五歲已然是成人的標誌。歷史上母親也是在這個年紀,讓劉備外出行學。拜盧植爲師。現在想來,諸多舊事歷歷在目,宛如昨日。

“少東家?”見劉備久久不語,蘇伯這便出聲試問。

“哦。”劉備回過神來,指着圖中一條流經酈亭的溝渠言道:“此水我怎不知?”

蘇伯笑道:“工匠勘察地形,遂在上游發現此荒渠。與淹沒在水澤中的督亢溝,同爲人力挖掘渠道。問過酈亭鄉民方知,此渠前漢時便有,何時挖掘,已不得而知。後有一年水大,被泥石淤塞乃至斷流,如今只剩乾涸河道。此後,巨馬水只能從督亢溝流出,這才漫出河道,氾濫成災。”

劉備明白了:“所以,督亢之地,其實有兩條人工渠。一條名曰:酈亭溝。一條名曰:督亢溝。”

“正是如此。”蘇伯又指着流經樓桑的清溪說道:“酈亭溝水被阻,這便改道而成清溪。”

人工開鑿水道,稱之溝。既然叫酈亭溝,顯然也是人工挖掘。此溝同樣年代久遠,或也是戰國時燕人修建。

劉備點了點頭:“所以,你們想重修酈亭溝。”

“然也。”蘇伯正是此意:“督亢之所以積水甚多,正是因爲來水多,而去水少。水面不斷升高,衝破河堤,漫溢成澤。前些年,少主命我等疏通清溪,加快上游泄水。如今再雙管齊下,復通酈亭溝,清理督亢溝,如此,上游來水便能分成三道,三倍泄洪。積水流出,督亢澤水面自會降低。如此再修築河堤,圍築圩田,當事半而功倍。”

劉備欣然點頭,又問道:何爲圩田?

‘圩田’,也叫圍田。乃是沿江、瀕海或濱湖地區築堤圍墾成的農田。在低窪田地周圍築圍,圍外蓄水。堤上有涵閘,平時閉閘御水,旱時開閘放水入田,因而旱澇無慮。

圩田起源於先秦。

系由‘圍淤湖爲田’發展而來,至唐代已相當發達。圩田的建造維護,都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一般農人承擔不起,多由朝廷官府或是有實力的地方豪強,牽頭築成。後世圩田規模很大。五代十國時,南唐與吳越在各自境內大修圩田,每圩方圓幾十裡,如同大城。其中,地勢較低、排水不良、土質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疏鬆、不宜保持水層的高沙圩田,高粱小麥等旱地作物。

關於圩田的最早記載,見於東漢時《越絕書·吳地傳》中的“鹿陂”。

又據說,東吳赤烏元年,孫權稱帝后,大將丁奉爲五路總兵,鎮守蕪湖、宣城一帶。親率軍民圍湖造田,督修圩堤。數萬人披星戴月,歷經四年努力,終“圍於湖成良田”。得名:金錢圩。後改惠民圩,最後據圩田外貌像個金元寶,正式命名爲金寶圩。金寶圩圍金錢湖灘田二十餘萬畝:“堤長一百零四里又四十九步,堤(面)寬丈餘,(堤)高二丈餘,底寬五丈。圩內高處築捍田,低處挖溝渠,以軍隊屯田。又遷流民,築廬舍,建村莊,使軍民耕耘其間。”

五代時,江南已有圩田,一個大圩,方數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閘門……到北宋時,圩田在南方進一步發展。太平州蕪湖縣萬春圩,有田十二萬七千畝,圩中有大道長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澇,故可常保豐收。

宋楊萬里《圩田》有:“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之句。

圩堤將農田與外水隔開,通過灌排渠系及操縱堤上的水閘以調節內水和外水的進出。若是自流灌排有困難,則輔以龍骨翻車等提水機械,以滿足圩內農田需水。後世將沿江、濱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圍護,內有灌排系統的農區,下游叫“圩”,中游叫“垸”,統稱“圩垸”。若干個圩垸連成一片,叫做圩區或圩垸地區。

元代王禎所著《農書》中記載的‘櫃田’,則是面積較小的圩垸。

平原區以圩爲主,附帶有灘。四周築堤爲圩,圩外小圩爲灘。山丘沿河湖半邊築堤稱‘埧’,沿山丘溝壑出口處築堤和沒水的地方稱‘垾’。因大圩‘方數十里,如同大城’,故而後世埧、垾多以地名形式出現。

樓桑邑中百姓不過兩萬。造一座‘方數十里,如同大城’的大圩,力有不逮。圩田,劉備準備分批修築。將百里水澤,分成若干區域。先以樓桑爲基,建好督亢邑。收攏流民,工匠。待督亢邑住滿,再以樓桑、督亢二邑爲基,繼續屯田。

類似蜜蜂分箱。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如此事半功倍,最爲合適。

督亢溝的走向,良匠已摸清,大致爲南北直渠。引巨馬水南下,流經督亢,與北巨馬水重聚成淶水,奔流入海。

只需沿溝渠西岸築堤圍墾,堤上間隔着闢有涵閘,澇時閉閘御水,旱時開閘放水。督亢澤西側圩田,旱澇保收,必是良田。

不料酈亭百姓紛紛來求,想將酈亭土地併入封邑。

樓桑村在涿縣南十里,又南十里爲酈亭。住在酈亭和陸城亭之間的編戶齊民,多有田產在兩亭之間,甚至本劃歸在酈亭之內。戶籍遷入樓桑,田產自然也隨之遷入樓桑。如今樓桑水田,不止十里。先前樓桑水田大熟,附近鄉民紛紛來求老族長。想購買稻種,聘請農人,改種水田。少君侯便讓附近亭邑的鄉民,選出代表,來樓桑學藝。派宗人悉心傳授稻作。

酈亭首當其衝,今已盡數改成水田。奈何溪流水小,產量不高。疏通酈亭溝,則能解缺水之困。季季大熟,何樂不爲?

蘇伯來說,若能將酈亭百姓併入,疏通酈亭溝便無掣肘。

劉備取圖觀之。貌似那個直徑百里的圓圈,隱隱約約能將酈亭包裹其中。

只等聖詔下達,劉備如何與州郡劃分交割。小小一個酈亭,應該不成問題。

裂土封侯。

一個‘裂’字,道盡精髓。

165 義而不罪1.38 麒麟識英11 洛陽安家187 得道不易31 形勢大好1.33 無雙割草1.59 各有歸宿135 借兵剿匪17 尊王攘夷1.226 七進七出1.94 人情冷暖134 公之於衆1.75 粗中有細13 敲山震虎21 真龍之子17 廢長立賢108 名動西京1.27 板楯連弩156 仁至義盡164 十夷王女1.57 意欲何爲1.53 望廬而還122 見我如是192 共赴國難106 重症猛藥1.88 立象林苑1.289 四面樹敵1.2 雞不下蛋161 獵殺遊戲1.72 欲壑難平1.85 遼東之煮1.283 石牛糞金217 背水一戰1.64 朝聞夕逝1.50 大河之子201 廣瞻博望1.292 威制天下1.33 回馬箭術1.70 孤芳自賞1.40 重整旗鼓1.94 貴不能言101 東走西顧1.243 十有八九110 見縫插針173 合浦珠還173 王取幾何13 心有猛虎160 解甲歸田1.68 爲而不爭189 天降大任1.79 牽發而動1.56 痛並樂極122 刀槍莫及102 殺良冒功1.65 西羌兵諫148 如期而至19 與生俱來1.89 一州之國1.82 膂臂當車175 綠洲熔爐114 闢禍樓桑195 回京在即10 坐井觀天184 南巡于闐1.30 一書在手1.4 大禍滔天136 甘心如薺171 鮮卑五姓140 添兵增竈61 穩紮穩打1.98 千金之軀196 百年大計101 如虎添翼112 不辱君命176 隔岸觀火1.78 怦然心動108 同舟共販1.22 其道大美130 瑌石武夫1.90 蒼天已死1.40 何懼偷生182 馬齒徒增1.207 又見白袍104 北上販馬1.204 龍蛇混雜152 涓滴成海1.244 薊國民貴1.22 天下殘局139 與民爲伍120 驕兵必敗1.65 洛陽邸報1.299 烏合之衆19 人不渡己189 開立幕府132 人心難琢144 迎刃而解91 不脛而走137 百無禁忌133 金針撥障113 冰釋前嫌
165 義而不罪1.38 麒麟識英11 洛陽安家187 得道不易31 形勢大好1.33 無雙割草1.59 各有歸宿135 借兵剿匪17 尊王攘夷1.226 七進七出1.94 人情冷暖134 公之於衆1.75 粗中有細13 敲山震虎21 真龍之子17 廢長立賢108 名動西京1.27 板楯連弩156 仁至義盡164 十夷王女1.57 意欲何爲1.53 望廬而還122 見我如是192 共赴國難106 重症猛藥1.88 立象林苑1.289 四面樹敵1.2 雞不下蛋161 獵殺遊戲1.72 欲壑難平1.85 遼東之煮1.283 石牛糞金217 背水一戰1.64 朝聞夕逝1.50 大河之子201 廣瞻博望1.292 威制天下1.33 回馬箭術1.70 孤芳自賞1.40 重整旗鼓1.94 貴不能言101 東走西顧1.243 十有八九110 見縫插針173 合浦珠還173 王取幾何13 心有猛虎160 解甲歸田1.68 爲而不爭189 天降大任1.79 牽發而動1.56 痛並樂極122 刀槍莫及102 殺良冒功1.65 西羌兵諫148 如期而至19 與生俱來1.89 一州之國1.82 膂臂當車175 綠洲熔爐114 闢禍樓桑195 回京在即10 坐井觀天184 南巡于闐1.30 一書在手1.4 大禍滔天136 甘心如薺171 鮮卑五姓140 添兵增竈61 穩紮穩打1.98 千金之軀196 百年大計101 如虎添翼112 不辱君命176 隔岸觀火1.78 怦然心動108 同舟共販1.22 其道大美130 瑌石武夫1.90 蒼天已死1.40 何懼偷生182 馬齒徒增1.207 又見白袍104 北上販馬1.204 龍蛇混雜152 涓滴成海1.244 薊國民貴1.22 天下殘局139 與民爲伍120 驕兵必敗1.65 洛陽邸報1.299 烏合之衆19 人不渡己189 開立幕府132 人心難琢144 迎刃而解91 不脛而走137 百無禁忌133 金針撥障113 冰釋前嫌